首页 > 生活百科 > 养生保健 > 三伏后是立秋

三伏后是立秋

时间:2018-02-13   来源:养生保健   点击:

【www.gbppp.com--养生保健】

三伏后是立秋 第一篇_立秋·顺秋·反秋·伏包秋·秋包伏

立秋,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

材料1:

立秋为中国每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秋日在每年阳历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 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故民间有‚七月秋风渐渐凉‛之说‛。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第一天做为秋季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根据这个`标准,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天的地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特别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间若遭遇干旱,则会给农作物的收成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秋天即是遍地皆黄金的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季节。

立秋这一天常听人们有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的争论,那麽,何为顺秋? 何为反秋? 何为秋包伏? 何为伏包秋呢?

顺秋: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的消去部分暑气,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立秋这天下雨才叫顺秋,顺秋的年份秋季一般都较为凉爽。

反秋:若立秋这一天是晴天不下雨时,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俗称‚秋老虎‛,也叫反秋。反秋往往给人们带来火红的太阳,使夏日的余威在秋日里继续释放,在秋老虎的日子里,除了夜间能退凉,比酷热的夏夜使人稍感凉爽外,白天的太阳几乎与夏日不相上下。 秋包伏:三伏天在立秋节内结束,即在立秋之后的15天内结束,即为‚秋包伏‛。(15天可能是立秋到处暑之前)

伏包秋:三伏天若超过立秋节,即在处暑节中结束,则为‚伏包秋‛。

民间有‚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之说‛。但此说并非绝对准确,往往有些‚秋包伏‛的天气还是很凉爽的。这要取决于雨水的多少而定。

材料2:

今天立秋,火红的太阳当头照,似乎是反秋了。

刚才与同事闲聊时,我说今天太阳这么大,应该是反秋了。他反驳说今天没下雨,应该是顺秋。

至于什么是反秋、顺秋,似乎有不同的说法,大多赞同立秋这天下雨是顺秋,晴天则是反秋。立秋,天气转凉,如果下雨,正应了‚秋雨加层棉,春雨减层‛谚语,看来今天应该是反秋。

原来在生产队干农活时,经常听到老一辈的人争论什么是反秋、顺秋,有的说下雨是顺秋,有的说晴天是顺秋。但普天之下,这儿是晴天,其他地方却是雨天,这儿反秋,那儿顺秋。顺秋的,立秋以后会逐渐转凉,反秋的,有可能被秋老虎折腾。

无论反秋还是顺秋,立秋之后,天气都会慢慢转凉。不过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时常出现,令地球村民无所适从。前年立秋后,秋老虎肆虐,热得本地村民苦不堪言。所以,原来那些‚春雨减层衫,秋雨加层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的谚语,随着异常气候增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立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这是不可逆转的,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这是普遍规律,当然也有例外。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四季24个节气,立秋是第13个节气,所以有‚时到立秋年过半‛的说法,这应该是指农历年,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七,加上闰五月,之前已经过去了七个农历月。

从相关谚语看,如果立秋无雨,应该是反秋。比如‚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可见,立秋还是下雨为好。

立秋后一个月,绝对应该凉快了,‚立秋不立秋,还有一月好热头‛。前几天降雨后让人感觉好像在秋天,但这几天气温骤升,告诫人们夏天还没过去。

立秋之后十天左右,农村要开始收割水稻,打晒稻谷。30年前在农村亲自体会过收割稻谷的辛苦。头上太阳火辣辣,脚下水田里水汽蒸腾,无论挥动镰刀弯腰收割稻谷,还是用脚踩打谷机,或者站在打谷机旁向脱谷的人递稻穗,都不是什么轻松活。特别辛苦的是挑水谷子,水淋淋的稻谷装在箩筐中,一担重约150斤,有时达到200斤以上,上坡时特别辛苦,汗水顺着脸颊,从下巴上滴到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路上,瞬间就被吸收、蒸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旅游的季节。秋天是温和的季节,没有山洪,没有雷暴,没有酷热,秋风送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今年这个秋天与去年的秋天相比,收获将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城里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就业和生活中,无人能幸免。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浓,秋天,我们等待收获。

材料3:

立秋这一天还有顺秋,反秋之说。所谓顺秋,是指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的消去部分暑气,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立秋这天下雨才叫顺秋,顺秋的年份秋季一般都较为凉爽,所谓反秋,是指立秋这一天是晴天不下雨时,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俗称‚反秋‛。反秋往往给人们带来火红的太阳,使夏日的余威在秋日里继续释放,在这样的日子里,除了夜间能退凉,比酷热的夏夜使人稍感凉爽外,白天的太阳几乎与夏日不相上下,所以又叫‚秋老虎‛。 还有认为立秋分早晚的。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闷热。俗话说:‚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又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其实,‚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顺秋凉、反秋热‛、‚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些说法,从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看并太不可靠。天文专家也表示,每年的伏天的长短,只是日期的一种安排,与气候变化没有太大的关系。‚伏天短了,炎热的天数也会缩短‛的说法也是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从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我倒认为伏天的凉热,可能更多地与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的多少关系更大。

材料4:‚秋包伏‛与‚伏包秋‛

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阳历8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秋。《逸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俗话也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悠悠。 8月7日这一天,正好又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唐〃杜牧《七夕》诗云:‚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织女星 也叫乞巧星,据传说是一颗智慧星。所以俗谚云:‚乞巧星,智慧星,谁望见,谁聪明。‛ 然而,在奥运会开幕的当天——阳历8月8日,恰好又是末伏的第一天。宋〃梅尧臣有句:‚日色若炎火,

正当三伏时。‛每年三伏天里,风云郁其如火,天地赫以为炉。诚如老话所说:‚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烤得没处躲。‛

一面是‚夜色凉如水‛的立秋和七夕,一面又是‚伏天地如笼‛的三伏溽暑天气,凉与热就这样‚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天气到底是凉还是热呢?这要从立秋和数伏,以及‚伏包秋‛和‚秋包伏‛说起。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讲的是伏的字面意义,即躲避酷暑找凉快之意。二是‚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讲的是数伏的由来。据唐〃颜师古讲:‚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谚云:‚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今年立秋是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后第一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初八‚庚辰日‛(8月8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十八‚庚寅日‛(8月18日),此日出伏——也就是数伏结束。在每年数伏的这三四十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不过,在三伏天里最最炎热的,还要数‚秋老虎回头‛的那些日子。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但今年立秋次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从立秋到8月18日(农历七月十八日)出伏,总共只有12天,虽说是‚秋包伏‛,但由于‚包‛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今年秋天虽然可能会偏热一些,但不至于过分炎热,而且热的时间亦不会太长。

一般来说,‚伏包秋‛的情况并不多见。查一下历书,从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里,仅有4次‚伏包秋‛:1991年8月8日,即农历辛未(羊)年六月二十八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1993年8月7日,即农历癸酉(鸡)年六月二十日(庚申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2012年8月7日,即农历壬辰(龙)年六月二十日(庚子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2014年8月7日,即农历甲午(马)年七月十二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由于‚伏包秋‛较为少见,所以往往以早上立秋或晚上立秋,来判断秋后天气的凉热。立秋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或8日,今年是阳历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12时18分交立秋。俗话说:‚立秋立凉哩,数九数暖哩。‛又说:‚立秋分早晚。‛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燠热。俗话说:‚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又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是8月7日中午12时18分起秋,应该是个不够凉爽,但也不太燠热的秋天吧?当然,天气的凉热程度还与是否下雨有关。俗话说:‚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挂起。‛还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啊!‛

唐〃司空曙有句:‚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晋〃陶渊明亦云:‚闾庭多落叶,慨然以知秋。‛由于立秋以后,天气渐凉,加之人们刚刚度过‚苦夏‛,身体需要摄养进补,于是纷纷胃口大开,啖肉饮酒,并称之为‚贴秋膘‛。据《内经〃素问》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又,秋天之味宜辛。所以北方人多在立秋之日,大吃麻辣涮锅子来‚贴秋膘‛。(李建永)

材料5: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求教怎样数伏天? ‚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

不过,在三伏天里最最炎热的,还要数‚秋老虎回头‛的那些日子。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

看日历上只有稍重大的节气,不知道庚日怎么算,数伏也不会了。现在我们家乡貌似进入‚秋包伏‛了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1-1)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3 =160 除以10 余数为0 ,天干的第10位是‘癸’。

Z =8*20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7 + 0 =250 除以12 余数为 10 ,地支的第10位是‘酉’。

答案是: 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是癸酉日。

材料6:‚夏至三庚数头伏‛——怎样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日期

一、‚三伏天‛的由来

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

(三)伏的总称。‚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这个时候中伏期间可能就会超过10天,也就是20天的情况。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自初伏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一般说来,‚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 根据我国相关历法,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2个‚庚日‛,是盛夏暑期‚出伏‛日。‚末伏‛结束、‚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天告别酷暑的日子。

二、‚三伏天‛的日期确定方法

我国古代,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对应的干支,年月日时的干支互不干扰。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1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1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再例如:查2011年8月12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11+[11/4]+[3*(8+1)/5]+12-3=156

除以10余数为6,天干的第6位是‘己’。

Z=8*20+[20/4]+5*11+[11/4]+[3*(8+1)/5]+12+7+6=252

除以12余数为12,地支的第12位是‘亥’。

答案是:2011年8月12日的干支日是己亥日。

天干地支编码表:

三伏后是立秋 第二篇_2015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2015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 2015年三伏时间:初伏:7.13-7.22,10天;中伏:7.23-8.11,20天;末伏:

8.12-8.21,10天。

>

三伏天是什么?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进入初伏,我们首先要应景地迎来降水,好消息则是气温将会凉爽一些。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天白天有阵雨,最高温26℃上下,明天白天随着雷雨持续,最高温将回到24℃上下。我们要珍惜这几天的凉爽,相信在雨水的洗涤下,臭氧污染也会逐渐回落,还给大家清新的空气。

伏天期间,大家出汗多,容易导致体内盐分和水分流失,因此一定要多补水,也可通过喝汤来补充水和盐,同时少喝冰镇饮品。

三伏要喝三豆汤,祛火、解乏、消痱子

三豆汤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全食物,很安全,而且可以当糖水喝哦!

三豆汤里都有哪三豆?

有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三豆汤既是糖水,也是味道超好的药茶哦。

喝不了绿豆汤的人可以喝三豆汤来度夏

绿豆汤解暑的效果很好,但是偏性寒凉,脾胃虚寒的不能经常喝,三豆汤刚好可以调整一下。

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起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

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这样一来,体质一般的人经常食用适量的三豆汤,就不会给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消化功能特别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三豆汤还能祛痘除痱子

痱子是由于暑热挟湿,蕴结肌肤,导致毛窍郁塞所致,所以要防治痱,首先就是要把暑湿之毒祛掉。

【三伏后是立秋】

三豆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把痱子的问题刚好解决掉。而且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

暑湿热毒带来的岂止是痱子,像各种疥疮、痘痘、湿疹、还有最主要的,一到暑天就特别特别累,晕沉沉的什么都不想做,苦夏之苦,身体不好的人真是吃不消。

还好,经常煮一些三豆汤喝,这些状况可以很快缓解。

三豆汤的做法

【三伏后是立秋】

材 料:

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 法:

1.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

2.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亲,可以加红糖(红糖属温性)代替冰糖。

三豆汤一周可以喝两次,三伏期间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处暑。

三伏后是立秋 第三篇_立秋·顺秋·反秋·伏包秋·秋包伏

立秋,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

材料1:

立秋为中国每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秋日在每年阳历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 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故民间有"七月秋风渐渐凉"之说"。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第一天做为秋季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根据这个`标准,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天的地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特别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间若遭遇干旱,则会给农作物的收成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秋天即是遍地皆黄金的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季节。

立秋这一天常听人们有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的争论,那麽,何为顺秋? 何为反秋? 何为秋包伏? 何为伏包秋呢?

顺秋: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的消去部分暑气,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立秋这天下雨才叫顺秋,顺秋的年份秋季一般都较为凉爽。

反秋:若立秋这一天是晴天不下雨时,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俗称"秋老虎",也叫反秋。反秋往往给人们带来火红的太阳,使夏日的余威在秋日里继续释放,在秋老虎的日子里,除了夜间能退凉,比酷热的夏夜使人稍感凉爽外,白天的太阳几乎与夏日不相上下。 秋包伏:三伏天在立秋节内结束,即在立秋之后的15天内结束,即为"秋包伏"。(15天可能是立秋到处暑之前)

伏包秋:三伏天若超过立秋节,即在处暑节中结束,则为"伏包秋"。

民间有"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之说"。但此说并非绝对准确,往往有些"秋包伏"的天气还是很凉爽的。这要取决于雨水的多少而定。【三伏后是立秋】

材料2:

今天立秋,火红的太阳当头照,似乎是反秋了。

刚才与同事闲聊时,我说今天太阳这么大,应该是反秋了。他反驳说今天没下雨,应该是顺秋。

至于什么是反秋、顺秋,似乎有不同的说法,大多赞同立秋这天下雨是顺秋,晴天则是反秋。立秋,天气转凉,如果下雨,正应了"秋雨加层棉,春雨减层"谚语,看来今天应该是反秋。

原来在生产队干农活时,经常听到老一辈的人争论什么是反秋、顺秋,有的说下雨是顺秋,有的说晴天是顺秋。但普天之下,这儿是晴天,其他地方却是雨天,这儿反秋,那儿顺秋。顺秋的,立秋以后会逐渐转凉,反秋的,有可能被秋老虎折腾。

无论反秋还是顺秋,立秋之后,天气都会慢慢转凉。不过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时常出现,令地球村民无所适从。前年立秋后,秋老虎肆虐,热得本地村民苦不堪言。所以,原来那些"春雨减层衫,秋雨加层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的谚语,随着异常气候增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立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这是不可逆转的,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这是普遍规律,当然也有例外。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四季24个节气,立秋是第13个节气,所以有"时到立秋年过半"的说法,这应该是指农历年,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七,加上闰五月,之前已经过去了七个农历月。 从相关谚语看,如果立秋无雨,应该是反秋。比如"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可见,立秋还是下雨为好。

立秋后一个月,绝对应该凉快了,"立秋不立秋,还有一月好热头"。前几天降雨后让人感觉好像在秋天,但这几天气温骤升,告诫人们夏天还没过去。

立秋之后十天左右,农村要开始收割水稻,打晒稻谷。30年前在农村亲自体会过收割稻谷的辛苦。头上太阳火辣辣,脚下水田里水汽蒸腾,无论挥动镰刀弯腰收割稻谷,还是用脚踩打谷机,或者站在打谷机旁向脱谷的人递稻穗,都不是什么轻松活。特别辛苦的是挑水谷子,水淋淋的稻谷装在箩筐中,一担重约150斤,有时达到200斤以上,上坡时特别辛苦,汗水顺着脸颊,从下巴上滴到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路上,瞬间就被吸收、蒸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旅游的季节。秋天是温和的季节,没有山洪,没有雷暴,没有酷热,秋风送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今年这个秋天与去年的秋天相比,收获将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城里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就业和生活中,无人能幸免。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浓,秋天,我们等待收获。

材料3:

立秋这一天还有顺秋,反秋之说。所谓顺秋,是指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的消去部分暑气,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立秋这天下雨才叫顺秋,顺秋的年份秋季一般都较为凉爽,所谓反秋,是指立秋这一天是晴天不下雨时,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俗称"反秋"。反秋往往给人们带来火红的太阳,使夏日的余威在秋日里继续释放,在这样的日子里,除了夜间能退凉,比酷热的夏夜使人稍感凉爽外,白天的太阳几乎与夏日不相上下,所以又叫"秋老虎"。 还有认为立秋分早晚的。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闷热。俗话说:"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又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其实,"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顺秋凉、反秋热"、"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些说法,从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看并太不可靠。天文专家也表示,每年的伏天的长短,只是日期的一种安排,与气候变化没有太大的关系。"伏天短了,炎热的天数也会缩短"的说法也是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从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我倒认为伏天的凉热,可能更多地与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的多少关系更大。 材料4:"秋包伏"与"伏包秋"

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阳历8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秋。《逸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俗话也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悠悠。 8月7日这一天,正好又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唐·杜牧《七夕》诗云:"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织女星 也叫乞巧星,据传说是一颗智慧星。所以俗谚云:"乞巧星,智慧星,谁望见,谁聪明。" 然而,在奥运会开幕的当天--阳历8月8日,恰好又是末伏的第一天。宋·梅尧臣有句:"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每年三伏天里,风云郁其如火,天地赫以为炉。诚如老话所说:"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烤得没处躲。" 一面是"夜色凉如水"的立秋和七夕,一面又是"伏天地如笼"的三伏溽暑天气,凉与热就这样"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天气到底是凉还是热呢?这要从立秋和数伏,以及"伏包秋"和"秋包伏"说起。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

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讲的是伏的字面意义,即躲避酷暑找凉快之意。二是"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讲的是数伏的由来。据唐·颜师古讲:"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谚云:"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今年立秋是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后第一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初八"庚辰日"(8月8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十八"庚寅日("8月18日),此日出伏--也就是数伏结束。在每年数伏的这三四十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不过,在三伏天里最最炎热的,还要数"秋老虎回头"的那些日子。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但今年立秋次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从立秋到8月18日(农历七月十八日)出伏,总共只有12天,虽说是"秋包伏",但由于"包"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今年秋天虽然可能会偏热一些,但不至于过分炎热,而且热的时间亦不会太长。 一般来说,"伏包秋"的情况并不多见。查一下历书,从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里,仅有4次"伏包秋":1991年8月8日,即农历辛未(羊)年六月二十八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1993年8月7日,即农历癸酉(鸡)年六月二十日(庚申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2012年8月7日,即农历壬辰(龙)年六月二十日(庚子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2014年8月7日,即农历甲午(马)年七月十二日(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由于"伏包秋"较为少见,所以往往以早上立秋或晚上立秋,来判断秋后天气的凉热。立秋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或8日,今年是阳历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七)12时18分交立秋。俗话说:"立秋立凉哩,数九数暖哩。"又说:"立秋分早晚。"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燠热。俗话说:"早起秋,凉悠悠;晚起秋,热愁愁。"又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是8月7日中午12时18分起秋,应该是个不够凉爽,但也不太燠热的秋天吧?当然,天气的凉热程度还与是否下雨有关。俗话说:"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挂起。"还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啊!"

唐·司空曙有句:"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晋·陶渊明亦云:"闾庭多落叶,慨然以知秋。"由于立秋以后,天气渐凉,加之人们刚刚度过"苦夏",身体需要摄养进补,于是纷纷胃口大开,啖肉饮酒,并称之为"贴秋膘"。据《内经·素问》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又,秋天之味宜辛。所以北方人多在立秋之日,大吃麻辣涮锅子来"贴秋膘"。(李建永)

材料5: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求教怎样数伏天?

"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所谓"夏至三庚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每伏一般为10天,加起来共30天,称作"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亦即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 不过,在三伏天里最最炎热的,还要数"秋老虎回头"的那些日子。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若想知道立秋后到底是热是凉,须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俗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

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得时间较短,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

看日历上只有稍重大的节气,不知道庚日怎么算,数伏也不会了。现在我们家乡貌似进入"秋包伏"了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1-1)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3 =160

除以10 余数为0 ,天干的第10位是'癸'。

Z =8*20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7 + 0 =250

除以12 余数为 10 ,地支的第10位是'酉'。

答案是: 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是癸酉日。

材料6:"夏至三庚数头伏"--怎样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日期

一、"三伏天"的由来

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总称。"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这个时候中伏期间可能就会超过10天,也就是20天的情况。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自初伏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一般说来,"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

根据我国相关历法,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2个"庚日",是盛夏暑期"出伏"日。"末伏"结束、"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天告别酷暑的日子。

二、"三伏天"的日期确定方法

我国古代,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对应的干支,年月日时的干支互不干扰。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1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1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再例如:查2011年8月12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11+[11/4]+[3*(8+1)/5]+12-3=156

除以10余数为6,天干的第6位是'己'。

Z=8*20+[20/4]+5*11+[11/4]+[3*(8+1)/5]+12+7+6=252

除以12余数为12,地支的第12位是'亥'。

答案是:2011年8月12日的干支日是己亥日。【三伏后是立秋】

天干地支编码表: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郑宗平 整理编辑

1

立秋,顺秋,反秋,秋包伏,伏包秋

三伏后是立秋 第四篇_立秋

5.温度计的秘密

1.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 叫温度。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3.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 )。

A.膨胀 B.不变 C.缩小

4.烧水时,水还没有开,就从壶里往外溢,是因为( )。

A.壶里的水变多了 B.水热胀冷缩了 C.水受热体积膨胀

5.动物油熬好后,放在碗里,本来油面是平的,过一会儿它们凝固了,为什么油面的中间会凹下去?

6.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水结了冰会“胀”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18958/

推荐访问:立秋后嗓子 立秋后的养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