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时间:2018-01-12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第一篇_中国古代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

1春秋时期思想

(1)老子的思想

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楚国人,著有《老子》又叫《道德经》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老子主张辩证,

(2)孔子的生平(BC551—BC479年)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春秋晚期鲁国人,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

(3)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主张“和而不同”。仁礼中庸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4)孔子的教育活动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春秋以前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留给中国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巩固统一,为历代统治者利用和尊崇。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儒家学派

孟子(BC372-BC289年)名轲,战国邹国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BC313-BC238年)名况战国赵国人,著有《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法”与“德”关系上,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礼法并施。

孟子、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道家学派

战国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4) 法家学派

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君主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

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第二篇_中国古代思想试题

中国古代思想试题

1.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壮豪放”等。这里的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分封制、文化繁荣、商业兴盛 B.郡县制、文化繁荣、国家富强

C.皇帝制、罢黜百家、商业兴盛 D.宗法制、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宋明理学

【解析】商业兴盛往往会冲击传统的社会生活观念,无法反映宋朝社会的‚理性美‛,故A项错误;周的‚秩序井然‛从制度上来说,是其实施宗法分封制的结果,与郡县制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罢黜百家是汉武帝时期,商业兴盛无法反映宋朝社会的‚理性美‛,故C项错误;周实施宗法分封制,形成等级系列,规范了社会行为,其服饰 ‚秩序井然‛,唐代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其服饰‚华丽丰满‛,宋代理学盛行,行为内敛、不尚奢华,其服饰也出现一种‚理性美‛,故D项正确。

【答案】D

2.下表是不同时期浙江地方志及部分目录,下列选项与该地方志所列史实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①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②“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撰写《窦娥冤》

③张謇提倡实业立宪、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④黄宗羲倡用“天下之法”取代“一人之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

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从《临安志》‚坊市‛信息可以判断是宋代,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朱熹、陆九渊是宋明时期力学代表,故①正确;从《四明志》‚学校考(本路蒙古学)‛可以判断是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是元曲代表,故②正确;从《山阴志》‚选举、学堂、新军、警察‛反映的是近代时期,张謇、孙中山是近代人物,故③正确;《绍兴志》名人篇所列是近代人物,而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其变化的根源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东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宋明理学;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学说无关,故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进行的,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商品经济发达,于是,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故C项正确;政治中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4.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

【解析】A项史实可看出安徽人大部分在外乡,其积蓄大部分由外部得来,而结论与此相反,故A项错误;B项史实强调穿衣吃饭为最基本的人伦,学者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而结论与此相反,故B项错误;C项史实只涉及景德镇,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手工业的状况,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D项由史实的数据可得当时中国的商品大量出口,结论正确,故D项正确。

【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答案】D

5.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

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

A.妇女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C.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D.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在中国古代男子占主导地位,且材料仅述及邺下一地,不足以说明全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专以妇持门户……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可知该地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活跃,这与正统的思想不符,从思想层面而言构成了对理学纲常名教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买卖或政治腐败问题,故C.D项错误。

【答案】B

6.宋代出现了一股嗜古之风,影响到了艺术趣味、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如宋代

金石学的兴盛就是明显体现。这股嗜古之风的兴起说明宋代( )

A.文化的内敛特征已经较为明显 B.理学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

C.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人世的观念D.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疏离现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据材料宋代‚嗜古之风‛,可见其文化某种程度上缺乏创新及开拓的倾向,也可称为内敛,故A项正确;理学在尤其是朱熹之后虽被统治者所接收,但影响波及到社

会各方面,则是后来朝代,尤其是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之后的事情,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嗜古之风‛与商品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但文官地位很高,不至于导致文人疏离现实,故D项错误。

【答案】A

7.《孟子·公孙丑上》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下列思想言论,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有相

似之处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即知识 D.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8.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寓言阐释法家主张(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D.严刑峻法,加强统治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9.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

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信息说明主张‚依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墨家主张阶级平等,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礼制,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D

项错误。

【答案】A

10.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商鞅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11.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

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

【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09699/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