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中医真相

中医真相

时间:2017-10-08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中医真相 第一篇_大师谈中医真相

你不知道的世界之中医真相(二)

作者:南山空同 编辑:今宁人的有些疾病是不是天生就注定的?而且可以通过八字可以看出来?家居风水到底会不会导致疾病?和家人朋友不和如果真能导致疾病的话,原因何在?是否真有人像神仙一样,往你跟前一站,就知道你得的什么病疾,原理何在?

我们对气灵医学(中医),是从三个方面划分的,分是是气场、灵路和气灵体,而灵路部分,包括了气灵相易、气灵相感和符咒灵力三类,我们在(一)中讲了巫医的起源以及气灵相易和气灵相感,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解五行八卦失和导致的疾病以及气灵相感识疾病。

一、人的有些疾病是不是天生就注定的?而且可以通过八字看出来?

有人请人为自己算命,这时会有人说,你多少岁时,会有一场大病,病的身体的哪个部位,真有应验的,那么,是不是说,人的有些疾病是天生就注定的?而且可以通过八字或其他术数看出来?

这一类的病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医学范畴,如基因序列中的致病基因,在后天会因为外界或自身的激发,在一部分人身上会显现出来,这属于物质医学范畴,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另一种是气灵医学范畴,也就是能量和信息的感应而得来的疾病,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如果有人给你算命,说你39岁左右某个部位会有重病,结果真有了,你会不会觉得这病是天生就注定的?

其实并不是。

一个人在母亲的肚子里时,为混沌之处,没有上下、高低的概念,犹如天地未分。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出生的瞬间,真正来到了人间,这一刻,人间的很多信息都会自他的额头进入,包括能量场和信息场。

这孩子没出生前,就像一张白纸,出生的一刻,宇宙的气灵都会自额头进入,像一张白纸上被随机泼了颜料一样,决定了这张纸最初的样子。

因此,人们将能代表孩子出生时年、月、日、时这些信息,用天干地支表述出来,共有八个字,称为"八字",进而因时推导出这一时刻五行能量的变化,从而判定这个孩子缺水还是缺土。

那么这些信息里,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孩子39岁肯定生大病呢?

假设你的一生是一段100公里长的道路,前2公里处有场雨(流年大运),而你又没带伞,断定的结果是,你有可能会感冒。

没带伞,伞在五行中属金,其实是说你五行缺金,金主收杀,因此对应的部位为五脏六腑中的肺和大肠,也对应外在身体上的皮肤,因此以上方面容易生病出问题。

为什么?

人身是个小宇宙,一个人身上既有八卦属性(灵),也有相应的五行属性(气),你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个大宇宙,它的身上也有自己的五行和八卦属性,你们之间相互影响,当一方有所缺失时,会影响你们之间的配合,进而产生病变。我们举个例子,方便理解。

人的口和胃是不是同一样东西?不是。但他们的五行属性是一致的,五行属性都是土,因为它们都是主运化之功,假设你是胃,口是外在的天地,口每天摄入食物,到达胃里,如果你们每天都能相互良性配合,机体将是健康的,结果你的胃动力先天不足,而口又老是吃一些难消化的食物,终将形成疾病。

形成这个疾病有两个条件,一是你的胃动力先天不足,二是长期食用难消化的食物。内外相应,才出问题。

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时,他身上的先天五行八卦属性都已经定了的,哪方面强,哪方面弱,

都是先天的属性,但这不代表一切,还要参考另两个因素。

一个是你所处的时空变化,这可以用流年大运来表示,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口中的食物样,如果这几年,口中摄取的全是利于消化的食物,那你的身体并不会有病变,但如果过几年摄取的是不利消化的,胃就容易出问题。所以看八字的人,是查看你的五行八卦属性,再结合流年大运来推理,根据五行能量变化和八卦对应部位,来推断出在什么时间,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可能会出现病变,病变的程度如何。这是其中的一个参考因素。

另一个参考因素是你后天的变化,这个是用八字测不出来的,有的人,通过自己的修行,可以改变自己的先天五行的八卦属性,因此,你用八字是测不出他的真实信息的,自然,原先的潜在病变因素也会消失,因为这些病变因素不是物质化的基因,而是动态化的气灵。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如果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你是无法再按以前的性格去推断他的行为。

二、先天五行八卦失和疾病如何预防调和

中医的实质是气灵医学,而疾病未形成之前,属于非物质状态,因此为气灵医学的解决范畴,解决通道也很简单,有两个通路:

(一)灵路

1.用名字调和,当别人叫你的名字时,其实是将你名字所对应的五行(气)八卦(灵,负责对应身体的部位)气灵,送达到了你身上,所以可以通过起名或改名来调和。对成年人来说,改名其实不是指改你户口本或身份证上的名字,那样多有不便,而是只要改变别人通常称呼的名字。

2.用数字调和,通常这个数字是指未尾的号和这个数字除以八后的余数,但因为效果要比名字数一些。

3.佩饰或服饰颜色来调和,具体办法参考下面讲的物质

(二)物质

所有的食物也同样具有五行八卦属性,简单来说,大多数植物可以通过色和味就能辨别。 如果你五行缺土,土的五行色为黄色,五味为甘,因此适合吃一些色黄或味甘的食物,如蛋黄、小米、蜂蜜、糖、土豆。

但具体食用哪些,多少、搭配等,还要以医生的意见为主,以免过犹不及。

这种情况,以调灵为主,主要用来强化或弱化不同人身上的频率属性,通过布方位之阵和配合每个人身上的属性来实现,通常无治病之需,通过同体相易来练功,练功的配合对向也并不一定是人,树木、山石、物品等,皆可借机而用。

三、后天衣食住行失和积病

有关衣食住行失和积病的情况,我在《南山空同讲解衣食住行》中有详细讲解,以后也会整理出来单独当成一本书结集出版,这里只做部分简要总结:

1. 很多人冬天讲保暖,防止冻出病来,其实很多人的疾病,是夏天和春天冻出来的,春天主要是寒气从脚侵袭,如初春雨天赤脚趟水,夏天则是空调吹肩、背、小腿等部位的穴位处,这些穴位负责气血的通畅,受凉之后,血虽能通行,气却产生了郁积,产生酸疼。

2. 人的脸和手经常在外面,为什么很少被动出毛病?首先,脸和手,可以自发运动,但身体的其他部位往往不可行,其次,脸和手部,少有气血交汇的大穴,但身上有,因此,保暖其实不是保护你全身暖和,而是保重点穴位。就像人睡觉一样,不管天多热,小肚子上仍要盖一些东西,以免着凉。

3. 人的衣服和服饰能帮人增强和稳定气场,以便于气灵调和,滋养身体,有关这一条,以前我专门做过讲解,不再重复。

4. 食物对身体的作用,我们将放在以后的"养腑脏"部分专门讲解。

5. 家居风水会影响相应部位的身体健康,其原理我在<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奇门遁甲>中已

有讲解,破解办法我将在《南山空同讲衣服住行》一书中详细讲到。

6. 人的言行,也会招至疾病,比如说你很自豪地跟人说:我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对一部分人来说,很快,有可能他就要得病去医院了,这是符咒的力量,这是我们下一章展开要讲的"符咒灵力"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气灵相感识疾病。

四、气灵相感识疾病

我们知学院有一位辅导员,她站你跟前时,如果你身体某个部位有病,她即可以感受到,为什么会这样?

你可以做个实验,在某天太阳很好的时候,你站在一堵墙前面,你侧方向看离墙一尺左右的位置以内,你会看到有一些淡淡的,像云雾一样的东西飘荡着,那是它的热能场。

我小时候半夜醒来,看家里的灯光时,不同的灯被不同色彩的圆圈包围着,那圈是他的五行能量场,而色彩则是他的八卦场,你可以理解成是简单的光谱。

人在地球上住,又怎么能知道其他星球上的具体物质?是对那个星球上传递过来的光谱进行测定,如果地球上能找到同样属性光谱的物质,就可以确认那个星球上的物质。

同样,一个人也有自己的气灵场,这个气灵场和另一个星球发出的光谱是一样的,不同的色彩和频率(波长),代表着你身你的不同部位,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光谱的频率和色彩在肉眼可识别的范围之外,因此你无法看到这幅奇特而美丽的情景。

但是有一部分人,他的气灵感应场是对外开放的(通过气灵感应术可以练出此感应场,亦可关闭),因此,当有人离他近时,对方身体的气灵场会被他直接接收到,以同频共震气灵相感的方式反馈回来,因此,他自己相应的身体部位会感受到对方身体的病变。【中医真相】

但这样对能感受到的这一方,往往是不利的,特别是当某段时间接收的同一类的病人较多时,自己相应的部位也容易因为气灵相感而有形而产生病变,对天生有这种能力的人,需要通过练习气灵感应术关闭,偶尔用时再打开。

气灵相感而识病,是整个气灵医学中最精髓的部分,你常见的望、闻、问、切因主治人的修为不同,其对病情判定的准确性偏低,其实只适合做为辅助手段,气灵医学一直没有真正迎来发展,是因为诊病要素的制约,人们掌握的,只是皮毛,核心在气灵相感而识病,愿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后,结合现代物理学来研究出气灵相感而识病的设备,你将是整个气灵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意义不输入发现了互联网,我下面要讲的内容,给大家的发明一些启示。

我们暂时将这个设备叫做人体光谱测量仪,首先它需能测出人体的光谱,但这种方式不应当是物质医学中穿透人体的方式测出的,而是通过捕捉对方身上的体灵场得到的,得到这个人的光谱之后,分析其频率,可以确定对应的身体部位,然后将健康人体该部位的频率值和非健康人该部位的频率进行对比,从而划定同同健康程度的数值,从而实现诊病。

这个过程,和现代物质医学中的抽血化验、透视、核磁共震是相近的,只不过,上述的物质医学检测手段是以有损物质器官实现的,而气灵医学的对身体的检测,是建理在信息和能量的分析上的,对身体的任何损害,将来会简单到像拍一张照一样。

但这不意味着气灵医学的人体光谱测量仪问世后,会完全替代物质医学的检测手段,而是以它为主导,物质医学检测手段为辅,一些血液中微量元素的检测,仍要在很长时间依赖于物质医学的检测手段,直到气灵医学的检测更精细化,但这是条很长的路。【中医真相】

但,当这篇文章发出去后,我相信在未来的数十年中,终有人会发明人体光谱测量仪,我们期待这个里程碑式人物的出现,就在不义的将来。

知学院中,将来也会开医学专业,传授气灵医学,同时吸收更多的气灵医学(中医)人才,将我公布的气灵医学图谱逐项研究完善,我只做了一些引导性的工作,更多的要依靠大家. 按气灵医学图谱上的内容显示,我下一步要讲的,是"符咒灵力"。

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平时种下健康的因,才能收获健康的果。

健康的因,简而言之,就是因天之序、合道而行。

行善积德不会错,恬淡内守总是真。

自古医道不分家,日子过得有"道",身心自然健康。

请牢记养生原则:

调心为上,外治为主,辅以食疗,谨慎用药!

当读的古医书

【中医真相】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

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这就牵涉到文史哲的修养,古汉语文化的功夫。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处,他们的书都可以看。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者,反而有害。

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对温病也多发挥。何是温病学后起之秀,特别是继承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他的《重订广温热论》和《重订感证宝阀》为少见的好书。诊断确切,于舌诊尤其精到,用药熨贴,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书说出了温病真象。

药物学方面,初起先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这类书朗朗上口,便于习诵。之后可看《本草备要》。再深一点,可看《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至于《神农本草经》文字古奥,不大适合初学。但为本草之源,义蕴精深,且简明易诵,是其长处,与《内经》、《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凡欲精研中医亦为必读书之一。

类书方面,清?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甚好。此书比较实用,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书中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订正,也下了很大功夫,有其意义。前清时,太医院考试就以此为标范,至今北方医生中,学《金鉴》名世者不乏其人,于此也可见该书影响之大,价值之高。其他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的类书,亦宜一并披阅。

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其用药自成一家,该重时用量特重,动辄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例如,他的完带汤临床上用治白带多效。方中山药、白术各一两,峻补脾阳脾阴,在大队静药中加入些许陈皮,推动阴药,使脾脏功能健动,则运化有权,湿热可除,故妇女带症可愈。方名完带,当之不虚。近年,山西发现《傅青主秘方》,用药一如《女科》,为医书中珍籍,值得加以研究。

我最喜欢仲景和东垣的书。凡与之有关的书,从源到流也都一一加以系统地学习。例如,学药则先读张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继看《兰室秘藏》《用药法则》,再念张山雷《脏腑用药式补正》,再诵何廉臣《新编药物学》等。学方则读《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研经言》、《经方例释》;看《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心典》、《王旭高医书

中医真相 第二篇_中医中的真相

中医中的真相 分类: 正确方法 | 修改 | 删除 | 推荐到分类 | 2009-11-20 23:23:13

手机口袋:用手机阅读我收藏过的文章?

脉诊是古代科学技术落后不得以的产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还拿来当神一样供奉,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门学科历经千年而不需要发展创新。其实脉诊主要的用途是用来了解心血管系统功能,一定程度相当于现在的听诊器。当然,你花上许多的力气练脉诊的感觉,就象练杂技一样,铁棒磨成针,会越来越有心得,但对现代的多数人来说,代价太大了。

天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提示我们,一般情况下不适合入药。

甘草有毒 不宜用药

,《人体阳气与疾病》,实际上讲的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与疾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就能秀过表象抓住本质,就是悟道,就是禅。

开中医药方时,首先强化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这样就快速提高了人的整体的功能,因此在理论上对都所有疾病都有好处,这就是《人体阳气与疾病》的精华。

对于西医的认识,《人体阳气与疾病》一书还停留在古代中医的境界。这不能怪李可老中医,我看到过的所有现代中医书籍都这样,在千年一贯的愚化教育影响下,我们整个民族几乎都失去了思考能力,已经不会也不敢怀疑了。这是中医的悲哀,也是…

东方红:简单地说,《人体阳气与疾病》的理论,如果放到2000多年前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现代则并无多大用处。综合李可的一些论述看,还在大量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这样的做法是对患者极不负责任的。不推荐任何病人找李可或其他中医专家看病,否则出了问题责任自负。

中医是四维时空医学,现在的西医是三维时空医学。四维时空医学要以三维时空医学为基础。中医和西医并不矛盾,离开了西医,中医也就不存在了。那为什么现在的许多中医专家排斥西医呢?那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中医的本质。现在的中医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医研究者对中医的概念不清,不敢怀疑,没有创新,中医的基础理论千年没有进步,甚至反而倒退了

现代研究中医不要动不动就是“阳气”,“阴气”。这些名词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中医一个关键是药性的认识。如果有人能比较正确地把常用中药的药性归纳出来,中医的进化也就完成了一半了。至于病例,医案,拜师这些都是扯蛋,对于中医的进步没有一点用。我的案头就有一个什么《六世中医实用秘方》,这些书籍的唯一作用是浪费一些纸张。

为什么阳主阴从,很简单就一句话,因为太阳是太阳系内生命的源泉。完全不需要从翻箱

倒柜找古书。

身体受寒时,身体为了抵抗寒冷,可能会在皮下堆积一些脂肪,这是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称之为“垃圾”似乎不妥。现代人的肥胖,主原是营养过剩和缺乏运动,而不是受寒。如果要把寒气排出体外,更好的方法是增加运动量而不是“敲胆经”,“敲胆经”的方法也许有一些效果,但这是“舍本逐末”。

不需要对孩子敲胆经。举个例子,用全身运动的方法排除寒气,与敲胆经排除寒气的方法相比,全身运动的方法是是作用于整体,敲胆经的方法是作用于局部。除非你能内视看到胆经并理解其原理,否则没有谁能真的“敲胆经”,但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神奇的功能,我怀疑你会有兴趣看这篇文章。

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的一大特点是务虚不务实,他们一定要讲玄虚的东西,讲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非如此就显示不出他们学问的高深。经络就是一例。严格来说,不能亲自内证经络的人是没有资格讲经络的。我们看历代中医专家,没有一个内证了经络的存在。你连经络是否存在,什么性质都不知道,他怎么知道按摩的是经络,是穴位呢?如果有效果,你怎么确定不是心理作用,或者是按摩到了血管、神经起的作用?实际上真正的中医是研究人体内部与外部、局部与局部的立体的对应关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比如在四维时空医学看来,外【中医真相】

部的手臂与内部的呼吸系统相应,呼吸系统的疾病可以通过外部疗法,通过按摩手臂来解决。但是,对于这样浅显易懂的中医道理,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太高深了些。

白天睡觉包括午睡,是不符合人体生理的。晚上睡眠充足的前提下,所有的白天睡觉都是多余的,都有副作用。有关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午睡会让大脑处于深层睡眠状态,即使人被叫醒,大脑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到清醒状态,更难以很快进入高度兴奋的状态。像上面这位朋友,正确的做法是用静休代替白天睡觉,也就是人身体保持不动的姿势,眼珠不转,或站或坐,如此几十分钟,保证效果比睡觉要好。

晨练确实是错误的。

一年四季都能在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起床的时候起床,这样还要赖床的话,唯一的理由就是懒惰。我的意见是,身体健康比学习更重要,宁可作业不完成也要按时睡觉,宁可考试不及格也决不让孩子落下近视。

《不生病的智慧》写得浅显易懂,适合不太了解中医的普通大众阅读。这本书的最大优点是抓住了“心脏”这个最重要的人体器官,用各种方法来强化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但明显,作者对中医的理解非常肤浅,书中有许多错误或不适当的理论与做法,这些也基本上是中医养生

类书籍的通病。市场上中医养生类书籍很多,比较实事求是的著作是一本也没有,无一不是靠夸大功效来吸引读者掏钱买书,读者一定要小心,不要走入健康的误区。

为什么说“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黄帝内经》中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

东方红认为,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任何生物都处在四维时空中,四维时空的第四维就是能量场。太阳系内的所有生物都受太阳系能量场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构形上必然体现太阳系的结构特点,这就是“阴成形”的真正奥秘。

太阳系能量场作用于人体,人的头部受和心脏受太阳能量场的影响最大。太阳是太阳系内最重要的星球,相应地,人的心脏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

无论养生还是治病,牢牢抓住“心脏”这个中心,就不会偏离大的方向,治病效果的好坏只不过是个人技巧的问题。

如果没有抓住“心血管系统”这个中心,在阅读古代医书和开医方时就可能偏离方向,误开苦寒药物,表面上可能有症状缓解的“可喜”效果,实际上是人的体质越来越差了。 《不生病的智慧》的不足之处

首先,过分强调了肉食的重要性。从人体进化学的角度看,人进化出扁平的牙齿,说明人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当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化后,人体可能分解更多的肉食,但不能说明是肉食使人体的心血管功能得到了强化。在治病时可能适当增加某些肉食,但在平时饮食中,如果不是强大的体力劳动,肉、蛋、奶应该少吃。

再来说一下牛奶,现在人吃的99%以上只可能吃到“职业奶牛”生产的牛奶,用药物使奶牛一年四季产奶,这样的奶连小牛都不适合食用,怎么可以让人吃!

即使时母牛哺乳期的自然产奶,除非其他食物匮乏的地区(如西藏),融不大适合普通人。 用当归针剂注射穴位的方法也是不妥当的。中医的一大特点是激发人体本来的潜能,而不对

中医真相 第三篇_古中医四诊的真相,一次看个清楚!

古中医四诊的真相,一次看个清楚!

2016-07-29路辉中医导读很多人都觉得中医是玄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无非是中医充满了太多的神秘感,太多的神奇色彩,让人误以为是玄学!而中医四诊中的脉诊,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很多人对脉诊是膜拜的,其实不止是脉诊,中医四诊都有很神奇的地方,今天,小编就和您一起来见证一下中医四诊的神奇之处吧! 古中医看病,不一定非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只是现代中医的说法,因为现代中医理论的局限,所以必须四诊合参才行。其实,在古中医的实践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望而知之谓之神

古中医看病最高的境界是望诊,这个望诊不只是现代中医所说的望面色、舌苔等,还有更深层次的能力,例如扁鹊吃了仓公给的中药后所开的天目,就是一种古中医能力。有人可能会不相信这种事情,认为用中药开天目,怎么可能呢?甚至有人干脆武断地否定天目的存在,但是现在密宗中就流传着用藏药开天目的方法,这是密宗修行者都知道的事情。

天目的生理结构就是大脑中部的松果体。现代研究发现,松果体具有眼睛的结构及大量的感光细胞、磁体、晶体等。古中医望诊用的就是这种天目,而不是我们的肉眼,但是现在已经无法让人相信这些人身的特殊现象了。

天目层次高的直接看病体所在的空间,直接看造成病灶的邪气。低一些的天目可以看人身的不同侧面,这一点现代医学反而做到了,就是现在的MRI、CT、PET等检测设备,所以不管西医的理论与中医理论相差多么远,但是西医在检测工具上还是与古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的。再低一些的天目层次,就直

接看形神层次的人身了,即形态发生场在形体上的表现,而这是直接用天目看的,所以有五色之分及生克制化等机制。最低等的就是现代中医的所谓望诊,看脸色、舌苔等技巧,不一而论。

闻而知之谓之圣

这里的闻主要是指闻声,闻的是角、徵、宫、商、羽,干支的纳音,阴阳律吕,根据司天司地的太过或不及而判断病机所在,从而寻针纳药,这是闻诊的本意。后世中医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看病能力,现代中医只知道是闻味了,如闻大小便等。 问而知之谓之工

问诊的内容是现代中医最基本的功夫了,可是问的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正如一些教科书上所罗列的那样,几乎问遍一切,却茫然无头绪。我只问三点:①食欲(包括大便情况)、睡眠、精神状态;②最痛苦的症状;③问寒热,仅此而已。其实,问诊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头脑中要先装一个模型,就是五运六气的模型。知道司天、司地、主客气的虚实前后,才能知晓六腑气立的出入;知道主客运的虚实生克,才能知道五脏神机的升降。只有掌握这个玄机,才能有目的的去问诊。这样去看病的中医,其实是看天地,开方其实是开时空。

为什么问食欲?人先天的一点精华就是神,即中医人身的形态发生场,其中具有完备的藏象经络的能量结构。它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是现代中医无法理解的生命体、生命态。其实,中医人身的形而上学部分,即神的部分,有主元神、副元神之分,主元神是大脑皮层所支配的后天意识,副元神是脑干、小脑、脑桥、延髓等所支配的各种基本生命中枢。在中医中,主元神由心主宰,即心神,而其他魂、魄、意、志四个神是副元神,中医的五神藏包括一个主元神、四个副元神。它们表现在中医人身上,就是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中医神志与情志的基本从属关系。其实在中医人身上,还有许多生命体,六腑有六腑的生命体,五官有五官的生命体,甚至每一个穴位都有自己的生命体,诸如此类,层层叠叠,所以中医说人身是一个小宇宙,现代中医不理解,层次所限。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医人身的形态发生场上,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后天的这个肉身是通过消化系统摄入食物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从一点受精卵直到100多斤、100多厘米的肉身,都是后天的食物所化,所以食欲是后天之本,即胃气。先天的形态发生场如同一个没气的气球,后天的食物如同我们吹的气,吹气的能力就是胃气,要想让这个气球充满气体,发挥它的固有作用,就必须吹气,所以这个吹气的能力最重要。所以胃气、食欲必问,治病必先恢复胃气之后天太极。

为什么问精神状态?很简单,这个精神状态表面上是一个人的状态,其实就是中医人身的神的表现。患者状态不好的时候,他就会说出他的七情五志,这就是病机的所在。

为什么问睡眠?先天与后天的和合状态,就是睡眠。《黄帝内经》说睡眠的机制是卫气入于营气,卫气出于下焦肾气,营气出于中焦脾气,而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最后出于心气(行于脉中谓之营气,行于脉外谓之卫气),所以卫气入于营气,即肾气入于心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是睡眠的根本机制,是后天与先天和合状态的度量表,所以《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诚如斯言!后天不和,先后天无法既济,怎么能安呢?老年人的先天神体与后天胃气都减弱了,所以会出现睡眠减少。看到这里,有悟性的中医人应该知道怎样治疗失眠了。卫气属于六气气立范畴,营气属于五运神机范畴。

为什么问痛苦所在?即辨病论治。这里有一个法门,疼痛多是寒邪阴气所致,《黄帝内经》中已经详细论述了。有人会说,热邪也可以引起疼痛啊?那是阴阳隔离,阳外阴内,根子上是阴邪所致。还有一个法门,阳化气,阴成形,一切有形病邪,如肿瘤、癌症等,多是阴气阴邪所致。治疗癌症、肿瘤,要用阳药,但需配伍,中药治疗癌症的法器不是简单的热药而已,需要特殊制作。《黄帝内经》中的“五积”(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即脏器肿瘤。 为什么问寒热呢?即判断这个人的阴阳状态,辨机论治。阴阳是最重要的病机,正常人身是上阴下阳,这是因为中医人身的阴气升、阳气降是正常状态,所以正常的人身是脚热头凉。为什么发热的病人要摸额头、阳虚的病人脚凉呢?就是这个原因。

切而知之谓之巧

如今许多现代中医将切脉作为中医的最高技巧,三部九候脉、人迎脉、太阴脉、太溪脉、趺阳脉、运气脉,都是《黄帝内经》里论述的脉学,通晓的中医有几个呢?真正的脉学是需要结合运气的实际天象变化而来的,而现代的脉学有几个是这样来研究的呢?详见《伤寒之秘》(待出版)。

中医真相 第四篇_揭开中医的老底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

数学不是规律的发现者,因为它不是归纳。数学也不是理论的缔造者,因为它不是假说。但数学却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因为规律和假说都要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如果没有数学上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能解释。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

《黄帝内经》是中医派教徒最神圣的经典,前几年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就叫《黄帝内经》。那部纪录片是这样吹嘘《黄帝内经》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著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这篇文章是我这几年业余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结晶,主要揭露《黄帝内经》的数学水平。根据这篇文章在百度帖吧的反应来看,中医粉丝提不出什么像样的反驳意见。

各位看官,如果你同意本文的观点,请顺手把它顶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的真相,让中医的死刑早点得到执行。

一、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次,合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用铜壶漏水下一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计算经气在经脉中运行所需的时间。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经气运行三寸;一吸气,脉又跳动两次,经气又运行三寸,一个呼吸过程,经气运行六寸,十

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五百四十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这是《黄帝内经》里貌似科学的一篇论文,说的是正常人一昼夜呼吸总数为13500次,换算为每分钟呼吸9.375次,每次呼吸6.4秒。这篇论文说呼吸一次脉动四次,换算为每分钟脉搏37.5次。

这一段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黄帝内经》这篇论文的作者算术没学好。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

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黄帝内经》作者给出的四个答案竟然错了两个(2分、25分、40分、5宿20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82030/

推荐访问:中医的历史与真相 当代中医衰败的真相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