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百科 >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时间:2016-05-15   来源: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百科】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一):中国经典著作导读试题和答案

《中国经典著作导读》的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1单选(1分)

( )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

得分/总分

A.

《墨子》

0.00 /1.00

B.

《墨经》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C.

《管子》

D.

《九章算术》

正确答案: B 你错选为A

2单选(1分)

《用间篇》在《孙子兵法》中属于第几篇

得分/总分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二):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1.1 周易的作者【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世历三古 人经三圣:

伏羲 甘肃天水人 先天八卦 方位(阴阳定位) 静

按地理位置组合先天八卦:天南地北 水西火东

周文王 后天八卦 四季(待时而动) 动 卦 爻

按时间排位:

孔子 十翼(七传十翼)

看世界的方法:阴阳(文言)

逻辑(彖传)——判断

现象思维(象传)——大象、小象,像

道德感(系辞)——忧患意识

占卜和预测(说卦传)

因果联系(序卦传)

对比(杂卦传)——相近、相反对比

1.2 乾卦解读:周易的人生观

阳九 阴六

元亨利贞 开始 发展 收获 储藏 (顺时而为)

初九:低调练功,打好基础

九二:抓住机遇,展现自己

九三:见微知著,防患未然 注意细节

九四:能进能退,淡定自若 (萨特)自由选择 相时而动

九五:中正做事,谦卑对人 阳爻在阳位——正 二五为中位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上九:物极必反,顺其自然 离开最高位离开卦象 忘我而天人合

1.3 坤卦解读:周易的道德观

做事,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包容,柔顺

第二:不要抢先

第三:找到同类,结伴而前

初六:防微杜渐,见微知著

六二:正直方大, 不假外求 不断反省自我,不学习外物也无咎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孔颖达:生物不邪谓之直,地体安静是其方,无物不载是其大

六三:不露锋芒,功成身退 不居功自傲,适时而退

孔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六四:不求名利,无咎无誉 抵住诱惑

六五:安守本位,大吉大利 黄裳元吉

元吉 大吉 吉 有庆 有喜 无咎 有吝 有咎 有灾 有难

上六:不走极端,阴阳互补 天玄地黄

1.4 泰卦:周易的对话观

平等 、民主

乾坤合

1.对话目标

(哈贝马斯)对话不是为了达到统一的认识统识,而是达到共识。

非为认识的共识,而是行动上的通和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近君子 远小人 朝上越来越远 叫往,,,,朝下越近,叫来

2.对话主体

天地(天地交而万物通)

上下(上下交而其志同)

自己的内外(近君子,远小人)

3.对话的法则【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哈贝马斯)一次成功的对话,人跟人之间需遵守的法则:1.人人平等;2.守规则;3.讲真话 遵循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春耕夏播秋收冬藏

4.对话的方法

初九:找到同类,找到目标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

九二:守持中道 如荒原一般包容万物

不要用圈套 耍手段【用冯河】

为公

不要结党营私

九三:以正 艰难时候仍守正道,无咎

六四:以诚 不靠利益团结而是以诚信团结

六五:以谦 上对下,归妹,谦以对下

上六:危机对话 城塌何为?勿用师,不靠高压,减少政令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三):2016钱学森与马克思主义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前三者与后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具体地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崇高地位及其概活性是由于它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是反映了所有科学的普遍而共同的规律,因此,全部科学、理论都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高度概括性。同时,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万古不变的教条,要不断以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来车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凡是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性、经验性和还不系统、不成其为科学或称“前科学”的大量零金碎玉,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外的所有知识,都要随时注意与之交流,予以整理、鉴别、提炼、吸收进来,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不断生长的开放性。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概括性与开放性的观点,扩展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具有无限生命力。

一、钱学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与其他一些著名科学家一样,他也经历了由一位朴素、自发的辨证唯物主义者到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钱学森很早就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他留学美国,有两个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是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正是这位导师使他在飞行动力学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与冯·卡门齐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另—个就是他的老师、也是冯·卡门教授的学生马利纳教授。正是由马利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们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里,他参加了学习和讨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还听过美国共产党书记的演讲。为此,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他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无理拘押15天,遭受了种种折磨,不但体重陡然减轻30磅,随后还受到联邦调查局特务长达5年的日夜监视和跟踪。

这一时期,从哲学思想来说,他只是一个自发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这时既没真正找到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构成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在工作中,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了几条治学应该注意的东西,如看问题应栈什么样的角度,碰了钉子又如何办等。”在为回到祖国而斗争的几年时间里,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跟上祖国飞跃发展的形势,他开始初步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学习了《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当然,在美国麦卡锡分子的骚扰下,学习不可能系统、全面。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开始系统、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1955年10月9日,回国后的第二天,他便在广州新华书店买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哲学笔记》,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以及由苏联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等许多经典哲学著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饥似渴,认真、自觉学习和研究自然辨证法。他多次讲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的著作,发现自己在美国总结出来的那几条治学心得,比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就好比大海中漂着的几个小水池,算不了什么。”通过这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很快就由朴素唯物主义转变为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同自己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就写出了《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和《技术科学的研究能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吗?》等文章。这为他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研实践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路明灯,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实践中,钱学森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他认为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那么,人类知识有新东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发展,要吸收新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因此,我们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就必须用来指导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他不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而且不断总结自己的科研实践,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以渊博的学术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从1979年发表《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如果说,钱学森早年曾经是硕果累累的伟大科学家(1989下获“小罗克韦尔奖”足以说明)的话,那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晚年的钱学森又成了一位卓有见地的马克恩主义哲学家。

二、研究马克思生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1991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几十年来坚持用马克恩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无论在何种政治风浪下,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完全可以说,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

在谈到发展智力,发展创造能力问题时钱学森说:“人的智慧是什么?我觉得,人的智慧就在于真正掌握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很幸运,因为我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要取得最高的创造力,最高的智慧,就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系统学》106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最后要概括到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不是臆想的哲学,不是乱编的哲学。从实践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又从经过实践考验的科学理论再上升到、概括到哲学。这一观点,不知哲学家是否接受?最近几年我常宣传这—观点。正因为这样,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道理的,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是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联系到各门科学就产生了各种科学的哲学,这些大家已经知道。例如,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的哲学,等等。它们都要有哲学的概括,最后综合起来再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我常宣传的现代科学的体系。”(《创建系统学》l05页)由此可以看出,钱学森确实是一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自觉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运用辩证唯物论指导科研,勇于开拓和创造的科学家。

钱学森经常告诫他的下属或身边的同志,要多读点哲学书,实践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矛盾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要讲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使导弹、火箭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发展。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人要有创造性,最高的创造性,要有真正的智慧,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人类知识最高的、最正确的概括,你掌握了这个锐利工具,当然会站得高、看得远。

从事综合性、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复杂工程系统开发与建设的科技人员,经常面对具有深刻社会性、复杂系统性的研究课题,客观上要求他们应当具有广阔的视野,开阔的思维,宽阔的胸怀。为此,应当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钱学森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认为:“马克思理论是迄今最科学的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要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他以其亲身经历谆谆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个宝,是—件锐利的武器。我们在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交叉科学),如若丢弃这件宝贝,实在是太傻了!而如果能在交叉科学的研究中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交叉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必然的,毫无疑间的。”

不论研究什么问题,钱学森总是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和衡量,看看这个问题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他对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认识过程就是如此。他认为,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把很多很多不同的人的定性认识综合起来,综合的最后结果要达到定量的认识,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从很多很多定性认识,经过处理变成定量的,定量跟原来的定性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是更高一层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从低层次的定性到高一层次的定量,然后定量累积起来成了更高层次的定性。这是人认识过程的不断发展,也就是从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发展。所以这个中心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和定量是在不同的层次,而且是个辩证的过程,这个思想很重要。国外的学者不领会这个意思,他们总认为定性是定性,定量是定量,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那是不对的。大概也有有人定性和定量放在同一个锅里煮,放在一个水平上看。这也不对,也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个定性定量的辩证法。

哲学家们常讨论哲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一个部门、十一架桥梁,然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这十一大部门的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明确了,那么哲学是研究什么对象的,那不是一目了然了吗?也就是我常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指导科学技术研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发展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死的,它一方面指导我们的科学技术工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必然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深化。”(《创建系统学》,2001年)钱学森这一观点,应该为当今的哲学家们所接受和赞同,因为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为哲学家们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1985年,钱学森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全部科学技术组织在一起,也可以解决当前哲学界在议论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人类的社会实践就是这样,先形成经验知识,这是前科学,然后上升到科学,在一步步上升,最后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117~118页)

钱学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这样明确了主观对于客观的依存关系,但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正是作为认识主体掌握客观规律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这些当然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原理,是我们的哲学家们所熟知的。”同时他又指出;“但哲学家们似乎不太深究认识主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变化、认识主体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86页)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答案(四):2015学术活动心得体会

第1篇:学术活动心得体会

10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马志明院士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作了题为《我们与数学强国的差距—关于我国数学发展的点滴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中,马院士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快速进步,以及我国与数学强国的差距。马院士认为通过我国老一辈数学家们为中国数学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国家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大量投入以及中国数学界的团结和不懈努力,中国数学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正在走向世界。

马院士曾担任过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这一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中国数学的成长和变化。他谈到现在的国际数学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上都有中国数学家(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声音,在国际数学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杂志上都有中国数学家的文章,中国数学家在国际上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和方法也已越来越多,不少中国数学家被邀请在国际学术刊物担任编委,在国际学术组织里担任职务等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中国数学和数学家们在国外数学界正被广泛承认和认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马院士还分析了我国与数学强国的差距。特别强调了我国缺乏引领国际数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学术领军人物,缺乏大师级数学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派在国际上影响力还不是很强。同时,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让国内的学术氛围出现了太多的浮躁,研究太急功近利。他希望同学们看到成绩和不足后,努力学习知识,客服不利因素潜心研究,为我国早日成为数学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听取了马院士的报告后,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1、通过中国数学所取得成绩与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并得到别人的认可;

2、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才能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真正的成绩。在今后的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应该拒绝浮躁,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

3、继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传统。潜心研究,力争做出专业领域内前沿的成果。

第2篇:学术活动心得体会

昨天下午,我校领导组织了我校的全体教师在滕州剧院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魏老师用他那朴实的话语、大量而生动感人的实例,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他言辞恳切,入情入理,朴实的语言中闪烁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独特而又富有哲理。

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我深深地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感染着。

一、坚守住心灵的宁静,坚守住快乐的心灵之道

魏书生的报告,总是将深刻的哲理,甚至苦闷的话题用流畅、幽默而又富有抒情的话语形象的表述出来,其语言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他用真情厚意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他使听者为之激动。为什么被别人视作艰辛工作的教育在他眼里和心里竟然是那样的亲切和欢欣?这都出自他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真挚的厚爱。他的思想不是超然无踪缥缈的,而是真实质朴的,根植于我们的教育状况,根植于我们的教师的需求,根植于广大学子的心灵。因为,他总是把走向学校当作一种精神享受,把认真教书育人当作是一种人生享受,把一切不如意之事之人当作体验生活的一种愉悦享受。他时时享受,处处享受。用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凡人凡事,一切都在于“道法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他告诉我们珍爱生命、享受生活的四字秘诀,叫做“松、静、匀、乐”。“松”即身体放松;“静”即心灵平静;“匀”即呼吸匀称;“乐”即情绪欢愉。他特别告诫我们要记住四字秘诀,要在纷乱复杂的社会里,在紧张激烈的人际中坚守住心灵的宁静,坚守住快乐的心灵之道。他认为,快乐可以外取,也可以内求。只有时时做到以静制动,快乐才可能随你而来!因为,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利,必有一弊;翻开手背,必定是手心;走出阴影,必定是阳光。

二、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对待工作。

在他的报告中我最欣赏的有两句话: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

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对自己说得算的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想得深,干得实,人要好好活着。对自己说得不算的事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想得开,轻轻放下”。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人生在世,要会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要静下心来,认准目标,不怕困难,乐观地生活。要怀着感恩的心,用“享受”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有一颗快乐的心,将身体放轻松,才能做好事,会生活.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234916/

推荐访问:西方经典哲学著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