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时间:2018-08-11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第一篇_一本通部分答案

十、老树

1. :“轻”:老树生命的衰老;“重”:老树生命力的顽强。

2、:与杨柳、杏花形成比照,表现老树生命力的顽强,富有形象感

3、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把z读者引入所营造的氛围中,启发读者思考品味。

一、远去的歌声

1例一:标题用比喻的手法,突出吆喝给人的美感。写出了童年生活在我心中的印迹。它虽然已渐渐远去,但它蕴藏着无数动人、温馨、优美的过往,就像一首拨动人心弦的歌。 例二:那声音已远逝,远去表明留在记忆的深处,远去又指远离我们的生活。以此为题内涵丰富,不仅包含这两个内容,也表达出作者对这声音、这段生活的深深怀念。

例三:童年的记忆像远去的歌声一样远去了,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如歌。以远去的歌声为题有诗意,有意境。

2.文中联想想像举例:

1)听着窗外传来的吆喝声音,感觉那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

2)听着窗外美妙的声音,我想像自己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

3)将窗外传来的吆喝声音,想像成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时,我也会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4)窗外传来的吆喝声留在心中的感觉,让我联想到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留下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5)听着奇妙动听的歌声,我想像吆喝的女人一定是很美丽的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3.品析A句:枯燥乏味的声音,在我听来,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忧伤和凄美,准确地写出讨生活的手艺人对生活的热望及生活的艰辛。

品析A句:飘旋准确写出在曲折的弄堂的声音状态,扣动写出这声音的穿透力及打动人的力量。

品析A句:忧伤和凄美两词意蕴丰富。生活的艰辛使吆喝声带有淡淡的感伤与无奈;在困苦中求生存,在痛苦中品尝人生的真味,又使这吆喝声无比凄美。

品析B句: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声音令我痴迷。捕捉这个动词也写出我对这声音的痴迷,它让我倾注所有注意力。

品析C句: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声音留在心里,比作彩笔在纸上抹上彩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美妙的声音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印迹。

品析D句:此句飘、拽字用得妙。飘字写出了远去的声音在我成年之后仍会不时地感染着我的状态。拽字生动地描写出了那声音在多年之后仍具有强大的力量。

品析D句:此句飘、拽字富有表现力。飘来,看似柔弱,却能如此有力度地拽。形象地写出这珍藏在记忆深处的远去的歌声是多么让我刻骨铭心。

4.(4分)答题要求:内容上须将某种声音通过联想想像而产生的感受描述出来,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二、落花枝头

1.该句使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新颖别致的,把石榴花的娇艳热情生气展现出来,为后文张本.

2.展现了石榴花的娇艳热情生气,同时也暗示花为果实奉献的骄傲和自豪,为后文歌颂石榴花落花的无私伟大作铺垫.

3.尽情绽放,无无忧无虑,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风貌,之后又毫不留恋无私的孕育果实为果实更好的成长而凋谢的伟大奉献精神.

4.向春天诉说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凋谢后呢够果实累累,来年继续尽情绽放.

三、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1.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2分)作者描写村庄夜晚景色,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为下文写泡桐树的醒着和顽强的生长作铺垫。(从对比或衬托的角度回答也可)(4分)

2.惊喜、敬佩、对顽强生命力的震撼等。(意思对即可,4分)

3.不设统一答案,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回答即可。(语言特点2分,表达效果4分,共6分)(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或词语的使用效果回答)

4.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5分)

四、家园如梦

1.这是作者想像中的呼唤,是故乡的呼唤,是父亲母亲的深情呼唤。

2. "诱惑"指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对山村人的一种吸引."折磨"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困绕在心头.

3.丰富多彩、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是一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诱惑;同时离开家园、离开父母,远离亲情的滋养又是一种乡愁的折磨。

4.(1)母亲教我学童谣;(2)母亲为我摘莓子;(3)父亲帮我掏小鸟。

五、吊在井桶里的菜果

1.不能。因为这些内容为后文写“我”长大后与父亲疏远了和父亲一直牵挂着女儿等内容作铺垫。

2.讥笑母亲竟为了小孩子天真的话而嫉妒 为女儿能给自己“买衣裳”而高兴。

3.(1)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关爱,疏忽了父亲的情感需求 (2)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女之情、自己对父亲感情的疏忽„„

4.读到父亲将几十个大苹果吊在井桶里凉着盼“我”回来时最为感动。因为这几十个大苹果饱含着父亲对女儿快快回来的企盼,是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这种爱,有着质朴的感人的力量.

5略

六、细细的潮音

1. 敬佩一位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 ①敬佩一位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 意,表达含混模糊 对体弱病难者给予的祝福表示感动。 ②对体弱病难者给予的祝福表示感动。 写出了冬天的景色,和心灵的喜悦。 ③写出了冬天的景色,和心灵的喜悦。

2. 细细的潮音”是指打开心灵的门窗,用充满爱的目光去捕 “细细的潮音”是指打开心灵的门窗,生活中有许多人和物,他们卑微,但他们的表现能撼动人 就像海潮的声音,即使是“细细的” 只要用心去聆听、 心。就像海潮的声音,即使是“细细的”,只要用心去聆听、 去感受,也一样能让我们心潮澎湃。 去感受,也一样能让我们心潮澎湃。比喻的手法让题目更新

3. :“抽”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当时作者被拉车人所震撼。拉 : 车人为了生活而艰辛地工作着,用汗水浇灌着大地, 车人为了生活而艰辛地工作着,用汗水浇灌着大地,而我们却生 活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看到此景,能不为之而思索、愧疚。所 活在如此舒适的环境

中,看到此景,能不为之而思索、愧疚。

4. 五湖水静 五湖水静 千山万水

5. 第⑧段,写残冬的早晨。“冷清清的阳光无力地照 第 1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想象强 耀着” 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渲染气氛 心情, 气氛。 耀着”,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七、永远的蝴蝶

1,(1)形容词;介词 (2)动词;动词

2,"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作者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悲剧背景:雨夜,寂静,阴冷,使整个小说笼罩上忧郁的氛围,为小说悲剧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3,(1)心爱的人死了,怎么能忘记呢 而且就在那一刹那间,为这么一件小事而死了,当然是终身难忘了. (2)不好."人潮"与"冲"搭配不当,"冲"是快速向前闯的意思,"人潮"指人多挤在一起,如何能快速向前闯呢 因此还是以"涌"字与它搭配才恰当.【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不多余.结尾的这句话揭示了"我"撕心裂肺般的悲哀和痛心,给读者以强烈而深切的感染. 5,标题"永远的蝴蝶"中的"蝴蝶"与全文所设置的意象一致,与中心吻合,并在"蝴蝶"前加上"永远的"三个字,表达了"我"心中的伤痛及对樱子的永远的怀念.

八、夜晚

九、寻春

1.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 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3.不同。第⑨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第⑩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

4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

5.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6.略

7. “寻春”蕴含两层意思:(1)寻自然之春;(2)寻内心世界之“春”

十、梅香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2、穷人也会赏梅花。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过梅花的芳香。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蔽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

5、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

6、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要揭示自己心灵的美好。

十一、我的父亲母亲

1、父亲母亲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2、相敬如宾 相濡以沫 休戚与共等。

3、“常见”说明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中,不是一次,而是经常性的;“每每”说明母亲对父亲带回家来的朋友们每一次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款待。这两个词更加突出了父母关系的融洽。

4、①母亲热情招待父亲的朋友;②父亲常替母亲出工;③母亲细心照料多病的父亲;④父亲照顾多病的母亲;⑤母亲细心照料病逝前的父亲。

5、⑦⑤⑧。爱可以通过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6、儿女孝顺父母,父母关心儿女。儿女与父母关系融洽。 还可以常回家看看,经常接母亲来城玩,或将母亲接到城里来住等等。

十二、寂静除夕夜

1.(1①开篇点题。1②用疑问句开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引出所要叙述的内容。1 2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我们家陷入了困境之中【或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判刑15年,母亲因刺激而疯,衰老的姥姥带着4个孩子艰难度日。】

3.表现了乡亲们淳朴,善良无私,善解人意。

4扣住“我”担心、惧怕的心理来写。

5一个小举动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给人带来的慰藉是终生的。

十三、炊烟是什么

8.作者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抒发对温馨而甜畅的过去生活的留念。(大意正确即可) 10.在作者眼中,炊烟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一种温馨而甜畅生活的象征。(大意正确即可) 11.不能。因为“节节拔高”体现了乡村的渐变,“也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使炊烟也稀罕起来。“鳞次栉比”既不能体现变化的过程,也不符合乡村的现实;“日新月异”,过于平淡和抽象。 12.不设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即可。

1.作者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抒发对温馨而甜畅的过去生活的留念。(大意正确即可)

2.略。3

.在作者眼中,炊烟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一种温馨而甜畅生活的象征。(大意正确即可)

4.不能。因为“节节拔高”体现了乡村的渐变,“也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使炊烟也稀罕起来。“鳞次栉比”既不能体现变化的过程,也不符合乡村的现实;“日新月异”,过于平淡和抽象。

5.不设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即可。

十四、无袖的毛衣

1.①为我们都过着贫苦的生活而心痛、为妹妹对“我”无私的爱而感动 ②我好久没见妹妹了,相见却是在病房;(或妹妹贪婪的目光让我感到了兄妹情深) ③看到妹妹病危,“我”悲恸(痛苦、哀伤、悲伤)万分,

2.因为“我”知道妹妹家里贫穷,要求她织毛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我”提出这个要求时“小心翼翼”。(或“我怕给妹妹添乱”)

3.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童年的“快乐”跟眼前贫病的悲惨作对比,以乐写哀,更让人悲哀。②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了兄妹情深,催人泪下。

4.“无袖的毛衣”是文章的线索性物品。它饱含着兄妹情深,饱含着人生的艰辛,同时也留给读者以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而“我的妹妹”这个题目太普通,没有上述那些好处。

5.①点题,也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②强化了“兄妹情深”的主题;③让本来就催人泪下的故事有了令人柔肠寸断的尾声,文章的悲剧气氛达到高潮。④强烈暗示读者:这件“无袖的毛衣”可能成为永恒的“无袖”了。省略号收束全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示例:①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跟文中的兄妹比,我们深圳的青少年学生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②亲情很重要,我们要爱惜、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亲人。③我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立志改变祖国的贫穷的面貌,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十五、绝唱

1.①圆明园残荷即使残破也要高高挺立,即使被摧折也要守住自己的根,显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②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相映衬,具有象征作用,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民族气节。

2.质疑是为引出下文写残荷之美(为下文表现残荷精神与力量张本

用荷花、荷叶“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来反衬(衬托)残荷“蕴藏于残破枯败 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精神美)”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绿叶的美;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

4.用枯梗、枯叶、衰蓬等来表现“力量”与“精神”。

枯梗:只要没被折断,就毅然在空中高高的耸立着。

枯叶:只要没被撕破,就依然在空中高悬着,即使倒伏,也守着自己的根。

衰蓬:有的虽变成黑色,也依然在空中高举着,向上,不屈,自信,孤高,永远无法摧毁。 莲子: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

十六、风中的沙粒

1、父亲养鸡失败,他非常地伤心流泪;

想到父亲借钱买来的衬衫,我的内心充满愧疚而流泪。

2、①不能没有。②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人因伤心而流泪,并且用眼睛眯了沙子来掩饰。③如果去掉,下文情节就显得突兀。

3、(1)①我含蓄地告诉母亲:②父亲因养鸡失败而伤心流泪。

(2)①父亲的话激起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②我难过得流下泪来。

4、①不可以。②因为“风中的沙粒”作为题目含蓄而富含意蕴,引人入胜,③改成“泪”过于直白,缺少诗意。

十七、夏天,去拜访一只虫【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1、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筑巢、繁殖、远行。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第二篇_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注:P代表中考历史一本通

页数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P1~2)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保留猿的特征,手脚分工明显;制造使用石器木棒,会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形成早期原始社会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7约5,6千年前前,在黄河流域,发现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式房屋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私有财产及贫富分化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阳城)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位给儿子启,夏朝建立,奴隶社会结束 ,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毫,殷)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青铜文化最灿烂——司母戊鼎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镐京)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纪,实行分封制(P2)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补充: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 春秋 公元前770年~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瓦解的时期

春秋五霸:(1)第一个称霸者齐桓公,(2)楚晋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在城濮胜楚,晋

文公“退避三舍”出于此。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后来楚打败晋,楚庄王做了中原

霸主。(3)在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

扁鹊四诊法【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开始变法,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P3`4) 秦太守李冰在岷江修建都江堰

秦(咸阳)(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P(10)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和文字开发南疆修灵渠,北修长城抵御匈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项羽在巨鹿之战 大败曹军(破釜沉舟)出于此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西汉(长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P(11)

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西汉的耕犁已使用犁壁(二牛抬杠、播种工具耧车、丝织品:提花机)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的历史(P13)。 东汉(洛阳)(25年到220年)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

五禽戏;杜诗发明:水排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袁绍) 208年 赤壁之战 (孙刘联盟以少胜曹操)

三国(220年到280年)P19 220年 魏国建立(洛阳)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P20

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司马睿,建康)(317年到420年)

383年 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前秦败。(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出于此)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南方依次出现、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4世纪后半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统称北朝

494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其中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学习汉制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1.科技成就

2.艺术成就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逃避现实苦难,纷纷信仰佛教,佛教盛行。 南朝思想家范缜写《神灭论》,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 隋(隋文帝,长安)(581年到618) 589年 隋灭陈,统一南北方 605年隋炀帝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科 举 制

唐(汉高祖李渊,长安)(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唐太宗)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

后来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和同为一家”

贞观年间,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回国“大化改新”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学等先进的文化 高僧玄奘法师西游天竺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使用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唐时期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合称为“颜筋柳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十国(907年到960年)P34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70522/

推荐访问: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