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感悟 > 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

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

时间:2017-02-16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感悟】

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一):《论语》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是政治的基础、立国的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说明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贱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造成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二、有教无类,教育要面向大众

“有教无类”是《论语》中具有跨时代现实意义的光辉思想。“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了平民教育。”什么是有教无类呢?《论语述而篇第七》中载有:“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为肉脯,十条为“束”。另一种认为“束?”指束发修饰,古时十五岁开始束发,谓成童。较多学者采用前解,把孔子的话理解为:只要自己带十来条肉脯送上作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加以教诲的。也有许多学者理解为,只要是年满十五岁的成童来学习,我从来没有不加以教诲的。但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都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孔子是这一思想的提出者,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他所教的学生,没有部族、地域、身份以及尊卑、贫富、贤愚等等方面的要求。自孔子始,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他把受教育者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级,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心求教,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却不限于鲁国,他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回、陈国的颛孙师、齐国的公冶长、宋国的司马牛、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身份各不相同,有少数贵族弟子和商人弟子,大多数是平民,还有无立锥之地的人、出狱的犯人、做过盗贼的人等等。比如:有富商子贡、贵族盂懿子,也有一贫如洗的原宪、野人子路、盗贼颜涿聚等。孔子不看他们的出身和等级,都给予应有的教育。他的“有教无类”,已经包含了朴素的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把原本属于贵族的教育推向了大众,使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无形中也就推动了文化的下移运动,把学校从官府移到了民间。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创私人办学的祖师爷,自孔子始,创办私学在中国蔚然成风,对以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应继承孔子的博爱精神,爱护每一个学生,不分贫富,不分优劣,给每个人以受教育的权利,争取让每一个人都能成才。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不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空中课堂等等,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受到相应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教育普及了,才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社会经济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应具有极高的道德和学术修养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师资标准的论述,在《述而篇第七》里就记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话,孔子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一)学而不厌,是对知识的永不满足。孔子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但他十分好学。孔子在齐国跟人学音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不仅如此,孔子还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向谁学习,凡有一技之长,明一物之理的他都会拜为老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以少年立志求学为起点,经过终生发展,最终达到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对自身的要求都这么高,那么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要在巩固和深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知识,这是作为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所以教师就要以“学而不厌”的态度去学习,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千姿百态的教育情境和千变万化的教育内容。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二)诲人不倦,是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花费许多精力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整理了许多古代文献,把它们编著成书,传授给学生,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爱生敬业。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困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开展教学。《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被困,“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严谨治学,志在育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榜样。作为教师,“要想课上精彩,必须课下不精彩”,只有满腔热情的去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不知疲倦地教导学生,用心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教育不单单局限于课堂,更体现在教师平时的言谈举止上,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为师之道的又一根本所在,因为学生对教师也会“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对弟子的人格感召力,首先是体现在他的“身正”上。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要学习孔子的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榜样,时代的楷模,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

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优良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学习和研究这些方法和经验。

(一)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

孔子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语》中虽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但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等都了如指掌。他知道自己的学生中,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有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才能等。因此他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那么,孔子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呢?《论语》中记载孔门师徒的问答辞很多,常常很多人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比如,关于什么叫“仁”的问题,孔子答樊迟说是“爱人”,答司马牛说是“其言也?”,答仲弓说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云云,答颜渊说是“克己复礼为仁”。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研究了解学生对教师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上课一种教案,作业千人一面,考试全国一卷。”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能从自己的现实基础出发,出现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此外,现行教育评估制度不具有全面性,重视了学生分数的考查,而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的考查却缺乏有效的手段。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应吸取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会多角度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孔子教学思想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教学是启发式的,他在教育活动中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启发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他只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的作用。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是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论语?八佾》中有一个例子:当子夏读《诗》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时,问孔子什么意思,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但不确定,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很高兴,说:“能够阐明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孔子善于启发诱导,获得弟子对他的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适时适度地启

发诱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启发的内容应不受教师、教材的限制,要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好不好?”等的启发方式是不可取的,比如教师让学生用“下”字组词,第一个学生答“下汽车”,接下来的往往是“下飞机”“下楼”等,这时教师就应当适时地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点拨一下。学生若答出“地下”“下午”“下岗”等,这种启发就达到了一定效果,并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普及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论语》,让孔子那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二):《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 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官学独大

? B、私学式微 ? C、家学没落

?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 A、官学

? B、私学 ? C、家学

?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我的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 A、人化

? B、教化

? C、入圣

? D、得道 我的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

?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我的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我的答案:√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 A、王阳明

? B、王重阳

? C、王夫之

? D、王德威

我的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我的答案:

3

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我的答案:×

4

“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我的答案:√【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

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已完成

1

子曰:(),犹恐失之。

? A、学而不厌

? B、学而时习

? C、学如不及

? D、学不至谷

我的答案:C

2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 A、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 B、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情况不太会发生

【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

? C、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

【你平时给学生讲过《论语》吗?听了这个讲座,对你有哪些启发】

3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A、吟而诵之

? B、默而识之

? C、觉而悟之

? D、明而识之 我的答案:B

4

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是纯粹的超功利的。()

我的答案:√

5

孔子赞同的是身教,孔子之道可以概括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我的答案:√

修身之道(上):如何修养身心?已完成

1

颜回去世之后孔子用了六个字褒奖颜回,是()。

? A、勤学好思孝敬

? B、箪食瓢饮无改

? C、不迁怒,不贰过

? D、慎思之,笃行之

我的答案:C

2

子路问君子。曰:()。

? A、修身名人

? B、修己以敬

? C、修心以学

? D、修心以德

我的答案:B

3

颜渊问仁。子曰:()。

? A、修己以敬为仁

? B、勤学好思为仁

? C、克己复礼为仁

?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答案:C

修身之道(下):修身养心之道已完成

1

“养心莫善于寡欲”这是谁的观点?() ?

?

?

? A、孔子 B、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314586/

推荐访问:霍韬晦讲《论语》 读《论语》有感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