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时间:2017-10-25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第一篇_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这学期的古代散文鉴赏课上,有幸学到了《颜氏家训》这本著作,精读了《治家篇》与《止足篇》。在《治家篇》中,颜子推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家庭管理中教化与刑罚的问题;二是宁俭勿奢与俭而无吝问题;三是妇女问题与婚姻问题;四是爱书惜物问题;五是迷信问题。就我所感兴趣的家庭管理问题上,作者归纳的观点为:家庭教育重在感化,但也不放弃“刑戮之所攝”。感化是一种上行下效的过程。因此,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身正、事正、言行正。只有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夫义则妇顺。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反常现象:父母慈爱而子女忤逆,兄长友爱而弟弟骄横,丈夫仗义而妻子横暴,那些就是具有先天凶恶本性的人,只有使用刑罚杀戮来威慑,不是训导教化所能改变的了。因此,在治家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笞罚,如果“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因此“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我认为,治家之法也是贵在适度,不可失之偏颇。过于严苛,则容易使家人失和。如书中所说的那种封建家长的棍棒教育法,显然不足为训。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起到表率作用。要做到宽严有度,父母要有宽厚之心,要耐心细致的开导子女,惩罚措施只是一种底线。

而在阅读《颜氏家训》的过程中,有几处令人费解的地方特提出来讨论研究:如在《风操篇》中“嘗有甲設燕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很让人费解:为什么这件事成了一个笑柄?他们到底在笑谁? 这件事的笑点在哪里?若仔细地分析这个句子就会发现,之所以我们会觉得费解,是因为我们对句中“早晚”二字的理解不一致:在集解中,刘遂认为“此甲问乙子,乙将以何时可以枉过,乙子不悟,答以其父已往,遂成笑柄。”也就是说,刘遂认为此处的“早晚”就是“何时”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完全可以说得通。而林思进先生认为:“下云‘时以为笑’者,盖笑其不审早晚,不顾望而对,遽云已往,所谓‘陷于轻脱’,此耳。”那么,林思进先生对“早晚”的理解就是其最原始的含义即“早晨与晚上”,认为是乙子不审早晚,不看天色就回答甲父亲已经赴宴去了,答非所问,“陷于轻脱”,因而“时以为笑”。

相比之下,我更加倾向于刘遂的理解即认为“早晚”是“何时”的意思,因为在六朝、唐代时,“‘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辞”,即“早晚”常用作“何时”之意,如集解中引用的“洛阳伽蓝记璎珞寺:‘李澄问赵逸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曰: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且如杜甫的诗“春雨闇闇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与李白的诗“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凡此种种,可见当时“早晚”更加常用作“何时”之意。

此外还有一处:我们对《勉学篇》中的“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也很费解:曾子享年71岁,又何来“七十乃學”?难道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集解中,王利器先生列举到黄叔琳先生的观点:此处的“曾子”并非曾子本人,而是另有所指,因为“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非晚始学者。”而更有人认为此处的“曾子”其实就是在指代吕望,因为有“吕望年七十,始学读书,九十为文王作师。”为证。然而我认为不应该仅仅纠结考证历史上哪位人物七十乃学,而硬生生的生搬硬套给曾子,万一是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写“曾子七十乃學”时出现了笔误,那么后人生搬硬套的考证岂不可笑。而我认为,此处的“七十”实际上是指“十七”:从逻辑角度讲,曾子小孔子46岁,而要从游于孔子,显然是在其少年的时候;且古时“八岁入小学”,年十七已上始试,中律者得习为吏,可见当时十七岁已是入仕年龄,较之八岁,已迟九年,因而十七乃学在当时是属晚学,而不应该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而下文中有“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所以十七乃学与二十始受孝经、论语在当时的标准下均为晚学。因此由逻辑角度可见,曾子必是十七乃学无疑,那么为什么颜之推要写成“七十乃学”呢? 我认为,首先,从联系上下文的角度讲,文章中出现“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很容易发现“七十”、“五十”、“四十”、“二十”的规律:年龄呈又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因此我认为虽然事实上曾子是“十七乃学”,但是用“七十”可以使句子更加的整齐有序,更有说服力,是文章活用之法,不必深究;此外,在《阿房宫赋》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秦王位二十五年(此时尚不能罗致各诸侯妃子),称帝十二年,因此此处的“三十六年”也是不准确的,那么此处与“曾子七十乃学”有什么联系么?我认为,以此为例,这两个句子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夸张的程度: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三十六年”极言妃子未有幸见皇帝的时间之久,而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颜之推之所以用“曾子七十乃學”,也许是因为想要告诫子孙后代曾子在很大的年纪才开始学习,即使是这样,曾子最终也成为了一代著名学者,这样就达到了勉学的效果,这与《勉学篇》的主题相契合。因此“曾子七十乃學”与“三十六年”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夸张的笔法,达到了教育后代的效果 。

李锐敏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第二篇_颜氏家训读后感

《颜氏家训》读后感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08应用心理学B班 084010387 李晓玲

其实早就听说《颜氏家训》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了,可以前一直没读,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我翻开了这本经典的教育名著。读完《颜氏家训》后,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发现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初看《颜氏家训》的大概,发现其共有七卷,二十篇。卷第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共六篇;卷第二,风操、慕贤共两篇;卷第三,勉学共一篇;卷第四,文章、名实、涉务共三篇;卷第五,省事、止足、诚兵、卷生、归心共五篇;卷第六,书证共一篇;卷第七,音辞、杂艺、终制共三篇。

我认为,其中,教育思想最为集中的是“教子”、“勉学”、“涉务”三篇。 我觉得,这本书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2、论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3、论士大夫教育4、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颜氏家训》是一部思想混杂、瑕瑜互见的教育著作。

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上,它重视教育在人的后天养成和安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的目标面向培养既能“修身” “为己”,又能“行道” “利市”的统治人才上面,同时又将教育和学习作为“不为小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取功名富贵,使人成为统治人民的“劳心者”的手段。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上,它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思想是爱子和教子相结合,同时也不完全放弃棍棒教育。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在士大夫教育上,它对醉生梦死的贵游子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批评远离现实的清谈派和食古不化的恶劣学风,极力宣扬实学知识的价值,主张士大夫应该学习《五经》。

在学习态度上,它建议:学习是为了修身立名,而不是为了做官和充当谈资;学习应虚心,不应骄傲自大;应珍惜时光,不失时机,刻苦学习,以致终生。

在学习方法上,它建议:勤学博学;师古眼学;切磋琢磨。

读完《颜氏家训》后,结合当今的教育情况,关于家庭教育, 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为什么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呢?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婴幼时期,思想观念还没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所以说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切不可等到长大成人,思虑懒散的时期才去教育,丧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就事倍功半了。现代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普遍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成长有奠基作用。该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加上“良好个性”的教育。实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到“严爱相济”。 即怎样既给儿童适当的爱,又保持有效程度的权威。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严格要求,勤于督导,不能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

子女面前应当庄重严肃:“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诚翻浆,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意思是说,如果饮食、言论、行为,让孩子任性放纵,做错事应该训诫孩子却反而奖励,说错话应该斥责孩子却反而置之一笑,等到孩子有了知识,也认为应该如此。结果铸成大错,悔之莫及。他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和教结合起来。他总结家庭教育的历史经验说,人们疼爱孩子,很少能够做到适当的。从古到今在这方面出现了种种弊端,贤能俊秀的自然应该赏爱,就是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当怜惜。有着偏爱的人,虽然总想着对孩子厚待,但往往却成了给他们带来了祸害的因由。严于要求,勤于督训,子女才能成器。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现在的父母们虽也忙于家庭教育,但其实有很多精力都花在溺爱孩子上。溺爱主要表现为两点: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此其二。结果培养出“乐不思蜀”的阿斗型,“以自我为中心”型和懒惰型的孩子。溺爱造成的后果与爱的本身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离。对孩子过分溺爱,歪曲了爱的本身含义。溺爱并非是真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崇高的爱,而是并非出自家长本意的,尚未被意识到,糖蜜中掺和着慢性毒药的毁灭性的爱。“惯子如杀子”这一古之遗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的。培养独立性,真正钟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独立的生活。

3.注意家庭环境的影响。颜之推还重视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他认为慎重地选择左右,选择师友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他又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说明他是非常注意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他认为少年儿童的习惯,多半是受左右近习之人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要早喻教、选左右,审慎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以防导入歧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因家庭教育缺陷,使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其中,环境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点正如颜先生所预料的一样。

儿童“神情未定”,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不良环境污染影响主要是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的“黑色”污染和以毒品犯罪为主的“白色”污染。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

树立一个良好的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因为家长的劳动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独立子女多,住套房的多。住房条件的改善,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外界接触交往的机会,形成了家庭对孩子的近乎封闭式的教育。如果家长素质好,则孩子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各种能力则会很好地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片面发展,甚至误了孩子。因此,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国家教育保持一致,实乃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如果其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措施不能适应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客观要求,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是难上加难,其后果必将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势在必行。

读完此书之后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启示:

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书中认为早期教育是很重要的。孩子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现代的思想“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家长则更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太在乎成绩。于是孩子是否养成好习惯往往被忽视。有些孩子习惯不好,但很聪明,成绩很好,这就会成为父母夸赞的理由。老师发奖状时,如果孩子拿回家的是劳动好的奖状,父母则会不以为然。

二、虚心若谷,胜过闭门造车。

书中教育孩子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能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他强调切磋交流.学习绝不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过程,必须经常与人交流,方能打破自己的局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古人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交流一定会胜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组织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互助交流,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

三、教育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颜之推当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古代孟母三迁便说明了这个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辨别能力差,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觉得,《颜氏家训》是一部为人处事的百科全书,它平而不流于凡俗,实而多异于世俗。我阅读是主要看的是教育方面的,而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我还需要再好好看看,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华。

但是,读下来之后,发现它还是有自身的局限性的,有时代的局限性,还有就是,在很多时候,它没有冲出儒家轻视百工和农业生产的樊篱。另外,它的“少欲知足” “无多言、无多事” “虑祸养生”等主张,明显是一种贵柔守雌,明哲保身,求生图存的个人主义思想。不过么,没有缺点就不会成为名著啦,哈哈!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第三篇_《颜氏家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颜氏家训》所提出的治家之方、教子之道、处世之学,对现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颜氏家训;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85-02 重视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而教训是家庭教育的形式之一。西晋时期的颜之推一部本意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颜氏家训》,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教育子孙,备受历代士大夫推崇,一直佳评如潮,长盛不衰,可见其垂训之力。书中所提出的治家之方、教子之道、处世之学,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虽有不少消极过时的内容,但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颇有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观

1.主张从胎教入手。《教子篇》引用“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提出胎教的教育思想。

2.重视早期教育。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勉学篇》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叫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教子篇》引用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提”。“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孩子在小时候可塑性很强,是教育的良好时机,当珍惜光阴,不容错过。《序致篇》说“习若自然,卒难洗荡”,意思是一旦形成了坏习惯,成年之后便很难改变。【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3.主张宽严相济,爱教结合。《教子篇》提出“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尔。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灸救之哉?”“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反对“无教而有爱”。提出了教育孩子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注意方法,严格要求,宽严相济,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这对现在家庭独身子女居多的现象尤为值得借鉴。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二、德行教育观

1.主张加强自身修养,遵循礼仪规范。《风操篇》有言“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对孩子的养成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行为规范养成习惯,习惯内化为德性,再外化为德行,这也是现代学校所要求的礼仪文化的学习。

2.主张勤俭节用,乐善好施。《治家篇》提出“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教育孩子恭谦俭朴不失礼数,肯施舍而不吝啬,这对当下官二代、富二代及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都有学习思考的意义。

3.强调交友必慎。慕贤篇引用孔子的观点:“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一方面强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同时教育孩子把握交友必慎的原则,多交益友、诤友,不交损友。

4.主张诚信。强调为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名实篇“巧伪不如拙诚”,讥讽“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立名者,修身慎行,窃名者,厚貌深奸”,充分论证了“名”与“实”的关系,强调崇实求名,反对乖巧虚假,教育孩子老实做事,诚信做人。

5.主张少欲知足。《止足篇》引用《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教育子孙居官、积财必须有过限度,减少欲望,知道满足,学会谦虚冲损,在当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学习目的观

1.注重学以致用。提出学以致用,深刻批评空疏学风。《勉学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

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主张弥补自己不足和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反对“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实务,殆无一可”的空疏学风。《勉学篇》“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讽刺迂腐的学习。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的开心明目、修身利行、行道利世的学习目的观。

2.强调自立自强。坚决反对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陋习,《勉学篇》对那些“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全忘修学”的贵族子弟不学无术、养尊处优的劣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告诫儿孙“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教育子孙勤奋好学,积极上进,自立自强,才能安身立命,立足于社会。引用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啃老族”不断增多,这是很好的教育材料。

四、职业教育观

1.重视实践技能。《勉学篇》引用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勉学篇》提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强调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突出实用性,这正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观点。

2.强调专业要精。《勉学篇》提出“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就是对“渊博”的诠释,要求学习做到博览和专精两全其美,也是当今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面要广博,专业要精深。引用古人“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鼠五能,不成伎术。”强调要把专业学精,不可涉猎过广,与其样样都学,不如专心一门,达到精妙的程度。对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就是强调专业性,专业性的精深程度决定其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决定其价值的大小。

五、教育方法论

1.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治家篇》提出“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的身教示范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提出要充分利用长辈与儿孙的关系,重视身教示范,更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治家篇》提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教育要以身作则,这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很强的借鉴性。

2.教育要一视同仁。《教子篇》提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玩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爱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主张教育孩子、教育学生当有博爱之心,要一视同仁,也论证了偏爱与祸患的关系。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的老师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尤为值得思考。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3.实施必要的惩戒教育。《治家篇》“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尤国也”。治家如同治国,不能没有章法,而且应宽适度,赏罚分明。恰当的惩戒教育对学生对孩子是不可缺少的,小时候的惩戒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法纪观念。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勉学篇》反对“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重视相互切磋讨论,向各行业广泛求教等学习方法,反对死读书的机械学习和读死书的无用论。同时《文章篇》引用沈约的观点强调“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和“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的实用性,反对穿凿补缀的浮艳文风,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第四篇_《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与当今意义

《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与当今意义

[摘要]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其中的伦理思想除包括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外,还涉及修身养德、教子治家、经世为政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即使在今天,《颜氏家训》中的一些积极的伦理思想依然对构建和谐身心、构建和谐家庭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 《颜氏家训》 颜之推 伦理思想

引言

《颜氏家训》是北齐时期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学说,以及他一生的为人、处世、治家的经验所写成的,旨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不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包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内容涵盖了儒学、佛学、道学、文学、音韵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比起《颜氏家训》其他内容的影响,它的伦理思想方面对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它仍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对构建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修身养德

(一)少欲知足,谦虚淡泊

《礼》云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礼记·曲礼上》)。人有好利之心 ,好物之意 ,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但由于人的天性却是不知道穷止,总是多欲不知足,自

我欲望无限膨胀 ,常使自我陷入欲求不得、祸害连连的苦海之中。为此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用《止足》一篇专门讲知足少欲。他认为:“唯在少欲知足 ,为立涯限尔。”他把先祖靖侯告戒子侄的言语 ——“汝家书生门户 ,世无富贵 ,自今仕宦不可二千石 ,婚姻勿贪势家”作为至理名言,终身服膺。“天地鬼神之道 ,皆恶满盈。谦虚冲损 ,可以免害”。只有少欲知足、谦虚淡泊,才能省去贪心,免除祸害,长久立于人世。

颜之推说,人活在世上,穿衣服只是为了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坦露,吃东西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以免饥饿而已。因此,“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也就是说,身体本身尚不求奢侈浪费,此身之外也不应求穷尽奢侈。

[1]

按他对止足的解说,就是知足,就是说积财、积官都要有个限度。对待家产,“二十口家 ,奴婢盛多 ,不可出二十人 ,良田十顷 ,堂室才蔽风雨 ,车马仅代杖策 ,蓄财数万 ,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 ,以义散之;不至此者 ,勿非道求之” (《止足》)。在理财上,实际生活中 ,俭朴之人过于吝啬,好施之人过于奢侈 ,所以 ,奢侈不好 ,吝啬也不好。既要节俭而不吝啬,也要施舍而不奢侈。“如能施而不奢 ,俭而不吝 ,可矣”(《治家》),“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省事》);对待仕途 ,“仕宦称泰 ,不过处在中品 ,前望五十人 ,后顾五十人 ,足以免耻辱 ,无倾危也。高此者 ,便当罢谢 ,偃仰私庭”(《止足》)。[2]

总之,要学会知足少欲,克服自己的无限膨胀欲望,学会谦虚淡薄,免除祸害。

(二)求真务实,读书致用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在南方已经日趋没落。那些士族子弟不学无术,不求实务。颜之推批评那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实际的作风,指出这种生活方式给他们和整个社会带来危害,讥讽“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告诫子孙要接触实际,不高谈阔论,学好真本领,求真务实,有益于众人。

君子的立身处世,贵在有益于众人。想成为有用的人就要提升自我素质,自我修养,增长社会实践能力,也就是要“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如何做到“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认为读书是一种途径。读书一可以掌握一门学问,自谋生路;二可以启发心智,开阔视野,以利于修炼品行。在读书中,要学会致用,

通过读书修身养德。[3]例如不知奉养父母的人,通过学习古人的行孝之道,后感到畏惧和惭愧,起而效仿古人;那些骄横奢侈的人,通过学习古人的恭谨俭朴,后感到震惊,警觉自己的过失,有所收敛,抑制骄奢的心志等等。

(三)幕贤交友,真诚为人

在人的自身修养方面,颜之推注重慕贤修身,主张慕贤交友。他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至关重要,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性情还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影响,通过模拟效仿周围人的言行举动,潜移默化,就有可能形成品质。“人在年少 ,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 ,言笑举动 ,无心于学 ,潜移暗化 ,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 ,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因此,“君子必慎交游焉”(《慕贤》)。

人生在世,不能无友。但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谨慎,要选择“优于我”的人、“善人”、“圣贤”作为朋友,与他们交往,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品德。交友时还要注意,“必有志均义敌 ,令终如始者 ,方可议之”(《风操》)。也就是说只有志同道合,始终交往很深的人才谈得上结交,不可滥交朋友。

颜之推强调做人要真诚、正直、表里如一。因为“诚于此者形于彼”, 内心的诚意,总会从外表显露出来。“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名实》)。人的虚伪或真诚,虽然藏在内心,但总会从外表行迹上有所显现,只是一般的人没有仔细观察罢了。“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只要留心考察鉴别,再巧妙的伪装,也会被人识破,真诚总比虚伪好,虚伪的人终究要遭到极大的羞辱。如那位以孝出名的士族为表现孝行,在居丧期间,竟以“巴豆涂脸”,从而造成满脸伤疤,想以此表明他哭泣得十分悲伤,结果却是声名狼藉。

(四)谨言省事,安身立命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专门写下《省事》一篇以警示后人要谨言省事。他引用周朝太庙前铜人上的一句铭言:“无多言 ,多言多败;无多事 ,多事多患”,告诫家人要谨言省事,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分寸,干好份内的事,不可逾规。在他看来 , 谨言省事是一种处世智慧、处世哲学 ,这种态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他所生活的乱世环境息息相关 ,是对乱世之迹人情险恶的一种本能防范,

是他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一个诀窍 ,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认为“君子当守道崇德,蓄积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省事》)。也就是说,君子应当操守正道,崇尚德行,蓄积声望,等待时机,即使官禄不能上升,也应当听从上天的安排。怎样做到谨言省事呢?“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省事》)。他举例说,亲友迫于危难之时,家里的财产和自己的能力是应该无所吝啬的;如果有人产生不好之心,提出无理要求,那就不要去怜悯了。

颜之推的道德修养是以安身立命为宗旨的 ,他从保身的立场出发 ,强调保身“先须虑祸”,虑祸则须修德 ,这是安身立命的前提 。[4]而谨言省事正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所以为了保身就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谨言省事。

(五)合理养生,修身养性

颜之推主张人的“性命在天”,不赞成遁迹山林 , 求仙炼丹的养生方法。“而望遁迹山林 , 超然尘滓 ,千万不遇一尔。加之金玉之费 , 炉器所须 , 益非贫士所办。” “考之内教 ,纵使得仙 , 终当有死 , 不能出世” , “华山之下,白骨如莽”,所以 “不愿汝曹专精于此” (《养生》) 。 在他眼里,养生就是全身保性,避免祸患加身,没有必要到深山老林去炼丹求成神仙。他认为养生贵在保养精神 , 调理气息,修身养性,而且欲养生,必先要保生。“夫养生者先须虑祸 , 全身保性 ,有此生然后养之 , 勿徒养其无生也。” 他还辨证地看待养生和献身的关系,认为两者不互相矛盾。“夫生不可不惜 , 不可苟惜”(《养生》),并认为“行诚孝而见贼 , 履仁义而得罪 , 丧身以全家 , 泯躯而济国 ,君子不咎也。”为恪守忠孝而被杀,奉行仁义而获罪,舍一身而全家,捐一躯而救国,是君子值得做的,是生命的升华。[5]

从颜之推讲养生之道,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他极重视保生,甚至可以说,他写《颜氏家训》的目的是在教导后辈安身立命,这以他所处的动荡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修身放在第一位。他在重视养生保生时,其实是在为修身做准备,做基础。

二、教子治家

(一)重视三伦,以礼为重

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 ,有夫妇而后有父子 ,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一家之亲 ,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 ,至于九族 ,皆本于三亲焉 ,故于人伦为重者也 ,不可不笃”(《兄弟》)。他认为,夫妇、父子、兄弟关系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 ,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是这三种关系,九族的亲属,也都是这三种关系的延伸,绝不可以轻慢这种亲情。

重视夫妇关系。颜之推继承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认为“妇主中馈 , 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 , 国不可使预政 , 家不可使干蛊; 如有聪明才智 , 识达古今 , 正当辅佐君子 , 助其不足 ,必无牝鸡晨鸣 以致祸也”(《治家》)。可以看出,他提出重视夫妇关系,主要是主张妻子在家庭中应处于从属地位,只能主持家务,辅佐丈夫,弥补丈夫的不足,不能参与国家大事,不能干预家庭重要事务。妻子依附和顺从于丈夫,是“妻为夫刚”的具体化,是以礼为重的体现,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表现。

重视父子关系。他指出:“父子之严 , 不可以狎; 骨肉之爱 , 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 狎则怠慢生焉”(《教子》)。这就是说,父子之间虽然有着骨肉亲情,但也不能过于亲昵和不拒礼节,要以礼为重,否则,父亲的威严就无从体现,礼教的规范就不能实施。他主张建立恪守礼教的父子关系。如“父子异宫”,晚辈要为病痛不适的长辈按摩抓绕,替长辈铺床叠被,收拾卧具等,防止过分溺爱而养成孩子骄横坏习惯。

重视兄弟关系。他对兄弟关系十分看重,认为兄弟和睦对家庭的巩固有着巨大作用。“兄弟者 , 方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 ,父母左提右挈 ,前襟后裾 ,食则同案 ,衣则传服 ,学则边业 ,游则共方 ,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幼小时期关系很密切。“二亲既殁 , 兄弟相顾 , 当如形之与影 , 声之与响。”双亲去世后,兄弟应该互相照顾,当如行与影,声音和声响一样密切。兄弟关系不和睦将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稳定。“兄弟不睦 , 则子侄不爱; 子侄不爱 , 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 , 则僮仆为仇敌矣。”维持兄弟感情,要处理好妯娌关系,“亦不若各自四海,感霜露而相思,驻明月之相望也”,“怒己而行”, “换子而抚”。而且兄弟之间也要兼顾情礼。“事兄”同于“事父”,“爱弟”及于“爱子”。

《颜氏家训》重视三伦关系,进一步发展了“父慈子孝 , 兄友弟恭 , 夫义妇

颜氏家训,治家篇主题思想 第五篇_2016谈严以律己个人心得体会

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就严以律己这个专题,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本文是谈严以律己个人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谈严以律己个人心得体会一:

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就严以律己这个专题,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我觉得严以律己,就是律己贵在“严”,就要严把“三关”。

一、严把思想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的观点看法、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其内在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品格。党员干部能否做到严以律己,首要一条,就是能否做到严把思想关,牢牢拧紧思想这个“总开关”。思想政治过硬、追求崇高人生价值的人,必然是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的人。思想上过硬,就守住了根、留住了魂,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总能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哲学上常讲,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再怎么强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都不能成为放松自我约束的“理由”。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其思想上出了问题,对自己失之于宽。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差一尺。

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认真学习和践行党章,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履行义务并享有权利,要在思想认识上更加明确党员什么能做、什么禁止做,党员干部只有把牢思想关,坚持底线思维,筑牢思想防线,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走的更加沉稳踏实。

二、严把作风关。作风正、干劲足,作风建设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要在作风上始终坚持为民务实,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主动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求真务实,进一步完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创新手段和办法,安排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这一年签约项目的跟踪对接,切实提高项目的落地率;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劳民伤财。

“勿以恶小而为之”,作风建设就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的。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到支部书记家里简单聊聊,不敢面对群众,不敢触碰深层次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懒散、办事拖沓,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等等,这说明转变作风是场持久战,需要抓长抓常抓深抓细。

因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问题无小事,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行、慎欲、慎友”,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强化公仆意识,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三、严把纪律关。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名党员进党的门就要做党的人,就要自觉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遵守党的政治规矩,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守纪律、守规矩,坚决做到对党忠诚。十八大后一些高官纷纷落马,不仅彰显中央反腐倡廉决心,更为每名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党纪国法是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一旦突破就会走向反面,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做到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和风险挑战中经得起考验;强化大局观念,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在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在名利地位面前不计得失、顾全大局。要坚持法治思维,做到始终在党纪国法的框架下依法行事,始终做到不踩雷区、不触碰高压线,做一个为人坦荡、公道正派、遵纪守法的好党员。

谈严以律己个人心得体会二: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点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三严三实”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为此,本报特约六盘水市委党校专家教授,对“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逐一进行深刻解读和阐述,旨在指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从而使从严从实的意识强起来、从严从实的规矩立起来、从严从实的风气树起来,以 “三严三实”作为精神动力和坚强保证,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严以修身乃做人之本、从政之基、成功之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贯要求、干部成长进步的基本规律。

严以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其智慧,源远流长,渊源深厚,源于中国古代《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唯物辩证思想,认为,“仓天”能使日月星辰有规律的运动,天是刚健的,人们应效法于天,对自己要严格,严以律己、严以修身,像苍天风雷那样,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拼搏,不断进取,永不停息;“大地”能使苍生万物持续繁衍,地是厚道的,人们应效法于地,厚德为本、修德为上,像大地母亲那样,孕育、滋养万物,宽广辽阔,按照客观规律厚德苍生与万物,做人就要像“仓天降下雨露,大地资生万物”那样,遵照客观规律和人生规律修身为本、修德做事、有德有才。

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中华民族最核心、最重要的精神文化、道德规范、修身理念,千古传承、生生不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左传·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表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修身为本、修德为上、德才兼有”的思想智慧,早在夏商周就已具雏形,历经古代先贤的演绎、革新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一颗永恒的精神内核,体现着人们修身做人、做事、创业的客观规律。

中国共产党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批判地改造、继承、弘扬了“修身”智慧,赋予了“修身”智慧崭新的涵义,确立和践行“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揭示了共产党人严于修身的实质和内涵,使其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小康、和谐等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典范。

严以修身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贯要求

党一诞生,就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将“为人民谋取幸福”写进党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首要任务,明确了修身的根本目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国家振兴,在井冈山时期就指出,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率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严以修身的问题。随后,在延安,他从加强党性修养的高度指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理论和实践、实际统一。他强调,要“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人民万岁!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所作所为,“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不仅十分强调发展生产力,而且特别强调以人民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习近平同志从人民利益至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根本原则——“三严三实”, 进一步回答了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关键问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政治品格、做人准则,阐明了党政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体现了共产党人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的基本遵循,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严于修身指明了方向和具体路径。

严以修身是干部成长进步的基本规律

遵循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严于修身,就能成长进步,展示出党和人民需要的思想品行、本领业绩,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

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率。因此,需要在思想品行、本领业绩方面做出样子、做出示范。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千道万不如示范”。这是干部成长进步中德才兼备规律所决定的。德才兼备是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和本领业绩,就是人们常说的“首先德行要好”、“业绩少不了”。一个人要具备党和人民认可的思想品行、本领业绩,必须严以修身。严以修身,才能体现出骨干和表率的作用。而要成为骨干表率,必须“心正身正”。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做人讲道德,做官讲官德。官德就是从政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行。由于官员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而权力又具有可塑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官德修养、严于修身,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严守法规纪律、追求高尚情操、铸就实践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使严于修身贯穿于干部成长进步的人生实践。

严以修身就要严以自律

自律是严以修身的关键。严以修身自律,是从政之基、为官之本,是干部成熟的重要标志。自律是指自我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387041/

推荐访问:颜氏家训杂艺篇 颜氏家训养生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