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年,散文

年,散文

时间:2016-09-26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年,散文(一):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Ⅰ丁念保教案——

上编(十七年和“文革”两时期的文学)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艺术表现特点

思考题:

1、散文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2、杨朔散文形成了何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

3、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各有何特点?

4、试分析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美学局限。

在5 0 —7 0 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似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广义的散文概念,除此而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文学(或称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但又具有较强的文艺性的短论,即杂文、杂感等。

这里,我们在狭义上使用散文概念。当代艺术散文(下称散文)在1 9 5 7 年以后才开始趋于活跃,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鉴于时间关系,我们以散文三大家中的前两位为例,来观照十七年时期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一、杨朔的散文

杨朔(1 9 1 3 —1 9 6 8 ),山东蓬莱县人,散文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支》和《生命泉》等八部。这些作品先后写作于1 9 5 5 —1 9 6 5 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长期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为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最有影响的作品有《雪浪花》、《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樱花雨》、《金字塔月夜》、《秋风萧瑟》等篇。

杨朔是一位观念自觉,风格独具,且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创作程式的作家。

一、杨朔散文中的人物,大多取材于身边的凡人小事。

他笔下的人物,有向导、渔父、船工、园丁、侍女、养蜂人、看门人等。其中好多是没有姓名的,或只有姓氏而无有名字。像《茶花赋》中的园丁普之仁,是根据“普通之人”的缩写谐音来取的;《雪浪花》中,别人问寻起老泰山时,他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其实,为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普通人、无名氏立碑,是他作品一贯的思想情感取向。如小说《三千里江山》中,他这样谈到车长杰:“活着的时候,他悄悄的活着,死的时候,他悄悄死了。报纸上不见他的姓,传记上不见他的名,但他在悄悄的一生中,献给人民的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呵!”就此而言,他的散文立意显得别具匠心,在当时的一片颂歌声中突显了出来。 《雪浪花》是作者的力作之一,作品中的老泰山,是作者精心营构的一个普通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被诗化了的人物形象。当他在海边听姑娘们议论那些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不知“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的时候,他风趣地从背后插进一句:“是叫浪花咬的”。姑娘们不信,老泰山就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老泰山一辈子没养儿女。因为年纪大,不让他出海捕鱼,他就给集体补鱼网、磨鱼钩、管果树,闲时还推着小车替人磨刀。当他替人把剪刀磨好了,还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这时候,“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支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了。”老泰山的幽默、童心、豁达、乐观和富有诗趣的性格,和大海的浪花、海边的礁石和天上的晚霞融为一体,成了一个诗化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最终被作者升华到诗的境界:“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是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二、以诗为文,巧于营构,是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杨朔是一位有着自觉的散文观的作家。他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在长期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他总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诗人的风姿,在作品中扮演抒情角色和塑造人物,按诗的要求,去营造意境和提炼思想。正因为此,他动笔创作时,“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

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

梁实秋曾说过:“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新月》第1 卷第8 号)把杨朔与秦牧、刘白羽相比,可以看出,他散文的情节是“简单”的,这跟他诗化散文的主张是有深切关联的。他的散文大多可用一人一事一物来概括,如老向导——游香山——红叶(《香山红叶》),老泰山——海边漫步——雪浪花(《雪浪花》),普之仁——游昆明——茶花(《茶花赋》),老宋——游长山列岛——海市(《海市》),老梁——访养蜂场——蜜蜂(《荔枝蜜》),君子——访日——樱花(《樱花雨》),看门人——访非洲——蚁山(《蚁山》)等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其构思立意最为常见的手法。如《茶花赋》托茶花的美丽,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蚁山》托蚂蚁托起蚁山的奇迹,言非洲人民反殖民力量的壮伟;《雪浪花》借浪花冲激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量;《香山红叶》托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言劳动人民越是久经风霜,精神境界越高等。

三、尽管散文情节简单,结构则很曲折。杨朔作品,正如中国古典园林,局面虽小,但却开拓出了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审美空间。在全局构成上,杨朔常用抑与扬、纵与收、显与隐、虚与实、悲与喜等等辩证艺术手法,把作品写得委婉曲折、峰回路转,讲究首尾呼应,起承转合,以求达到疏密有致、迭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张著散文史4 2 P )

但也有人指出了杨朔散文结构上的程式化倾向。其散文,大多是“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前后相呼应”。

四、在语言运用上,锤字炼句,绘影传神,其文常以斑斓的文言与活泼的口语结合,精炼的短句与散化的长句结合,形成了清新俊逸、蕴藉婉丽的文字风格。

如《茶花赋》开头:“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归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古语与口语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写渔民老泰山:“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三言两语,要言不凡,以虚写实,神情毕具。

今天看来,杨朔的作品是存在不少局限的。除了构思雷同和结构上的模式化而外,他只抒写时代生活美好和诗意的一面,而看不到生活多元多色调的另一面;对文学作品反映时代

精神理解得有些片面,有些作品显得做作,有些甚至有图解政治之嫌;作品中的“我”,常常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个诗意化的“大我”;为了求取诗意,一些作品过于雕琢,显得不够自然,等等。这些局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局限,但还应看到,它也是由于杨朔对生活缺乏个人化的真实感受而造致的。

二、秦牧的散文

当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总是在“寻求诗的意境”的时候,秦牧却充分展示着知识与思想的魅力,主张“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使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不以创造意境取胜,而是偏重在叙事中言理,以理趣见长。杨朔和秦牧不同风格的散文,像两股清新的春风,吹醒了了久已板滞的散文苑地。

秦牧(1 9 1 9 —1 9 9 2 ),原籍广东澄海,出生于香港。五六十年代,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出版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四本散文集和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文革后复出以后,奋力写作,著有散文集和文艺理论集十多部。其散文代表作有《花城》、《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菱角的喜剧》、《榕树的美髯》、《海滩拾贝》、《蜜蜂的赞美》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题材广泛,涉笔成趣,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是秦牧散文最大的特色。

他的散文被读者称之为知识的“万化筒”,叙写着世界各地鲜为人知的的风物人情和林林总总、千头万绪的历史故事、传说、掌故、轶闻、趣谈,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无所不包。他的散文,散发着奇异的、诱人的知识趣味,青少年读者甚至可以把他的散文当作百科知识的教科书来读。在《菱角的喜剧》中,作者从菱角的品种、外形的多种多样,引申到事物的多样化、复杂性,启示人们多懂得一些辩证法,注意“同中见异”,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防范和克服思想上的绝对化、简单化和片面性。《海滩拾贝》一文,作者一开始历数了“伞贝”、“骨贝”、“鹅掌贝”、“冬菇贝”等2 0 多种贝壳的名字;接着又从古代的“贝币”,说到现代精美的工艺美术产品;在如数家珍、涉笔成趣的一大通介绍之后,转而阐发出深刻的哲理:渺小和伟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会化为渺小。秦牧是从杂文起而进身文坛的,他的散文可以看成是杂文的一种“衍化”:秦牧散文的表达方式,是“在谈天说地中进行潜移默化”,“寓思想教育于

谈天说地之中”。读他的作品,读者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哲理之风的熏陶、思想之雨的洇润。 秦牧散文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意境幽远,想象开阔,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就是说,尽管秦牧的散文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博杂,但是博而能一,杂而不乱,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 秦牧认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对于他的大多数作品而言,知识性材料的运用,成了他阐发思想主题的生动、形象的材料。如《土地》在叙写了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一个珍惜乡土的故事后,又追述历化帝王在地坛前封赠疆土的仪式和帝国主义者的入侵,进而又谈到湛江的“寸金桥”和华侨珍藏“乡井土”的情景,有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有现实革命斗争,以大量例举来引发和强化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热爱。再如《潮汐和船》,通篇紧紧围绕“船”展开叙写,从渔船扬帆出海,追溯到古代航海家的艰险历程,然后又写到节日渔港的战况和他登上炮舰、乘鱼雷艇游弋海面时的壮阔胸怀等等,作者写了许多船与大海、风暴搏斗的场面,看似互无关联,实则是借以赞美劳动人民的勇敢、智慧和力量,可谓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行文典范。

最后,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了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也是其作品中的理趣毫不板滞,能深入读者心灵的重要原因。

当然,秦牧散文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运用,失去了新鲜感;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之嫌;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意味;一些作品表现的哲理失之于肤浅。

年,散文(二):五年级阅读精美散文

五年级阅读精美散文

白色山茶花【年,散文】

席慕蓉(台湾)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年,散文】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探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选自《白色山茶花》

春天吹着口哨

刘湛秋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地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地镜面滑过去了。 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得啼啭?可有牛的叫?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它悄悄的掀开姑娘的头巾,从她们红润润的唇边溜过去。

它追赶上了马车,围着红缨的鞭子盘旋。

它吻着拖拉机的轮带,它爬上了司机小伙子的肩膀。

呵,春天吹着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个人的耳朵里,灌满了一个甜蜜的歌声——早!

---- 选自《写在早春的信笺上》

信念【年,散文】

【年,散文】

——看帆板表演

张歧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只彩色的大翅膀。

幽蓝的大海给了它那么些自由,又给了它那么多惊险,于是它一会儿腾跃,一会儿打旋,一会儿倾斜。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

我替哥耽心,手心捏一把湿漉漉的汗。

哥哥上岸了,身上的汗比我手心捏的多得多;可脸上挂着笑——爸爸闯海归来那样的笑。

我问:“那么急的海风、海流,帆板为什么不倒,难道它乖乖听话?”

哥哥点头:“驾驭者是帆板不弯的脊梁,帆板是驾驭者踢波踩浪的脚丫,驱使帆板听话的是直往无前的信念!”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凝聚的智慧、力量和胆!”

我好像听懂了,

【年,散文】

我觉得手心发痒。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②,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clia 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罗摩衍那》(Ramayana)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Valmiki)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即罗摩犍陀罗。十车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为毗湿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为英雄,有崇拜他如神的。

----选自《泰戈尔诗选》

橡树

——生与死相互交替的规律

[意]费拉里斯

初春,大地从沉睡中苏醒。田野里飘来一阵阵泥土的清香,草儿吐露出娇嫩的幼芽,好奇地窥视着人间;姑娘们穿着艳丽的衣裳,在碧绿色的草地上欢快地歌唱。

万木争春,小溪哗哗作响,两岸铺上翡翠般的地毯。举目眺望,大自然一片生机,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只有一棵橡树默默地站在一旁。它没有穿上新装,它那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老皮一丝不挂地袒露着;它雄伟、挺拔、巍然屹立,干枯的树枝直指天穹,犹如高举双臂,祈求上帝的怜悯。可是它的血液已经凝滞,生命的火花已经消失,严酷的寒冬结束了它的残生。

不久前,它还神采奕奕,英姿勃勃。然而,自它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几天之后,来了几个人,七手八脚把它锯断,又把它连根刨出,装车运走。在生长过它的地方,只剩下一堆黄土。

橡树啊,我童年的伙伴和朋友,你曾赋予我多少甜蜜的幻想!我喜欢在你高大的躯干上攀登,在你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树枝上尽情地悠荡。

多少次,我在你那幽静、凉爽的浓荫下悠闲地歇息,自由地畅想。如今,那些甜蜜的时光同你一起离开了我们可爱的故乡。

幼小的橡树长出第一批嫩叶,又把枝条向四处伸延,转眼之间填补了你留下的空间。茁壮的幼苗变成参天大树,孩子们又会在它的树荫下嬉笑、玩耍,成年人又会在那里歇息、畅想。

---- 选自《读者文摘》1986年11期

雨之歌

[黎巴嫩]纪伯伦

我们是上帝从天上撒下的银线;大自然将我们接住,用我们来美化山川。 我们是从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一落下来的美丽的珍珠,早晨的女儿抢走了我们,将我们撒遍大地。

我在哭,一个个小山丘却在笑,我往下掉,花儿们却高高地昂起了头。 乌云和大地是一对恋人,我同情他们,并为他们传递书信。我倾注着,冲淡了他们俩中间的这一个强烈欲念,抚慰了另一个的受创的心灵。

雷声和闪电预报着我的到来,天空的彩虹宣布了我旅程的终结。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从海里升起,在天空的羽翼上翱翔。看到美丽的花园,我就下降,我去亲吻鲜花的嘴唇,拥抱树木的枝条。

万籁俱寂,我用纤细的手指敲着窗上的水晶玻璃,这声音组成了歌曲,使多愁善感的心灵沉醉。

大气的炎热生育了我,我却要驱散这炎热的大气,正像女人一样,她们总是从男人那里取得了征服他们的力量。

【年,散文】

我是海洋的叹息,是苍穹的眼泪,也是大地的微笑。爱情也是这样,它们是感情的海洋里发出的叹息,是深思的天空下的泪水,是心田里浮出的微笑。

----选自《外国散文欣赏》

白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273532/

推荐访问:那些年散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