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时间:2018-10-2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第一篇_关于武则天评价的综述

近年来武则天评价问题讨论综述

武则天,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就新近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的讨论作一综述。

一、武则天的为政举措

武则天在政治上打击门阀,发展科举,重用寒门,却也在统治稳定之后,启用过酷吏。剪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在经济上,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二、武则天的书法

武则天擅长书法,尤其钟情于飞白书,这与唐太宗,唐高宗的喜好、飞白书粉饰太平以及历史传承中飞白书的作用有关;武则天还提拔任用了几位重要书家为其服务,多地位卑微;在官僚体制建设中,她也重视书法.武则天的喜好和举措对书法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武则天与书法》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4-02-3]作者王元军)。

胡光成在《则天女皇与书法艺术》一文中指出,武则天的书法遒丽多姿,曾亲自撰写了不少制诰、序跋、碑铭、诗文等。由于她的身特殊,使她成为封建时期留下墨迹最多的女书法家。在碑史上,武则天是女性写碑的第一人,也是用行草书体写碑第一人,可见她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位有魄力的革新家,而且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出色的女书法家。她的传世书迹很多,其中以她晚年所书立于河南偃师缑山仙居庙的《升仙太子碑》最具代表。

三、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

80年代前学术界几乎默认了古人的看法,武则天把持外廷、内宫,高宗由于体弱惧内成为武则天的傀儡。80年代后出版的专著多数持他们有较好合作关系的观点。王炎平《论“二圣”格局》(《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1989年)指出,唐高宗“在政治上需要可靠而得力的助手,在感情上需要安慰。武则天秉绝世之姿容,具多谋善断之才略,正合于高宗的需要”。认为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秦川《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甘肃社科》1993.2)却提出唐高宗与武则天从显庆年间武氏插手国政开始就有了矛盾,并认为高宗龙塑三年除李义府并命太子监国麟德元年与上官仪谋废武氏都是与武氏矛盾的表现,而武氏设置北门学士也正是利用边防吃紧解决乾封后新宰相中无亲信局面的有力措施。泽田的《则天武后》仍坚持认为,高宗治世的时代,莫如说是天后操纵傀儡高宗的时代。

四、关于武则天没有杀死亲生子女的问题

历史在评价女皇武则天时有很大分歧,有声音认为她是一代明主,为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她是残暴的阴谋家,一大根据就是武则天杀死亲生儿子李弘和永泰公主李仙蕙。

赵文润教授做客“长安讲坛”,讲述《唐陵与唐文化》时提出,将武则天杀子这一说法大加发扬的是编写《新唐书》的欧阳修。欧阳修对武则天抱有相当大的成见,甚至可以说极

为憎恶她。他认为武则天整个是天下的祸害。唐朝被武则天篡夺了十几年,姓了十几年武,唐朝宗室有很多死于武则天的屠刀下,认为武则天这个人罪大恶极,恨不能食肉寝皮。基于这种态度,欧阳修将传闻视为属实,并大肆渲染,藉此努力把她勾画成一个为了权力丧失人性的女魔头形象。此后,武则天毒死亲子这一传闻就被后人当做事实,用来攻击武则天。而永泰公主之事,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对于自己的孙辈不忍下此毒手亲手杀害,是的父亲太子李显,为了迎合武则天,下令杖杀亲生子女,以巩固自己太子的地位。

五、武则天与无字碑

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仙居殿,时年八十三岁。遗言是:去掉皇帝称号,称呼“则天大圣皇后”;与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陵前竖立无字碑。据赵文润教授统计,关于无字碑为何无字的说法已有不下九种之多,今后还会有新的出现。对此,赵文润教授已经专门发表长文《论乾陵无字碑之谜》,提出了自己的“政局动荡”说。立了碑为什么不刻文字呢?是因为政局动荡,武则天晚期,8年中发生了5次大的政变。人们关心的不是乾陵上那一座不刻文字的无字碑,关心的是什么?是皇帝的宝座。当政局稳定了,开元盛世来了。再往碑上刻文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就出现了一座无字碑。

《深度解析:武则天无字碑探秘》的作者李亚平提出了大异于寻常的观点,“对于该无字碑的含义,人们说什么的都有。推测其本义,似乎是随便后世评说,其中,显然包涵了深切的不屑与蔑视。我们知道,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惯例,这种评价大体是由男人们从事的;我们无法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她不屑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的男人们吗?”

本文参考文献:剪伯赞《中国通史纲要》

《武则天与书法》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4-02-3]作者王元军

胡光成在《则天女皇与书法艺术》

王炎平《论“二圣”格局》(《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1989年

秦川《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甘肃社科》1993.2)

赵文润教授做客“长安讲坛”,讲述的《唐陵与唐文化》

赵文润教授《论乾陵无字碑之谜》

李亚平《深度解析:武则天无字碑探秘》

百度百科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第二篇_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古代对于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以女性身份,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在她身前身后,她的功过是非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有人说她昏庸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武则天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声讨她“杀姐屠兄,弑君鸠母”“娥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当时李唐宗室及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坚决反对武则天的统治,认为是伪政权;诸武集团及一些政治投机者则坚决拥护,还有一些人则隐忍不发。

武则天死后,对武则天的评价发生了一些变化。神龙二年(706)五月,中宗给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的“鸿业大勋”,高度评价其历史功绩。玄宗时,不满于中宗所修《则天实录》,命刘知己、吴兢重修为30卷。同年,太常卿蒋皎和礼官陈贞节又以封建礼仪为准则,上表正名分,说:太庙中武则天配高宗,题为“天皇圣帝武氏”,“若使帝号长存,恐非圣朝通典”,请改为“则天皇后武氏”,玄宗采纳。后玄宗认为武则天的施政纲领不错,加之武惠妃得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怨,玄宗基本上肯定了武则天。盛唐以后的统治者对武则天还是尊重的,把她绘进了《历代圣贤图》,春耕时节,让人进献武则天时所撰写的《兆人本业记》,效法武则天进行劝农。但唐朝官方对于人们如何看待武则天的地位,并未做强制规定,文献中也没有总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改朝换代和纳谏用人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多有异议,如德宗时,左拾遗、史馆编修沈既济就吴兢把武则天的事情列于《国史》本纪一事上书反对,说武则天“牝司燕啄之踪,难于备述”;对于后者则多持赞扬态度,如德宗贞元八年(792),名相陆贽上书谈到人才问题时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多拔擢,弘委托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并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

朝赖多士之用。”

唐代以后,古人对于武则天地位的看法,体现在史书编纂和史事评论中。五代所修《旧唐书》,对武则天任用酷吏、改朝换代的事及武周政治进行了严厉抨击:“李氏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险辈;持苞苴而请谒,奔走权门;效鹰犬以飞驰,中伤端士。以致斫丧王室,屠害宗校。骨鲠大臣,屡遭诬陷;舞文酷吏,坐致显荣。”也说她“犹泛延党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于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但总体是否定的。

北宋赵匡胤在谈到武则天时说:“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对武则天颇有几分肯定。仁宗嘉佑五年(1060)修成《新唐书》,在书中,欧阳修、宋祁等人模仿“春秋笔法”,攻击武则天:“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对于武则天的政绩并不否认:“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唐纪是在范祖禹草稿的基础上删改而成,二者皆推崇儒家思想,反对女人专权,对武则天有所贬责,但对于用人等方面依然持赞赏态度“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兢为之用”。

随着南宋程朱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越来越低。但也不是全部否定。如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武则天极为痛恨,在《通鉴纲目》中贬责武则天,说:“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胡致堂认为武则天有九大罪,即“以才人蛊惑嗣帝”,“戕杀主母”,“黜中宗而夺其位”,“杀君子之三人”,“自立为帝”,“废高宗庙”,“诛除宗室”,“秽德彰闻”,“尊用酷吏”。但仍肯定了武则天任贤与其才能,“武氏虽肆行诛杀,而当时号为贤士则未有死者,惟所宠幸邪恶之人,反多不免”,“太后不以内嬖之私屈外庭之议,肯自抑断以伸正直之气,其与汉文听申屠嘉困邓通何以异哉!使其生为男子而临天下,其雄才大略殆与孝武等矣”。对武则天有较高的评价。

明清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因人而异。文学家胡应麟崇拜骆宾王,极力贬低武则天,说“恶之穷天地亘古今者谁乎?武曌是已”。清代王夫之借古讽今,称武周政权为“伪周”,骂武则天为“嗜

杀之淫妪”。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都对武则天持否定态度,但李贽对于武则天爱惜人才给予很高评价,赵翼则认为武则天虽好杀但也知人纳谏。

二、关于武则天评价的一点思考

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不仅无法对于她有一个总体评价,即使在某一方面也没有定论,比如用人方面,有人说她不拘一格降人才,武周政治清明,也有人说当时政风败坏,吏治废弛,官吏贪污,法制被破坏。

首先,后族与宦官一样是依附于专制皇权的,当皇帝无法掌握权力时,大权自然旁落,历史上也不乏女性临朝称制的,是皇权的畸形,只是唐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武则天的个人能力使她突破了最后的界限。在评价帝王时,不乏从人格方面考虑,但女性的身份使人们在评价武则天时,有两种趋向,一是出于封建秩序、正统观念和传统意识对女性特殊的要求,而有失偏颇,比如男性为帝有三宫六院是为世俗所认可的,但是武则天有男宠却为世人诟病;一种则认为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武则天能有那样的政绩已非常可贵,特别在用人方面。无论哪种,都未把女性放在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到现在,则应淡化武则天的性别色彩,更多的从她是一个政治家的角度。

第二,要掌握丰富而又准确的史料。对于同一个问题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很重要的原因是史料缺乏以及对于史料不正确的处理。因此要尽可能详尽地搜集有关武则天和武周社会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认真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尽量弄清每一个历史事实,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总结。避免断章取义和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

第三,开辟新的研究角度。很多的文章人云亦云,在研究上也只是重复古代以来的角度,比如“荒淫好杀”、用人纳谏等,少有新意。而雷家骥编写的《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的精神与心理分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武则天,认为武则天的自我观念、自信心、占有欲极强,有强烈的反社会、反传统心理,自我神化、夺权篡国、恐怖整肃,是一个精神失调者。结论是她不会成为一流的君主,而是破坏国家体制的独裁者。无论结论正确与否,至少是一个新的角度。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第三篇_关于武则天的生平及其功过的探究

关于武则天的生平及其功过的探究 高一(15)班:黄靖凡 习曼琳 林映丽 李 珊 谢庆智 王元琨 指导老师:张晓敏(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科)

一、课题提出

受英国女皇的影响,中国是否会有女领导人的出现?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这对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长生了什么影响?她的生平功过,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武则天的生平及其功过评价

2.学会全面看待事物、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

1. 查找资料

2.内容:书面资料/图片

3.方式:上网查找/书籍查找

4.讨论分析,总结成文。

四、资料成果

(一)武则天的生平

武则天像

武则天(624-705),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684年二月,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并于690年称帝,废睿宗,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改东都洛阳为神都。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阳宫,时年八十二岁。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执政后任用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试官等制,破格用

人,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少阳政范》等著述。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箓、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滥杀不少无辜之人。

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

(二)武则天的功绩

1.政治清明

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

2.推动文化新潮

武则天在位时期,大量增加了科举取士的人数,武则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武则天在位时还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

3.发展农业生产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

户,几乎增长一倍。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以上详见拙作《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收入《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4.改善对外关系政策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702年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5.打击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三)武则天的过失

1.任用酷吏,使用酷刑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又造大枷十等,制“凤凰晒翅”等讯囚酷刑(26),乱了法制,与唐代奉行的“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相背(27)。“酷吏诛杀政敌的残酷程度(比之古之酷刑),未必最甚”(31)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招致群情激愤。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

2.玩弄权术,残害大臣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武则天又有残暴的一面。她不惜杀害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贬黜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及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先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之于死地,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因此,要说武则天是个暴君,也有一定的根据。

3.乱改官制、文字,任官冗滥

武则天执政后,中央仍用三省六部制,但官署名、官名却多有改易,同时改易了旗帜和服饰。至于改易文字,武则天除了自造”曌“字为名外,还另造字达十多个,在武则天死后不久,这些字就停用了。武则天任用官吏十分冗滥,试官制度推行中,所试之人“不论贤愚,悉加擢用”(37) 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

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

4.大兴土木,多崇佛道

武则天“生活奢侈腐化”(40),大兴土木,进行营造事,其晚年尤甚,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武则天好大喜功,还于中岳举行了大规模封禅活动。武则天崇信佛道。诏各州县广造寺院。在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规模造像、作画,在各地大兴佛道法事,寺院经济大有发展。以至佛道与民竞食,影响到国家收入和社会安宁。

5.军事失利,民族关系紧张

唐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辅以军事的策略。唐太宗较好处理了民族关系。至武则天时,政策却主要以军事行动为主,多数战事以失利告终。对少数民族首领,武则天改骨笃禄之名为“不卒禄”,改李尽忠为“李尽灭”,露骨地表现出大汉族主义色彩”,其统治时期和兄弟民族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唐边地人民的活,由于战争而遭到破坏。

注释:

(26)(37)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1956,中华书局)

(27)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册·典志》

(31)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2005,三秦出版社,修订本)

(40)肖黎、马宝珠、吕延涛《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女人》(1992,广东人民出版社)

(四)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对武则天这一唐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褒贬并至,毁誉不一。许多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就在各自的立场上,对之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工作者摆脱了封建伦理观念束缚,开始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及其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评价其历史地位,人们对武则天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史学工作者以肯定武则天的居多。武文澜同志认为:武则天是一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尚铽同志在《中国历史纲要》中评论武则天说,她执政时期,“唐帝国仍在继续向上发展,对内发展了科举制,对外抵抗突厥、吐蕃和契丹的骚扰,继续开通西域孔道,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说都是有积极的作用。”在几部隋唐史专著中,对武则天也基本持肯定态度。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对武则天持否定态度者,有隋唐史专家仲勉、吕思勉等人。岑先生认为:“即使撇去私得不论,总观其在位一年实无丝毫政绩可纪。岑先生还反对武则天知人善说,认为她选人只有姚崇三数人可称,“然此只属偶然性而已。”全面否定了武则天。吕先生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暴君”。说她滥刑、任酷吏,也否定武则天能用人。

除上述史学家专著外,专家学者在报刊上也发表了许多评价武则天的文章。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二日,罗元贞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武则天批判》一文,认为“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积极作用”,指出她外抵突厥、契丹、吐蕃进犯,客观上保

护了人民安全;内政并不黑暗,且有新的政策。还辩驳了旧史所谓武则天死亲生女婴的事件。一九六0年,郭沫若同志的《武则天》剧本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对武则天作了总体评价,给予了高度肯定。这一问题更受到学术届的普遍注意和重视。

当代史学家吴晗先生对武则天的评价是这样的:“在唐代历史上,唐太宗打下了基础,接着武则天时代,以后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50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扩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外国也有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且还应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出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实现的。”

应当指出,史学界在肯定武则天的同时,对她任用酷史,大肆杀人,崇信拂教也作了深刻的批判,并指出她是一个封建时代的专制君主,是人民的统治和地主阶级最高政治代表。

*资料分析

综上所述,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她勇于挑战封建陋俗,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也很强盛,由于均田制和科举制的勃兴,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五、对武则天的综合评价

通过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及对武则天的分析,我们认为,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她把整个国家治理得仅仅有条,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启贞观之治,下达开元盛世,她的执政对盛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在统治期间使用了较残酷的统治方法,一些史书也对她有着反面的评价,但这也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从古至今的男皇帝又何尝不是如此?宫闱内的恩怨离愁不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对武则天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们也不需太过苛求。总之,我们认为,功过是非,在武则天的身上,功是大于过的!

六、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成员都受益匪浅。在活动中,我们不仅提高了搜集、组织材料的水平,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模式和方法;这次的研究也使我们对一代女皇武则天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学会了对历史人物更加全面的评价。活动结束后,我们不禁佩服武则天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和成就,也明白了世间事情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敢于挑战,转机乃至成功将离我们不远!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第四篇_盘点关于武则天几个未解之谜 出生就有帝王相?

盘点关于武则天几个未解之谜 出生就有帝王相?

武则天是事迹繁杂、角色多变、且性格极其复杂的一位历史人物,故在她的身上笼罩着层层疑云。推究起来,其形成原因有三:或好事者为之,如面相之谜;或经史混淆之,如年寿之谜;亦或不明原因而成之,如乾陵前面的那通“无字碑”。正是如此,后人才对她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通过不同角度来研究她,或通过不同形式来演示她。本文意图拨开疑云,探究原委,以帮助大家看清她的本来面貌。

面相之谜

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于今山西中部的文水县。武则天执政后,因她生于此地之故,曾更名兴武县,还效仿汉高祖刘邦,免除了这里人们的租赋。武则天逊位后,旋即恢复文水县名。

关于武则天的相貌,《旧唐书》称为“美容止”;《新唐书》说她“其有色”;《唐会要》称谓“有才貌”;而《太平广记》引《感定录》则渲染她有“帝王之相”。其父武士彠请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贵也。武则天当时还在怀抱中,穿着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过来,袁天罡“举目一望”,大惊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并预言若是女子,日后当为天下之主。

《唐新语》中又说,袁天罡不仅看了武则天的面相,还让她试着走了几步,才确定“若是女,当为天子”。史书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灵异之貌,以此证明“君权神授”。那么,武则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名字之谜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一生用过媚娘、明空和曌三个名字。台湾学者考证,她在叫媚娘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约”。

媚娘之名载于《新唐书·武后传》:“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既见帝,赐号„媚娘‟”。算起来,武则天用媚娘这个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时间。因为她自感业寺二度入宫后,其身份已经变成了唐高宗的昭仪。无论是从伦理出发,还是从政体考虑,继续称呼“媚娘”显然是不合适了。可以明确的是,她在登基后,立即弃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载于《唐大诏令集》中的《改元载初敕》:“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为名。”明,人世间;空,佛教用语。四大皆空。可能是刚刚登基,为了表示低调行事,故选用了这个略显消极的名字。

曌之名载于《资治通鉴》:“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很有可能,武则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称“曌”了。“明”字加“空”组成为“曌”字,音读为“照”,彰显光亮。在她独创的十二个字中,第一个即为“曌”字。为了避讳,遂改诏书为制书,而其孙李重照也得改名为李重润。此后,武则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据台湾学者考证,武则天还有一个叫做“约”的名字,主要是根据《旧唐书》中关于“孙处约者”因“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这条资料并引旁证而作出的结论。因无实证,只能存说立此。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岁之前还有一个名字的说法,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所生女暴卒”之谜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产四子、二女。其中,长女死于襁褓。对于这个婴儿之死,武则天与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杀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众说纷纭。宋人司马光曾从“虎毒不食子”的伦理常情断言“恐武后亦不至于轻浅如此”,可一般人则宁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在《旧唐书》本纪、列传中都没有记载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绝襁褓之儿”,详情不明。《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新唐书·武皇后传》则做了详尽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笑,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馋媢,今又尔邪!”

《通鉴》对此有简略记载,并将此事记在永徽五年。总之,不管是出于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则天所“潜毙”,武则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实,而此事也确实成为武则天打击王皇后的一个利器。

“杀姊屠兄”之谜

骆宾王所撰《讨武氏檄》批评武则天“杀姊屠兄”。“杀姊”当为不实之词,因为在诸书中连其大姐韩国夫人的死因都没有明确记载。但韩国夫人两个女儿为武则天所害是实,而其中一女贺兰氏之死,又与武则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关联。武则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节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贺兰氏的场合,《旧唐书》说是在武则天母亲的府邸;而《通鉴》依据《则天实录》说是在纪念封禅泰山的宴会上。

武则天大姐魏国夫人死后,其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居于宫中,服侍唐高宗。当时,贺兰氏年龄仅二十多,而武则天却已四十七岁。因此,她嫉妒这个妙龄的外甥女。于是,她在封禅泰山后百官向皇帝、皇后献食的宴会上,密置毒药于食物之中,让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怀运二人向魏国夫人献食,使其食后暴死。事后,又归罪于武惟良兄弟,将他们杀死,并将他们改姓为“蝮”氏。蝮是一种毒蛇,与“武”字谐音,即综合其谐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诋毁之。

武惟良、武怀运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据新、旧《唐书》记载,武则天父亲武士彠死后,他们“遇杨氏失礼”。杨氏,即武则天的母亲。“失礼”,所指不明。武则天参政初期,因为需要本家亲戚的帮助,尽管对武惟良兄弟衔恨在心,还是把他们提拔起来做了官。可他们兄弟却不领情,竟扬言说,如果是因为皇后的缘故升官,我们是“引以为忧,不引以为荣”的。武则天于是新仇旧恨一块算,“一石二鸟”,借机先杀了自己的外甥女,接着杀了自己的堂兄弟。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陵前有两座高达6.3米的石碑,一座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为唐人为武则天而立,因通体无字,故被后人称作“无字碑”。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之例。然而,武则天陵破例立碑,却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后人议论纷纷。一般认为,表示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过,留给后人,任其评论。

可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这是她生前亲自立下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赘述。此说不然,因为《述圣纪》便是颂扬唐高宗的纪念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身为李家媳妇却以周代唐,以后被推翻又由皇帝转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世不好表述。

此说亦不然,已有《哀册文》为其做了辩护。笔者根据乾陵前两碑均6.3米高的规制做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块碑,一块即《述圣纪》碑,另一块则是为自己所备,待百年之后,再刻上文字。不料,武则天竟是逊位下场,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满足了她祔葬乾陵的愿望,那么,把她生前所备之碑也就随之立在了乾陵。当时作《哀册文》,写在纸上念一念,可做权宜。

如果将类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让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别当另论了。显然,当时不会有人提出如此奏议。那么,死者入土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备之碑又立于陵前,此葬礼也就不可不谓“功德圆满”了。

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第五篇_近三十年关于武则天称帝的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关于武则天的文献综述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早在封建时期, 众多文人骚客就曾对武则天进行过种种或褒或贬的评价。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武则天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论文,著作不断问世,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本文在此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评述了历史学者关于武则天研究的学术成果。

关键字:武则天 唐史 历史人物

本文从不同侧面评述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者关于武则天研究的各方面成果。其中对于武则天研究的焦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回顾历史学者研究武则天的学术成果, 不难看出武则天研究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武则天。这一点也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围绕这个焦点, 我们应当确定武则天研究的重点,即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我们必须把她当作一位政治人物来看待, 因此必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她的政治生涯上。围绕着这个重点, 再来研究其难点问题。如武则天能够称帝的原因, 武则天的思想倾向,用人方略,武周社会的发展等等。只有突破这些难点, 才能对武则天做出合理的评价。

一、武则天与个人私事

主要关于武则天的身世以及她与亲人之间错从复杂的关系。

梁恒唐在《谈武氏家族的起源和繁衍》(1)一文中探讨了武氏家族的起源,迁徙以及文水县的兴衰。黄正建的《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2)则根据杨则墓志和其他史料,提出武则天的外家并非隋代宗室。张洁《武则天和她的武氏宗亲》(3)一文指出,武则天对武氏宗亲的感情有一个从厌恶排斥到信任偏袒的转变过程,而武氏宗亲的命运也随之沉浮变化。杨剑虹在《武则天的家庭和她所受的教育》(4)一文中指出, 武则天之所以有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才能, 原因之一是她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5)认为,武则天当政后的一些行为,如追封长女等事都透露出她杀女之事不虚。秦川《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6)认为武则天当皇后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争权矛盾就此开始,并最终以武则天胜利为结尾。而勾利军,汪润元的《武后之立与唐高宗的“恋母心理”》(7)则认为,唐高宗的“恋母心理”是武则天得立的主要原因。赵英华在《武则天与李弘、李贤之关系探微》(8)一文中提出李弘、李贤二人能力的突出正是武则天获取权力的障碍, 所以在她的授意下李弘、李贤相继被害。王灵善《武则天心态研究》(9)以中国妇女的传统心态作参考,从个性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武则天的心态:无神论意识,唯我独尊的处事原则,女权意识,指出正是这些独特的个性才使她成为一位女政治家。

二、武则天与武周政权【有关武则天的小说】

主要关于武则天称帝的原因分析。

徐嫩棠的《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10)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分析了武则天称帝的原因,她认为贞观末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婚姻,庶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是武则天称帝的有利原因。武秉礼在《简析武则天称帝的主客观因素》(11)中认为武则天有才华是内因,难得机遇是外因,内因借助外因,外因促进内因,是其称帝的主要原因。栗莎的《论武则天的知识基础与其称帝之关系》(12)认为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掌权称帝,与其精通儒家、法家治国之道密不可分。赵宝俊在《中国唯一女皇的出现》(13)中论述了武则天称帝的原因, 指出唐朝前期庶族政治势力的抬头和中央集权的强化都为女皇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武则天本人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强烈的统治欲望则把可能变成了现实。

孙王媛、乔丽萍在《浅谈武则天称帝的社会和文化因素》(14)一文中提出唐初开明、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混合的意识形态是武则天称帝的后盾,并认为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中, 武则天称帝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胡婷婷的《论社会舆论在武则天称帝中的作用》(15)认为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制造舆论对于武周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其中伪造图谶祥瑞、曲解佛经

以及大规模的请愿活动是武则天及其支持者制造舆论的主要方式。相似观点的还有林世田的《武则天称帝与图谶祥瑞—以S.6502《大云经疏》为中心》(16)和段塔丽的《武则天称帝与唐初社会的弥勒信仰》(17)等文章。

三、武则天与政治生活

主要关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的政治风貌,采取的措施,管理思想等内容。

胡如雷的《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8)一文认为,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生活陷于病态的状态,产生了诸多弊端,与贞观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分析了武则天推行的路线及其政治下场、悲惨结局,认为她并不知道自己实行的究竟是哪家的政治路线,而只重实用,不过道、法两家的色彩稍微浓重一些。陆庆夫《说武则天时期的冗官政治》(19)认为武则天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广开言路,放手招官,这不仅给她统治的王朝造成了混乱,也破坏了唐初的选举制度,开启了有唐一代的冗官政治。而贾三强在《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20)中则认为当时官员队伍没有发生整体腐败,且各种政治人才竟为之用,从而保证天下繁荣稳定。并指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成就突出,功大于过。

张先昌在《关于武则天杀害文武大臣的几个问题》(21)一文中进行了广泛的个案分析,对旧史指责武则天滥杀文武大臣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把武则天杀害文武大臣笼统地称为滥杀。而杨西云《也谈武则天杀文武大臣——与张先昌先生商榷》(22)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马晓丽在《关于武则天重用酷吏的几点看法》(23)提出应看到武则天对酷吏有一个利用、抑制、打击和对冤枉者平反昭雪的全过程。而不应当是全盘否定,并提出酷吏也确实打击了姿行暴虐的门阀士族势力, 对庶族地主的上升以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看法。

王德林的《武则天的管理思想》(24)从农业、人才、法律、军事四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武则天的管理思想,并提出武则天的管理思想在今天的管理中仍大有用武之地的观点。而李志贤的《标新立异,别有意图——论武则天的“改制”》(25)从众多史料中考证得出,武则天统治时期有很多所谓的“改制”是为了满足她的统治欲望和巩固她的政权,纯粹是基于其个人的政治动机。同时他也指出不否定武则天在其他领域所作的改革。马丁的《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北疆政策及其影响》(26)中提出武则天的北疆政策的成果比较有限,但对其后唐王朝处理北疆事务产生深远影响,并最终建立了藩镇体系。相关的文章还有崔明德的《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27)、宁志新的《武则天时代的政治风气剖析》(28)和吴宗国的《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29)等。

四、武则天与文化生活

主要侧重于宗教与科举制度。

牛志平的《武则天与宗教》(30)一文考察了武则天与佛、道、儒诸教的关系,认为武则天与佛教互为利用,相辅相成,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兴趣也颇浓厚,只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前提是皇权必须大于神权。贾发义的《武则天与佛教信仰》(31)通过对武则天和高僧的交往及武周时代造像史料的分析,认为高宗、武后及武周时期,净土信仰的广泛流行与武则天的扶持和政治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谭继和的《武则天与文化中国》(32)提出武则天适应了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邵治国的《武则天明堂政治和明堂大火考》(33)跳出前人从礼仪和考古的角度对明堂建筑本身进行考察, 而从政治角度和社会背景上分析,认为明堂是武则天的政治活动中心和心理支撑点。贾丹丹的《诗赋或策文的选择——重探武则天的科举态度》(34)对学术界以往认为武则天倚重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与进士科相比,制举更受到武则天的重视。叶哲明的《武则天称帝和选士制度政策的革新——评科举殿试的历史作用》(35)一文指出现实迫使她采取广收人才入仕的路线, 并对前代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形成

我国历史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1065/

推荐访问:武则天秘史小说 征服武则天的小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