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生存与生活,随笔

生存与生活,随笔

时间:2014-04-10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生存与生活,随笔(一):生活与生存

前天与一友人在上海的某一处河边散步,偶然发现在河中央有一苍老年迈者划着小船在河中缓缓流动。

因为离得较远,具体的面貌看的不是很清晰,只能看到他弯的不能再下去的腰与矮小的身材在用力的摆动着蒋。小船被老人划到水中央停了下来,我与友人很是好奇,

这位老人在干什么?

是与古代闲云野鹤之人一样乘舟煮酒?

还是欣赏着这繁杂中少有的清净之处呢?

以上的意想存属玩笑罢了!

这时见老人从仓中取出渔网,这种渔网对于我这种鱼鹰之人再陌生不过,属于粘网。老人把粘网一点一点放入水中,然后划着船走了一段距离停下,这样是为了粘网拉长,如果有鱼从水中游过会粘在上面。

此时我们才明了老人是做什么的,其实从一开始他矮小的身材加上驼背的腰也能猜测出来。趁他不注意时我远处用手机近景偷偷拍摄了一张照片,夕阳余晖水中小船,显得多么凄凉沧桑,

一叶孤舟

一个岁月蹉跎的老人 一把蒋

一张网

生活【生存与生活,随笔】

生存

生存与生活,随笔(二):生存

“生存”还是“生活” 发现宜居城市的品质

2016年03月09日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生存与生活,随笔】

"生存"还是"生活":发现宜居城市的品质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宜居城市篇

凤凰国际智库城市课题小组

导语: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成为中国奇迹最重要的支撑。凤凰国际智库推出《"城市改变中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将中国城市的发展概括为:经济活力、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开放城市、一带一路、城市化水平、创新水平等关键词,并依据关键词盘整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树立新的标准,为中国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城市,开始享受城市鳞次栉比的商业,充满活力的环境。然而随着大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开不得不面对糟糕的空气、拥堵的交通以及冰冷的水泥森林。于是人们开始找寻那些适合居住的城市,为的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我们常常听到的宜居城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又有哪些要素构成了宜居城市,而国内哪些城市又是符合这一标准,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将对宜居城市进行深入的探讨。

生存还是生活,为什么人们需要宜居城市

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形成了一部城市发展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主要的居住地。如何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城市家园,不断满足人类对自身生活日益增长的追求成为社会各界纷纷关注的焦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只有51个,在2010年时,已有185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人口超过100万的也有140多个,同时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也再创新高。可以说,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城市化的重要转型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一方面人们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福利,另一方面人们却很难解决城市发展与"城市病"之间的矛盾,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尤其如此。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协调各项机能的联动。加上过度膨胀的人口资源,各种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病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顽疾之一。

拥堵的交通是内心煎熬之痛。中国现在已经进入恶劣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在北京,平常上下班堵车几个小时,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到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几百米的路程,车走半个小时非常稀松平常。开车族往往伴随着"路怒症",严重影响了个人情绪和生活品质。

糟糕的空气是难以承受之重。近年来,除了交通之外,人们更是饱受雾霾侵袭,随着PM2.5的长期高位运行,人们不得不戴上了口罩出行,大量的空气净化设备开始脱销,然而这一切仍然难以消除人们对于健康的担忧,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寻宜居的城市。

人们常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这就是人们讨论"生存"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的中国,不仅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甚至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城市病"依旧泛滥。除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之外,入托难、就医难、城市缺乏人文氛围等诸多问题都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而城市建设者们却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面子工程之上:试图拓宽城市道路、花重金将临街的房子重新刷油漆等。然而这一切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的实质问题。拥堵的交通、糟糕的空气、污染的水源、冷漠的环境让人们喘不过气来,以往人们热切向往和追求的城市生活,如今在很多身居其中的市民看来,仅仅是在城市中"活着"而已,人们很难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幸福和满足。为了追寻更高的生活品质,人们对宜居城市充满了向往。

【生存与生活,随笔】

什么才是宜居城市的物质与精神要素?

对于宜居城市的提法很多,人们一般认为至少需要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等。而对于到底什么才是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人们也越来越看重。1991年6月8日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北京信息办公室成立,国内部分城市开始参与联合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评比;2001年我国建设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使我国城市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厦门、青岛、威海、大连等获奖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明星和典范,被公众称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无论是基于何种角度思考,对于宜居城市的期待无外乎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宜居城市创建的物质要素是生存的保障。一个城市的宜居性首先应该是可持续的。而能够达成持续发展动力的前提首先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一个城市想要实现宜居,城市的经济系统必然得运转良好,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考虑其他要素。 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宜居城市在物质之外也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因素。大到区域环境,小到住区环境,生态环境要素宜居城市)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交通以及通讯设施的便利也是考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这里面不仅包括交通、通讯设施的基础完善程度同时也包括服务的品质。

【生存与生活,随笔】

宜居城市创建的精神要素是生活的追求。在物质之外,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这才是追寻品质的关键要素。作为精神要素的主导,人的要素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说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公众各阶层要不断进步,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人的要素涉及到公众的道德素养、文化程度、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美国波士顿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人们可以参与到众多名校的学术盛宴中去,对于精神的追求使得城市的氛围和谐融洽。

有了良好的人的因素,就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公众自然会有归属感,并且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人们会更加开放,积极接纳外来文化和事物,社会各阶层可以相处融洽,这一切又是城市宜居性在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城市的安全要素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 哪些宜居城市更值得被看好

关于哪些宜居城市更值得被看好,人们更多的关注是全球范围发布的各个榜单,不管是《经济学人》还是美世咨询都各有各的看法。在社会公众之中也是众说纷纭。就中国内地而言,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因此我们从北到南推荐了三个不同的城市作为代表,向民众展现一幅全面的宜居城市画卷。【生存与生活,随笔】

青岛:打造胶东半岛的"东方瑞士"

青岛处于一面为陆,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城市特色的滨海性特征明显。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青岛的海滨避暑名闻天下。除此之外,青岛的海洋资源也是亚洲领先,海洋科技文化资源在国内乃至亚洲都是首屈一指。

综合而又均衡的海滨城市

青岛市总体规划结构从"两点一环"的布局体系向"多极多核分散式多中心"的布局模式。此外,青岛市更是通过综合规划,划定开发边界。青岛全域11282平方公里陆域和12240平方公里海域,划定蓝线、绿线、城市发展边界红线,以及历史文物紫线、市政交通黄线、城市安全橙线、高压走廊黑线等7条控制线,实

现全市范围的均衡协调发展。通过打造中国北方海滨城市的典范,青岛不仅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更是"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从而赢得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美誉。

古典而又现代的历史名城

为了保护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青岛市政府在山、海、城紧密结合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塑造"红瓦、绿树、碧海、青山、黄墙"的城市色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青岛在名城保护的过程中也注重与经济增长的妥善结合。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寻求最佳的配置,老城区保持了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宗教中心的地位,同时增加旅游中心的地位;而产业区、交通枢纽、仓库区、大学、科研机构则多在新区兴建,塑造了既具历史文脉又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城市风貌。在此基础上,青岛市还加强对民众的人文关怀,让生活在青岛的民众以及广大的游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东方瑞士"的知名度逐渐在全国范围提升。

厦门:宜居的鹭岛"海上花园"

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同时也是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在这一系列的头衔之外,厦门更是以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享誉海内外。提起厦门人们往往会想到"宜居"两字,那厦门究竟在哪些方面做出了特色呢?

清新而小资的旅游城市

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包括《同桌的你》《一起去看流星雨》都是诞生于厦门这座海滨城市。为了打造清新而又小资的旅游城市,厦门市政府不仅在文化景观构建上加大力度,更是在整体规划上加大投入,包括重金打造了曾厝垵,使得这一原本默默无闻的临海小村庄一跃成为小资青年文化创业的著名旅游景点,游人更是摩肩接踵。

除此之外,厦门市更是为丰富广大市民的休闲生活改造完善公园设施,加大城市环境治理力度,打造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招商环境,使得厦门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也稳居宜居城市之列。

文艺而又厚重的文化名城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除了文艺之外,厦门市更是加大对教育文化的扶持力度。福建省是东南沿海省份中教育资源较为落后的省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厦门市政府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高校建设上不断投入。积极打造翔安高教园区、集美文教园区,吸引了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一批高校入住,极大的丰富了厦门的文化氛围。高校的建设、人才的引进也为厦门带来了思想的浪潮,厦门开始成为不仅清新小资而且有着浓浓文化氛围的东南名城。

【生存与生活,随笔】

昆明:来了就不想走的"春城"

近年来,昆明市政府一直以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作为昆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昆明市政府积极行动,努力将昆明建设成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 整洁而又舒适的森林城市

为了打造昆明宜居的自然环境,从2008年开始,昆明市政府就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并且把治理滇池列入重点工程。随着昆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方位打造宜居昆明的工程逐步取得效果。

一方面,昆明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城乡园林绿化工作,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大力植树造林,大搞绿化造景;"一湖两江四全"综合治理滇池流域,并且逐步将近200余个工业企业迁出主城,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在雾霾困扰的中国大城市中,昆明表现良好,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质天数居全国前列,昆明成为"内陆空气最干净省会城市"。

便捷而又贴心的城市服务

民众的服务体验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考验宜居城市的关键指标。为了让百姓有更舒适的交通体验,昆明市政府在交通建设上下足力气和工夫。实现了"二环快速系统"通车,三环闭合、绕城高速的建设,并且努力打通城市微循环,极大地改善了道路交通设施。昆明新机场、地铁以及城际铁路的建设,使得昆明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方便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

除此之外,昆明市在民生工程的建设上也不断取得突破。昆明市积极推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只要是年满16周岁,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保;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通过昆明市的努力,使得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

综上所述,如何实现既优美、惬意、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高尚、文明的城市文化环境才是现代宜居城市的典范,这一议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国民极为关注的话题。毕竟生活除了油盐酱醋,也要有诗和远方。实现建设宜居城市这一目标需要整个中国社会多个系统全方位的协调运作,同时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完成自身任务。城市是你我共同栖居的家园,建设宜居城市,人人有责。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14201/

推荐访问:生活感悟随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