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时间:2018-12-01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第一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赞美荷花的诗句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是过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

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

花。

荷花 [宋]杨巽斋

翠盖红幢耀日鲜,

西湖佳丽会群仙。

波平十里铺云锦,

风度清香趁画船。

荷花 [宋]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

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

故应将尔当西施。

赞美荷花的诗句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荷花象征 纯洁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

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莲叶满湖,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贴水映日,显出与众不同的艳红。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西施泛舟出现了,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乌栖曲

张籍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第二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100首荷花诗句

映日荷花别样红——历代荷花诗词

1、《诗经. 国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自译诗意:

山上小树纵横,沼泽荷花开盛。

未见美男子都,却遇轻薄狂人。

2、《诗经. 国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自译诗意:

在那沼泽水边,蒲草荷花并茂。

那里有一美男,我将如何撒娇。

长夜耿耿无眠,眼泪鼻涕双抛。

《诗经》中已有荷花出现。虽是借景,亦为历代荷花诗词滥觞。故选入。

3、《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自译诗意:

剪裁绿荷做时装,缝纫白莲制衣裳。

君非知臣此中意,忠情如花有清芳。

4、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6、采莲曲 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7、采莲曲 梁 .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8、咏同心芙蓉诗 隋 .杜公瞻【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9、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10、曲池荷 唐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1、乐府三首 唐.孟郊

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 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

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 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

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 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

12、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13、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14、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5、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第三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宋词中的荷花

宋词中的荷花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同时,宋词也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大到婚丧嫁娶、饮食服饰、时令节日、小到花卉植物、行话俗语,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今以荷花词为例,探究宋词中的荷花。

荷花是一种水生植物,又名莲花、芙蓉、藕花等。夏季开花,因其花美而质洁广受文人喜爱,所以,古往今来,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以莲花为题材而作的诗词。如:乐府诗“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一青一红描摹了荷叶与荷花的色彩;李白更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自然纯真、高洁无瑕的荷花形象。

到了宋代由于词本身特点,词的内容较之诗文更加丰富,而且在描写时也更能描物状貌。二万多首宋词中,直接或间接描写荷花的词就更多了。然而,过去研究宋词只将荷花作为花卉的一种归为花卉词,或者只将其分类出来,并未做重点研究。事实上,宋词中描写荷花是有不同的,有的描写叶,有的描写花,有的花、叶兼顾;同时,宋词中描写莲花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暗示时令,或寄托品质,不一而足。

宋词中描写荷花,一般用“荷”“莲”“芙蓉”等字,这些字中有的特指,有的范围就比较模糊,所以,词中描摹的荷花就有区别。比如:《临江仙》中“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这里描写的只

是荷叶,因为只有雨打击在荷叶上才能听到声音,虽用“荷”字,实际上却是侧重了荷叶;再如:“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这句中词人直接用了荷花二字,写荷花增加了西湖之景的美丽;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是一句话中用一“碧”一“红”同时描写了莲叶与荷花,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

另外,宋词描写荷花不仅仅只是写景或是单纯的吟咏荷花,大多的词中荷花是有着不同作用的。一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代诗文中,作者总是喜欢借助于物来表达情感。例如:姜夔的《念奴娇·闹红一舸》便是托物言志之作,借写荷花寄托身世。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词人荷花丛中荡舟,见叶翠花美,犹如水佩风裳,美人玉容;“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亦是表达了姜夔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这里词人借描写荷花塘描摹了一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世界,这亦是词人的理想,而词人对荷花的爱恋寄托了他对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再有: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也是借景抒情之作,开篇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描写了香消味失、翠残色衰的荷花,如此萧瑟之景使人感到惆怅无限,接下来“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便是由景抒情。

二是暗示时令。荷花在词中暗示的时令可有两种,一种为夏。

如:在《阮郎归·初夏》中“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里描写的荷花暗示的时令就是夏天,词中描写了初夏的闺阁生活,上片写静美,从听觉入手;下片写动美,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同时表现了女主人的天真、活泼;再如:《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中写“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在这里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暗示的时令正是夏季。一种为秋。如:李清照有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前三句便交代了时令是荷已残、花已消的秋季,花落人非,一片凄凉之感;再如:《永遇乐·明月如霜》中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词中前三句便交代了时令为秋季,接着写景,鱼跳曲港、露泻圆荷;又如:柳永的《甘草子·秋暮》词中云:“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此句比喻贴切,句中“乱”字用得极好,既写出了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了跳珠乱溅的景色,还暗示了此时正处秋季时节。

三是寄托品质。荷花历来都是高洁、清白的象征,而真正奠定荷花君子地位的是周敦颐的一首《爱莲说》,作者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则写出了它挺直、不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同时,在下片中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直接将君子之名给予莲,描绘了莲高洁无染的君子形象。而且文章还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另有周邦彦的一首《苏幕遮·燎沈香》虽然是写思归之情,但历来却被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词云“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了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通过对嗅觉、听觉、触觉、视觉方面的描写交代了时间、季节,虽平常却独具匠心。接下来三句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作者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

荷花作为一个意象,在词中虽有借景抒情、暗示时令、寄托品质等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抒情,而且不同的词中抒发的感情是不同的。如: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凄凉、相思之情;李昱在《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中抒发的是痛苦和哀怨之情;苏轼在《阮郎归·初夏》中抒发的是少女闺情,体现了一种健康美;杨万

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等等。

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代表了一代文学的繁盛。其内容涵盖之广,非常丰富,关于花卉的描写,另外还有梅花,如:“孤岸峭,疏影横斜,浓香暗沾襟袖”;兰花,如:“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牡丹,如:“洛阳地脉,是谁人,缩到海涯天角。绿树成阴芳雾底,得见当年台阁”等等,但是一如荷花词一样很少被人深入研究,所以这些形象鲜明,寓意深刻的花卉意象,有待于今后继续的研究与探索。

第四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五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形容荷花的诗句

篇一:描写荷花的诗句

描写荷花的诗句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忆莲>>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访莲>> 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对莲>>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画莲>>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问莲>> 花中君子来哪方 婷婷玉立展娇容 暖日和风香不尽 伸枝展叶碧无穷 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赞莲>>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梦莲>> 京北秋来风景异, 天高云淡雁迷离; 踏破铁岭无觅处, 寻遍荷塘空水遗; 无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胜雪倾心起; 何故幽叹无缘见, 夏风十里一潭碧。 <<残莲>>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篇二:描写荷花的诗句

文章由郑州牛皮癣医院()整理发布 江南曲 晋·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荷花 元·叶梅峤

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

雨过吹细风,独立池上月。

采莲曲明·常伦

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

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

荷 明 徐渭

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

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一剪梅 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语句。篇三:有关荷花的诗句

有关莲花的诗词和作文

1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

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4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许

5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6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绝】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隔浦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乐府】

隔浦爱红莲,

昨日看犹在。

夜来风吹落,

只得一回采。

花开虽有明年期,

复愁明年还暂时。

8采莲曲

作者:【崔国辅】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陆龟蒙】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

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

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塞外荷花也娇艳 仲夏之际,天气一直酷热难耐,去乡下找一处园子、一座水塘、一片树荫消暑纳凉,成了这段时间城里人主要的休闲方式。这天,我和几个朋友乘车来到距县城30多公里的依干尔其水库边的荷花池。 说它是荷花池,也不很确切,它是由一片片的的水塘相连而成,随便站在一处,举目望去,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那荷叶碧绿可爱,犹如一把把圆伞撑开在水面上,又似一个个碧玉盘托在水面,微风过处,一波波的绿浪翻滚而来,茎秆托着花朵挺立于水面,在风中快乐地摇曳着,点点粉白点缀域碧绿中,空气中流淌着荷花的幽香,说不出的一种赏心悦目。 荷花池的主人姓李,听到有人来了,忙从简陋的屋子里迎出来,和我们一一问好。朋友和老李很熟,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老李是南方人,非常喜爱荷花。他说,荷花在他的家乡到处都是,随处可见,来到新疆,生活中没有了荷花,总感到少了点什么。当初他承包下这片水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这里水源丰富,或许能把南方的荷花移植到这里。刚开始的时候,只种了一小片作为尝试,没想到,喜欢高温湿热的荷花在南疆这种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只要有充足的水分,也能生长得很好。老李欣喜万分,逐年扩大了荷花的种植面积,经过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把荷花池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而这满池的荷花也给老李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老李还告诉我们,这几年,来这里看荷花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光看看荷花很单调,他又在池塘里养了一些鱼,来这里玩的人中如果有喜好垂钓的,只要付一点费用,就可以随意钓鱼,想野炊的话,他还提供锅灶供大家使用。 说话间,爱好垂钓的男士们已经找好了位置,拿出携带的渔具,拉开架势开始了他们的垂钓比赛。女人大多对垂钓不感兴趣,但也不能无聊地枯坐着,便和老李商量,能不能用他那个小筏子载着我们女人到荷花深处游历一番?老李爽快地答应了,但又嘱咐我们,坐在筏子上千万别乱动,这虽然是池塘,但水也并不浅。老李选择了一处水位较浅的荷花池,招呼我们上了木筏,熟练地划动木浆,小心翼翼地在密不透风的莲叶间缓缓划行。我们各自摘了一片硕大的荷叶倒扣在头上,权当阳伞,细细地欣赏着那些娇艳盛开的、含苞待放的、已经开过变成莲蓬的花们。一首宋代诗人赞美荷花的诗浮现在脑海:“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晴一晌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置身在这荷花的世界里,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习习凉风夹带着荷花的清香阵阵袭来,吹散了一身的热气和烦躁,一种不可名状的惬意感弥漫全身。这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浓绿的莲、粉白的花,溢满了双眼,真的是既养眼,又养心、养神啊。 看来,休闲游览不一定非要去名山大川,留心一下身边,一块青草地,一片麦田,树荫下的一条小河旁,都可以成为我们休闲的胜地,只要你有这样的心境,有这样的情趣。

荷花是圣洁美丽的象征,她出污泥而洁白无暇,洒清香而天然独秀,极玲珑又纯洁谦虚,亭亭玉立,惹人喜爱。 走近荷花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有的荷叶才只冒出一点嫩尖,可爱极了;有的已经长成手掌般大了,微风吹来,随风摇曳,高高挺立;有的已经长成“大玉盘”了,生机勃勃。一片片荷叶挨埃挤挤,好象是一群兄弟姐妹,心连着心,亲密无间。这时,吹来一阵风,“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美丽极了。风停了,“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真是“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再细看。荷花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像水晶一样纯洁。有的才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衣衫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素净的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还有些,花瓣都掉光了,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放开喉咙大喊着:“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花蝶飞舞,嬉戏其间,令人赏心悦目。

第六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四年级学业水平检测古诗练习 (1)

四年级学业水平检测古诗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1.下列诗句中,描写儿童课余生活的诗句是:( )

A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C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下面选项中,不是描写西湖风景的是:(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下面诗句中,描绘明媚春光、抒发诗人愉悦心情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下面的诗句中,表现速度飞快的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下面的诗句中,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儿童学习本领的是:( )

A.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D.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诗描写了春节?( )

A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下面的诗句,哪句表达了兄弟朋友间的感情?( )

A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B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下列哪一句诗描写了边塞生活?( )

A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下面的诗句,哪一句不能表达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1.下面诗句中,不是写节日的是:( )

A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夜似弓。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2.下列哪句诗不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

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3.下面诗句中最能表现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的诗句是:( )

A 一年好景君须记,组是橙黄橘绿时。 B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下面的诗句中,哪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

A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5.下面的诗句,哪句表达了兄弟朋友间的感情?(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6.下面的诗句中,哪句启示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回到家乡的感情?( )

A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18.画线的地方应该填入哪一句?( )

九曲黄河万里沙,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A 千里莺啼绿映红 B 无限风光尽被占 C 浪淘风簸自天涯 D 疑是银河落九天

19.画线的地方应该填入哪一句?(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飞入菜花无处寻。

A 儿童散学归来早 B 儿童急走追黄碟 C 儿童相见不相识 D 路人借问遥招手

20.画线处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

A 轻舟已过万重山 B 等闲识得东风面C 寒雨连江夜入吴 D 孤帆一片日边来

21.画线处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A 二月春风似剪刀 B 春潮带雨晚来急 C 春风不度玉门关 D 春蚕到死丝方尽

22.下列哪句诗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 ( )

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是: ( ) A春风 B春夜 C春雨 D春草

24.下面的诗句中,哪句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学习上要不断进取?(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5.下面哪句诗表现了作者的坚定立场?(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C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D 姑苏省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下面的诗句中,那一句赞美了李广将军力大无比?( )

A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B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7.划线部分“佳节”是指哪一个传统节日?(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清明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D教师节

28.下面的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人奇特丰富的想象?( )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9.下面的诗句中不是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0.下面的诗句中,哪句不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 ( )

A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31.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 秦时明月汉时关, B 葡萄美酒夜光杯, C 黄河远上白云间, D 白云生处有人家

32.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野渡无人舟自横。

A 绿遍山原白满川, B 无边光景一时新。 C 春潮带雨晚来急, D 小荷才露尖尖角,

33.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梅子金黄杏子肥,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jiá)蝶飞。

A 小溪泛尽却山行。 B 麦花雪白菜花稀。 C 拂堤杨柳醉春烟。 D 子规声里雨如烟。

34.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

A 只缘身在此山中。 B 早有蜻蜓立上头。 C 映日荷花别样红。 D 直把杭州作汴州。

35.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不肯过江东。

A 至今思项羽, B君看一叶舟, C夕阳无限好, D欲将轻骑逐,

36.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 ,花木成畦(qí)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A 西塞山前白鹭飞 B 茅檐长扫净无苔 C 天门中断楚江开 D水光潋滟晴方好,

37.下面的诗句中,不是描写“春花”的是:( )

A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8.下面的诗句中,不是描写“冬天”的是:( )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9.下面的诗句中,描写“思乡”的是:( )

A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0.下面的诗句中,描写“长江”的是:( )

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C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第七篇:映日荷花的上一句

美术鉴赏之品读《映日》

品读《映日》画

本学期的美术鉴赏课,我鉴赏的是来自潘天寿画家的《映日》这幅画。

首先是作者简介,潘天寿:浙江省宁海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后师从吴昌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赋色沉着斑斓;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善画鹰、八哥、松树、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他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故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作品的构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趣韵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他还长于表现山花、野草,笔墨挺秀多姿,艳丽生动。画面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他的著作有《中国绘画史》、《雷婆头峰团瓢画谈随笔》,以及其绘画作品《潘天寿画集》等。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潘天寿的出身与齐白石相似,自小就经受了农村劳动生活的锻炼。但其学养却近似于黄宾虹。而由于他晚齐、黄二十多年,所接受的教育比之齐、黄更多现代性。和齐、黄一样,潘天寿没有从师于某一著名的大家,也是博采众家,集诗、书、画、印为一,用自己的天赋、气质和后天的阅历统驭画笔,开拓出一条蹊径。他对传统下的功力也很深。马远、夏珪的雄健,戴文进的强劲,沈石田的老辣,八大的奇倔,吴昌硕的朴茂,他都有所吸收与研究。其特点是边纳边吐,总以自己的强悍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把它们消化,把那些异己的因素排掉,而从不被种种非个性的传统因素(哪怕是大师的、具有充分表现力的、革新的)所淹没和改造。他在浙江第一师范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书赠的偈语“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与他的强烈个性气质完全相契。吴昌硕在晚年成为潘天寿的忘年交,他在惊叹潘天寿“年仅弱冠才斗量”、“天惊地怪见落笔”

的天资、气魄之余,曾担心他笔路险绝,易入危途,在赠给他的一首长诗中写道“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吴昌硕这一担心清楚地证实着潘天寿艺术道路的履险入绝特色和他的独特气质。他的指教使年轻的潘天寿反省了自己的“行不由径”,加强了对传统的钻研,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基本选择。在吴昌硕谢世的第二年,他在自题作品中写道:“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讥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其独行如是。不理解潘天寿这一心理与行为特质,就难以进一步理解他“独树有门户”的艺术探索与艺术风格。

大约在四十年代末,潘天寿的艺术走向成熟,至五十年代后期进入高峰期。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以这一时期的作品为准,他的风格和创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语来概括:“强其骨”、“一味霸悍”。“强其骨”就是以力胜。骨力、骨气是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

潘天寿一生中创作的映日图有许多,他常用映日荷花来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寄托对家乡风土的浓厚感情。这一幅《映日》简单明了,磅礴大气,韵味十足。这是一幅写意花鸟画,画家为此图起名为“映日”,应为“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意。从右上角的题款可以看出,此画创作于癸卯(1963年)新春,是画家赠送余修同志的即兴作品画家善用小构图布大幅,在宽大的画幅上仅画了一叶硕大的墨荷和一朵盛开的荷花作主体,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瓣花瓣都染成红色,与黄色的花蕊相互映衬,鲜艳夺目,惹人喜爱。阳光洒在水中,还折射出几点绚烂的光斑水影,奇幻无穷。纵观全图,一种空旷、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人为之一震。红花似火,墨荷如云,相互映衬,构成灿烂壮丽的画面,使读者顿感气盛、力足,不禁怦然心动,血脉沸腾。

潘天寿曾说,画学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无能,即是极境。作者也一直在追求这种境界。潘天寿受到清末的吴昌硕的影响,“作画时,须凭着一股气。”此幅映日图以骨力、骨气取胜。从墨韵看,细微处层层叠加,雄放处阔笔横扫,很显气势。为起平衡,从左侧斜探出一株朱荷,延伸至画面中央,此为整幅画的最亮眼处,荷花边“生长”着几株错落有致的花梗,使得突探而出的朱荷显得厚美,饱满,使画面显得更有层次。

此幅《映日》在布白上,以三角形进行平面分割。大空白与小空白的面积相差极大,但基本上都是三角形的有机组合。不仅空白之处是三角形,而且黑实之处基本上也是三角形,从而达到了主调明确,节奏感强,画面大气的效果。 在布黑上,用“钢筋水泥”式的骨架结构。画中荷叶梗子如同钢筋骨架,支承着大块泼墨的荷叶,墨线和墨块形成强烈对比,而又互相协调配合。

仔细一瞧,只见气韵淋漓的荷叶中斜出一枝灿烂的荷花,临风摇曳,流露出别样鲜红的风姿,一朵含苞欲放的蒸萏,与浓墨的荷叶掩映成趣,生动地表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

潘天寿常用映日荷花来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寄托对家乡风土的浑厚感情。无论是笔画的还是指画的荷花,都已成为有目共赏的珍品。作为一名真正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同时具有开放心态的艺术家,潘天寿以东方式文人的悟性和睿智,穷其一生锲而不舍地探循中国绘画精神的内在境界。他的文化立场、民族精神和独立品格深深受到后来者的诚挚敬意。由于潘天寿绘画成就高,作品存世少,因而颇受海内外藏家追捧。现在他的作品每平方尺约在3万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数十万元。

此画创作于1963年春。1956年至1965年是潘天寿生平第二个较为平静的

十年。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任院长,1960年又被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美协成立,他兼任主席。应该说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艺术事业中较为关键的时刻,也是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508027/

推荐访问:无则加勉上一句 焉得虎子的上一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