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

时间:2018-06-22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农村文化建设 第一篇_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目标,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也迎来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春天。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访谈和文献查找,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着重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和障碍,探讨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和开创农村文化事业的新天地的举措和建议,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视传媒 农村 文化 建设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1农民接触文化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在发展之中。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总体目标,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国农村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等,近年来个人计算机也得到发展和推广,但是广大农民接触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电视传媒。农村电视传媒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基本上由上世纪的黑白电视机转化为彩色电视机,从以往的稀缺资源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电视传媒见证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除了电视传媒外,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正慢慢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得到采用和普及,新型大众传媒体系正在农村构建和完善。

1.2文化传媒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农村的各种文化传播中,电视的影响力最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只有电视才是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电视,农闲时节农民们常常依靠电视来打发时间,丰富日常生活。电视主要为人们提供娱乐节目(电视剧、电影和联欢晚会等娱乐活动)、新闻报道、科技宣传、政策传播和社会时政等文化内容,扩宽农民视野,亲近社会、了解社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民利用电视最多的是电视剧、电影娱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常常通过电视接触、了解动画片,来满足自己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但电视传媒在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方面的作用大大弱于广播传媒,主要是因为农村有线广播覆盖面比较广,离农民较近,更容易传达到农民。另外,广播传媒自办的节目比较贴近当地农民,更适合农民的接受习惯,所传播的农业科技文化信息更贴近农业生产。因此,电视传媒对农村居民的文化传播、娱乐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传播农业科技文化信息时作用比较小。此外,报纸、期刊、杂志、宣传册和各种电子记录设备由于其便宜储存、传递、记载,在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2.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分析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外界交往较少,在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和困难,既有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内生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提出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基层党政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基层领导还停留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层面,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背道而驰,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常被挪用,甚至被占有,加深腐败。这样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支持、资金不足,难以使优秀人才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发展文化事业。

2.2 农村传统文化习惯制约新时期文化建设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民俗风情浓厚,农民长期受传统文化习惯和民间风俗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持抵抗情绪,思想落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也要引进外来文化,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与外界融合,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一旦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就会激发农民的不良情绪,使事态恶化,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错综复杂,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得更加美好。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各文化传媒对农村文化的传播

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播,使广大农村居民进一步了解农村文化、接受农村文化、共享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广大农民的共同参与,接受农村文化的洗礼,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朋友,改变农村传统生活习惯,丰

富农村文化生活。因此,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文化传播媒介要在农村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担当重责,推陈出新,使之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3.2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艺人等都得到发展和传承,其中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文化是适合当今文化发展潮流的,应当加以保护、挖掘和传承。充分开发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能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内容,同时也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3.3引进外来优秀文化

农村地区由于地域偏远、封闭,长期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农村文化呈现明显的地域色彩。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农村地区,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使农民了解外界文化的精华,丰富农村文化的内容,扩大农民的视野,一旦走出农村才容易融入社会,适应外界环境。同时,由于农村居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了解甚少,对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之参与其中,从而得到传播和发展。

3.4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部门领导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意识,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工作指引,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两手抓,两手硬”,不能只顾一头,共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新农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

跨越,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

3.5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文化建设】

要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必需首先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理解能力,扫除文盲,只有提高农民的识字率,对所发展的文化内容能够理解和把握,才能使他们喜欢、接受文化内容。如果农民不识字,理解能力低,看不懂报纸、杂志,对电视传播内容不清晰,就没法更好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难以让农民参与其中。因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扫盲教育非常有必要。

4.小结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起点低、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不仅要在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投入机制等方面加强指导,还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农民朋友的积极响应,才能抓住机遇,获得快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逯惠艳,. 浅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农民文化需求为视角[J]. 行政与法,2011,(12).

[2]刘春霞,.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8).

[3]张智富,. 浅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2).

[4]闫莉青,. 农村文化建设呼唤更多社会力量参与[J]. 中国监察,2011,(24).

[5]张岩,. 浅议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大众文艺,2011,(22).【农村文化建设】

[6]黄志军,.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

[7]郝鹏,. 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作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农村文化建设 第二篇_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共高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 刘晓维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的现实问题。很多政府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除了建设一些文化设施和开展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外,很难有较好的作为和办法,似乎农村文化建设更多体现于“虚功”和“表面功夫”。笔者结合高安市的情况就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思考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农村本土传统文化。

我国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文化。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中,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面前失去往日的魅力,优良传统文化元素已难以年轻人当中自然传承。农村很多民间文化、古村落文化越来越少,出现不断衰败景象。笔者认为挖掘保护并发展繁荣地方特色文化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文化元素既具有个性化、本土化又有时代性、多面性。一方面,文化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要有自己的特点特色,才能有真正的价值,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农村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既要通过挖掘保护,保留内在核心文化元素和思想,又要引入现代文化理念,

发展新表现形式,使之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高安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牢牢把握文化的特性,在发展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不断繁荣兴旺。高安采茶戏就是很好例子。高安市采茶戏是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数次进京为中央领导人献演,好评如潮,《孙成打酒》、《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等诸多曲目获得全国性各类文化大奖。高安市依托采茶剧团每年通过高校定向培养一批青年文艺骨干,使高安采茶戏能一代代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同时在保留历史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内涵,创作编排了《孔繁森之歌》、《和谐新村新事多》、《金剑之光》、《布衣先生》等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点的现代戏,延续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剧种。并且通过送戏下乡、把戏曲搬上银幕、发行录像光盘等等,不断扩大和繁荣了戏剧市场,受到群众的喜爱,成为每次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当地农民还自发地组织了十余支业余采茶戏剧团,自编自演,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陶冶了思想情操。去年该市还举办首届高安采茶戏文化艺术节,把这一特色文化以节日的形式进行宣传弘扬。

高安市还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古村古宅古文化为主线,对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旧址、古迹加以修复,实施保护性开发,并组织专家学者收编、整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名人珍闻,对经典旧民俗、古风情、老工艺等传统

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内容。例如,该市上湖乡珠湖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具有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农村活博物馆”高安市新街镇贾家古村至今仍保留完好明清古建筑有150多幢,形成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高安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这类具有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措施,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其进行考察挖掘。日前高安新街贾家古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思考二:怎样做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这篇文章。

当前,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在文化建设中,弘扬、传播先进的现代文化理念,开拓群众思想,培育创新精神,激活创业潜能,使群众自觉依从于勤于致富、勇于创业、敢于发展的文化风气。我省提出要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如何学,笔者认为关键要从思想精神上学,就是要学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卧薪尝胆、敢为人先、不尚空谈、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文化思想,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习惯,根据历史沿革而凝聚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比如高安的货运业的发展源于农民朴素的致富思想,从八十年代

高安第一代汽运人创业致富起,树立起开拓创新,发财创新的榜样,牵动起高安农民致富的梦想,这种梦想的力量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宣传中不断产生裂变,构成一种具有高安特色的汽运文化,吸引了大批农民投身于汽运产业,形成了今天“十万大军搞运输,万辆货车跑全国”的生动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高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知识技术文化传播与培训,按照“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推行“政府埋单、部门协作、按需培训、有序转移”的运行机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整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阳光工程”、组织村建部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协“科普示范”工程等部门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关键技术和

家政、餐饮、建筑、修理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0期以上,培训农民近2万人。

思考三:培育农村新风、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应着力于何处。

树农村新风、加强农民道德建设不是简单依靠书写一些标语,挂上一些规划要求的牌子和强加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就能达到效果的。关键是要依据农村的地域文化风气,找准能切实有效改变旧风气,倡导新风尚的着力点。当前,农村村落基本仍呈宗族关系分布,宗族习惯与文化对农民有很大的约束力。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利用和改造一些传统宗族文化习惯、注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风尚、新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农民群众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要求的新型村规民约,推动农民群众自我道德约束、自我管理。

高安市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高安市八景镇组织农村老党员成立道德协会,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村事大家办”的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这种做法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目前该镇11个村委都成立了农民道德协会,会员69人。高安市上湖南坪村成立了由中小学生组成的26个娃娃理事会,对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打分评比并张榜公布,极大促进了村容村貌和村风民风的好转。这种“孩子管大人”的娃娃理事机制的成功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

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篇_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P276)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

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世界。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二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

【农村文化建设】

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就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2]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 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

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负效应和纠偏的作用。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当然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在未来人类文化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遏止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但是关于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激励和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

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导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相反,只有在多样性中体现的主导性,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离开了多样性的主导性,很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僵死的教条。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同质一元性向异质多样性转型。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传播方式也必然走向多样化,其中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令人注目。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绚丽色彩,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反映和具体体现。

五是吸纳性与辐射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近来,国内不少学者都谈到了这一问题。大家感觉到,现在拿来主义是重视了,但是送去主义则不够。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象我们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自然现象中的水由高处往低处流,同样适用于文化现象,强势文化就是高处的水。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确实是全球化中的不平衡现象。如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千分之几。1993年中国图书出口总额仅为世界图书年贸易额的0.04%,几乎可以或略不计,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适应。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做出不懈的努力。

六是开放性与自主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元,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民族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极端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个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偏好,不得不让位和服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一定程度的主权让渡是必要的,发挥国际组织的功能,实行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是合理的。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浅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文化建设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才能提高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品位,才符合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如何抓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正确认识社区建设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是挖掘民族区域的特色文化,以吸引民众的广泛参与和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三是注意现代文化新鲜血液的注入,使社区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的令天,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1.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农村文化建设 第四篇_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及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实践目的:为深刻感受家乡变化,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丰富大学生活,回报社会。 实践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物质条件要达到以外,精神生活也要同步小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寒假期间,为弘扬十八大精神,响应十八大号召,我村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宣传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春节前,我村开展了义写义送春联年画,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高高兴兴地为每家每户书写着意义深远的春联,有些更是大展才华,挥洒着一幅幅优美的画,洋溢着春节的喜悦。此外,我村还举办了迎新晚会,老老少少、年轻人都尽情地表演。春节后迎来了元宵节,我村便组织了猜灯谜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各村民积极参与、准备各种活动,改变了以往村民一有时间就围在一起打牌、吸烟等不良行为。因此,通过这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改善人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人民情操,还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

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我村的目前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是: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基础信息渠道的情况还是非常喜人的。居民家里基本都有电视,部分居民还安装了电脑,接通了宽带,电视和网络组成了当地居民了解时事获取信息生活娱乐的主要工具。另外,镇上还办起了图书阅览室、宣传板等公共文化设施。镇政府文化站还设有专门的村民活动室,为居民提供乒乓球,打篮球,唱歌,电影等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也有个人开设的棋牌室、网吧等经营场所,一定程度上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知识的文化生活平台。 但是还存在着不足:虽然当地政府和民办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较为乐观,但村民对这些设施的利用度和使用积极性不高,同时其他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加之交通较为不便,与外界的直接文化信息交流不够广泛,形式较为单一。镇上居民多为留守的老人,留守儿童,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而且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严重不足。交通不便、人口组成和产业发展不科学等诸多问题使得村民认识不到当前社会背景下科技、文化对农村和农民本身的重要性,自发地文化娱乐活动举办较为困难。同时我村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不多。文化发展比较困难。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1、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如养殖,村办企业,彩色苗

圃等,也可利用当地资源招商引资。既增加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收入,使得当地经济条件大大改善,有实力有财力举办各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在本地就业,减少人口流失,改善人口组成,使当地居民生活更有活力。

2、政府提高重视,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日常活动可以组织坝坝舞,广播操等。也可定期举行文艺演出,各种文艺体育比赛,如歌唱比赛、乡村运动会等。引领群众走出院坝,参加活动,相互交流。

3、加大宣传力度,是广大农民群众更加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了解文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了解通过科技、文化对改善生活条件满足精神需求的作用。

4、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农村和城镇比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展多种积极的文化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

农村文化建设 第五篇_浅谈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探索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村文化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新农村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然而,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这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制约点。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深入论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任务和基本内容,认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索新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民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得到丰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断得到改变,从而让他们进一步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转变,为促进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它的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1]

【农村文化建设】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城市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促使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民的消费趋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2]因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初步发展。但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文化产业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应该走政府与企业相结合做文化项目的道路,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来建设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而是过分依赖上头拨款,造成农村文化的建设资金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现有设备不能被充分利用,文化馆、文化站被占用或挪作他用,文化活动室,有书没人看,有

报没人读,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低,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56017/

推荐访问: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