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时间:2018-06-19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第一篇_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不收藏太可惜了!

【二十个“之交”】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

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

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

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

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

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

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

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

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

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

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

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

交友不嫌贫贱的称“杵逆之交”

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婚姻周年】第1年:纸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铁婚、第7年:铜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铝婚、第11年:钢婚、第12年:丝婚、第13年:丝带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银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红宝石婚、第45年:蓝宝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绿宝石婚、第60年:钻石婚、第70年:白金婚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德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

〖东岳〗山东泰山

〖西岳〗陕西华山

〖南岳〗湖南衡山

〖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五谷】稻、黍、稷、麦、豆

【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第二篇_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带图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1

剪 纸

剪 纸 是 中 国 最 为 流 行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一 , 根 据 考 古 其 历 史 可

追 朔 到 公 元 六 世 纪 , 但 人 们 认 为 它 的 实 际 开 始 时 间 比 这 还 要 早

几 百 年 。 剪 纸 常 用 于 宗 教 仪 式 , 装 饰 和 造 型 艺 术 等 方 面 。

在 过 去 , 人 们 经 常 用 纸 做 成 形 态 各 异 的 物 像 和 人 像 , 与 死

者 一 起 下 葬 或 葬 礼 上 燃 烧 , 这 一 习 俗 在 中 国 境 外 有 时 仍 可 见

到 。 剪 纸 艺 术 一 般 都 有 象 征 意 义 , 也 是 这 种 仪 式 的 一 部 分 ; 此

外 剪 纸 还 被 用 作 祭 祀 祖 先 和 神 仙 所 用 供 品 的 装 饰 物 。

现 在 , 剪 纸 更 多 地 是 用 于 装 饰 。 剪 纸 可 用 于 点 缀 墙 壁 、 门

窗 、 房 柱 、 镜 子 、 灯 和 灯 笼 等 , 也 可 为 礼 品 作 点 缀 之 用 , 甚 至

剪 纸 本 身 也 可 作 为 礼 物 赠 送 他 人 。人 们 以 前 还 常 把 剪 纸 作 绣 花 和 喷 漆 艺 术 的 模 型 。 剪 纸 不 是 用 机 器 而 是 由 手 工 做 成 的 , 常 用 的 方 法 有 两 种 : 剪 刀 剪 和 刀 剪 。 顾 名 思 义 , 剪 刀 剪 是 借 助 于 剪 刀 , 剪 完 后 再 把 几 张 ( 一 般 不 超 过 8 张 ) 剪 纸 粘 贴 起 来 , 最 后 再 用 锋 利 的 剪 刀 对 图 案 进 行 加 工 。 刀 剪 则 是 先 把 纸 张 折 成 数 叠 , 放 在 由 灰 和 动 物 脂 肪 组 成 的 松 软 的 混 和 体 上 , 然 后 用 小 刀 慢 慢 刻 划 。 剪 纸 艺 人 一 般 是 竖 直 握 刀 , 根 据 一 定 的 模 型 将 纸 加 工 成 所 要 的 图 案 。 和 剪 刀 相 比 , 刀 剪 的 一 个 优 势 就 是 一 次 可 以 加 工 成 多 个 剪 纸 图 案 。

在 农 村 , 剪 纸 通 常 是 由 妇 女 、 姑 娘 们 来 做 。 在 过 去 , 这 可 是 每 个 女 孩 所 必 须 掌 握 的 手 工 艺 术 , 并 且 还 被 人 们 来 品 评 新 娘 的 一 个 标 准 。 而 职 业 的 剪 纸 艺 人 则 常 常 是 男 人 , 因 为 只 有 男 人 才 能 在 作 坊 里 一 起 劳 作 并 挣 工 钱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京剧脸谱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京剧脸谱,京剧是一种中国才有的艺术,在几百年前就有了。一看到涂红画绿的脸谱,你一定会想到戏曲。

中国的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有音乐、美术、

杂技等多种因素。人物的造型包括头、面部化妆和服装两大

部分。比如眉毛的勾画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

眉等多种画眉毛的方法。这种就改变了眉毛的自然形状,便

成为图案化的眉毛了。眼睛也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来画,有蝶

翅眼、喜鹊眼等很多样子。

脸谱是每一种颜色的脸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

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

残暴、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老年枭雄;金和银色多用在神、佛、鬼怪,象征虚幻。 京剧脸谱艺术经过了长期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五彩缤纷、辉煌灿烂的艺术境地,成为世界艺苑一奇葩。

2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贴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神是道

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

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

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

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中国结经过几千年的结艺演变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制华美的艺术品。

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

成,每个结都有它的编造规律,每个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

名,如果把不同的结相互结合,再与其他的吉祥饰物搭配起来

便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

品,不同造型的组合表示一种强烈浓郁的美好祝福,赞颂与传

达忠心至诚的祈祷和美好心愿,每个结都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

聪明才智,愿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相传皮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兴于隋、唐、宋、十三世纪穿入西方.

陕西是皮影发源地,尤其在关中一带(西安)十分广泛,仅传统戏剧目就有数百本,唱腔就有几十种之多。

皮影戏的演出,东路唱腔以碗碗腔花腔为

主。而西路唱腔则以弦板、秦腔为主。

皮影的制作:

皮影制作十分精细、皮影选用上等牛皮,

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

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

3

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演出时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

皮影的演出 :

物体遮光成影的现象早为古人察知,“云破月来花弄影”能成美丽形象;竹影映窗启发墨竹技法,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名诗都是观察自然光影情趣的艺术加工。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书中已对光影现象作科学研究,群众则早已用纸或皮张剪成人形,以光投射其影于墙取乐,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驴皮加彩,发展成皮影戏。

过年的来历 今年是农历大年三十呢,大家都会欢欢喜喜地过年,

但恐怕不少人都不知道过年的来历吧。今天我就告诉大

家!

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

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以躲避“年”的伤害。

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

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

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而逃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4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第三篇_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 ”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

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枢宋代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竹林七贤”是那些人?

“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这七个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七贤”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涛、向秀、刘伶有作品留至现今,而且数量很少,成就远不及嵇、阮。嵇康、阮籍两入神交契合。他们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上的业绩,都与对司马氏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

嵇康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的著名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有《咏怀诗》82首。嵇、阮在作品中,着意宣扬老庄的虚无思想。

“笔”之十八种

提笔撰文叫“命笔”;

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

写作中断叫“辍笔”;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第四篇_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前言: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机械呆板地去“随”。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肘刻背在身上,那不是老祖宗们的本意,吸能是我们一些现代人的愚蠢。我们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宝库,为我所用;经过分析选择取其精华,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外,人们了解它的一般常识、继承它的文化精神就可以了。

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个显著特点,即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或者受到其它文化冲击之后,便会产生一次自我调整,进而产生一个巨大的飞跃。这已为几千年的文化史所证实。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挤压的今天,它必然如同经历涅磐洗冖的火风凰,显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明的重新辉煌,将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名词、概念、术语更是五花八门,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膨胀了不少人的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在许多人的眼里,物质产品以国外进口者为佳,甚至新名词概念的解释,如民主、人权、法制、自由等,也以西方人的定义为准。这些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做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做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更有少数人将其当做应彻底摒弃的垃圾。这些问题又让一些老年同志觉得当心,甚至认为青年人中出现了“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

仔细、冷静地想想也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社会快速转型、历史发生急剧变革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非变革之后的必然结果。人们,特别是青年在冷静下来经过比较、反思还是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的。

现代青年喜欢新奇与时髦,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与隔膜,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有关,但是我国“五四”运动反思传统文化产生的偏激与矫枉的过正,几十年来教育内容安排的失衡、多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等等,则是造成青年人冷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现方面我们实际上不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港台地区,亦不如近邻韩国,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整个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进步演化的过程,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其基本意义而言偏重于精神财富。笔者在这里则主要是指以文字为工具所记载的典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从无间断。而其它的古代文明不是出现大的断裂,就是彻底湮灭。二是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如大型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等都令世界震惊;现存的佛经有一万多卷,道藏八千多卷,散布于民间的书籍更是浩如烟海。

所以,本文只能以蜻蜓点水、挂一漏万的方式,向朋友们概括性地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人们所论及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形成于上古的“易经文化”后来的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与历代学人的文化学术著作。

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更为全面、客观、准确且具有超前性。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更重道德伦理、家庭亲情与团队精神,因而更有亲和力和凝聚力。

以前几年轰动世界的“克隆”技术为例,它固然是现代西方人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取得成功的。但其最基础的理论却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全息论(主要指一个事物的部分,含有这个事物整体所具有的全部信息),如道家的“天地——太极”“物物——太极”,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神识为因,父母为缘;现代的耳针疗法等等。特别是生命的来源、成因、形式、变化,在佛学经典中有详尽的记述。早在二十多年前西方提出“克隆”假说时(即无性繁殖、复制生命),身居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即明确指出:“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不能成功,那只是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跟不上”

因此,学习继承、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本文计划从易经文化、“三教”文化等方面来谈谈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易经文化常识

《周易》是源于上古时期的一部用于占筮的书,即一部预测学专著。它晚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严格说来它产生的原因是无数谜团疑点促使了人们的主观的求知欲望,先民们凭自己灵敏的直觉——特异感知,利用古朴的“不完全归纳法”对主观客观世界予以高度概括的产物。人们对主、客观事物观察后发现了事物间的对立与统一(联系),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用“—”、“--”两个符号来表示。如天与地、日与月、男与女、刚与柔、明与暗、动与静……阴阳爻两面三刀个符号三层排列(象征天人地)构成了八个三划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然后分析各自特征立名赋义,这就是所谓的“八经卦”,然后又赋予它们“数”,进而使之具有数学意义而进入准科学或古代科学的范畴。

八卦难以概括万事万物,也难用于具体事物的预测中,因此人们又进一步将八卦两两相重而产生了六十四个六划卦,这才广泛用于预测之中,人们在预测时实际上所运用的则是逻辑学中所谓的演绎推理的方法。这样,源一归纳、用之演绎,所以易学文化中的预测学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科学。人们研究易学时提到的“三易”,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夏《连山》、商《归藏》、周《易经》;二是指“易经”具有简易、变易、与不易这样三个不同特点。

“易经”不但开启了我国古代的科学,而且也产生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构建了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社会观念、支配与制约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如卦无全吉亦无全凶,而是凶中有吉,吉中有凶,亦可将凶化吉,亦可吉而变凶。处处闪烁着古代辨证法的光辉。各卦上爻的爻辞大都与卦辞相违,这表明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规律;卦爻辞对吉凶的判断非常重视得位、得中、得时三个要素,这也成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得位:安

分守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得中:儒家的“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抱一守中、佛家的中道。民间的“三条路从中间走”……,得时:知几、把握时机、利用最有利的客观条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刚柔相济,张驰有度、动静得当、进退适时等等做人的原则也无一不源于“易经”文化。

后世出现的太极图,对哲学思想的阐发更是涵盖无遗而至简至洁,形象具体达至善至美,无怪乎历代学人均公认《易经》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

至于由“易经”思想而派生出来的天文历法、中医气功、再到诸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则是后人的发展与完善。

(二)儒家文化常识

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主流。作为先秦一个学派,虽为孔子所创立,但它的文化精神却上继三代、下承周公,直接继承了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传统,如世人所谓的儒家“六经”,都是经由孔子整理的上古文化典籍。因此,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往往称为儒家文化,有时也泛称东方文化。这是因为它两千年间影响到整个东亚文化圈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思想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而又极为理智的入世思想。虽然人人习惯称其为“三教”之一,但它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它的主要内容有稳定社会、建立秩序的“礼”,完善社会成员自我人格的“仁”。由前者演化出维系社会、稳定家庭、规范人伦的“三纲”;由后者扩充为社会成员完善自我人格的“五常”(亦即五德:仁、义、礼、智、信)与升化人类精神的温、良、恭、俭、让。至于后世的一些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等等,则是统治者人为地将其推到了极端,使之走向了孔孟教义的反面。 儒家文化首先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与进步。为此,它构划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个理想社会既有“小康”的初级阶段,即孟子多次描述的“五亩六宅……五十者可以衣帛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更有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设想的“大同世界”,我常常觉得中国社会不接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以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失败为证)而接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契合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则契合于中国古代大同世界的憧憬。

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重于个人一已私利,要求人们能“克已复礼”;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世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科学文化落后的古代,由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使中华民族的发展避免了类似欧洲中世纪时期“政教合一”式的落后、蒙昧。这也是儒家文化有别于其它文化的主要标志。

易经的哲学思想也正是儒家文化在哲学上的最高成就。易经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正是由孔子的“十翼”所揭示清楚而阐发出来的。故此不再赘述。

(三)道家文化常识

实际上先秦时期的儒道是不分家的。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际上只是为了施行统治的需要。千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只能有一个政治纲领与一种指导思想,否则人们无所适从,终将导致社会的混乱。而在学术范畴内的百家争鸣靠政治手段是无法干预的。就是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如果说儒家文化偏重于改造人类社会与人类外在行为的话,那么道家文化则更倾向于研究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体自身与人的精神世界。

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广义的道家文化除老子、庄子的著作外,也包括上古的巫文化、后世的术数文化,东汉以后形成的道教炼气术长生不死的有关典籍。甚至人们将其追溯到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将其与道貌岸然家创始人老子并称为“黄老”。这

样一来,兵法、阴阳、星占、卜筮、堪舆、中医、养气等学说,均被归入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崇阳尚刚,道家文化崇阴尚柔,二者恰恰构成一个“太极”——中国的上古文化。 道家文化分析主客观关系时,认为客观规律既不可制造,也不可改变更不可抗拒,因此强调“清静无为”,进而认识它,遵循它,道家也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宁静,因而强调与世无争,主张小国寡民。如老子的名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于人类自身,道家的思想则非常积极与超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简直可以震烁古今,在此思想指导下,人们积极探索生命奥秘,追求长生不死,挖掘生命潜力,开发特异功能,以图提高人类的智力层次,冲破客观世界对人的束缚。由此启迪、引发了以人体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经络学说、中医理论、养生学与数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55284/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资料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