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时间:2014-04-29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一):中国失地农民面临四大难题

中国失地农民面临四大难题

2013-08-09《中国发展观察》

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基本依托,失去了传统谋生技能的用武之地,打碎了子孙后代吃饭的饭碗,打乱了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熟人环境,斩断了乡土文化的传统血脉,失落了寄托乡情乡恋的精神家园。专家测算,目前中国大约有5000万失地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有着太多的无奈,他们的声声叹息呼唤着新制度的出台。尽管他们失地的原因各不相同,补偿安置千差万别,但大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

安居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后,首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居问题。得不到安居的原因,一是“先破后立”的工作方式使农民无处安居。即一些地方不是先建好安置房,让农民搬好家,再征地拆迁,而是不管农民到哪里居住,先征地拆迁,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往往规定几天内必须搬离,不管你投亲靠友,还是露宿街头,拆后再慢慢安置。以致闹得鸡飞狗跳,干群之间剑拔弩张。二是补偿太低,难以安居。从补偿形式看,目前绝大多数地方主要采取较为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即“要地不要人”。在一些地方,农民的补偿费甚至还不够购买安置搬迁房。三是收入来源减少,生活开支加大,影响安居。征地前,农民除了种地,可以利用房前屋后搞一些庭院种植养殖,这些活即便年老体弱也能干,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开支,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没了地,一方面是生活中的收入来源减少了,老弱病残没了干活的地方;另一方面各项生活开支增加了,过去不花钱的粮食、蔬菜、肉蛋、

饮水等,现在都需要花钱从市场上购买,用农民的话说,撒泡尿,手一按,水一冲,一毛钱就没了。一边是生活成本增加,一边是收入减少,一增一减立即使他们陷入困境。四是一些地方的拆迁还原房质量较差,无法安居。有的刚拿到手的新房子就发现裂痕或墙皮脱落,“楼脆脆”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反映很大,整天提心吊胆地住在新房里,想安居也无法安居。

安居才能乐业。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居问题,首先要贯彻先立后破的原则,即先建好安置房,让农民安安稳稳地搬入新家再征地拆迁。即便以货币补偿,也要等拆迁户有了住房着落再拆迁。

其次,在征地过程中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在厘清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农民个人及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将保护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农民心理得到平衡。

再者,彻底改革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严格杜绝一些地方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征地,征地之后又按照市场化的开发出售,而农民得到的却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补偿。退一步说,即便是为了公共利益,牺牲农民的利益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征收补偿时,不仅补偿农民进城后的基本生活费用、就业和创业资本、社会保障,而且还包括了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增值收益。例如,美国土地征用补偿是根据征用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标准,不仅补偿被征土地现有的价值,而且考虑补偿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同时,还补偿因征用而导致邻近土地所有者经营上的损失。这些方面都可资借鉴。我国征地补偿政策改革应遵循的思路是,今后除了国防以及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特殊用途外,无论是否公益,均应引入谈判机制,由农民或代表农民的集体组织直接参与交易。对纯公益、

准公益类与商业开发类项目必须在标准和额度上有所区别,政府可根据市场价格机制及供求关系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监督。当然,新的补偿标准和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明确方向和路径。

第四,要建立货币补偿、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就业安置、社会保险等多形式有机结合的综合安置方式。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和推广两套房安置的做法,用第二套房的房租收入替代被征用土地的收入,从而保障失地农民长远利益不损失,生活水平不降低。今后的货币补偿,应当不仅包括农业收益还应包括土地增值部分,不仅包括实物和经济补偿,还应当包括精神和心理补偿。俗话说搬家三年穷,更何况是拆迁,适当的精神补偿意义重大。对那些已经失地又失屋仍未得到住房安置的农民,应当将他们纳入住房公积金和城镇廉租房、保障房的政策范围,分期分批优先解决。让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

“闲人”问题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无业可就,或有业难就,或有业半就,或有业不就,成为“闲人”者甚众。“闲人”之“闲”可分为五种。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一是想做事却找不到事做。这部分人是有做事的意愿,但苦于没有门路。创业无门,打工无技,干蛮活又无力气,比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属于此类。

二是基层组织帮助安排了一些事,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安排的工作要么不对路,要么太累,要么工资过低,没有吸引力,对于松散惯了的农民来说,无所谓上不上班,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是获得了一些补偿,手里有一些小钱,但对未来缺乏清晰理性的预期,得过且过,不想干活,更不愿意吃苦,今朝有酒今朝醉,浑浑噩噩过日子。

四是获得补偿的数额较大,一夜暴富,便游手好闲,整日花天酒地,讲排场,比阔气,有的买豪车,有的去豪赌,甚至出现吸毒现象。

五是农村中老弱病残妇幼常年都是全员参与生产的劳动者,农民没有退休制度,农业也不存在童工问题。失去土地之后,他们不仅由生产者变成了纯消费者,而且全都成了地地道道的“闲人”。

根据能量耗散理论,人的能量如果找不到正常的耗散渠道,就会通过非正常的渠道释放。这些“闲人”,无事便生非,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最容易失去灵魂;在走向社区的同时,最容易走向监狱。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让他们充分就业,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体系。西方国家的就业率往往成为总统选举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是建立再就业培训机制。把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纳入城镇下岗再就业培训范围统筹安排。有针对性地免费开展实用技术、职业证书、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认证,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技能,既“输血”又“造血”,增强失地农民的谋生能力。同时,把失地农民就业,像城市失业者一样纳入市县各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网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是制定再就业扶持政策。对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的,可参照城镇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在税收、工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适当减免营业税、所得

税、管理费等。探索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对自办实业而资金有困难者,提供小额贷款或担保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引导、组织他们发展各类家庭手工业。

三是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与吸收城镇下岗人员一样,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四是动员失地农民落户的社区力量,建立“1+1”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对失地农民在城镇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

角色转换问题

失地农民离开土地,由世代聚居的村庄进入新的社区,住进楼房,角色转换是一个缓慢而又伴随着阵痛的过程,需要内、外部长时期的互动作用。

一是职业转换问题。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失地前的农民主要从事的是第一产业。失地以后,农民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需要从一产转向二产或三产。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文化低、技能差的农民来说,要从一产升级为二产、三产,实属不易。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在土地的舞台上,面对一垅垅庄稼,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是面对一排排机器,则不知如何下手,积累了一辈子的“把式”在一个全新的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生产器具面前束手无策。

二是身份转换问题。“农民”一词在中国,最具特色,它不是职业的称谓,而是身份的象征。这些失地农民,没有了土地,不干农活,但标签上仍贴着“农民”二字。户籍登记也入另册,与城市居民有着不一样的户口簿。真正的市民待遇也不能普及到他们头上。即使住在了城里,衣食住行跟城里人都没有两样,但管理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二):失地农民现状问题及对策

失地农民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号:0936001250188 姓名:邱晓华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被征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称之为“失地农民”。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分析现状,存在的困难,了解到他们的心态及期望,提出对策及建议。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的社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不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 现状 问题 对策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民不可避免地要失去部分承包土地。有史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唇齿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农民精心耕耘土地,土地则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但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让他们在农业之外去才找新的生活。本文选取新建县新祺周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新祺周是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该开发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是昌九工业走廊上的一个重点开发区。为了顺应江西昌九工业走廊的发展,实现南昌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扩张,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为支持开发建设,大量的农用耕地被征用,大量的农民放弃了自己耕种大半辈子的土地。为了解失去土地后农民生活的情况,笔者在对100户耕地被大量征用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土地是农民一切生存的希望和资本,扮演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用,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失地农民。

被调查的100户农户家庭人口为308人,其中劳动力132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137.23亩,被征用104.58亩,人均征用0.92亩;征用后剩下耕地31.75亩,人均剩余0.28亩。100户农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有61户,占61%;收入减少的有39户,占39%。308个劳动力中,征地安置就业5人,外出务土132人,经营农业100人,经营二、三产业45人,赋闲在家26人,分别占1.6%、42.9 %、32.5%、14.6%和8.4%。

1、调查户总体上征地后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前。调查户征地后年人均纯收入为3622.89元,比征地前的3402.537元增长6. 5 %;征地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45. 04元,比征地前的2662. 207元增长3.1%。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后收入的绝对数有所增长,但受物价等因素的影响,支出也相应地上涨。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以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企业相对较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另一方面,失地农户的村庄多处于县、镇边缘,外来人口多,接收信息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经商、建房屋出租或买车辆搞运输,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另外,一部分村集体利用部分征地款搞了一些企业

或建一房出租,每年都有一定的分红给村民。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还是有所增加。

2、约有四成调查户征地后收入减少。在失地减收的39户农户中,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就业;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一部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二、三产业失败;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这些农民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39户农户征地后收入共减少96440.7元,户均减少2472.82元,人均减少524.137元。

3、调查户中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比较多,从事农业人员比较少。100农户中外出务工人数为132人,户均1.32人,比全省农户平均水平多0.59人,多81%。从事农业的人数为100人,户均1.00人,比全省农户平均水平少1. 00人,少50%;失地农户由于耕地被大量征用,剩下的耕地很少,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人员自然很少。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

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耕地被征用,农业收入减少。如非农就业不顺利则家庭收入减少,是不少失地农民都遇到的问题。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没有其它技能,一旦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收入便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如桥东农民张兹祥,全家七口人,四个劳动力,原来有10亩地,被征用了8.6亩,目前人均只有0.2亩地。现在只是一个人种地,其它三个劳动力赋闲在家,找不到工作,解决日常生活开支都

很困难。耕地大量征用后,剩下的耕地很少,农民弃之可惜,耕之无效益。博罗农民刘耀辉说:“要征地最好全部征完,剩下耕地不多不少不知办啥好。”

2、失地农民就业受外省劳动力冲击。江西省每年有上百万外来人口,外省民工对江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本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外省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轻,能吃苦,工资要求低,本地失地农民中年龄偏大的几乎没有竞争力。新祺周有个农户反映,他们村附近有一个针织厂,老板为湖南籍,该厂上百名工人八成是湖南民工,像他那样近50岁的失地农民在厂里根本找不到活干。不少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无地可种,富余劳动力增多,但是找工作很不容易;一些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找不到土作,只能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也没有什么收入。一些农民反映,他们供子女读高等院校花了很多钱,希望毕业后能帮助家里,但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土作,不但帮不了家里,还要向家里要钱。农民王淑英说:“儿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心情很不好,全家也跟着难受。”调查户308个劳动力中,有26人赋闲在家,无(失)业率达到8.4%。

3、教育支出大,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有的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小孩同时在上学,有读中专、大专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木身的收入很难维持下去,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桥西村民徐汉红家中七口人,五个小孩在读书,一个读大专,两个读中学,两个读小学。读大专的一年至少要六千元的费用,读中学的学杂费两个人一年要四千元,读小学的两个人每年也要上千元,单教育支出每年已超过万元。该农户一年收入还不到9000元,目前惟有借债度日,生活十分困难。部分农民反映。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后学费的确有所下降,但是伙食

费、住宿费、补课费等却相应地提高了,结果支出还跟以前一样。

4、缺乏发展资金。部分被调查农民在征地后有意去做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行。桐溪村农民蔡恒水说,他目前全家只有人均0.1亩的菜地,没有什么收入;他现在年纪已大,担心以后生活困难,想养猪但是没有资金,希望能得到一些低息的贷款。同村的农民蔡伟先说他的小孩工作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想让他开个小卖部,也缺少资金。

三、失地农民的心态和期望【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在座谈中,不少失地农民都谈到了他们的担心、忧虑、无奈和对政府的期望。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1、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失去土地心里很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平时一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农民普遍认为种田经济效益很差,但是有了土地就有收成,至少可以填饱肚子。他们希望能加快土地流转,让主要从事农业的失地农户能够承包多点土地。

2、征地是国家建设需要,一般农民是支持的,而且多数农民认为征地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是有利的。但认为征地补偿款偏低,他们说土地是子孙万代的命根子,每亩1万元左右的补偿金就要了他们的命根子很不合理。一位调查户说:“征地问题上,什么都是政府说了算,征地补偿款很少,征地后农民没地又没钱。”

3、一些村集体把征地款全数分给农民,个别农民拿到征地款后大手大脚很快就花光了,有的甚至用去赌博。建议村集体不要分光征地款,利用一部分来办自己村的工厂,雇佣本村的失地农民,以解决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三):2016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1.8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1、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内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国共产党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3.5%;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内做临时工572人,仅占12.7%;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的有756人,占14.3%;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

2、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调查,护城乡2016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894.7万元,人平4.8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637.7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737.3万元,人平仅有2016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5.1%,生活比较艰难。

3、待遇很难保障。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m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m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m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

4、居住环境较差。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内,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如护城乡高车村1992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3.5元,村民无力承担。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

5、社会隐患多。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张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内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民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

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所做的探索

近几年来,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之外,还进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1、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如护城乡自2016年来提出了“市场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一个村办一个专业市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目前,已经建成的市场有兴隆装饰城、龙港巷工贸市场、金桥市场、岩坪农贸市场、高车市场、聚宝农贸市场、西郊家具市场和三岔路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村集体投资兴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引导村民进入市场经营,有一定收益后村民进行分红。张家台村利用征地土地补偿款和原集体积累100多万元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19940/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