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时间:2017-06-15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一):考点一: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部分

1.

2.

3.

4.

5.

6.

7.

1.

2.

3.

4.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式(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通常以(社会公益)为主要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②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③认识误区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 下列属于事业单位的是(社科院) 国家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 多项选择: 事业单位按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是(满足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节制政府失灵,防止契约失效)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改革的深入) 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①统筹兼顾,分类实施,因地制宜②行政决策与执

行相协调③公益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④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想适应)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2. 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3.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发展)

4.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事业单位预算)

5. 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叫做(事业收入)

6. 事业单位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

审核批复后执行。

7. (工资)是对劳动者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形式,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或按

件)付给劳动者的货币和实物。

8. 从培训和工作的关系来划分,可把培训分为(在职培训和非在职培训)。

9. 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聘用单位可以

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0.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的原则。

多项选择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

更登记、注册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②依法保护事业

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③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④处理

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事件)

2.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县以上各级地

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3. 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①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②法定代表人③

经费来源(开办资金)④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

4. 事业单位管理的目的是(①为了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

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②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③推进事业单位的

社会化)

5.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6.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

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7. 事业支出,及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下面属于

事业支出的是(工资,职工福利费)

8. 事业单位专用资金的范围包括(修购资金,职工福利资金,医疗资金,按照其

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9. 下列是规范聘用合同的内容有(聘用合同期限,岗位纪律,工资待遇)

10. 申请职业资格注册,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①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②取得

职业资格证书④身体健康,能坚持在相应的岗位工作)

11. 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是(①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项②应聘人员申请应聘③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④聘

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12.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强调“三公开”,即进入(信息公开)、(过

程公开)、(结果公开)。

13. 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有(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原则)

判断题

1.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限期有效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

3.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4.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二):01)事业单位招考复习资料----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综述

一、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这是2004年6月国务院修改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事业单位的规定。

(2)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事业单位仅指国有事业单位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

1、事业单位的性质: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

2、事业单位的特点:

(1)事业单位不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不具有行政职能(不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2)事业单位通常以社会公益为主要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需兼顾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3)事业单位一般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

(4)事业单位门类繁多,跨度大,情况复杂。

3、事业单位的分类:按照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的类别

1、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经国家法律和法规授权、受政府委托。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或具有为政府行政行为提供行政支持、执法监督、行政保障等职能的单位。如各类行政执法机构、独立监督机构等。

2、纯公益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单位。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等单位。

3、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主要指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但不是国家指定的任务,而是国家允许、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公益事业单位。如非义务教育、非营利医疗卫生等单位。

4、经营类事业单位:

主要指承担的不是国家指令性任务,而是国家允许、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公益事业,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的单位。如大中专学校所属的实习工厂、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等。

四、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

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即事业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和事业单位的作用,如满足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节制政府失灵、防止契约失效。

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及存在的弊端

1、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制度和机制,而不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和机制。

2、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

(1)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经济根源。

(2)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政治根源。

(3)认识误区是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思想根源。

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

4、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弊端:

①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国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②官僚作风严重,内部机制不灵活,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社会效益高。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①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 ②布局结构不合理;

③主要由政府管制,管理手段不适应。

(3)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①管理方式行政化;②宏观调控失控;③运行机制非效率化;④资源配置非社会化;⑤单位行为经济化;⑥职能范围扩大化;⑦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⑧编制标准不明确;⑨法制不健全;

六、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改革

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要求:

(1)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2)公益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

(3)行政决策与执行相协调;(4)政事、企事分开;

(5)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因地制宜。

2、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②政府改革的深入。

3、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政事分开”

所谓“政事分开”就是解除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管理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控制,具体事务由事业单位自主解决,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按中央有关规定基本取消。

4、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即建立一个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下,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投资、多元主体承担服务,以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基本运行方式,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系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5、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方式

(1)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①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②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社会事业社会办;

第二,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2)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式是分类改革

(3)国家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

●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含义: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力、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

(3)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权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利的义务。

第二,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利益予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二、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内容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方式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在登记管理方面义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3、事业单位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后,应当依法登记或备案。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实行分级登记管理。

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确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

2、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落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目标的重要手段。

3、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重要保证。

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概念: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等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象:(1)筹资管理 (2)投资管理 (3)成本管理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多源性 多源性指的是它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

(2)保障性 保障性指的是从财力上支持符合规章制度的管理活动开支是财务行政责无旁贷的义务;

(3)纪律性 纪律性指的是各种组织的成员必须自觉遵守有关财务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财务预算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坚决维护有关财务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4)勤俭性 勤俭性指的是节约使用每一笔资金,反对铺张浪费。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三):201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第1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1)公益一类: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立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任何的经营活动。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142700/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