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文字的温度

文字的温度

时间:2014-12-03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文字的温度(一):文字的温度

《文字的温度》

今天看公务员书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那是一篇关于及时行孝的文章。看完后,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文字,看着就有种温暖炽热的感觉。这让我想到母亲的手,想起那热腾腾的面,还有母亲温暖的笑容。 记得刚开始写文时,一个朋友说我的文字风格是温凉。当时听后非常开心,因为那种感觉正是我喜欢的风格。那种感觉,就像温热的环境下,把手伸入河水,被水舞弄的感觉。那种温柔,那种清凉与摇曳,感觉是那样的美丽清澈。虽然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根本没有什么风格而言。然而,当时能有一种追求,仍是那么快乐。

如今,当开始真要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茫然。渐渐的,发现自己的积累是如此贫乏,语言也是如此的枯竭无力。我一直相信,每一个文字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血液、灵魂,而语言的真正魅力,不是表现,而是浅浅的渗出,如泉水、如血液,涓涓细流,潺潺涌出。当我今天看到那篇文时,那涌动的炽热温情,如同一把火,直直撞击着我的心灵。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字与心灵是多么接近,仿佛那本就是一体,水乳交融。我也深深意识到,这半年以来,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枯竭。记得去年回家,从来对死亡枯黄的枝叶没兴趣的我,尽能以一种审美的视角享受那丝寂静,那丝荒

芜,仿佛那枯黄的枝叶,就是那颗死寂的心灵,没有生机,没有纷争,只需静静的立在那儿,就好。

如今,当冬去春来,一切都开始重焕生机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我期待那柔嫩的幼苗,那清幽的花香,那沾有露珠的柳叶,还有那寂静而祥和的清晨··

现在,虽然我还是无法用精准优美的文字,写下内心的那丝柔美、那丝温度。但我相信,在这个耕耘播种的季节,用辛勤和汗水努力的浇灌,终会有她独特绽放的一天。

文字的温度(二):文字的温度

文字的温度

——丁立梅讲座观后感

阳光从窗台外倾泻过来,倾泻在一盆水仙花上。花半开,花瓣儿有些像婴儿的肌肤,嫩得透明。阳光梳理着它的每一条纹理,它的蕊,被太阳的温暖泡软,朝着阳光,一点一点张开。鹅黄的,溢满香。有阳光照着,花是幸福的。有花开着,人是幸福的。

这段温柔而感人的文字就来源于丁立梅老师写的《阳光,阳光》。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喜欢用音乐煮文字,有作品集《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待绽放:一位高考母亲的陪考笔记》、《暖爱》等文章,有多篇课文被列入各地教材,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就是中考,梅子老师的很多散文、记叙文都被编入了中考试卷。

得知丁立梅老师要来我学校做讲座时,我的心情着实激动了一番,期待着,盼望着„„

那天,下了一场雨,但是我们的心情依然没有因此而改变,第三节课下,同学们欢聚一堂,等待着梅子老师的到来。她的到来,如同春风抚摸我的脸庞,春雨沐浴我的心灵,春雷叫醒我的灵魂,一切变得温柔而又美好。她那随意而又略显俏皮的辫子,划过我的脸颊,一位用文字歌唱的美丽女作家——这便是我对梅子老师的第一印象。

她的声音富有特色,让我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甜美而自然。她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几篇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取决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也许很平凡,但同样感人。她说了一个旅游时拍照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以胖、黑为美的民族,当梅子老师在街上寻得一位“美女”,正想拍时,遭到了一位陌生男孩的拒绝,并义正言辞地告诉她不能拍。没有理由,没有想法,只有三个字“不能拍”,因此老师没有拍下那张照片,但是那位小男孩却让梅子老师彻夜难眠。后来,她便写下了《它不是一棵树》,因为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不能如此随意地去侵犯他们的尊严。

作文,其实并不难写,通过这次讲座,我明白了,其实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那一点一滴。就像丁立梅老师,只要用心,就能写出拥有温度的文字!

文字的温度(三):2015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反思一: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本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三、人物的比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但在充分的预习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还是能体验感受,并较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课外关于藤萝的材料,再次进行对比阅读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反思二: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20xx年xx月xx日,我在青州师范附小讲市优质课《幽径悲剧》。回来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有值得自己发扬的地方,更有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文字的温度】

1、以读贯穿全文,并且体现读的三个层次。

《幽径悲剧》是一篇散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是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设计不同的读的形式的基础上,我重点是设计了读的三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在读中感知。这个层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大体结构。如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悲剧?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在读中感受。这个层次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把自己感受融入其中,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如:阅读课文,找出写幽径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读文章的第11段,谈谈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请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这几个题目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触摸文字的温度。

最后,在读中感悟。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明白文字,更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内容,要培养学生深刻的思想。如,藤萝被毁,令人悲痛。那么,有没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这样的题目就是在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联系写作背景,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是感悟社会;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修正自己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更深刻的感悟与收获。如设计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季羡林悲天悯人的情怀,学习他关心天下的胸怀。

2、抓住关键词,进行个性化解读。

《幽径悲剧》这篇文章,内容深厚,主题多元,这既给教师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也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在设计教案之前,我熟读课文,力图找到文章的关键词,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后来,我把“悲剧”作为文章的关键词,用“微笑”和“绝不会有任何人”两个词来解析“悲剧”的内涵。“微笑”,一词写出了藤萝花开得灿烂如笑脸,而此刻,它的根部被人砍断了,它并知道已经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源,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藤萝的悲剧;而一连三个“绝不会有任何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藤萝所代表的所有美的事物的漠视,通过分析,学生就可以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有待修改的地方:

1、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不透彻。

《幽径悲剧》这篇文章写于1992年,属于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年代;文章中还牵扯到文化大革命的一段历史。对于这两段历史,学生都不熟悉,造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障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把学习任务在一节课内完成,我没有深入分析写作背景,使得学生对“藤萝成为我的精神支柱”一节的理解处于真空状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深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将在下一次学习本文时,把这段背景加入分析的行列,效果会更好。

2、课堂生成缺少精彩。

语文课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并带着新生成的问题走出课堂。而这一节课,学生通过预习,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课堂上却没有形成争论、辩论的精彩场面,学生思维碰撞没有形成灿烂的火花,也没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思考玩味的新的问题,这是很大的遗憾。在以后设计问题时,还需要再琢磨更贴切的角度,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些可能自己一时没有察觉,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还需继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反思三: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教这篇文章,我用了两课时。这篇文章学生初步理解会有一些困难,教师要能够注意引导,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后反思如下:

一、目标明确,环节安排得当。

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第二课时的目标是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根据两课时的目标设计课堂环节,朗读与分析结合,讨论与思考结合。课堂环节安排得当,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较好。【文字的温度】

二、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的有效调整。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把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作为讨论重点。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幽径上这株古藤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对学生读写训练提出要求。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要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绝不是说教。当然如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反思四: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上这节展示课之前,我曾在另外一个班进行试讲。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也很积极,但总感觉整节课显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明显,学生过多的对语句进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没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师生对文章的深层挖掘也不够深入。后来有幸请到了潍坊市教科院李科长,在他的的精心指导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是把字词、诗句展示过程省去。因为这些已经在预习课解决了。只要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了,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让学生再讲解一遍呢?展示课应该是解决预习课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预习内容的翻版和再现,而是预习课的提升。这样我就把课堂重点放在对语句的评析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据此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2)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学生展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赏析和问题探究。这样可以使教学环节得以简化,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二是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过程的调整,这也是本节课教学思路的最大转变。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最好能联系印发的补充文章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我把能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做为讨论重点,因为学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引发争论,从而促成小组内、小组间的学生互动。如果设计问题如果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引不起学生的争论。我在学生赏析完佳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是对学生读写训练的调整。在试讲时没能突出这一重点,本节课我重新做了调整。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尤其是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繁琐机械的分析记忆还是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以上这三点不仅仅是一节展示课教学思路的调整,它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调整,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本节课虽然是作为一节示范课,但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周四下午接任务,周五下午调整备课思路,周六上午讲课),更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过分注重于课堂结构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细节忽视了。

文字的温度(四):2016公司员工工作总结及心得体会

公司员工工作总结心得体会

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于我来讲,可谓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巨大变革。虽然因为身体缘故,失去了一些机遇,但也学会了很多技能,收获了不少东西。其中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涵盖精神领域的。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人生在世,要懂得放弃,放下悲伤,放下烦恼,少斤斤计较,多为对方找想;要学会珍惜,珍爱身体,珍爱生命,能体谅别人,过好属于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淡定吾心,精进人生。2016年,要想获得新生活,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勇于突破。网络营销界有句名言,“引源头活水,保渠道活力。”人也一样,不能总是原地踏步。摸爬滚打的创业路,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下面,我想针对过往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做个简明扼要的总结,以利于明年能有更大进步。

【文字的温度】

2016我的梦:与佳人共成长

前几年,我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始终未曾付诸行动。自己也不明白为何迟疑,或者应该说,我怕改变。然而,胆小的人,注定要失去生命历程中的种种精彩与美景。因此,这几年我只在原地打转,也许不会更坏,但也绝对不会更好。

【文字的温度】

若想真正成长,那就要突破心理舒适区,改变旧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破茧而出、化蛹成蝶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个人的发展成长也是在挑战自己,那段历程的确需要鼓足勇气,因为这样做会暂时地失去安全感……

2016这一年,当再度回到工作岗位,我尝试着立足新起点,累积新经验,变换新方法,拓宽新视野,接触新事物,不断地树立信心,尽量每日都有收获,每天都能愉悦,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忽然有一天,感觉好像哪里有些不习惯,有些压力山大,甚至是莫名紧张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正在开始成长。

【文字的温度】

人这一生,有多少经历,就会有多少成长。如下这些,都是我的真实体会和日常所感、所想,也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特此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文案:寻找源头活水

作为我最擅长的领域,文案创作近年已由最早的抄写、仿写模式,逐步转向独立撰写的道路。这跟自己平时不懈地练笔、大量地阅读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此外,我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多观察,多体验,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2016年每逢周末,我带着相机走进自然,到街头、公园、展馆等场所摄影参观。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有了放松心情的机会。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又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审美趣味。

每次采风归来,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文章在我的笔端自然流出,与别人分享,十分快乐。“捕捉精彩瞬间,赢得美好明天。”回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不经意间的大小惊喜,在成长之道上留下串串坚实“脚印”。我坚信,只要自己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用兵之道,“贵在能出奇制胜”。武功境界,讲究“以有法为无法,以有限为无限”。书法之最上乘,也是“不拘章法,听由心灵之挥洒”。文章区别于用兵、武功、书法,又与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颖的选材、奇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唯美的语句、曼妙的意蕴、真挚的感情、别致的标题、精彩的开头以及简洁有力的收尾,都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亮点,赢得读者青睐。

2016年,是我个人作品提升最明显的一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例如散文,我从自己最熟悉的家乡写起,节日风俗、景色物产、人情世故、四季变换等等,都有专题记述。这一系列原创文章,既丰富了《地平线》内刊,也让我找到感觉,给自己准确定位。

所谓“佳作”,并非高深莫测,远离人间烟火,相反更加“亲民”。看书贵在“品读”,写作贵在“品味”,撰稿人赋予文字以温度和暖意,使其蕴含充沛饱满的真情实感,才能行之久远。然而,单单具有丰富多变的情感、崇尚个性的文体、追求自由的文风,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落笔行文之前,一定要分析我们的受众群体。不仅要考虑它的商业价值,也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且通俗,让人倍感真实和亲切的文案,方能彻底打动客户,持续吸引读者。

二、策划:不能只谋一域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2016年,除了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之外,我还下意识培养策划能力。因为策划涉及到全方位的统筹与各方面的配合,还有各个环节的衔接,可以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辩证看待问题,理智处理事情。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细心思考、沉着观察、冷静分析,才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业务上,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策划,是带有创造性思维的谋划。通俗地说就是出点子,然后想法子去实现这个点子。2016年,张总将“文创部”这一光荣称号授予我们,可谓用心良苦。作为文案,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调研、讨论、提案,甚至贯彻执行。

策划,首先要学会合理规划,提高做事的目的性、方向性。对我们个人而言,大到一生的奋斗目标、战略蓝图,小到每天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都需精准定位与超前规划。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该做的事情,应趁早去准备;人生若想出彩,就必须尽早释放能量。但你又必须得承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不能贪多求全。什么事情都想干,结果什么也做不好。摆正心态,选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全力以赴,肯定能做好。

2016年夏,我学着自己减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与合理安排。根据公司年度整体工作安排,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以时间节点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渐实现目标。规划适度前瞻,可避免浪费时间。这样一来,我有足够的空闲应付突发事件。

策划,要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好思路、好点子在完整规划以后,必须落实到项目计划上。依照工作任务,明确自己具体的目标、方法、职责、分工等。同时,也兼顾到其他部门和人员的现状、能力、工序、流程等。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跟我公司内多个部门乃至外界客户不断沟通、磨合,悉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在工作之余,也不断掌握与自己相关的上、下游业务。仔细想了一下,2016年可以忙碌,但是千万不能盲目。

三、设计:简单并非容易

【文字的温度】

解放军假想敌--“中国蓝军”部队,是打磨“红军”战斗力的“砺剑”。模拟“蓝军”力求“形神兼备”,运用各种灵活的战术战法,为“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蓝军”的定位就是“磨刀石”,让“红军”在谋略、战法、思想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2016年初至今,我还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学习色彩搭配、版式布局、风格定位、材质选择、空间把握等。闲暇之余,我经常和设计师探讨软件应用,创作技巧,分享好作品。在赞赏他们出新出奇之际,作为初出茅庐的“蓝军”,我也会指明不足,给“红军”挑毛病。

发现别人身上的价值,这就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透过别人的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前些年,我一直想掌握基础的设计能力。每次看到网上精美绝伦的设计作品,我都羡慕不已。自己陆续学了点技法,但始终未精通。在生病住院期间,我静心揣摩每一个细节,顿感豁然明朗。

看来,我们无论干啥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精彩……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作为普通人,我们大量的时间,都在做一些小事,甚至琐碎之事。假如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到位、做完美,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常听人讲,细节决定成败。凡成功的计划,一定不是大而全,必然是小而精。对于成功人士,不能只看到辉煌的业绩,而很少去关注他们工作中对细节的用心。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榜样。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

重任在肩,且行且努力。将客户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进步会很快。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设计水准的高低,不具备一致性。但市场是块试金石,实战业绩是检验自我能力的唯一标准。

具备一点设计理念,对作品会有更完整的认知。如色调的和谐、版面的活力、图文的结合等,会有我的特点、风格。“思想引领行动,理念决定品位”。在设计过程中,也会发现文案创作的不足,找出差距,提升自我,互相促进。

四、编导:提升综合素质

多年以来,做个编剧一直是我的梦想。在公司,我也不断通过各种机会历练文笔,并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除了业余创作各种题材小段子以外,我还翻阅历史典故,揣摩人物对话,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特色。

素质不是一句空话,是日积月累通过努力和汗水得来的东西。丰富的人生,从日常习惯开始。每天坚持抽一个小时去写作,这是一笔投资;坚持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之所以把编导作为人生中长期规划的一个大方向,是因为这能全方位锻炼自己的口才、性格、心理承受力及职场亲和力等。要想写好剧本,你就得多关注、多思考,亲身实践多体会,勤学苦练多下笔,尝试与各种人打交道。

社会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我作品中的原始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明乎此,再写文章时,语言就生动多了,人物也鲜活起来,情景曲折跌宕,节奏张弛有度。自己真正领悟到的经验,远胜书本之百倍,利于引发思维的碰撞,挖掘个人的潜能,足以受用一生。

写完剧本,还得有人积极参与表演,这也考验编导的智慧。选择演员,确定角色,必须掌握识人之术。谁更适合出演主角,谁能甘当配角和群众,编导心中必须有数。为每个演员量身定制的道具、精心构思的台词、揣摩细化的动作等,也要因人而异,形神兼备。

每次年会与日常活动,公司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们能把组内成员集结起来,发挥每个人的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82731/

推荐访问:文字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