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时间:2018-11-04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篇_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中不足之处之我见

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中不足之处之我见

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 吴金太

[摘 要] 按照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材让广大一线政治教师耳目一新,具有旧教材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就该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教材内容的表述、知识点的增加与删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以分析,提出个人观点供专家及同仁的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教材 不足之处 建议

一、 教材的部分知识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

《经济生活》在汲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精华的基础上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相结合而构成的,整个内容无不体现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的原理(教材第四课P29有表述),因此,本人建议:第一,教材整体结构体系以这四个环节为基础并依次来划分单元章节,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教材中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完全可以渗透到这四个环节中去,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和全国人民一面思想旗帜固然重要,但作为《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没有必要单独成为一课,反而更应该体现在生产这一环节当中去,况且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第五课公司经营成功重要因素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全重复。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本课所讲的四个方面内容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所以本人认为把本课内容放到第三单元更妥。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如果从当前所老百姓所需要解决的许多实际问题来看更多的是体现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政府的职能,所以建议把第二单元有关政府的知识融入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去。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重点显然是讲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而体味文化作为文化生活的开门介绍主要是讲文化的含义、表现、实质等,这一内容明显与课题不符,所以首先建议: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应单独设置一课,作为文化基本知识的开篇介绍。其次,“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从这句话中不难发现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应该包括文化对社会中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与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合为一体,构成一课,体现的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再次,第四单元第九课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第十课中“思想道德建设”其本质是一致的,二者应该合二为一。第四,第八课中“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与第九课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属于当前发展先进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建议以发展先进文化为课题,有机整合第八课和第九课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教材知识杂乱无序的弊端。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被列为文化生活的教材内容也无可争辩,但是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可是教材把这两者分开明显欠妥。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与第五课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两个重要的观点,从两课的知识内容来看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的方法论却在第五课出现,使得学生含混不清,不知所措。更何况教材P41页相关链接中的“实事求是”明显是属于第四课中规律客观性原理的要求。所以首先建议:第五课中“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小框题应该移到第四课第一大框题后。同样道理,第九课P73“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作为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二者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是教材又把这两个知识点截然分开,难道是故意给学生加大难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中讲到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然而第二框题又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难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吗?二者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从这概念中不难看出,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同时出现在教材当中显得多余、重复,所以建议取前舍后。

二、部分教材内容的表述有漏洞

《经济生活》方面:首先第二课第一大框题是影响价格的因素,其下有两个小框题分别为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不难发现教材是把价值也作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岂不是把“决定”等同于“影响”,显然无形中降低了决定因素的重要性,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其次,第六课第二大框题第一小框题“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这种表述容易让许多人误认为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甚至有人认为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广东省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第25题就是这样命题: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一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它因素,表达合理的是

A B C D

本题答案是A。显然本题是把股票作为风险最高,收益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尽管本题假设了不考虑其它因素,就算是排除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股息或红利一定能超过债券、储蓄的利息吗?事实上还是不一定成立。

《政治生活》方面:首先,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中民主决策这一方式中讲到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可是教材中P20同时讲到决策机关通过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对决策加以研究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难道这里的专家就是指普通的广大公民,显然普通公民不是专家就难以参与这一民主决策。其次,从第五课P56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示意图中不难看出,教材明确肯定人民代表大会有四个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同时教材中又解释了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其实,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狭义上理解,我国的法律是由我国的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中国的立法机关。宪法还规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被授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等这些机关所拥有的立法权只能从广义的法律上理解,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立法权表述含糊不清,让人难以理解接受。

《生活与哲学》方面:首先,第五课P40在讲意识的作用这一框题时,教材指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教材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的指导应该的正确的指点、引导的意思,可是教材P36明确指出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难道错误的意识也有这个指导作用吗?其次,第七课第二大框题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这一大框题下讲了“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两个问题,然而许多学生误认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本课只有这两点,事实上第一框题中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客观性,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也应该属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实上考试命题时,如果命题范围限定在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有关问题,就应该包括整个第七课的所有内容,所以本人认为第二框题的名称有待改变。同理,第八课、第九课第二大框题的名称都有待改变。【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三、知识点的增加与删除不切合实际情况

《经济生活》方面:(1)第一课P10教材在讲到外汇时对于汇率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显得过于简单,学生如果只是了解课本的那一点点知识将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实际上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该知识适当延伸、拓展。

(2)第四课P30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小框题中讲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可是教材并未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作出明确解释,从而使得学生感到茫然;同时这一框题最后还讲到“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显然这是与哲学第十一课P92的知识重复,建议删除。(3)、第十一课新教材为适应当前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加了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等新的知识点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却删除了作为对外经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知识——进口与出口,实在令人惋惜!另外,这一框题P96中涉及到如“优化开放结构”、“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等经济术语过多过难,建议要么增加辅助材料解释,要么用更通俗的词语取代。

《政治生活》方面:(1)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中教材对政府性质的表述与旧教材相比删除了“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难道这句话过时了?另外,关于政府职能的表述由原来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改为“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看上去新的表述更丰富,但实际上是累赘,更加繁杂,不利于学生掌握。(2)首先,第六课《我国政党制度》中P64讲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谓党的领导方式,是指政党率领、引导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实现特定目标的形式、方法、途径的总称。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一词含义甚广,涉及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对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领导,还有对党组织内部的领导等等。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所谓党的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掌握、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党的特定目标的方法、形式的总称。教材虽然提到党的领导方式,但又删除了旧教材中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关内容,甚至把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混为一谈,实属不妥。其次,第二大框题中第二小框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小框题内容与哲学第三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框题内容基本重复,建议删除。(3)、第八课P90中讲到国际组织的分类,新教材对此内容作了大量精简,甚至删除了综合性与专门性国际组织的这一划分类型,其实如果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当今国际组织的作用就应该比较全面、深入地掌握国际组织的分类,所以此处不该简单化操作。(4)、第九课P10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小框题中既讲到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又讲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这两者内容看,显然是大同小异、多此一举。

《生活与哲学》方面:(1)、与旧教材相比第一单元增加了大量的内容,如第一课中《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三课中《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以及大量的辅助参考资料,其实学习哲学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关的哲学原理、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建议第一单元的内容要尽量精简。(2)、第五课第二大框题第二小框题“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40最后增加了一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本身难以理解姑且不说,但是用此观点来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在令人费解!有画蛇添足之意,建议删除。

(3)、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课作为哲学的重点那是不言而喻,但新教材把旧教材中的内部矛盾(内因)与外部矛盾(外因)在此课删除,可是在综合探究P83中又简单提到这两个概念,不知这样处理是出于什么考虑,其实内外因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价值绝不低于主次矛盾等内容,建议内外因的有关知识应该在本课中归位。

总之,课程教材建设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教材建设无止境,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材,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吴金太,男,汉族,江西玉山人,1972年9月出生,教育硕士,从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工作16年,现为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惠州市首席教师,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联系电话:13809838799 0752-2285784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电子邮箱:YLP197538@163.com 邮政编码:516001

2012.8.5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二篇_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学中不断反思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学中不断反思

教师的研究能力,表现在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物、事有更深入的

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促使教师成为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具有反思性思维的教师,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反思带来的收获我感受颇深,如今也尝到了一定的甜头。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我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要求,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第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第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第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

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景象和开创的新路子:教学目标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人文性,教师们研究着、实践着,学生们合作着、探索着„„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我不断地感悟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感悟学生成长,通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新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应避免就“教材”论教材、就“教师的教”论教学、就课标本身论课标、就“教师的困惑”论“困惑”„„而应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试着将这一切放在“学生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此应该怎么做”等角度去反思。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要使学生接受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要在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气氛下,逐渐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习性。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的解决策略进行“最优化”指导:教师应当通过对话、提问、分享、合作等交往环节,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深层理解,启发学生不断克服思维的局限性。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教师不能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要坚守“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原则,设法引导学生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很多疑惑才能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间不是只执一端,而强调的是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的建立和教学相长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学生前面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获得的,不够系统稳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整理,强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当然也可由学生来总结。在总结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由熟悉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要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地把握关键点,引导升华,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在教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我是谁》时,可将课堂设置成一个聊天茶座。上课开始时,老师扮演“聊天茶座”主持人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同龄人《小林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天使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天使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天使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聊天茶座”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可以微笑着分享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告白和情绪体验。此刻,在“聊天茶座”营造的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

二、正确处理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只有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课改后的一段时间看,目前教师最大的担忧,就是担心这样下去知识和技能是否会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但要想在三维目标中的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以前一、两句话就能够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出更多的时间。同样,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这正是“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把思想品德课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上层建筑”就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将难以落实。譬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

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在教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走进新的学习空间》时,先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向过去的学习优秀者了解学习经历,探讨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课堂上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让学生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这一课题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研究课标、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整合点,增加备课的厚度,找到思维的闪光点;而且要敢于并善于展开过程,延长预习过程,交代关键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大重点知识的思维过程,布置适度的开放式作业。以此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辨证统一。

三、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可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就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更是新课程下需发扬光大的教学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思想品德的最终目标,课堂要回归生活世界,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缘。教学内容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

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品德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动力。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走进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广泛、细致的课前调查,亲历体验,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分析身边同学辍学的原因,探究哪些原因属于当事人,哪些责任由家庭、学校或其他方面承担,哪一条保护途径没有尽到责任,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公民,既有你应该享有的权利,又必须尽你应尽的义务。

四、正确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品德心理学基础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这里,她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程也强调探究、实践,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正确地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提出的。当前,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就成了冤家对头,势不两立。“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了吗?在大力倡导“探究式”的同时,是否完全排斥“接受式”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世界上最好的学习方式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也不可以包打天下;解决一切学习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篇_思品教学中的问题

你认为有效实施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我认为有效实施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教师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修改后的课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课标更好的指导教师平时的教学。其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对小学原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课程。要让学生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主人,必先让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拥有问题,让问题成为课堂前进的动力。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正是努力体现上述思想与理念,把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当作课的开始,把学生探究中再生的“越来越深化”的新问题作为课堂的归宿,努力变过去的“师问题教学”为“生问题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教学实践告诉我,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内容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依据教材中的材料,发掘生活中的有利资源,做到活用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许多教学都离不开生活环境,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因而要学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环境,而每位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时,要尽可能地开放环境,让

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实践的空间。总之教材内容都是从生活出发的,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

例如,在上学期我上《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跟据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观察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各种交通标志,有的早已熟悉,有的还很陌生,从学生各自的生活出发,让他们画出见过的交通标志,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使教学更有实效。第一教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交通常识,第二课时让三位学生分别举红、黄、绿牌代表行人过街道,一位学生扮演交通警察:“请大家听我指挥。”通过体验,使学生对指挥灯、人行道灯等交通信号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实现课堂生活体验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树立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四篇_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困惑

“教学设计与反思”撰写要求及模板

培训期间,学员需按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具体要求及模板如下:

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记“0”分。

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请将模版复制下来,然后在word中进行编辑,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完成后再网上提交。为了保证辅导老师能清楚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的附件形式上传。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模板:

教学时,我通过不同方式方法的引导激发,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开始先有一个热身游戏,积极调动了本节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在练习前滚翻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体验,尝试前滚翻动作,然后再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示范,让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才由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这样做不但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技术要领。

接下来穿插了一个前滚翻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运动。可能是学生还没能完全的掌握好前滚翻的动作,在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导致学生动作基本的变形,达到不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基本掌握前滚翻的动作方法,能合理运用正确的发力顺序,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积极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及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虽然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流畅,但运动强度和密度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自己也感受很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的努力,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五篇_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南岔区第四中学 韩增红

我从教二十三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十七年,一直教数学、语文学科,思品学科是近几年刚刚接触,而且学年不确定,刚接触的时候,是一窍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渐了解了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困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做得不好,我校地处偏远,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孩子们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也较少,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去搜集、整理。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观察访问和准备实物资料,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感受,通过课上交流,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从中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但有很多内容,学生不能亲自去实践、去参与,学生没有收集资料的途径,表面上说可以看书、看电视,调查访问、或是上网,但学生有的没条件,有的根本获取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有些靠研究是永远也研究不出来的,所以还是要老师讲。讲得太多,又缺少了互动,这是我的困惑之一。

最近我还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品德与生活课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注重的是养成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学科,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太重大了。课标上说“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我根据课本内容,往往是把儿童的生活平移到课堂上,让儿童品德的形成

源于他们的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甚至创设情节让他们感动、发现。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气的小脸,看着他们融入情境的神情,我也有了成就感,但是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离开了这个情境,这个氛围,有的孩子又象是脱缰的小马,把所说所想忘得干干净净。虽然这是班级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但是我们的宗旨是不能放弃一个孩子。所以在这点上我也有些困惑。

教学中虽然有些困惑,但我们不能停止不前,因此在教学中,我也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对班级里的特殊群体,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我对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更多一份“爱心”、“耐心”、“细心”、“贴心”“热心”,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已有一些成效,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工作做得更好。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六篇_浅谈思品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浅谈思品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摘要:初中思品课,是一门专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因此,它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多维度的激活课堂教学要素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注入活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的养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体性教学中达到辨析明理、自我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法 座谈会 辩论赛 实验室

小舞台

正文 :一段时期以来,初中的思品课教学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地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课堂变成了只有老师的课堂,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显然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采用多种教

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座谈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臵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小康的蓝图”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我该怎么办?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辩论赛”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实验室”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笔者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

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小舞台”教学法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切实改善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使学生爱上这门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实用教学方法》 戴汝潜 张凡 北大出版

《实用教育新法》 卢子洲 北大出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

思品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七篇_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对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对各个问题的两面都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才有助于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在我执教完“讲卫生的好孩子”一课后,感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体会。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上,紧紧围绕“怎样做讲卫生的好孩子”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懂得哪些是讲卫生的行为习惯,树立起要做讲卫生的好孩子的情感愿望。这样,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老师的劳动对象,但他们也是一群活泼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课堂上,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微笑面对孩子,语言自然流畅。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欠佳处,不责备,不急躁,而是鼓励、引导他们说好。“亲其师、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轻松愉悦。我注重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我给每个孩子充分发言的机会,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举起,跃跃欲试,让我感到他们正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更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据统计,本节课学生的发言率达95%以上。对于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孩子,他们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忽视这些不起眼的角落,给了这些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期待中,同学的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更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给予充分地肯定。他们在课堂上夸奖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及时用自制的“蛋蛋书签”予以奖励,同时提出对每个孩子的殷切希望。使学生在赞扬声中树立做讲卫生的好孩子的愿望。

3、教与学结合,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引下,本课的学文明理,我让学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地帮助蛋蛋改正不卫生的习惯,这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帮助的目的。辨析导行中,让学生进行自夸和自我批评,树立榜样。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机会,老师较好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4、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本课教学分为“看故事导入——明理导行——评价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晰。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

轻快活泼的音乐和舞蹈,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明确了讲卫生的内涵,逐渐树立起讲卫生的愿望,使思品教学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时间合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也看到,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思品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还应加强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钻研,教学的形式还需不断的创新,使之更有利于思品课的教学。这些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

总之,这节思品课,既有体现思品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之处,同时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师。

篇二: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旧教材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于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顺序性,对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重视不够,教学完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以教材为根本。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围着老师转,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手段单一,以考试来定“乾坤”。

中以升重点高中中考为指挥棒,高中以升大学高考为指挥棒,这种现象不知还会持续多久。现在教学新改革已经开始,她就象一缕清新的春风吹遍了校园内外。新教材不仅重知识内容安排,更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六年级第一单元《融入新生活》,不仅让学生与思想品德交朋友,而且让学生用思想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理寓情,以情导行,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诱导学生发现: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的身边,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不仅学得会还学得轻松,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听科学家的故事,看历史人物,说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了学习兴趣,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新教材新课堂新教法“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的教师难当了。我们不能肓目乐观,肓目追求老师与学生的表面平等,我们的教改任务还很艰巨,任重而道远。新的教学改革让我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相机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

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让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志存高远,科教兴国。为我国教育再次创业贡献一份力量吧!

篇三: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从事品德与生活教学已有多年,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四方面的问题:

1、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资源,课堂教学中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固守教材,教师应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有意义的地调整使用教材,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如课本第4页介绍自己的家人,只是从家人特定的职业、性格、特长、爱好几个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年级儿童已有知识,经验较少,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打开思路,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情况属于性格、爱好、特长,还可以从家人的年龄、长相、生活习惯、家人的愿望,自己的感受等各个方面来介绍。又如在讲述家人亲情故事时,可整合使用第二、三课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开阔思维。

2、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这些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恰当处理和学生的关系:

要想处理好这个关系我在平日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相机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四、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对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课堂上除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已,小组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所有儿童,鼓励每一个孩子。

小学思品课的灵活性、多样性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总之我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4988/

推荐访问: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