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时间:2018-09-30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第一篇_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第二篇_《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 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

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尽管未获得成功,但他顺便来个跪地献刀,暂时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从此,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条举义讨贼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与磨难,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足见其政治家的风度。

(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事的博大胸襟。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曹操的自信,袁绍、袁术、刘表等无论见识、才干、能力、用人的确都不如曹操,这点是无可争议的。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求贤若渴。他身边的文臣阮瑀投其门下时颇有些喜剧色彩。当初,曹操闻其名,征阮瑀出来做官,阮瑀不应,曹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就说明曹操求贤若渴。不仅如此,徐庶、关羽、周瑜他都想聘其门下,他曾以强力乃至欺骗将徐庶骗至营帐,而徐庶到达曹营后方知上当,从此徐庶一言不发,一策不献。曹操攻下徐州和小沛后,劝降关羽并约法三章,其中一条便是:“如果有一天找到刘备下落,不管天涯海角,我都要追随哥哥而去,请丞相勿拦。”关羽降曹后,曹操美酒玉食,锦衣美女,好生伺候着关羽,并将吕布的赤兔马赠与关羽,可知道,这匹赤兔马,曹操的世子曹丕向他请求了数次他都没有答应,由此足见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和留住人才的赤诚之心。他也曾想聘任周瑜:“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遣蒋干往说周瑜,

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赤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长坂坡对赵云又何尝不是动了惜才之心,起初不忍杀之,只可活捉,只是后来拼杀的过程中赵云锐不可当、越杀越勇,曹操不得已方痛下杀令。

(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思想。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御尊”,而曹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农田,按照曹操军法,应当斩首,自己制法又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己则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首之计。这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阀的权威。况且割掉几根头发并没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缓,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

(四)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汉朝末期可谓“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来越大。身处汉朝后期的曹操,看破了大汉气数将尽,有取而代之之心,也有取而代之之行,但他终究还是没有改号称帝,不是没有胆量取代大汉皇朝,而是不愿意自己开这先河而成为群雄的众矢之的,于是他选择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看来,曹操是多么聪明。面对曹操的“嚣张”与日渐雄起的霸业,各路公卿、士大夫既妒之又怯之,各路诸侯都打着“兴复大汉”的旗号,高喊着“诛杀曹贼”的口号,群起而攻,人人都想”啖操肉,寝操皮”。

而曹操却毫无怯意,傲视群雄,一如既往地继续致力于扩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一统中原。如“火烧白凤楼”一辑,曹营将士抓住了带头起义的耿纪,将其带至曹操面前,曹问耿道:“你为何杀我?”耿答:“我杀的是篡国贼。”操言:“大汉气数已尽,我替大汉兴复天下,有何过错?你们没有看到现在中原地区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乐享天年吗?这一切是谁的功劳?是我!曹操!我就不明白你们为何还死守着这个俨然已成废墟的大汉有何用?愚忠啊,愚忠!”这一小节正体现了曹操的远大理想,却也展露了他四面楚歌的悲境。 从这些思想层面来看,笔者一直以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得直爽,他从不会去掩饰自己的贪婪,他从不会认错却绝对会有错改错。他想要取代汉朝而建立自己的魏国,他不掩盖自己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光明正大地在满朝文武和世人面前展现自己对天子的震慑力。

二、一个唯才是用的多疑者

曹操曾经提出两个用人的观点:一是贤人多出自社会下层,“曾不出闾巷”,如“被褐怀玉钓于渭滨”的姜子牙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因过去只注重在社会上中层选拔人才,导致社会下层的贤人没有机会发挥才能。二是用人必须唯才是举,如按东汉时期以德行取士的标准,就得不到陈平这样的人才,如果只选用廉士,齐桓公也不可能称霸。

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曹操与袁绍曾经讨论时局,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第三篇_《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关键词] 奸雄 假仁假义 尊刘抑曹 军事天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像爱民如子,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以及接下来我要重点分析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

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

《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

也鼓舞了士气。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

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曹操逃回乡里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苟全性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是政治家应有的风度。曹操所期望的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此等志向岂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也是为封建礼教不能容忍的,做一个忠臣良将是何等荣耀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过多的奢望呢?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样悲天悯地,愤世嫉俗,恐怕就难以成就其后来三国鼎立之业。

三、智勇双全、军事天才

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

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曹操对各路诸侯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数年间军力扩大数倍,领地增加数十倍。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续数日不战,而是引军退四十里安营扎寨。当时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军中也确实缺粮,就命军士割麦为食。吕布得此讯息后带领人马赶来,快要到曹军营寨时,发现左边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担心林子里有伏兵,而返回了。曹操便用疑兵之计,在林子里插了大量的旗帜,命部队第二天埋伏于营寨西侧没有水的河堤中,他料定吕布会来烧林。果然第二天,吕布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做到了天时、地利,因而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再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仅此一战,曹操即察觉非刘备所能想的战术。曰:“但知谁为刘备画策?”此乃刘备初获徐庶的第一战。足见曹操那军事上敏锐的嗅觉。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在各诸侯中,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但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曹操一贯作战时身先士卒,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让曹操在

城外等候,自己先进城,曹操当即训斥道: “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反观其他军阀,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娇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由此可见,曹操可以称得上三国时代的军事天才。

四、爱才如命、胸怀宽广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新野兵败,投奔了袁绍,刘关张三兄弟分离失散。关羽被围于城外土山之上,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虽然结果关羽答应了,但附加了三个条件,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这种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败兵之将有条件投降,曹操也应许了。回到许昌,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第四篇_曹操形象分析

奸雄英雄 是也非也

——曹操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 提及曹操,人们对他的印象总是比较深刻的。或雄才大略,或深谙世故,或治下有方或阴险奸诈,他的性格是丰富且复杂的。治军,他可以表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风范,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堪为乱世领袖典范。为谋,他也可以游刃有余,勤于阴谋诡计,狡诈伪善。为人,他能够横槊赋诗,豪气冲天慷慨激昂,亦能杀戮成性,专横跋扈。

因而,毛宗岗评曹操“古今奸相中的第一奇人”。但众人对曹操的评价,多来源于《三国演义》,但其毕竟是演义小说,可以姑且赏之,切不可作为真实依据。而究查曹操真实的人物形象,《三国志》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比较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关 键 词 曹操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一、《三国志》对曹操形象价值的肯定——英雄的产生 曹操“英雄”形象的形成,其主要来源就是西晋文人陈寿笔下的《三国志》。 然,何谓英雄?总结来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可以说,人们对英雄的赞美从不吝啬词语的。毫无疑问,《三国志》是一部史传作品,因而其对于曹操形象的塑造和评价,立足于史实,成功描写了曹操在当时的动乱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才学与睿智,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卓越的军事才能、超乎常人不拘格套的治军用人谋略、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无不为后人所赞赏。

相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无疑,前者作为一部史传作品

要比后者更为人所信服。《三国志》中,曹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陈寿除了用一些重大事件来表现出曹操非比常人的卓越才能时,还选择了相当数量的篇幅来刻画其细微举动。如《三国志》中《武帝纪第一》之始即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对青少年时期的曹操做了一个准确的评价。尤其是“世人未之奇也”,也是未来他性格丰富而且复杂的预兆,也侧面为他以后驰骋天下、叱咤风云、权倾朝野作好了铺垫。“光和末,黄巾起”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平定了黄巾起义,接着升迁济南国国相,在这里作者描写到他将“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的混乱局面整治成了“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的斐然政绩。裴注引《魏书》亦评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个武将,亦可以是一位造福一方的行政长官。

此外,曹操长远的政治眼光也在《三国志》中得到了肯定。“卓到, 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当是时,何进召董卓进京,另立献帝,京城乱如麻团。董卓上奏举荐曹操做骁骑校尉,准备与他共商朝政。于是,曹操便改名换姓,逃往家乡。如若曹操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如此诱惑从天而降怎会毫不动心,反而改名换姓逃亡?无它,只是因为他早已看出董卓此人残暴凶厉,骄奢淫逸,虽执掌朝政大小事务,但已日薄西山,气数已尽,难以成大事!除了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之外,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逐鹿天下的有力条件。

公元183年,曹操被任命骑都尉。随后升至济南国相、典军校尉、东郡太守、兖州牧等官职。随着官职越升越大,领军作战,征战沙场的时日必不可少。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为世人所奇。《三国志》中记载:“建安三年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玉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 到安众,破绣必矣。”曹军被刘表切断后路,行军缓慢。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曹操仍坦然自若,并笃定到了安众县时,一定会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曹操“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可以说,在这一次战争中,曹操将他的军事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曹操一生中大小战争无数,其计谋也千奇百怪,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也正是靠着这些阴谋妙计谋略,曹操步步为营,平黄巾、败袁术、擒吕布、破袁绍,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如果说曹操只具备这些条件的话,那么他距离《三国志》中对他“英雄”的评价还很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视野开阔,包含凌云之志,有勇有谋,治军如烹小鲜,这些都是英雄所必须的,特别是身处那样的一个乱世,这些必可不少。但我们须知,必须不是全部,做到以上这些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英雄,可以问鼎天下。一个英雄不仅要骑马能领军,下马可治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仁者之心,心怀天下,心系百姓,肩扛正义,解百姓于倒悬。那么,《三国志》中有没有这样的描述?可以肯定

的说,有!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等十地太守起兵征讨董卓。同年二月,众将领畏惧董卓兵多将广,惧怕做先遣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主患;今焚烧宫室,动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面对这群无勇无德的乌合之众,曹操“遂引兵西, 将据成高皋。”讨伐董卓,各路诸侯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但曹操毫不畏惧,孤军奋战,以至于人马俱伤,狼狈逃去。但他并未就此罢休,回到诸军阵前,仍然不却锋芒,一面责让众军,一面出谋划策,试图说服诸侯军,力杀董卓。在这里,他表现得不仅仅是英勇果敢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品质,更多的则是心怀天下,誓杀董卓匡扶汉室的决心,他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建安七年正月,曹操领军驻扎谯县,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上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秋七月,曹操又颁布政令:“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 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各修文学”是要百姓学会仁义礼让,“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是要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由此可知,曹操不仅是一位有谋略的武将,也是一个治世之重臣,其不愧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无愧于英雄这一赞誉!

显然,曹操的才能、气魄、精神气质还有胸怀共同构造了一个英雄的曹操形象,这些是基础,更是他英雄形象如此鲜明的重要因素。

二、《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价值的结论——“奸雄”的出现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

不知何故,曹操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为“奸雄”,竟大笑且“为之而悦”。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也许在那时,奸雄并非完全的贬义。其实由古至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雄”意指英雄,其意不难理解。而所谓“奸”,则是从曹操本人的行为及为人处世的表现来概括。看到这儿,似乎我们可以明白,为何曹操听到这样的评价不仅不怒而且十分喜悦。《说文》——奸,私也。《广雅》——奸,盗也。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奸“可以说是他的智慧、权术、计谋和思想行为所有的总和。也许那时的人们由于视野或者世界观,价值观的局限,会有些许的误解。但身处后世的我们客观、辩证地的看问题的话,就应该不被前人所误导,因为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或者说以”奸“处世,无非适者生存罢了。作为一个封建军阀,始终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第五篇_《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姓 名 李 岩 波

学 号 081060587

学生单位 陕西省南郑县铁峪九年制学校

所在分校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南 生 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08秋 李岩波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全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文就他的奸诈和雄才等方面丰富而复杂的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曹操 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薄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著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是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其人虽然也很机智勇敢、爱才惜才、法度严明、体恤百姓,但更多的却表现出奸诈狡猾、残忍狠毒、虚伪假善。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可以看作是他极为复杂的性格写照,本文就曹操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一、奸诈残暴,乱世奸雄

1、曹操的残忍狠毒

曹操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一方面,是他苦心孤诣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吃里爬外,变刘氏江山为曹魏天下。他最奸诈残酷,也最有会玩弄权术。为渡过缺粮的难关,他借仓官之头,以转移士卒的愤怒;自己害怕别人行刺,却假装做梦杀掉自己的近侍。他不追关羽以全其忠,不杀刘备以免失天下之信;他赦免过痛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淋和杀害他子侄的张绣。但是他又极端猜疑忌恨。他认为他是天下第一,什么人也不能超过他,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他就会变着方给你小脚鞋穿,甚至杀你的头,灭你全家。袁忠、桓邵、边让都因为一点小事得罪过曹操,后来落在他手里,尽管下跪求饶,也没有能够摆脱身杀族灭的命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碰【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绝奸”的真面目。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

文人相轻的虐根性使曹操很早就动了干掉杨修的想法,但是由于他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处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了他“鸡肋”的哑谜,因而他毫不犹豫地以“惑乱军心”的罪名除掉了一个眼中钉,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了合法的。

再看“梦中杀人”,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曹操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嘴上说说,这近似童话的谎言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表现了让人恐怖的冷静、计划性和有步骤性,其结果自然达到了曹操的目的:“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2、曹操的奸诈狡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献帝进退两难。这

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以相互削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的奸诈狡猾,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袁绍集团中,谋士沮授就曾提出过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诸葛亮曾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里的“谋”,不但点名了曹操的奸诈,也说明曹操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巫告杨彪通袁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第六篇_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目录

摘要----------------------------------------------------------------3 引言----------------------------------------------------------------4

第一章:曹操受人不喜的原因 -----------------------------------------4

(一)曹操的出身-------——------------------------------------------4

(二)曹操的地位----------------------------------------------------4

(三)曹操的奸诈----------------------------------------------------5

第二章:曹操的性格特点---------------------------------------------6

(一)多元化---------------------------------------------------------6

(二)前后化---------------------------------------------------------6

(三)矛盾化---------------------------------------------------------7

第三章:曹操的功过是非----------------------------------------------8

(一)曹操之功------------------------------------------------------8

(二)曹操之过------------------------------------------------------9 小结---------------------------------------------------------------10 参考文献-----------------------------------------------------------10 致谢词--------------------------------------------------------------

摘要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提到三国演义,人们会想到爱民如子的刘备,智勇忠义的关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奸诈无比的曹操。前三者在作者的笔下代表着正义,一直广受推崇。而奸诈无比的曹操以其反面角色走完了他极其复杂叱咤的一生。本文通过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书中曹操的性格特征,并研究曹操受人唾骂的原因,客观总结其一生的功过是非。【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关键词:曹操 性格 功过

引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雄,是非成败转头空。”①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诈形象深入人心,他成了小人,奸臣的代言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对曹操的性格,能力,一生概况性的总结。作者罗贯中虽然把曹操塑造成了一

个反面角色,但却把他塑造的有血有肉。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扫平四合,在当时,他是最有能力完成统一的人物,他的政治军事能力都远胜刘备孙权等人,他是奸雄,但也是英雄。他一统北方,使北方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将来的统一鉴定了基础,他用人唯才,打破传统的门第出身制度,他的诗歌对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思想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所以他注定受人唾骂,民间百姓听书的时候“闻玄德败,颦蹙

②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但千秋功过,总

有后人评说,笔者依据三国演义,来对曹操的人物形象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的审视。

第一章、曹操受人不喜的原因

(一)曹操的身世

曹操虽然出生在显赫的官宦世家,但他的身份没有得到世人的尊重,相反更多得到却是人们的不齿,其父曹嵩原本姓夏侯,后来被大太监十常侍之一的曹腾所收养,改本姓夏侯为曹。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自己也做了高官,曹操的出身的家庭环境就是这样。

太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到东汉的十常侍祸乱朝纲,人们把他们当做异类,对他们嗤之以鼻,虽然他们有的位极人臣,他们却为世人所耻笑,世人从心里瞧不起他们。他们的后代注定受到别人的贬低。而东汉末年,官场和社会都十分注重出身门第。当时的选官制度讲究出身论。曹操虽然也是官宦之后,但他也是阉宦之后。他比不了袁绍袁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刘备虽落魄,却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血脉,皇家正统。孙权也是将门之后,孙坚的威名留于子孙。而曹操却是太监之后,难免为世人所不齿。汉桓帝,汉灵帝两朝,宦官专权,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对这些太监当然更加深恶痛绝。曹操这样的一个出身,毫无高贵可言,甚至常常被他的敌人来拿做文章。官渡大战前,陈琳为袁绍做《为袁绍檄豫州文》,称其为阉宦之后,把曹操的祖父,父④亲,和曹操自己都骂了一遍。

古往今来,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出身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在东汉末年的那个时代,出身门楣对从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但出身又是每个人不能选择和改变的,虽然曹操后来一统北方,扫平四合,威震华夏,但阉宦之后,始终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二)曹操的地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可以说是对手对曹操身份的总结,短短八个字,便看出了曹操当时在对手和百姓心中的地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政权早已是是分崩离析,历尽董卓之乱的献帝最后连个安身之所也没有,曹操把皇帝接到许都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各方诸侯发布命令,而汉献帝完完全全的成了一个傀儡皇帝。政治斗争是残酷的,衣带诏事泄,曹操连伏皇后也杀了,献帝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权利的交织变革总是伴随着鲜血,傀儡献帝在曹① 罗贯中《三国演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1页【曹操英雄形象分析】

②苏轼《东坡志林》

操手下受尽屈辱,也无可奈何。曹操此时的形象让人憎恨,人们憎恨他的狂妄,深深同情着汉献帝,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之时,曾和江东名士薛综就曹操何许人展开激辩,一句“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大义泯然,听着为之动容,然这一切也只是政治权利斗争的工具。君不见,当年孙坚私藏大汉传国玉玺,难道不该叫做汉贼,更有称帝者如袁术袁绍之流,皆可称作国贼,各方诸侯各怀私心,连所谓匡扶大汉的刘皇叔,也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封禅,五十步笑百步。

曹操挽大厦于将,倾扶社稷于危难,南征北战,好歹也统一了北方,震慑孙刘。诚如曹操所言,天下没有他,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大汉国祚延长三十余年,实属曹操之功 。最后大汉的天下还是被曹丕建立的魏取代,所有的条件都是曹操创造,使得当时与后世的人都认为他虽然没有自己取代大汉,但也是篡位者,是奸臣。然而事实终于是事实,曹操毕竟没有取代大汉,而且至于取汉是不是他早已有的心思,只有他自己知道,正所谓伪忠大奸,大奸似忠!就算曹操自己有这样想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他于王莽等人不同,王莽所得天下是高祖刘邦传下来的天下,而曹丕所得天下,却不是光武刘秀留下来的天下,是汉灵帝以后被董卓等人弄的分崩离析的天下,这份家业是经过曹操自己的打拼而来,如此说来,此行为如同汉高祖刘邦,身为秦朝亭长,却在天下大乱之时逐得秦鹿。高祖的功绩在于最后他击杀项羽,统一了天下,成者王侯败者寇自古皆然。此问题便如同当年论汤,武革命或篡逆之事。

(三)曹操的奸诈

世人对曹操性格特点印象最深的恐怕莫过于曹操的奸诈,奸诈人皆有之,更不用说这些政治军事场上的枭雄们,曹操的让人的痛恨的却是他不光诈敌人,而且还诈部下,诈朋友,诈亲人,所以他的奸诈形象深深的留在了大家的心里。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里就开始写到曹操小时候的性格中就表现出来了奸诈,小时候的曹操不服管教,行为放纵,为了让他叔叔不在管他,他诈病骗叔叔,挑拨父亲和叔父感情。曹操一出场就给了大家一个奸诈狡猾的形象,大家觉得曹操从小就奸诈,这种奸诈是与生俱来的。在战争中,为了解决军粮不足问题,他用小斛来发粮的办法诈骗士兵以达到减少粮食的开销的目的,后来事情败露后,为了稳定军心,曹操又想出“借头”的办法诈骗自己的粮官,他对粮管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曹操的奸诈已经开始升华;在官渡大战中,许攸来营,曹操就粮草问题和许攸的对话让人想到最多的还是一个诈字。两人之间一问一答,可谓引人深思,语言更是妙趣横生,虽然当时是两军交战之际,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但大家更多的却是记住了曹操的奸诈;为了让别人在他睡觉时不靠近,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他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他也知道没有别人当他开玩笑,为了让别人相信他的话,曹操又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诈骗戏。睡醒过后的惊讶,痛苦,更是把曹操的奸诈表现的一览无遗。刺董失败后,曹操和陈登逃命的过程中遇到了曹操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在吕伯奢的家中因为听到磨刀声,曹操便不由分说把吕伯奢全家老少全部杀死,再一次在路上遇到打酒归来的吕伯奢知道真相后,曹操为了保密,居然也杀了吕伯奢,

并且说出“令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句世人皆知的话,更让他的奸诈形象为世人所知,所以人们提到曹操就会想到他的奸诈,曹操已经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第二章、曹操的性格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4894/

推荐访问: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