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

时间:2018-08-20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人文环境 第一篇_何为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

认识人文环境

◇◇◇何为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实际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

◇◇◇何为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人文景观的分类: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窟卉、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

1

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革命活动地

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冈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

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例如,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观的一种。

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

2

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

3

【人文环境,】

保护人文环境

★★★每年假期旅游人为破坏人文环境比比皆是。

★★★你想对上面破坏人文环境的游客们说些什么呢?

4

★★★你的家乡有哪些人文环境?

★★★请为你家乡优美的人文环境设计一张名片。

5

人文环境 第二篇_宜昌人文环境介绍

宜昌人文环境介绍

长江三峡是我们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她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我们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之所以称为三峡呢,是因为她是由著名的三段峡谷组成的,分别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而她们又分别以“雄伟,秀丽和险峻”而著称。

三峡的风景是非常漂亮的,而其人文景观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更令她增色不少。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就曾三过三峡,并留下《朝发白帝城》这首千古名诗。三峡不光是楚文化的摇篮,也是巴文化的发祥地,而这两种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融,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楚文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就是楚乡人民为表的对屈原的崇敬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还有巴东的背篓世界和土家族人的独特婚俗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峡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曲艺,像花鼓,评书啦。而三峡民间工艺的美术魅力则主要体现在:服饰,首饰,雕刻,建筑等方面了,建筑艺术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吊脚楼”和“回水归池”的天井屋了。

那么接下来的旅程呢,我们会一一的感受到三峡非同凡响的魅力所在。

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这是峡谷入口处,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

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过了夔门,我们就进入了瞿塘峡。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像,风箱峡、石栈道等等。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风箱峡。大家请看前面那个黄褐色的峭壁,上面有一道裂缝,裂缝上放着几个好似风箱的东西,风箱峡便由此得名。那么那些酷似风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原来竟是古代的棺木。据考证,那些悬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古人是怎样把这么重的棺木挂上悬崖,至今仍是一个谜。

巫峡横跨重庆湖北两地。从重庆巫山县的大宁河口一直延绵到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有45公里,是三峡旅游中最完整的一个峡,因此也被称之为“大峡”。巫峡两岸的群峰以12峰为奇。而其中最俏丽者为神女峰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就在神女峰的脚下。请大家抬头看,在群山的峰顶旁有一人形石柱,大家看那像不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深情地俯视着长江呢?而关于她的来历也有一段感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渔夫出江大鱼,不幸遇到暴雨,最终船毁人亡。而他的妻子每天都会来到峰顶守望,盼望着丈夫的归来,可是很多年过去了,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妻子则一直在那等待着,直到今天。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神女峰也因此成为了夫妻间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美好象征。现在呢,我们的船也已驶出了巫峡,大家有没有觉得江面顿时开阔了不少呢?而前面丘陵连绵,沟壑纵横的就是著名的香溪宽谷了。这就是古代大美女王昭君的家乡了。相传,

昭君出塞之前,曾回乡探亲,船经过香溪时,她想在香溪中洗脸,可一不小心将脖子上的项链弄丢了,珠宝撒落在香溪中,从此,小溪就变得清澈见底,芳香四溢。人们就称这条小溪为“香溪”。除了昭君,这里还孕育了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如今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名人”,那就是曾轰动世界的神农架野人。

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76公里,她是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的。西陵峡呢,有三个之最。首先她是三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为四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其次,她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一个峡,北宋著名政治文学家,欧阳修为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最后呢,她是三峡的最险处。过去,这一带触礁沉船的事故层出不穷。青滩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的。当然现在的西陵峡经政治后早已今非昔比了。西陵峡的主要景观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和灯影峡。这就是著名的“西陵四峡”了。但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西陵峡的灯影峡了。灯影峡是以形取景得名的。山上有四块石头,非常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满载而归的生动形象。而每当到了夕阳夕照的时候呢,从峡中远远望去,他们就像皮影戏中的人物一般,非常有意思。所以这个峡就被称之为灯影峡了。

所以,去湖北旅游,一定要到宜昌看看。

人文环境 第三篇_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人文环境,】

陈添喜

摘 要 本文运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认为人文环境的渊源在本土文化,主张正本清源。提出了城市人格化的设想,指出人性化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并理性使用,以提高人文环境质量。

关键词 人文环境 渊源 意义 本土文化 人格化 人性化

1、概论

人文环境是当今最时髦最常用的—个词汇,它的产生和广泛使用适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我们从各学科各层面分别去剖析,发现其含义各有千秋。

1.1语言学。作为一个复合词,其在语言学上的含义一目了然,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环境属于空间概念,指周围的地方。

1.2哲学和社会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人文环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形态,起源于人们在工业化社会的意识觉醒,存在于城市精神和物质空间的各个角落,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人文环境,】

1.3城市学。从城市学的视角来分析,人文环境则是城市建设之目的物,较为狭义的具象理解应以城市的物质形象为主体。

1.4政治。中共“十六”大号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其中衡量城市化质量的主要指标有许多被包容在人文环境之中。实施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辅相成,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建立积极创新的人文环境。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城市规划原理,分别阐述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供讨论:

2、人文环境的渊源在本土文化

首先应该肯定人文环境中所包容的各种文化属于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优秀的精华才会一代一代继承和发扬。如果把人文环境意喻为一种产品,那么产生良好的人文环境的种子必须是优秀的文化集成;培植人文环境的外在条件必须是文明先进的人文环境;养育人文环境的活土必须与之水土相服,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由此形成的文化称之为本土文化。立足于此的本土文化的时空概念广袤无边。纵观历史长河中人文环境的更新、演替、发展沧海桑田;横观各地各民族人文环境干差万别。人类创造了地球文明,地球文化是天大的本土文化,地球人共同营造当今世界的人文环境;我们中国人创造了古老悠久的华夏文化,由独特的中华本土文化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城市乃至社区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更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表现在与城市社区本土文化相关联的唯一性或不可替代性。当然,健康进步的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并不具备排他性,从辩证唯物的历史主义观点去分析,正是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与各自创新,才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永恒冲撞永久融合,才使人类社会的人文环境五光十色,璀璨夺目。其演化更新的过程表现为发展——变化——再发展——再变化。维系人文环境不断文明进步的纽带是理性意识。形成这种理性,无论是机制还是程序.其关键之处均是创新。而创新的先决条件是符合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的核心内涵也是扎根于当地的本土文化,由此可见,无沦由表及里还是由里及表,人文环境与本土文化都不是一对双胞胎,而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本土文化是人文环境的本原。因此,研究和挖掘利用本十文化,是建设人文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说链接本十文化的人文环境,既符合历史的真实性义符合现实的需要。近年人文环境建设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立于上海街道以黄包车夫等旧上海民俗为素材的雕塑和以丁玲等文化名人为素材的雕塑,把握了上海的历史脉络。市民走街道间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相反的是某些城市大量复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分场所仿造欧式构架,看不懂的西洋镜让市民找不到家,不知今夕是何年。

城市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本土文化永远支撑着人文环境。毛泽东同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导是人文环境创新的基本法则。

3、人文环境的现实意义在于创建人格化和人性化的城市

3.1人格化

人格化的定义是将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追求城市品位,建设品牌城市.打造生气勃勃的活力城市等目标的核心就是要把灰色的混凝土森林改造成生命力旺盛的花园、如果把城市当作人进行生物学解剖。那么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建筑便是他的骨架和肌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是他的血管和经络;城市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生命足他体内流动的血液;树林花草是他的毛发。一个健康的城市筋强骨壮、肌肉发达、血管畅通、毛发繁茂。如此拟人化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拒绝粗放、粗暴、野蛮、掠夺和强权单一等侵犯城市“人权”的行为。应采用温柔的人道主义战略善待大家赖以生存的的血肉之躯.用心理解人格化城市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其中张扬的城市个性体现了他的思想;水乳交融的亲和力是他的感情外露;朴实无华的民风民俗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他的行为表现。

(1)城市个性。缺乏个性的城市等于缺乏思想,失却灵魂。干城一面已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的通病,更为恶劣的是形成此等症状的病灶根深蒂固,病原体是崇洋媚外和盲目照抄。个别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城市有能力克隆西方城市,省会城市有能力克隆西方和国内特大城市,以此类推直到小镇从上从外照抄照搬。抄来抄去,不仅城市建筑丧失了地方风格,就连地名路名都雷同无异。例如长沙市的街道名称在省内其它几个城市都有雷同,其中解放路、五一路,人民路、中山路、湘江南北路等主要街道的名称均在某市重复出现,雷同个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占其主要街道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构成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人文环境的其它因子,如园林、雕塑、广场、道路等等一旦失去特色,城市也少了个性。

(2)城市亲和力

城市亲和力是展示城市人文环境的魅力所在,可以用温和宽厚、热情奔放、多元兼容等来概括。温和宽厚指市民对城市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处处感知城市的温馨,冲突和怨恨无踪无影;热情奔放指城市具备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朝气蓬勃的态势把城市变化成人才和资金的洼地;多元兼容指城市具有认知异质文化、海纳百川和完善自我的能力,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

(3)城市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既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展示人文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犹如人的素质存在个体差异,人格化的城市也分品位高低。高品位城市至少应具备学习、文明、健康、求进等基本素质,即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城市,市民爱读书,尊重知识和人才;文明型城市的市民谦让宽容,自觉遵守社会公道;健摩型城市的市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自觉抵制颓废;求进型城市的市民随城市发展不断求取进步,在城市变化中求取个人发展,与时俱进。

3.2人性化

人性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顺应人所共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适应人的本性。由于人性化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广义的人性化概念随时空变化而有所区别。例如当代城市规划界广泛倡导的以人为本原则和人性化设计理念完全可以理解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核心也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际上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人性化思想,受诸多历史条件制约,建国多年来我们的人性化研究已经落后于西力,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缺少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研究资料,实施“以人为本”的口号只能以参考利用人的生物学特征及国外资料为主,导致城市规划效能和效率先天不足。由此可见,应用人性化必须克服赶时髦的教条主义和浮躁的偏激情绪。我们建设以人性化为核心的人文环境的着力点不外乎中国特色的人性化和理性的人性化两方面。

(1)中国特色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是以费尔马哈(Ludwig feuerbaeh)为主要代表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科学地接受了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推动了规划律设中的人性化研究和设计。但由于人本主义把人仅仅看成是生物学上的人.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机械照搬这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思想往往导致局限、片面、盲从。例如把人文环境建设等同于建大剧院、大广场、大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动辄与国际接轨。忽略了人性化的普遍要求和当地的现实情况。如果把人性化当作一项规划目标,那么实施人性化战略也有一个从温饱到小康的渐进过程。我国的基本国

【人文环境,】

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均衡,东西南北中在经济状况、地珲特征,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差异各有千秋。因此,人性化的人文环境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理性的人性化

形而上学的人性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的本性,由此衍生的人性化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成份。受上述西方人性论影响,在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大旗下,学术界乃至管理部门在中国闭关锁国多年之后,出现了对人性化矫枉过正的倾向,与此相对应的人性化设计无辜地成了自由化思潮的帮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偏激的人性化始终在厮杀。2002年国务院13号文件对城市规划及风景名胜区提出的某些监管措施,对上述偏激或没落的人性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人文环境中过分夸张的人性化色彩(如谊染无政府主义的西式图腾,不合国情的文化建筑等),将被理性的人性化修正之后回归自然。建设温情和谐、中性多元的以社区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始终是规划建设丁作的重点。

4、结语

人文环境伴随人类文明产生于世,并紧跟历史的步伐,随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发生演变和更新。但时代变了,人文环境的根却始终难以逾越本土文化。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人,应以理性的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理念把我们的城市人格化,让城市的每个组织都由文化细胞构成,这就是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 第四篇_苏州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

这次,人文精神俨然从边缘来到中心位置,如果能在制度层面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对接点,那么,它必将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此找到安身立命的居所。目睹苏州近几年城市嬗变,的确为人文精神在城市的复兴中,提供了不可小视的现实理由。 苏绣的双面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有座匠心独具的雕塑,呈现螺旋上升结构,雕塑上刻着两个字—“圆融”。这是苏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鲜明标志,它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就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共生。所以,回味苏州近年来一鸣惊人之变,发人深醒之处,其实并不仅只是GDP的跳跃增长,科技产业旋风的高调掀起,更耐人寻味的是,苏州的现代化与科技化进程,为什么竟没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千百年来的老街古巷为什么可以完好无损?为什么旧貌不改,却依然能够另塑新颜?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认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所有的城市都努力往“现代化”的方向走去,但城市发展的目标其实不应该是在“现代”那一端,而是在传统与现代这两点的中间。

显然,苏州就是一个沿着传统与现代交汇互融的方向走去的城市,不但古风依旧,又一步踏上了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原因之一也许是,苏州人深谙“双面绣”之道。

【人文环境,】

凡是亲眼目睹过苏绣技法的人,都会被“双面绣”的高超技艺所折服。苏州副市长朱永新形象地指出,苏州的城市发展就如同“双面绣”: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协调地合为一体。

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140个城市与它同时代建城,如今仅存六个,而苏州是惟一在原址上没有变迁的城市,被称为城市中的“活化石”。1000年前宋朝平江图所展现的城市格局一直未变,“凝固”至今,不仅安顿了人的肉体,也安顿了人的精神。粉墙黛瓦的建筑、雅俗共赏的评弹、惟一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昆剧等等,多种文化形态成为苏州最大的财富。

很多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跟苏州比,但是从文化的长度、厚度和宽度来看,国内却鲜有可比者。从明清开始,文化发展就成为带动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使它一度成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苏州也是整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方,文庙里面记载着最早的工人罢工。明清两朝全国的行会总部大部分都建在苏州。

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赋予苏州的独特人文精神,今天再次成为苏州崛起的强大根基和动力。在古韵与今风合奏齐鸣之下,苏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市转型之路。朱永新说,人文精神是苏州这个城市品牌最主要的特征,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朱永新直言不讳:“苏州80年代靠老乡,90年代靠老外,说到底,最终还是靠文化。”

是归人不是过客

笔者有一次夜游寒山寺,无意间发现旁边一座新起的园林式住宅小区,在它的广告宣传册上有一首诗,末尾几句话这样写道: “在枫桥畔停泊,从此,是归人,不是过客。”

几年来,对推动苏州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的外来投资商,他们在苏州生存状态的演变正好映照了这首诗。特别是台商,从最早客居酒店、租房,到买房、买别墅;从孤身一人短暂停留,直至带着妻儿老小举家西迁,在苏州建立家园,从此反客为主。

投资商如此钟情于苏州,将投资地和家园选在了同一个地方,其实也正说明他们所选择的,不仅是一个“发家”之地,同时也是能够安置身心的“心灵居所”。而苏州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正好成全了他们内心这种潜在的价值取向。以下几位台商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先后引导了很多台商来苏州投资的安信顾问公司总经理胡蔡安先生,祖籍是福建。他1992年来大陆考察,足迹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大陆的沿海城市,而最终落脚苏州。他坦言自己被苏州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精神所打动,包括苏州非常淳朴、善良的民风,浓郁的文化气

息,自古传承下来的读书风尚:父母宁可省吃俭用,也一定要子女读书。的确,苏州是中国著名的状元之乡,现在也是全国人均购书最多的城市。并且基础教育也很发达,高中升大学比例超过了86%。 笔者有幸采访了最早来苏州长驻的两位台商。一位是飞利浦(苏州)的前任总经理李云政,他早年曾被派往欧洲,之后回台湾,然后被派来苏州,开始太太坚决不肯过来,两年之后,不但定居苏州,而且在苏州著名的十全街上开了一家服装店,名气也越来越大。而李云政则向总部明确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其他派遣,如今他已退休并且留在苏州。他讲起苏州简直如数家珍,俨然一个道地的苏州人。

另一位是明基集团最早派驻苏州的主管,现任明基子公司达方科技副总经理的潘振兴,他从明基在苏州奠基开始,一住就是10年,是“苏州现象”当之无愧的见证人。他曾在十全街一家酒店住过一年,每天傍晚出来和街上的各家店主们闲谈,学习苏州话,后来大家都戏称他为“十全街街长”。

潘振兴可以说是最早融入苏州的台商。他这样表述自己对于苏州古城的感觉:“我每次从那些老房子旁边走过,望进去那一条条悠悠长长的小巷,弯弯曲曲可以往里面一直钻一直钻的小巷,和小时候在家乡的感觉一模一样,恍惚之间觉得我的奶奶还住在里面。”10年多了,潘振兴对于苏州的迷醉仍然不减分毫!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但笔者并非认为“乐水”的苏州人全都是“智者”。但毕竟深受千百年水居意境的浸淫,造就了苏州人的温和性情与淳朴民风。加上深厚的文化底韵,这就是大批台湾高科技企业精英从“过客”最终成为“归人”的缘由。早几年时,苏州百姓虽然真切感受到外资带来的好处,却担忧“好景不长在”,制造业会因又一次大规模转移而空留一片荒芜。但如今市民已经清楚看到,台湾人不仅是来投资,也是来安家的。资本不是来寻找跳板,而是来寻找归宿的。而“资本根留苏州”也正预示了苏州未来的发展潜力。

城市之间的竞争,其实已经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当全国各地为招商引资而狂建开发区,并不断加强各种软硬件配套的时候,苏州却首先着眼于保护古城。基于此目的才在城西城东建了两个工业区,计划把城内的工厂搬出来,其实工业区的发展方向开始并不明确。结果偏偏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因为古城人文环境的完整保留,人文精神的传承,才最终留住了“发现苏州”的台资探路者和冒险家。后来也同样打动了李光耀,他在考察过中国很多城市之后,最后还是选择苏州建立开发区。

朱永新介绍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苏州人文底蕴对于投资的直接影响。比如很多投资商,考察过多项软硬指标,听取了各种优惠承诺之后,往往还是会犹豫不决。反而是在游览古城、博物馆的过程中才做出最后决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2990/

推荐访问: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