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

时间:2018-08-12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中国礼仪文化 第一篇_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钟杨

(12级人文学院英语系3班)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 礼仪教学中。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体现和文化 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礼仪的发展,同时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解读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礼仪 中国 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价值

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

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

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

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

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

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

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

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

【中国礼仪文化,】

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

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

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

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由此亦可令我们相

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萌芽,有几个特点是值得后人思考的:

一是商殷的礼仪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基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周易·序卦传》中说:“物畜然后有礼。”这里的“畜”,就是“储存”的意思。物质丰富,有了若干储存了,才有可能关注礼仪。后来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在思想上与此一脉相承。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先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观点也是颇近似的。

二是最早的礼仪并非某个帝王或圣人所制定,而是老百姓集体地约定俗成,它往往与民间的习俗相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以民俗为根基的行为规范。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文史专家刘师培就说过:“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异同。”(《古政原论》)学者李安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一切民风都是起源于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所自然无意识地采用,变成群众现象,那就是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的自觉,以为那是有关全体福利的时候,就变成民仪了。直到民仪这东西再加上具体的结构和框架,它就变成制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这就把俗与礼的关系以及俗如何入礼说清楚了。

三是最早的礼仪规范还不是在人际交往层面上进行规范,而是人神关系上的规范。也就是说这作为民风起源的“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中的“生活条件”,当时还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条件,而是人们精神领域中信仰生活之条件。因此,《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这对确证商殷时代就有了礼仪文化很有帮助。

三、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在上篇的句子中,“鬼”与“礼”是指当时殷人事神的两种不同方式:“鬼”是一种以神的威压使人为之震慑的方式,而“礼”则是一种较为文明的与神交流沟通的方式;“先鬼后礼”的结果就如同“先罚而后赏”一样,对神只心存敬畏却

不觉得亲近。总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规范,与社会学范畴的伦理还未挂上钩。

到了周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原来周人比之他们的祖先商殷人来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礼纳入实用的范围(“尚施”)。当然,他们还不至于先进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时又与鬼神拉开距离(“远之”);于是这“礼”便成了人间社会之礼,这“仪”也就是人际交往实用之仪。在西周时,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礼仪作为治国的手段为西周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比起商殷的奴隶制社会来,历史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所以生逢东周礼教衰微乱世的孔子,才满怀向往之情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根据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在周礼的基础上使整套的礼仪进一步完善,并创造性地用“乐”(音乐,也指广义的艺术)与之相配合,使理性的规范与情感的内化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由此可见,“礼仪之邦”不仅是给予我文明古国的一种美誉,也是对人类精神建构与其间蕴涵的普世性价值的认同。

中国礼仪文化 第二篇_中国文化与礼仪

礼仪与中国文化

从封建时代的礼乐制度到现代社会的和谐文明,礼仪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悠久深远的影响。因此,礼仪从另一个侧面更是反应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及变化。

一、 礼仪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最早追溯到周代的礼乐制度,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把同姓宗亲和异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周王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所以从礼仪的产生角度来说,最初礼的产生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虽然并不单纯,但是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需要礼仪规范去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让社会更稳定和谐。而周公制礼作乐,为后世礼仪的发展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可以说,封建文明的萌芽催生了礼仪文化。但是,在礼仪的初期,礼仪规范主要还是针对贵族阶层,这也体现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等级歧视现象,而这对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 礼仪的发展

说到礼仪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影响两千年中国历史的人——孔子。恢复周礼一直是孔子的追求,他周游列国所传播的儒家文化十分注重礼。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最重要部分,儒学中所讲的礼维护着封建社会的统治与发展,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影响,礼仪文明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风气。当然,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礼仪始终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制度规范,历史上的礼仪文明被深深地打上封建时代的烙印。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封建礼教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向知礼,懂礼改变,这客观上又促进了文化习惯的形成。

三、 礼仪与中国现代文化

自封建社会瓦解,西方的思想文化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西方文明和中国古老礼教的碰撞下,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礼仪文明和规范。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下的中国,礼仪文明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和追求,这时的礼仪文化,更多的是人们的自我约束和道德力量的约束,这相比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制约,礼仪文化传播的更加自由,更加为人所接受。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现在礼仪对古代礼仪继承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一方面,古代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制定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制定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这些都是现代礼仪所要继承和借鉴的。另一方面,古代封建礼仪不尊重人,重在维护封建统治,这就必须为现代礼仪所否定。

总体来说,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转折关头,都伴随着一场礼仪观念的进步和礼仪习俗的更张。礼仪是一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并且与社会文明程度成正比,从古至今的礼仪发展都在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前进,从奴隶制下的礼制到封建文明中的礼制,再到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礼仪正在不断向着规范,自由的方向发展,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礼仪,礼仪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维护统治需要的工具,礼仪文化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反应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从而成为中国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礼仪文化 第三篇_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姓名:邹友英 班级:商务3102 学号:213100792 摘 要:【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

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

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

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

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

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

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 : 古代礼仪 社会生活 财富 继承 发扬

正 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

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

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

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

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

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

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

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

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

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

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

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

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几句话来总结中国古代的礼仪就是“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中国古代社会的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礼,礼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存几千年的原因。

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

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

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

参考文献:

《仓有备栗,可以待凶饥---简评中国礼仪文化》 李学文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传播学浅》 安占鹏 《科教文汇》2009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礼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6期 《中国古代礼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9期

《读彭林先生“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刘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10期

中国礼仪文化 第四篇_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语从心出。言语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点不错的。有些人为了把他的内心世界掩盖起来,说话时确实经过了反复的盘算,但是绝难做到一点不露痕迹。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须首先要做到心地纯正,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这是很不容易的,按佛教的要求,这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学才能完成的。一个以损人为目的的小人,是永远也无法做得到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而远离小人的劣质了。

慎言并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样,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条,真要是那样,就是无言了。无言之人,或者言语极少之人,也许能使人一时的感到莫测高深,但反映一个人本质的东西,虽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观其行。所以时间长了,就是你真能做

到一言不发,但总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学识的深浅、人品的优劣,还是要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暴露出来的。妙论精言,虽然不以多为贵,但只要言得其宜,虽万言又有何妨!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提倡慎言。在谈论正事时,要言简意赅,在逸兴闲谈时,切忌蜚短流长。正如荀子所说:“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口业乃善业不可分割的组成,修好口业,善业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养的人、受人称赞和尊敬的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

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

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传统礼仪:最具中国味的拱手礼

拱手礼也叫作揖礼。这个礼既能表达晨报对您的感谢和尊敬,也是咱们中华的见面礼仪,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和人情味儿。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亚商一直把读者视作最最亲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为您的挚友,朋友之间见面,自然要行拱手礼。【中国礼仪文化,】

如果您是一位外国朋友,您一定也能从这个具有中国气息的问候中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您也许还会给我们回一个拱手礼。葛优说,他曾有幸和马龙·白兰度就餐,当时这位国际巨星一见面就先行了个拱手礼。

中华传统礼仪: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人客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中国人的“礼”:懂礼、习礼、守礼、重礼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礼仪文化 第五篇_中国礼仪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09历史 涂尚瑞 摘 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 : 古代礼仪 社会生活 财富 继承 发扬

正 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

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几句话来总结中国古代的礼仪就是“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中国古代社会的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礼,礼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存几千年的原因。

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

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

【中国礼仪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礼仪文化,】

《仓有备栗,可以待凶饥---简评中国礼仪文化》 李学文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传播学浅》 安占鹏 《科教文汇》2009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礼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6期 《中国古代礼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9期

《读彭林先生“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刘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10期

中国礼仪文化 第六篇_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2011级

摘要:今天,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文化交织到一起。由于西方先进的科技,很多人很向往西方的生活,因此西方文化在中国越来越盛行。相反,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错误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很大问题,尤其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更是被国人所漠视,出生在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却不懂得礼仪,甚至还要学习西方的礼仪。中国传统礼仪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都是封建的东西,中国古代的“五礼”,每种礼都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表达,因此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键词:炎黄子孙 礼仪 美德【中国礼仪文化,】

前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为自己而骄傲。在学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知识后,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黄帝那个传说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到夏代的封建社会,在清朝时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段历史是漫长的,我们学习它们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似乎我们学习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是为了考试一个目的,在这过程中我们记住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感兴趣的会翻阅其它书籍,了解更广的历史知识。我想说的是作为炎黄子孙,处在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我们除了考试,学习历史知识外,应该去继承和发扬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礼仪的现状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一直传承到今天并名扬海外的原因。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并未向前发展,由于很多人对传统的轻视和错误评价,很多人都不知道礼仪是什么,所以失礼行为到处都是。由于历史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进程。在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后,我们开始盲目崇拜西方的一切,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先进的。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大量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在这过程中,西方的文化也被我们大量引进我们的生活。今天,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欢迎,相反,具有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却变得很冷淡,很少有人懂得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虽然端午节有这么多的文化习俗,但很多人只知道端午节是国家法定假日,觉得自己

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去好好休息放松一下自己,而把端午节的习俗放在一边不闻不问。这种不重视使得这个属于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韩国首先拿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这可以看出中国虽然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却对它们不够重视。除了传统节日,西方的传统礼仪也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的商务礼仪越来越受到中国群众的欢迎,如化妆、打领带、吃西餐等。很多人认为这是时尚,对那些传承了中华传统礼仪的人,常被人认为是封建保守。

二.礼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中华传统礼仪源远流长,它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封建保守,而是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历史上中国传统礼仪等中国传统文化曾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中华传统礼仪不像西方礼仪,中华传统礼仪是经过长时间沉淀才形成的,它注重的是内外兼修,而西方的礼仪更多的注重的是外在的华美。中华传统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学习的。

中国传统的“礼”源于祭祀。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精深的体系和博大的规模,《周礼》、《仪礼》和《礼记》即“三礼”基本上奠定了礼的理论基础。春秋时期的儒家非常重视礼,他们所说的礼还包括“乐”在内。他们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也注重“乐”,即内在的道德教化。圣人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但他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教化。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是有根据的,《中庸》中描述中国的礼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明中国的礼无处不在,数量非常多。为了研究方便,后人把礼归类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五礼”

吉礼是指祭祀的礼仪。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惠于万物;自家的祖先为家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人为了回报他们的恩惠,就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表达。而古人祭祀为了祈求吉祥,就把这种礼仪称作吉礼。吉礼可以表达人们的感恩之情,让人懂得感恩。不能把祭祀的礼仪简单的概括为封建,清明节回家扫墓就是要让人们心存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我们有自己的家谱可以找到自己家族的源头,也许每个家族的历史里面还蕴藏着世代流传的家族精神。通过祭拜使我们对自己的祖先有一份敬重之情,激励下一代更加努力为家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凶礼,包括丧礼和荒礼。人终归是要死的,但由于人与人之间有血缘关系或特殊的社会关系,在他人死后,难免会对死去的人有哀悼之情,这就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如在人死了气绝后,亲人要举行“复”的仪式。“复”是招魂的仪式,即让一人担任招魂者,将一套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搭在左肩上,然后登上屋

脊,面朝北拉长声音呼喊“噢——某人回来吧!”连喊三遍,然后将衣服从屋前扔下,堂下的人随即将衣服拿进屋,覆盖在死者身上,希望死者灵魂能够回到身体里。人死不能复生,这种希望奇迹能够发生的方式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伤之情。这种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无疑是非常迷信的,但如果真的对父母亲人有爱心,对死者会有哀伤之情的人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因而也就不会认为是一种迷信。

军礼,即军队的组建与管理。强大的军队不仅要求每个士兵具备强壮的身体素质,还要制定整齐划一的礼仪规则来约束士兵的行为。军礼能够让军队井然有序,在面对敌人时也能临危不乱,强大的气势甚至可以给敌军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国家在十年一次的国庆上举行的阅兵仪式,士兵们组成的方阵整齐的从天安门广场前走过,整齐的步伐让我们对军人肃然起敬。军队里每天都要对士兵进行齐步走、向左向右转等基础的训练,这些虽然简单,有的人做起来很好,但是训练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团队来训练的,因此,这些最基础的训练能够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宾礼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在有天子、诸侯。但国家与国家间要交往,国家领导人在接受其他国家的访问时,需要有适合的礼仪来迎接,否则就会给访问人员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损害国家的形象。

嘉礼,嘉有善、好的意思,因此嘉礼就是有关饮食、婚冠、贺庆等方面的礼仪。冠礼,即成人礼,成人礼目的是让孩子树立成年的意识,懂得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今天的成人礼并不像古代那样每个人到了成人年龄都举行成人意识,因此独立意识不强,很多人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人虽然长大了,心却没有长大。有的人凭借父母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0716/

推荐访问:中国礼仪文化ppt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