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阅读题 >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时间:2014-03-07   来源:阅读题   点击:

【www.gbppp.com--阅读题】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一):《泊船瓜洲.游子吟》读写练习题

《泊船瓜洲.游子吟》读写练习题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写出全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并画出来,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 .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 )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本诗的作者是 代的 。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 ;“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 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 的景象。全诗抒发了诗人 家乡的感情。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写出全诗的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情景并画出来,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游子吟 ( ) .

慈母( )手中线, ..

游子( )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意恐( )迟迟归。 ..

谁言寸草( )心, ..

报得三春晖( )。

...

《游子吟》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手中线”“密密缝”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 ;“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 ; 最后两句,用寸草比喻 ,用阳光比喻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慈母的 之情。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读同学习作,回答问题。

妈妈的眼睛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五年级一班 张佳祥

我快乐时,

妈妈的眼里充满愉悦,

增添了我的幸福。

我生病时,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妈妈的眼睛充满了关切,

抚慰掉我心中的痛苦。【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我取得成绩时,

妈妈的眼睛透露出赞许,

使我信心倍增。【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我遭遇困难时,

妈妈的眼睛流露着鼓励,

使我受到鼓舞。

啊,妈妈的眼睛蕴藏着无尽的爱,

爱是洒向孩子心田的阳光雨露。

发表于2007年1月9日《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 总第3927期 指导教师:朱维山

1.诗歌写了哪些情况下妈妈眼睛的特点?

2.诗歌最后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五.描写一个场景,表达出爱母亲或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或记叙文都可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释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译文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介绍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思考.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联系全诗,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二):游子吟教案

游 子 吟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游子吟》,了解诗意;

2、理解《游子吟》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游子吟》。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游子吟》,并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录音、投影片;

2、学生收集有关赞颂母亲的诗、文、歌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录音《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跟唱,可配上动作。

2、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你看懂了什么?

3、谈话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孟郊,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是她的妈妈把他教养长大,他每次外出求学、应举、漫游前,母亲总要按当地的习俗,为他细针密线的缝制衣服,为此,孟郊非常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诗——《游子吟》。(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非常有名的诗。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二、理解句意,感悟诗情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把诗读通顺。【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2、指名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3、录音范读,学生听,注意节奏,再跟读。

4、学生分小组读诗,并根据课后注释,讨论诗意。

5、把你喜欢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这一句讲了什么?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6、请同学串讲诗意。

7、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想象,说说儿子在临行前,他们母子会进行怎 样的对话?

8、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并以情驾驭齐读古诗。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母亲的诗文、歌?

2、联系实际,说说妈妈对你的爱及你如何爱妈妈?

3、唱诗《游子吟》,边唱边想象诗的意境。

四、总结

五、作业设计

1、继续收集有关赞颂母亲的诗文。

2、完成课后选做题:边吟边想,把想到的情境写下来,或者把妈妈对你的爱及你如何爱妈妈的用片断或小诗将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手中线

慈 密密缝

(三春晖) 恐迟归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

哺 难

游子吟 育 报 母爱

子感动

身上衣

游 子

(寸草心) 临行

( 执教:上丰中心学校 鲍玲玲)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三):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词语解释】

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子。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诗文赏析】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50 岁才中了进士,做了溧阳县尉一个卑微的小官。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四):古诗游子吟的意思_游子吟阅读答案_作者孟郊

<游子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词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游子吟的意思_游子吟阅读答案_作者孟郊
[前言]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古诗游子吟的意思_游子吟阅读答案_作者孟郊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五):题金陵渡阅读答案_题金陵渡翻译赏析_作者张祜

<题金陵渡>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祜。古诗全文如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镇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静静地坐落着一幢小楼,夜宿的远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乡愁。题金陵渡阅读答案_题金陵渡翻译赏析_作者张祜。明月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尽,隔岸几点灯火闪烁,照亮的可能是对岸的瓜州。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游子吟的阅读答案(六):登楼阅读答案_登楼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登楼>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登楼阅读答案_登楼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鉴赏]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90/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