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阅读题 > 何方可化身千亿

何方可化身千亿

时间:2018-06-08   来源:阅读题   点击:

【www.gbppp.com--阅读题】

何方可化身千亿 第一篇_湖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束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日月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交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痛斥宋懦“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澡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 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不正是人生空幻么?尽管号称“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以及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于是成熟了。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然而也同样带着没有出路、没有革命理想,

带着浓厚的挽歌色调。《儒林外史》也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但是,它们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①觌面:见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从而导致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等盛极一时。

B.清朝前期,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C.清代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以致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黑暗的情形。

D.《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能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媲美,但是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色调,也不能给人指明出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因素被打压,中国的发展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B.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是明代新文艺思潮的基础,它有着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钦羡,是一种现实主义。

C.《儒林外史》把理想寄托在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红楼梦》最终让宝玉出了家,都延续和发展了《桃花扇》的人生空幻感。

D.《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使之带有异彩的主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只能够以考据名世,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的《孟子字义疏证》被他儿子视为无足轻重,那个时代民主思想之匮乏可见一斑。

B.《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

C.在鲁迅看来,表面繁华的贾府已经布满悲凉的雾气,然而能够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并从中体验到人生无常之悲苦的只有宝玉一人。

D.《桃花扇》带有感伤这样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学生何蕃,入大学者廿馀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

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馀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而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阂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馀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大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日:“蕃,仁勇人也。”或者日:“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①,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大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干彼者欤?缺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亦使其无传焉。

(选自《唐采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太学生何蕃传》)

【注】①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齿:交流

B.不可选纪 选:计算

C.而后间一二岁乃归 间:间隔

D.哀其孤而字焉 字:养育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B.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遗也/

C.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遇也/

D.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蕃学业有成,品德高尚。人太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厚学识,品行端正。从太学的学生到学官都对他推祟称颂,他的突出事迹被上报到礼部。

B.何著名声很大,却怀才不遇。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虽然很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而爱奠能助;在礼部为官之人,又都嫉贤妒能,故未被任用。

C.何若非常孝顺父母。初人太学,大约一年回家一次。因父母阻止,他已五年未回家省亲。担心父母年老不能照顾自己,他决定回家奉养双亲。

D.何蕃既仁义又勇敢。他在太学读书,诸生都不敢做不仁之事。朱池反唐,诸生想跟随叛军作乱,来请何蕃参加,何蕃义正辞严地训斥了他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5分)

(2)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t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蓍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绝知南雪羞相井,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唾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8.请分析陆诗中的“雪堆”和张诗中的“南雪”的不同意蕴。(5分)

9.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而之处?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的句子是:“ , ”

(2)苏轼《扛城子·密州出猎》中“ , ”两句运用了典故,诗人以魏尚自比,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幺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粮,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

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呆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粮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你罚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屯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干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天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何方可化身千亿】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材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 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买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何方可化身千亿 第二篇_2016年长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长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过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经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取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则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在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

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

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很可能不正确。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那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emisia 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日本著作是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家,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

名‚青蒿‛作为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1.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B.但是 C.因为 D.而且

2. 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2分)

3. 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

4. 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 。(2分)

5. 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⑾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③②①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 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4分)

(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忆江南

方令孺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

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①

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漠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奈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荫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连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杆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敏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想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竞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伤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②

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7. 赏析第①中加点字“浮”的精妙之处(3分)

8. 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

9. 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 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由学画引出春画的父亲,巧妙自然

B. 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女儿的希冀

C. 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

D. 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

11. 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是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何方可化身千亿】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2) ,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何方可化身千亿】

(4)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

(5)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6)何方可化身千亿? 。(陆游《梅花绝句》)

(7)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8)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1)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今岁东风巧剪裁, 仙衣不用剪刀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国色初酣卯酒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太守问花花有语,

直恐明年花不开。 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间喝的酒

13. 第二首诗标题中“前韵”是指哪几个字?(1分)

14. 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 “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 “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的不同凡响

D. 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15. 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9分)

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

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

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②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

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

何方可化身千亿 第三篇_2016届长宁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在今年上海各区县已经考过的一模测试中,长宁的这份语文试卷水平较高。

长宁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练习卷

语文学科试卷

2015.12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emisia 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B.但是 C.因为 D.而且

2.第⑥段中黑体字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2分)

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2分)

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⑪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4分)

(1) 。

(2) 。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忆江南

方令孺①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②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2218/

推荐访问:千亿词霸 千亿国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