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时间:2018-04-05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农村社会学 第一篇_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一)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

1.按照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农村社会的个人,农村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社会组织,农村环境。

2.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标准,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作横向分类:农村产业,农村人口,乡村文化。

(二)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1.农村社会流动 2.农村社会分化 3.农村社会问题

(三)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

1.农村社会制度 2.农村社会保障 3.农村社会控制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

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

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

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

二、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

第二章 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

农民:就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的内涵:1.农民是一种职业 2.农民生活在农村

中国农民的特征: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4.传统观念浓厚5.农民问题突出

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 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 4生活节奏比城市缓5.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

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一、农民的劳动方式 二、农民的消费方式 三、农民的交往方式 四、农民的婚丧嫁娶方式 五、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

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1经济发展是农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民社会分化的内部动力

中国农民大体上划分为八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 2.农民工阶层 3雇工阶层

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6.私营企业主阶层

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8.农村管理者阶层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变化。

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1.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农民企业家 2,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3.高素质的农民技术员4农业社会化服务者 5农民组织领导者

第三章:农业特征与农业功能

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1)农业的就业功能(2)农业的文化传承 (3)农业的生态功能

第四章 农村组织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的特点:(1)人口密度较低(2)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活动比较简单,自给自足性强。(3)社会结构简单(4)家庭与邻里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村的功能:(1)农业生产功能(2)传统文化保存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农村社区的特点:(1)地域特征(2)人口特征(3)组织特征(4)文化特征

根据社区的经济结构可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村、渔村、旅游村等。根据行政关系可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社区发展:是综合性社区行为。它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农村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论述题):(1)各项活动必须符合社区的基本需要,并根据人民的意愿制定首要的工作方案;

(2)全面的社区发展必须建立多目标的计划,并组织各方面、各部门联合行动;

(3)在推行社区发展的初期,改变居民的态度同物质建设同样重要;

(4)社区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民热心参与社区工作,从而改变地方行政机构的功能;

(5)选拔、鼓励和训练社区领袖人才是社区发展计划的主要工作;选拔、鼓励和训练社区

领袖人才是社区发展计划的主要工作;

(6)社区发展工作应特别重视妇女和青年的参与,以扩大参与的基础并获得社区的长远发展;

(7)社区自助计划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政府积极而广泛的协助;

(8)制定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必须有完整的政策,行政机构的建立、工作人员的选拔、地方和国家资源的开发、社区发展的实验与考核机构的设立等都应逐步配套进行;

(9)在社区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全国的和国际的民间自助资源;

(10)地方性的社会、经济进步、必须与全国性的发展计划互相结合协调实施;

农村社区组织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社会成员

(2)特定具体而明确的社会目标

(3)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4)普遍化的行为规范

(5)一定的物资设备

农村社区的组织功能:整合功能、协调功能、促进功能和满足功能

农村社区组织创新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鼓励农民创造新型组织

(2)农村社区组织的区域联合

(3)提高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

(4)加快农村基层行政组织职能的转换

传统村落文化具有的功能:村落认同功能、秩序维持功能、道德教化功能、文化传功能。 乡风:就是乡土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习惯。

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意义:(1)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

(2)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3)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1)继承性和创新性、

(2)多样性和地方性

(3)主体性和实用性

(4)开放性与先进性

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内容:(1)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民教育

(2)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3)加快农村科技发展

(4)继承和创新农村民俗文化

(5)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6)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第五章:城乡关系与城乡统筹

城乡关系:连接农村与城市这两个相异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

发展:是一个包含方向、方式与过程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诸多方面怎样由传统进入现代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的总称

城乡统筹的原则:公平效率协调原则,合法合理相结合原则,标本兼治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量力实效原则

城乡统筹的内容:城乡要素统筹,城乡制度统筹,城乡关系统筹

城乡统筹的措施:1、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树立城乡统筹的观念

3、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6、深化农村各项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措施: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3、引导乡镇企业的集聚

4、加强城镇的规划和管理

5、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6、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章农村社会问题分析原理

农村社会问题:发生在农村社会,影响社会协调发展或社会成员的生活,而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才能解决的社会现象

我们在判定农村社会问题时应注意一下3个特点: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性,农村社会问 题具有有害性,农村社会问题具有社会性

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结构性农村社会问题,变迁性农村社会问题,农村越轨性社会问题,道德性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分析: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条件:要有相当的研究基础,要有充分的社会关注,具有足够的社会力量

解决农村社会的问题原则:社会规律原则,社会规范原则,社会公众原则,社会效益原则,社会进步原则

第七章 农村制度及创新

农村制度:是指农村居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规则,它是根据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制定和形成的,指导农村居民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农村制度的特点:普遍性、特殊性、相对稳定性、变迁性。,

农村制度的类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非正式制度包括习俗、道德。

村规民约: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村民商量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习俗:是指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并以善恶观念来进行评价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农村制度的功能(简答题):(1)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

(2)引导农村居民的行为;

(3)维持农村社会的秩序;

(4)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运行。

农村制度设置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

(2)适当超前的原则;

(3)可操作性的原则;

(4)系统性的原则;

(5)广泛参与的原则。

农村制度设置程序:(1)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社会实情;

(2)确定制度目标;制定制度方案;

(3)进行制度方案优选;

(4)制度合法化和制度化。

第八章 农村发展及规划

农村发展的基本内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政治发展;农民的发展;农村科技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学 第二篇_农村社会学复习(重点增强版)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

(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这个问题,主流的看法一是侧重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二是侧重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也就是具体问题。对这个问题比较具体的阐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因此,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特点:

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

文化——比较落后

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

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思想:

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论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社会调查的基本分析方法: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乡村建设运动(1920s~30s,代表人梁漱溟-山东邹平,晏阳初-河北定县):

意义:是一场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改良实验,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直接目标的实践性社会运动,是抗战以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用教育、科学、文化和实业救国的一次大规模实验。

背景和概况:旧中国农村贫穷落后,小农经济崩溃,社会各界达成了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据统计,20世纪 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最著名有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 主要内容:

(1)兴办教育;

(2)改良农业,主要是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

(3)流通金融,成立借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

(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社;

(5)推动地方自治;

(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设立乡村医院,预防各种传染病;

(7)移风易俗,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禁早婚和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等;

(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

一、农民

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1、 农民的含义: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人。(界定标准:地域、职业社会关系、户籍制度等)

2、 农民的特征:

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现代农民的特征:

开放性增加、自主性增强、职业出现分化、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观念的更新加快

3、 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理或纯地域划分的人口学概念,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

4、 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

从数量上来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

从经济地位上看,农民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从生活状况来看,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

从文化素质来看,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

从就业状况来看,农民已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

从思想观念来看,农民的价值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在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制约着农民的言行。

5、 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6、 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

7、 村落社区是指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是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

8、 农民问题(本质:土地、就业、人权、政权或者说中国问题):

(1)农业增收困难,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低,农产品价格低,资金外流等)

(2)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土地自主权、就业与工资、医疗与养老保障等)

(3)农民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导致农民需求不能满足;(二元结构、社会流动、民主权利等)

9、如何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注意可能考有关农民问题的论述题)

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制度;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政府支持农业;全社会关爱农业。

二、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择偶的特点:(1)择偶自主性不断提高。(2)择偶标准从重“家庭背景”转为重“个人条件”。(3)通婚圈扩大。(4)男性面临严峻的婚姻挤压。

2、择偶梯度理论:指在择偶时,女性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则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的趋势。

3、现代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婚姻问题:包办和买卖婚姻依然存在;婚姻质量差;夫妻分离造成离婚率升高。

(2)农村老人赡养问题:没有社会保障,养老完全靠家庭和社区;家庭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生活困难;极端缺乏服务设施,老人生活不便。

(3)农村家庭暴力问题: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老人的虐待;对孩子的遗弃和冷淡。

(4)留守家庭问题:家庭结构缺失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

(5)农村妇女问题—发展滞后:文化素质相对低;身体素质差;资源短缺,机会少;观念落后;农业女性化和女性农业化。

4、宗(家)族

(1)家族是按照男性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群体。

(2)特点:家族组织重建但各种职能弱化;家族内部各家庭比较平等,文化和经济实力成为主持家族事务的重要条件;双方家族联合(姻亲参与家族事务)。

5、农村家族的功能:

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写作的功能;

具有将强的生活互助功能;

有助于处理组内纠纷,维护社会秩序;

在农村的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中能够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功能。

6、改革开放后,家族为什么在农村复兴?

(1)聚族居住—宗族繁衍的温床。

(2)家庭联产承包制—宗族复活的生存平台。

(3)农村基层权力的弱化—宗族复活的契机。

(4)感情归属和社区认同—宗族复活的社会心理。

总之,宗族产生有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依据,政治运动不是消灭家族的根本办法,如果不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方式,宗族就会复兴。

三、农村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

含义:从静态意义上来说,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单位。从动态意义上来说,社会组织是将分散的社会成员统一起来,对他们的行动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的过程,即社会的组织化过程。 要素: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明确的规章制度;严谨的权力系统;一定的物质设施

2、农村社会组织

内涵: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 分类:政治组织(政党、政权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以满足农村居民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社会文化团体);自治组织;社会群团组织。

特征:血缘、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纽带。

非正式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过程从根本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强大影响。

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3、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农村村民自治

概念: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是自治组织依据法律独立自主的管理本村的事物,使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内容:

“四个民主”是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两个公开”是基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

4、 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宗族;农民流动。

5、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指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

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

6、 农村产业化:农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从而使多数农民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7、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

由行政干预到自行组织

由正式组织向非正式组织转变

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

四、农村社区和社会流动

1、社区

含义: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以特定的文化相维系,从而形成的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 农村社区

含义: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

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特点: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较强;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具有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制度。

3、 新农村建设

背景:

1、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

3、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大

4、 农村安定和谐面临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

5、 农民收入低、消费低

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尊重民意,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p62)

目标: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

4、社会分层的含义: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和序列的过程。社会分层并非伴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历史范畴。社会分工是导致社会分层的最直接原因。 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财产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系统与择业行为变化、分配制度变革

5、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

 财富──经济标准(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

构的经济标准)

 威望──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 权力──政治标准

6、农村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2、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3、 社会流动原因:

自然原因,如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口原因,如人口增长的压力驱动人们流动。

社会原因,如:社会价值观;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农村社会流动原因:生产力原因、产业结构原因、政策制度原因

4、社会流动的功能:(1)正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2)负功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可能引发甚至加剧城市社会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不少农村成为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的空壳村,可能影响农村社会发展。

6、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趋势:

特点:

1、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

2、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展示性和不彻底性;

【农村社会学】

3、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等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4、流动目的的明确性与流动去向的盲目性并存;

5、就总体或平均值而论,农村社会成员的流动比例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6、就流动者个人而论,农村社会成员代内流动的平均次数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趋势: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流动方向以跨区域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流动动因以改善生计为主,流动农民市民化意愿渐

趋强烈。

7、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社会运行中所遵循的规律或所形成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8、如何加快农村社会流动

1、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减少流动的盲目性

社会流动机制是指决定人们获得一定地位和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背景、条件、动力和路径的某种组合作用。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安排,影响着个人的社会位置和社会流动机会。

2、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农民社会网络,削弱亲缘和地缘关系在流动过程中的作用。

4、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完善法律和制度)

9、 农村文化的特点

农村文化是反映广大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文化娱乐、社会风俗、历史背景、人文地理、自然地貌,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艺术行为。

特点:乡土性、落后性、差异性

10、农民工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好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的缓解了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城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返乡农民工将在城市中学习到的技术、管理方式等经验带回农村,推动着农村人的观念的改变,对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财富的分布,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弊端:农村开始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土地撂荒、土地资源被浪费、农业生产率低下,将不好的生活习惯、文化风气传播到农村,赌博性质的活动泛滥,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以及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等日益突出。

五、农村社会问题

1、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发展中,使农村居民全体或部分人的共同生活发生障碍,需要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 农村贫困的原因: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农致贫、因愚致贫、因老致贫;(指责穷人、迁怒自然、问罪社会) 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基础条件欠缺、观念落后、体制不健全、社会整合程度低、不同层次的发展极没有形成、居民的发展权利未能实现

3、农村贫困的特征: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扩大趋势;【农村社会学】

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

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

“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4、农村家庭消费的趋势: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中心下移九、农村社会保障

5、农村社会保障含义: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各种原因遭遇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制度。

6、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救助:包括自然灾害救助、低保制度、孤寡病残救助、贫困救济制度、大病医疗救助等。

农村社会保险:如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保险等。

农村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为农村特殊对象和社区居民提供的福利性补贴以及各种公益事业,以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优抚安置: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生活保障的保障制度,包括抚恤、优待和安置三种形式。

6、 如何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当前农村低水平保障,多层次统筹,多渠道集资,多形式展开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类型的

农村社会学 第三篇_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1、农民--从职业上讲是以土为谋生方式;从阶级上讲是“耕者有其田”的助人,解放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户籍上看是户籍在农村的农民。

2、农业--狭义上讲是指种植业,广义上讲是农、林、牧、副、渔,指通过劳动实现动物、植物在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3、农村--指以农业为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有同质性人口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4、补贴政策--广义上讲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性自己支持。狭义上讲是指对农业领域中某中农产品的生产、交换、贸易等或对居民的某些辅助性的财政资金支持。

5、农村经济--指以农民和农村组织作为农村市场额主体,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也、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6、农村经济制度--指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7、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人们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导与组织对现实制度安排的替换与变更。创造新的制度安排是人们在追求由于制度不均衡而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8、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安排。

9、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照人口落实社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权,流转给经营组织经营,经营收入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以后按照社员的股份进行分配。

10、工业化--指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非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升高,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换的过程。

11、农村工业化--农业工业产值与就业上升,人口集中,城镇化,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力减少,非农劳动力增加;土地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就业结构变化,农民收入提高,导致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普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2、农民市民化--指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进农民工“个体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13、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与社会职能想城市集中,城市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扩张,最终城镇一体化的过程。

14、城镇化--指农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15、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与过程。

16、人地关系--在基层上指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中层上

指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综合上讲指人口与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7、村民自治---指通过自治组织自己处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

18、农村文化--指在农村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并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的价值观、交往方式、文化素质等深度心理结构的反映。

19、民间信仰--之形成于地方共同体的一般民众指中,逐渐培养与发展起来额信鬼神、崇拜等活动。是社会底层人群的价值判断与信仰体系。

20、宗族文化--指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包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与价值体系。

21、民俗--指以口头方式或未加深思而保留下来的生活知识与民间传承资料。

农村社会学 第四篇_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农村教育】1、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和。 2、农村教育既包括初等中等教育,还包括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既面向儿童青少年基础教育,也有成人各类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3、农村教育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使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教育具有以下含义:

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传统社会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必须重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对教育的需求与现代城市教育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33788/

推荐访问:农村社会学论文 农村社会学试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