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时间:2017-07-15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

赵明江

工作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华阳长江小学 邮编:646000 电话:13882731132 QQ2324332029

卷首语

教育,是一个非常熟悉又比较陌生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对教育进行解读研究,但仍未彻底破解其“秘密”,尚未认清其本质本源,还有教育目标,最终目的,发展方向,教育转型,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等,还未找到满意的答案。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走进《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去寻找教育的出路——驶入快车道的必由之路。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阐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未来教育必将沿着这条道路前行,走向胜利,走向世界冠军宝座。

看此文,明了整个教育;用此文,改变一个国家;广泛实施,大大加快人类发展进程。

她是教育的一个重大看点,是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是教育改革、决策的最佳参考。实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一举成为世界霸主教育。

一、 教育改革简况

新时期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了改革步伐,特别是最近十余年,

不仅加快了改革速度,而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由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社会、经济服务,开始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道路。主要在两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一是教材改革;二是课堂教学改革。

教材改革革掉了过去长期占据教材的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内容,代之以新鲜、充满活力,联系实际、贴近时代和生活的内容;在编写上也以全新的形式出现于教材,寓知识性、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娱乐性及形象生动性于一体;在解说上不是直接推出答案奉送学生,而是作了较大的保留,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这对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及自动获取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等都极有好处。

新一轮教材改革较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是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一大转折,是教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在教学上还有力地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新一轮教材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第二方面是课堂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推动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有目共睹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影响着所有课堂,触及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在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教学改革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没有一个不受任何一点影响而和原来完全保持一样的。前面去一丈,后面进一尺,都在朝前走,这就是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

然而,教改虽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尚未改变教育方式(有的不加区别,凡教育问题,统统归咎于制度或体制,是不确切的。如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实践教育、知识教育等皆属教育方式,而不是制度或体制),教育仍未真正步入正轨,依然徘徊在正确道路的边缘。在教学上虽然作了许多改革,涌现出许多先进的方法,由于受教育方式制约,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偏离本质本源的教育,犹如一个辅国良才,却辅佐一个昏王,那杰出的才干也起了负作用。良好的教学方法用于偏离正轨的教育,等于好心做坏事,方法越多,所做的“坏事”越大。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正道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

二、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一线教育操作者,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认清教育的本质本源,认清教育的全局和各组成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认识教育目标——主要目标和次

要目标,把握教育的命脉,科学地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方针政策,正确实施教育教学。

(一)、对教育目标的相关认识

1、教育的本质

世间之事,皆人所为。教育也是人的活动,教育和教育的对象都是人,没有人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人 。离开人谈教育,就像离开地球谈世界一样,是无稽之谈。

2、教育的本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实践中的经验传递,为了使劳动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就有了经验的传授,这种经验传授就是教育。最初的教育是在劳动中进行的,教育和劳动融为一体,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劳动的需要;劳动为教育提供内容。所以,教育来源于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教育的本源。

教育的本质是人,教育的本源是实践。这是教育的两个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然而,这样的本质核心问题,恰恰被人们忽视了。在中国,实践教育,除战国时期的墨家教育、现代“革命根据地”教育和当代前期教育外,几乎被忽略。从近代开始,教育渐渐被智育取代,除德育在各个时期都比较重视外,其他教育多是形式,有时甚至形式也没有,如实践教育。生产劳动(除个别时期,如时下)和科学课虽然也开设,但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知识不重实践,重课内不重课外。教育,大多“忘本”了。

3、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内容结构有人本教育(主体教育)、实践教育、知识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等。类型上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其他方面有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信息教育、新兴教育(新能源工业技术教育)等。另外还有教育管理、教育投资、教育公平等等。教育手段方面有电化教育等。这就是全局。全局中那些是核心,那些是重点呢?这要看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育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本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对人而言的。首先教育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然后才是人怎样做事——教育人→人做事。人的问题解决了,事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事在人为。人的因素决定一切。所以,人的教育居教育之首。

人本教育是对人的认识和要求。它使人明白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自觉去体现.;它告诉人怎样认识自我,怎样做人做事;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它能培养人的自觉性,能把规定性、强制性变为自觉行为;它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积极地发展自己……

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的意识支配活动。意识即思想。思想领先,然后是行动,思想决定行动。因此,教育首先是建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认识。教育只有培养出有思想的人,才有希望。这些,即是人本第一的依据。

(2)、实践(实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中,实践起作决定作用。没有实践,就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社会、经济、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创造创新来自实践,确立实践教育,就是确立创造创新教育,就是培养优秀的使用人才和创新人才。确立实践教育,即是把传统的学习、继承教育转移到创造创新的实践教育上。如调换知识和实践的位置,把过去颠倒了的位置颠倒过来——实践在前,知识在后。这一颠调,天翻地覆,从地上到天上,倒了个个儿——历史因此而改变,人类的进程因此而改变,一切因此而改变。

实践教育虽有伟大的意义和极大的作用,但实践在人的操作之下,实践教育对人的教育来说,是第二位的。

(3)、知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来源于实践,较之实践是第二性的。在整个教育中位居第三。

知识虽有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引发联想、有助表达和间接实践、借鉴、使用及工具等诸多作用,属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而是次要目标和中途目标。如果教育只到掌握知识为止,那就只完成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是较小的一部分。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起作用,知识只有作为工具进入实践环节,参与过程循环,才能完成它的使命,否则,只是半途而废。

知识虽在教育中位居第三,但人们却长期把它摆在第一,把绝大部分教学力量投入其中,所以,有必要对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作进一步认识。

知识教育并不是首要目标和终极目的,而是次要目标和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正如学习电脑并不是目的,而是把它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再如开

车不是目的,目的是方便走路一样。

把知识排在教育系统中的第三位,又可能造成错觉——知识不重要。如果这样认为,就错了!知识的重要性不容低估!现代社会,离开知识,什么也不成。即使是简单的生活,也离不开知识,离开知识,很多方面就寸步难行,这是其一;其二,离开知识,实践只停留于表面 ,创造、创新也成为不可能。其三,无论从事何种研究,离开知识,都难以进行。其四,无论从事何种生产,都离不开工具,工具虽然是服务性、从属于生产活动和被利用的,但缺了它就达不到目的。知识亦然。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生活等许多领域中,缺了它,任何人,任何高级事情,都成不了功。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把他置于荒岛,或与世隔绝,不使学习,不以现代文明影响他,他的生活必将从原始社会开始。知识重要性的例子不胜枚举。把知识排列第三,是它的从属地位和中途目标及工具作用决定的,并不说明知识不重要,有谁说过工具不重要呢?相反,为了提高生产效力,增加经济效益,人们想尽办法改进或更新生产工具,如机器设备、学习使用新技术、学习电脑等,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它们为生产、工作服务。

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明白这一点,误把手段当目的,就铸成大错。我们的教育就长期犯这样的错误。但误认为知识不重要同样是错的。

知识教育是三大教育目标之一,在抓好前面两大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搞好第三大目标,是明智之举。这样可避免出现美国式的重实践轻知识的偏颇。我们应坚持打好知识基础,使之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我们要发挥好我们的长处,也要弥补自己的短处。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长处正是他们的短处;我们的短处正是他们的长处。而他们的经济和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说明他们抓住了主要矛盾,我们只抓住了次要矛盾。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学点辩证法或相对论。在最基础通用性工具知识未被掌握之前,重点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长期只停留于知识教育环节,就不会有什么发展创新,因为只是学习继承别人已有的经验,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超越知识教育,走人本、实践、知识结合的道路。

(二)、教育目标和目标的排列

第一目标:人本目标(终极目标)。

第二目标:实践目标(终极目标)。

第三目标:知识目标(中途目标)。

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二):日本教育体制改革

日本高等教育体制评述

数学与统计学院 班级:09级(3)班 姓名:王寿斌 学号:090901332

一、教育改革及内容

日本教育为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为了不断适应政治、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日本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

模仿欧洲的教育制度,日本进行第一次教育改革。为了追赶欧美先进国家,建成与“万国”并列的独立国家,响亮地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其中的所谓“文明开化”就是要以发达的西欧国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各种制度,实现日本的工业化。1880年,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日本政府第一次公开颁布的法规《学校令》,形成以小学、中学、大学和示范学校为元素的基本教育体系,制定和规范各级学校的学校内容和管理制度。1907年,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制年限,将义务教育由原来的4年延长为6年。1918年,新的《学校令》颁布,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专门大学与国立大学一起得到国家的承认,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充。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操纵下,日本教育仿照美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第二次日本教育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建立了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体制,新教育体制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根据宪法确立了教育决策方面的国会立法制,根据新宪法,教育决策法令不再像过去那样由天皇专制决策,并且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公布于众,而且是由国会决策,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公布;学校实行单轨制,仿照美国确立了“六、三、三、四”学制;《教育基本法》确立了日本教育的宗旨,“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平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①;教育行政管理形式地方分权制,这样更能尊重民意,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学。

第三次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 1987年正式实施,这次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1]教育以培养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自制性,创造性才能的人为目标;[2]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考虑教育体系的改革;[3]在综合考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间的关联性基础上,进行学校教育改革”。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不断赋予更多新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应该把在轻松愉快中培养教育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教育要从重视形式的平等向尊重个性的教育方向转变”、“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独创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在国际交往中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体制

(一)入学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和各大学独自进行的第二次考试,每年一月的全国统一考试只有参考价值,各个学校根据每年二月至三月的第二次考试成绩录取学生。日本国立和公立大学中理工科类的学生占多数,并且国立、公立大学的学费比私立也要低得多。只有20%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公立大学,其余的都要进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高考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人们经常用“战争”来形容。大学入学考试担负着选拔具有适应性的学生,集中

性的政府投资,并且这两个要素都集中于国立大学的理工科,所以国立大学培养担负日本工业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国立、公立的大学还对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各大学一方面提供奖学金,奖励学业优秀和有各种特长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挣上学所需的学费,在学校提供的众多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例如,在横滨国立大学图书馆晚上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打工的学生,社会上学生打工的机会也很多,所以学费很高的私立大学的学生,也不必为沉重的学费而苦恼。

(二)日常学生管理制度

日本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开放式的制度化管理。首先集中体现在每年4月开学时发给学生的“学生要览“手册中。几乎所有高校印刷的“学生要览”都要比国内一些高校编发给新生的“学生手册”里的内容更多、更全、更详细、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不仅收录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的详细条款和注意事项,而且还附有相关介绍学校概貌和建筑物的立体图片,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学生要览”还印有校长寄语、校史、校歌等,俨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南。因此,学校每年入学时,要求学生详细、认真地阅读和学习,彻底明白“学生要览”中规定的作为学生行为依据的各项内容。这样,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其他方面出现差错时,责任就由学生科学论坛教育科学自己承担。这种通过“学生要览”,让学生知晓在校期间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及行为准则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和学分制下的各种配套的管理制度是大部分日本高校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年限里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可毕业并取得学位。课程安排按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开放式的课程选择,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课程科目均有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看起来松松散散的选课制度和时间安排,实际上昭示于人们的观念却是读大学并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指示,听老师讲课,而是在此基础上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到社会去实践、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日本大学没有为其设立“班级”概念,而分年级,所以理所当然的没有“班主任”和“学工办”,绝大部分大学不提供学生宿舍。但是每个学校都配备专门的心理、生活和就业办公室和人员。日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般都参加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如网球、舞蹈、音乐、美术等。主要是为了交朋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三、感想与建议

(一)立足本国文化教育传统,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教育传统是日本教育改革的生命线。日本是一个十分善于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在吸收和改造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特点。日本虽然研习中国的佛教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但并不是一味盲目崇拜,为了防止“汉化”,他们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有利于日本文化教育发展的伦理道德内容,拒绝不适合日本国情的科举制度,结合日本的国情和民情,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神道”和“国学”。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先是向法国学习,以法国教育体制为范例,制定了全国统一学制,奠定了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掀起了日本依法办学的序幕。战后,日本在全面引进以美国文化思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日本并没有全盘“美国化”。从日本进行第一次教育体制改革开始,日本便是靠这种立足继承和改造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传统,创造和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思想,变成了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全面国际领先的强国。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因此,在我们教育改革时,重视继承和挖掘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是根本,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国

情和民情改造和吸收国外的文化教育思想。

(二)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特别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大学教育期间,无论是在入学时,还是在日后的教学中“教育目的”部分都特别强调“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而一字不提学习知识技能的培养。正如日本学者冈本薰所说:“日本人一般都热心教育,并对教育抱有很高期望,这一事实是同他们对教育功能和成果的期望,即对教育目的本身的期望有关。在很多其他发达国家,经常强调教育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取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日本更强调的是精神方面。与此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是第二或第三的问题,甚至是低俗的事”。③日本这一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我们应当借鉴其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人格培养体制的成功经验,大力研究和弘扬我国自古以来崇尚人格的民族传统,加强对中国学生人格的培养,努力为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三)在我们研究和学习日本教育体制改革历史,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之后,我们体会到在我们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中应当吸收借鉴其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宏观方面,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日本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日常教育中,改变某些课程的授课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学生轮讲的教学方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积累材料。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有组织地开展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前沿研究及发展情况。其次,由于学生在某种客观情况的作用下,非常重视学习成绩,所以我们要提高平时成绩的分量,可以避免或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将出席率,提问,小论文,实习课表现等综合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计算总成绩,以此来带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建立一个心理、生活和就业指导中心,切实把学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并去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历史文化教育传统考虑,中国和历史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两国文化教育历史背景十分相似,日本在教育方面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现行教育体制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更容易被中国人所借鉴和采纳。因此,我国在进行21世纪教育改革是应该更多地认真研究和探讨日本教育强国的经验,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和总结,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教育强国之路来。

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三):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

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77年以来,由于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然而,面对中央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57649/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谈谈教育体制改革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