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城北商业商务宜居宜游新中心定了!未来5年规划全方位解

城北商业商务宜居宜游新中心定了!未来5年规划全方位解

时间:2017-05-22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城北商业商务宜居宜游新中心定了!未来5年规划全方位解(一):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

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宜居宜游城市是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更高阶段——生态文明时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理想定位,是实现高品位城市质量、高竞争力城市环境和高强度流量经济的理想空间。编制《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宜居宜游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具体路径和建设重点,旨在对张掖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设计,为做大做靓宜居宜游、率先实现转型跨越绘制发展蓝图,明确工作着力点,以科学规划指导宜居宜游城市建设。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和基础条件

一、规划背景

1.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世界各国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纷纷倡导和推行绿色新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我国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发展任务,启动实施主

- 1 -

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其主体功能,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从全省来看,国家对甘肃的基本定位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通道。省委、省政府实施生态绿色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地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表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

2.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困扰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克服城市普遍存在的同质化、无差别状态,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城市,提升宜居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以“生态化”为特征的宜居宜游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是人类追求的最佳城市模式。

3.消费拉动的发展趋势。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形势不断波动,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重要手段,特别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产业,逐

- 2 -

渐占居主体地位。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综合消费业态,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4.张掖转型跨越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研判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夯实基础,彰显特色。特别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的批复命名,使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环境、条件和整体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方发展目标上升和融入了国家战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成为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

二、基础条件

1.生态地位重要。张掖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原生态地貌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形成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带,构筑起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一山一水”是张掖特有的自然禀赋,既孕育了张掖的历史和辉煌,也承载着张掖的未来和希望。(附图1)

2.区位优势明显。张掖作为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十字”城市,承东接西、贯通南北,与河西走廊和南北两大高原地缘相连、自然相近、交通相接,

- 3 -

“居中四向”的特殊区位,为生态经济元素和生态产业要素的吸引、聚集、辐射和扩散创造了便利条件。(附图2)

3.自然景观独特。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七彩丹霞、绿洲湿地等极端地貌集于一域,自然奇观交相辉映,既具南国风韵,又有塞上风情,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地质地貌富集区,堪称“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为发展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附图3)

4.历史文化厚重。张掖曾为河西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北民族交汇融合,东西文化交流荟萃,数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丰富文化遗产、独特生态文化,赋予张掖无穷魅力。

5.政策机遇叠加。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部署,省委针对甘肃省情实施“3341”项目工程,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立了甘肃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通道的目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 -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牢把握率先实现转型跨越总基调和做大做靓宜居宜游战略基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具有张掖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科学处理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2.远近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远近结合,既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又注重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3.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和谐共进,加快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

- 5 -

城北商业商务宜居宜游新中心定了!未来5年规划全方位解(二):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

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

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城北商业商务宜居宜游新中心定了!未来5年规划全方位解】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城北商业商务宜居宜游新中心定了!未来5年规划全方位解】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42009/

推荐访问:未来5年职业规划 未来5年的商业大趋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