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时间:2018-08-02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一剪梅舟过吴江 第一篇_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梅花引》《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的词

一、 知人论世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二、 蒋捷的词

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 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

1、《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虞美人[1]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

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5]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2、梅花引·荆溪阻雪 南宋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作者乘舟沿荆溪而行,途中遇雪,夜泊溪畔,想到南宋覆亡,旧友不在,感慨之下写了这首词。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

⑴身留:被雪所阻,被迫不能动身而羁留下来。 ⑵心留:自己心里情愿留下。 ⑶旧游:指昔日漫游的伴友与游时的情景。 ⑷漠漠:浓密。 ⑸黄云:指昏黄的天色。高适曾有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⑹木棉裘:棉衣。[2]

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句中在“花”“柳”这两个娇艳字眼儿的点染下;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他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

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一跌一荡的笔下波澜,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两句,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从“湿透”两个字,读者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

浸透。

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愁”和“雪”。

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

词的大意是: 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

3、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全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一剪梅舟过吴江 第二篇_苏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字版)

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未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试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 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并将考试证号用2B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題卡的相应位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1.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 ▲ 的“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激烈的竞争冲得无影无踪。

②自从18世纪以来,欧美的大都市因为工商业无计划、无秩序、无限制地发展,城市本身也跟着呈现出了野草 ▲ 式的滋长状态。

③反反复复修改的字迹呈现了一次伟大演说诞生的历程,也启发演讲者懂得, ▲ 高度重视演讲稿的写作,仔细斟的、精心锤炼,为成功的演讲做好充分的准备。

A.耳熟能详

C.耳濡目染 蔓延 漫延 必须 必须 B.耳濡目染 D.耳熟能详 蔓延 漫延 必需 必需

2.下列各句交际用语,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称呼朋友的儿子用“令郎”,称呼自己的儿子用“犬子”。

B. 称呼朋友家时用“府上”,称呼自己家时用“寒舍”。

C. 迎接朋友到来时说“蓬荜生辉”,到人家做客时说“叨扰”。

D. 送朋友离开时说“请留步”,离开朋友家时说“告辞”。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举酒欲饮无管弦 D.想当年,金戈铁马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问的一项是(3分)

A.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百战不殆 ..

B. 官盛则近谀 .

D. 暴秦之欲无厌 .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阿谀奉承 .欲盖弥彰 .贪得无厌 .

5.下列诗句中都有对季节景物的描写,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②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③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A.②①③④ B. 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

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

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

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 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援笔而成,辞甚伟 援:持,取 .

B.州县吏莫敢诘 .

D.士与王安石游 . 诘:追究 假:凭借 游:交往 C.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之不能复合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巩导之于欧阳修 .

D.以吝故不及 .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以其无礼于晋 .C.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

8.下列各句中,句式和“章邱民聚党村落间”一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泊牧以馋诛

C.是寡人之过也

D.遂与秦王会渑池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3分)

(2)—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分)

10.巩被称为“儒者能吏”,文章第二段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他“能”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 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楼桃,绿了芭蕉。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顏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有人评价 《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结尾“红” “绿”两字用得极有韵味,请结合全词说说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4分)

(2)两首词中作者都抒发了“愁”情,请比较其中情感内涵的异同。(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月出于东山之上, ▲ 。(苏轼 《赤壁賦》)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4) 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5) ▲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髙》)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故远人不服, ▲ 。 (《季氏将伐顓臾》)

(8)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五、名著阅读题(10分)

13.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熙风口齿伶俐,对贾母恭维也各具特色。有赞黛玉标致的“借彼喻此”的恭维,有 打趣贾母鬓角上留下寿星窝儿的“指陋说美”的恭维,还有打牌故意输给贾母装小器的“明嗔暗喜”的恭维。

B.单四嫂子和孔乙己一样,是《呐喊> 中软弱而又无反抗力的人。她独自一人抱着儿子看病跑药店,又独自一人为儿子办丧事,身心俱疲。这些命运的摧残对一个寡妇而言无疑都适致命的。

C.《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与三次端午节关系紧密,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心中埋下 爱情的种子;第二次端午节翠翠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她情窦初开;第三次端午节翠翠知道了傩送喜欢自己。

D.桑提亚哥在大海上追捕鲨鱼时,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与大马林鱼、鸟儿、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说:“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E.《飞鸟集》中有许多对死亡的诗意描绘,如“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认为生和死之间没有完全的对立,生命有显现的形态,也有隐没的形态,死并不代表 生命的消失。

14. 简答题。<5分)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埯,在警幻仙子处看到两句判词,分别是“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和“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两句判词各指何人?词中分別暗指何事?(5分)

六、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_丨7题。

①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 a !”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b ”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 c ,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含有假定语气,如果改成“ d !”语气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②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③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有删改)

15.将下面①②③④四句话分别填人文中abcd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你是什么 ②你这什么 ③你是个好小子 ④你这好小子

A.a② b① c④ d③

B.a① b② c④ d③

C.a① b② c③ d④

D.a② b① c③ d④

16.将下列句子填人第②段横线处,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②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③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④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A. ②①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17.第③段中举了贾岛“推敲”的故亊,作者“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请结合文章概括其理由。(4分)

七、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 -21题。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①马莎·米查姆小姐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老板娘。马莎小姐今年四十岁了,她有两千元的银行存款、两枚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结过婚的女人可不少,但同马莎小姐一比,地们的条件可差得远啦。

②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马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礼貌又十分周全。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③有一次,马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并且十分贫困。毫无疑问,他准是住阁楼的人物,他在那里画画,啃啃陈面包,呆想着马莎小姐面包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④马莎小姐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 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的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

⑤最近一个时期,他来以后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马莎小姐的愉快的谈话。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⑥马莎小姐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

一剪梅舟过吴江 第三篇_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一剪梅舟过吴江,】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课文小结 本词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合作探究】

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一剪梅舟过吴江,】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2) 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

体分析。

【课标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挼,读ruó,“揉搓”之意。

(1) 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简要概括。

(2)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请简要分析。

【拓展训练】

“炼字”题型练习

一、 角度阐释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王安石)、“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张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宋祁)。一个“绿”字写出了春之盎然,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常用解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语言特色。

三、【例】(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四、(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 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五、(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菇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一剪梅》导学案答案

(1)、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合作探究】

(1) 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蒋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对外对家乡和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细腻委婉,深切动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地显示时光的流逝,“红” “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课标巩固】

(1) 写了三个生活阶段:“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

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

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一剪梅舟过吴江 第四篇_语文-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15周周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周测试卷12.13

一、语言文字运用题(3×6+6×6=54)

1.(2014·高考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

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

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

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2.(2013·高考江苏卷)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

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__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

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3.(2015·南通第一中学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乌克兰政局动荡期间,一些女记者坚持到一线采访,及时发回了大量现场新闻,

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

B.今年春节长假期间,著名景点——太行山大峡谷将迎来旅游高峰。有关人士表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8081/

推荐访问:舟过安仁 舟过德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