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人文章 > 爱情 >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时间:2018-08-14   来源:爱情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第一篇_伤害一个人只要一句话

伤害一个人只要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却要一辈子。

最糟糕的莫过于在青春年华耽于一场无望的爱情。

现在的我 一切只求顺其自然 别说我不在意 在意了又能怎样 我只不过是看得更开了

我其实都没有忘 只是有些事需要深藏

原来我眼里的喜欢 只是你眼里的一个玩笑

你知不知道 你的不小心 让我有多难过

在所有幸福都消失的那一刻 我变得坚强起来

对不起 失去的就再也不可能回来 我有我的高傲

不想承认 失去你 我的世界一败涂地

真正在乎你的人 就连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放在心里

有一些人一直在心里固执的爱了那么多年 原来只能等真正失去了 才明白那份爱终究不是属于自己的 结局 便只能自己孤单的在黑夜里舔舐伤口 久久不能愈合

我们的故事 像黑白画映刻回忆你的温柔 这些年 我习惯了一个人面对所有 但 永远忘不了 那些年 你陪我走过的日子

茶凉了 就别再续了 再续 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人走了 就别再留了 再留下 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情没了 就别再回味了 再回味 也不是原来的心情了 慢慢的都会远 渐渐的都会淡 拥有时 好好珍惜 离开了 默默祝福 人生的旅途 没有人是应该要陪你走到最后的 在有生之年能遇见你 竟花光了所有运气

爱上你不是错

错的是 我没办法让你爱上欧文

我等你 直到我不再懂得爱你

我想你 直到我不再有记忆

离开并不代表我放弃了

沉默不代表我不懂得说爱你

有个人 爱过了 就结束了

有句话 说过了 就后悔了

有道伤 痛过了 就麻木了

有颗心 颤过了 就破碎了

据说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 看见 转身 遗忘

每个人都是一个半圆 而这苍茫世界上 终有另外一个半圆与你严丝密缝 刚好可以拼出完美的圆

看着孤独的日 守着黯淡的夜 并且要以岁月为马 奔腾驾驶到彼岸 找到和你周长角度裂口都相互衔接的故事 然后捧着书籍 晒着月光 做怎样的跋山涉水 等怎样的蹉跎岁月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对面有谁在等你

我错过了多少 从此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安静的跟自己说 原来你不在这里

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 守静 向光 安然 敏感的神经末梢 触着流云和微风 窃窃的欢喜 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 很踏实 还有 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

穿行在茫茫尘世 洗净铅华 在路上 见识世界 在途中 认清自己 很多时候 我们视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而别人却早已忘记 与其纠结于心 不如看淡 看轻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第二篇_终于明白,原来太爱一个人,受伤的始终是自己

终于明白,原来太爱一个人,受伤的始终是自己

终于明白,原来太爱一个人,受伤的始终是自己。我只想问你:伤害我你会心疼吗?

有一天,你若是能进到我的心里,你一定会落泪,因为那里都是你给的伤悲;有一天,若是我能进到你的心里,我也一定会落泪,因为里面都是你的无所谓。

伤我,你心不痛吗?

如果我离去永远地永远地消失在你的世界里

你会不会在某个清醒的午后想我想到心痛

如果有一天在街上看到我的手被别人紧紧地握着时

你会不会冲动地告诉我你依然爱我

如果有一天我要死掉

临死前就是想看你一眼

你会不会不顾一切地

回到我身边

有一天我忘记了你不再爱你【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你会不会不习惯

有一天,杯子对主人说:"我寂寞,我需要水,给我点水吧."主人说:"好吧,拥有了想要的水,你就不寂寞了吗?"杯子说:"应该是吧."于是,主人把开水倒进了杯子里.水很热,杯子感到自己快融化了,杯子想,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然后,水变温了,杯子感觉很舒服,杯子想,这就是生活的感觉吧.后来,水变凉了,杯子感到害怕了,怕什么他也不知道,杯子想,这就是失去的滋味吧.慢慢地,水凉透了杯子绝望了杯子想,这就是缘分的"杰作"吧.杯子说:"主人,快把水倒出去,我不需要了."但是主人不在.杯子感觉自己快压抑死了,可恶的水,凉凉的,放在心里,感觉好难过.杯子奋力一晃,水终于走出了杯子的心里,杯子好开心,突然,杯子掉在了地上.杯子碎了,临死前,看见了它心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水的痕迹,它才知道,它爱水,它是如此的爱着水,可是,它再也无法把水完整地放在心里了.杯子哭了,它的眼泪和水溶在一起,它奢望着能用最后的力量再去爱水一次。

于明白:不爱的时候状态最好

但凡有过感情经历的人,最深的体会是,不爱的时候状态最好。

爱一个人的时候,你的心思都在他的身上,想着他,盼着他,担心是他,发愁是他,期望是他,失望是他,一颗心都在他人身上时,便没有了自己。你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了外在的原因。而一切的付出和期待,往往得到的是失望。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不爱的时候,你的心思才收回到自己身上,为了自己的健康去合理地衣食住行,为了自己的美丽随心所欲地打扮,想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想做什么人就做什么人,不必考虑他人的眼光。这时你才能感觉到彻底的心灵上的自由和解放,完全为自己的喜好而活着。

不爱的时候,心情最为平静,心态最为平稳,性情最为淡泊,与他人最好相处。没有多余的热情,没有多疑的猜忌,没有受伤的敏感,没有变态的恼怒,没有期望的焦虑,没有失望的伤心,没有不着边际的幻想。

不爱的时候,你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丰富自己的心灵,有更多的精力来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热情分散给朋友们,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做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有更多的自信和笃定来塑造真正的自己。

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上最复杂最难解的方程式。深陷其中的人,无一不被烦恼和困惑缠绕,人心的复杂多变,世事的纷繁无常,都增添了感情这道题的难度,与其深陷其中而永世不得超生,不如多一些关爱给自己我问苍天:多年以后,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如果,你未娶;

我未嫁;

那,

我们还能在一起吗?

名流学院 火儿高三:火儿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第三篇_家为何会伤人

家为何会伤人

孙喜慧

初识武志红老师是在微博,当时他还不是一个有着八十万粉丝的心理学大v,却在博文的字里行间中显露了他的霸气。他没有像大部分打着心理学工作者旗号的人,用各种鸡汤营造欣欣向荣的假象。相反的,他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具有批判性的,偶尔还会在评论区和那些对心理学只懂皮毛却来指手画脚的二流子打起嘴仗。这股子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风格吸引了我,细读文章,开始讶异于他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知识背景,以及他那一股子敢于突破大众认知的魄力。

武老师有很多让人如当头一棒的言论,而《家为何会伤人》,就系统地囊括了他关于家庭这方面不苟同于大众的理解和认知。

如武老师所言,这算得上是本温柔的书,他谈及的是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容易看的见的暗影。但是,即便还称得上温柔,对于过度强调孝道和中国父母如何爱孩子的国度而言,也算是石破天惊了。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不至于吹捧,但这本借助心理学理论,如实描述中国家庭的伤人机制如何运作又如何伤人的书,对于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庭,甚或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关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

书中谈及四大部分: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中国式家庭。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一次是从妈妈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父母没有办法选择,而恋爱关系可以,但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就像荣伟玲老师说的:“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我们无意识中把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治疗成功,不仅可以修正童年的错误,还会使我们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理想父母的特点是: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恋爱前期,我们会给予彼此很多爱,在获得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后,我们会一起退行到童年。在这一关键期,我们互为理想父母,又互为孩子。这一阶段,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修正童年的错误。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已基本塑造成形,情感基础也是。无论父母好坏,我们潜意识中都会以他们为原型去找爱人。

现实中,有不少坏男人辜负好女孩的故事。在很多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坏男人的现实母亲令他憎恶,所以他将好女孩当成了他的理想父母,但当他获得了很多爱后退化成了小孩子,就会把对现实母亲的厌恶发泄到了理想母亲身上。这个时候坏女人,才会把埋在心底的爱唤起,但同样索取大于赠予,他们渴望找一个类似的人,彼此憎恨折磨。因为缺乏改变的动机,总会拼命地索取,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是因为这是对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在恋爱关系中,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还要学会分离。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健康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健康的家庭各有各的特点。把权利带回家也是让家里变得冷冰冰的助推器。有的家庭夫妻关系屈居于婆媳和恋子之下,无论是爱儿子还是愚孝,都违背了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只有把配偶放在第一位,才能营造出健康的家庭氛围。

揣测、评价、出主意,是配偶间常出现的错误。黄家良说,重要的不是表象,而是感受。

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而且,我们都要成为好的客体。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首先提到了内在婴儿,共情能力的构建,源自于能彼此碰触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忽视。这让我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若一位妈妈想让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这非常重要。健康自我的人,不会缺乏存在感,也不会盲从于父母。他们很爱父母,但尊崇自己的本心。

克莱因认为,三个月前的婴儿处在偏执分裂期。妈妈具备的镜子功能也会让孩子分裂成好的坏的。比如偏执打假的方舟子,构成的不过是自己的画像。因为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只是你最深的存在。

所以,孩子越小,越需要妈妈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爱和自由》一书中的大致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是孩子的自由。那些喜欢奖惩手段的父母和老师,不过是想要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这就是行驶撒旦之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神胚胎,用乔布斯的演说来阐述这一观点吧:“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嗓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让一个人成长,并成为他自己。拒绝分离就是拒绝长大,内涵的爱就是假爱。成熟分离、拒绝分离和单纯分离造成的结果势必不同。只有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彼此独立的个人,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导致受伤的一定不是爱。所谓的溺爱,实则是父母的自恋。每个人心中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实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内化,一个是内在的小孩。他们不去关注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另外一个我,是内在小孩的投射,其实是给予自己过度的满足。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己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的分离规律,但因为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挫折教育和溺爱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只有看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才是真爱。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3~6岁是俄狄浦斯期,要让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关键是夫妻关系和谐而平衡。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有一种维护爸爸妈妈关系的倾向,靠拢同性父母的孩子,会更尊重异性父母甚至异性群体。如果异性父母利用了孩子俄狄浦斯期这一心理特点使其疏远同性父母,他也会下意识的去做一些类似同性父母的特征。壁如妈妈一直向儿子传达对丈夫的厌恶,孩子内心中无比渴望对爸爸认同,所以会下意识地模仿父亲。

甚至,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只有承认自己不如同性父母,以模仿同性父母的方式实现对同性的认同,才是最自然的。如果恋父恋母情节处理不好,认为超越同性父母太难,就会有了对异性的认同,可能是他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心理预期。

把焦虑转嫁给孩子是教育体制下常见的一种现象。父母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因为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所以他们屡屡得手。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空间,提升自己,

把对物质的给予放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上,不能将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有些孩子迷恋网络,有些孩子得了嗜考症。看似一个需要管教一个需要鼓励,其实都是不健康的。甚至嗜考症更可怕。迷恋网络的孩子也许只是缺乏安全感,还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机能,而嗜考症确是典型的趋害避利。这种考试上瘾的孩子,他们的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外在的认可和奖励。

我们社会的大人们,普遍抱有一个成见:孩子要么在巨大的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终日无所事事成为庸才。所谓的一切为了孩子,就是典型的伪命题。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释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不仅学习,在家庭中,不要让孩子成为调和剂。孩子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合自己的父母连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再重复那些有害的事情,那么他们就能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深层的期待与希望。

中国式家庭里提到了愚孝。“你过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害怕如果不这样做,你对他来说根本是不存在的。”看到谢尔登。卡什丹的这句话,我想起了最近比较火的一部国产剧《欢乐颂》,里面的潘胜美不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讨好父母,又一次次地中伤么,但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除此,愚孝者玩的是“迎合的游戏”。迎合者经常表示他们的奉献不要求回报,但又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面对这类人,接受者很难表达愤怒,甚至会内疚于自己对那么好的人发火,但如果这种事情越来越多,他们的愤怒会难以遏制,所以,干脆远离。

更糟糕的是,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别人越疏远,他就会拼命付出,从此成了恶性循环。

愚孝还是源自不甘心。愚孝者们还在寻找这样一个结果:父母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态度,爱他胜过其他的孩子。但更多时候,一个家庭系统的行为模式永远都没发生改变,愚孝者不管怎么奉献也仍然得不到爱,而被溺爱者仍然是继续被溺爱。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改变父母的渴望,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爱有六种谎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婆媳关系、嫉妒、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1: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很多人无法直面自己有个坏父母,但这种理性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而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们把这种仇恨转嫁到配偶、儿女或其他人身上了。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但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2:这个谎言来自于集体无意识。当1~3岁的时候,大人为了安全,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困惑性,这无疑是扼杀孩子的生命。

3:除非独立成长的冲动遭到了严重破坏,否则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会乐意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这会阻碍孩子向外发展的动力,而停止了独立成长。

4:三角关系的核心在于儿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妇。问题的实质在于恋子情结,传统中国家庭是失衡的,亲子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作为儿子应当积极地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作为长辈应该记住配偶才是最重要的人。

5:嫉妒常是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嫉妒狂的自我价值太低,他们因此很需要用嫉妒将这种不好的感受转嫁出去。并且因为曾被父母严重抛弃过,嫉妒狂常强迫情侣断绝一切关系

只与他一人交往,从而牢牢控制住这个新的父母。

6:爱情最动人之处在于强迫性重复,一次激情式爱情是治疗自己童年创伤的最佳机会,他会完美地再现童年关系模式的绝大多数感觉,可以让自己借此意识到自己的诸多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去解决它们。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都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类似大叔控,这类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长大就要有自由,而中国家庭往往把握不住这一点。中国总体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所以忠于大叔。小三上瘾的女人是因为受恋父情结折磨,在与妈妈的竞争中失败了。她们作为多子女家庭被忽略的孩子,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之前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注在她一人。

将一本书看了三遍,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除了家人比较关注于成绩,被迫地接收了父母的一些焦虑,别的到没什么值得抱怨的地方。关于我的内在婴儿,也是带着笑脸积极健康的,这也许是我的精神胚胎发生着作用。

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一本书能够让你了解自己、了解家庭就已经值得一看了,如果一本书可以让你试着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不良的家庭模式,那就是一本可以常翻阅的枕边书。《家为何伤人》,好似有些大逆不道,但如果直面平和表象下的漏洞和不堪,并能警示自己向下的教育模式,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感谢武志红老师,告诉了我们,无条件的积极的爱,以及恰当的分离和自由,对于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第四篇_为什么你会恨一个人?

为什么你会恨一个人?

你恨一个人? 这种恨就是你的需要。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你讨厌一个人?这种讨厌就是你的需要。

矛盾的意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看到A,也就看到了-A。

譬如,看到了内向,也就看到了外向;看到了快乐,也就看到了悲伤;看到了强势,也就看到了弱小……

这个道理貌似很简单,但真能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并不容易,还是先讲一个故事吧。

结果是谁选择的?

一个初中同学有一个复杂的爱情故事:他讨厌自己的太太,觉得她不仅丑,而且说话总是不合时宜,总之他一看到太太就气不打一处来,说上一句话就吵,吵上三句就会动手,于是家里总是闹得不得安宁。

同时,他还有一个情人,非常漂亮,而且极其能干,在应酬场合,她不会说错一句话。

面对这种矛盾,他总是在想,一定要和太太离婚,一定要和情人结婚,而情人也说爱他,也多次说自己做好了准备,只要他离婚她就离婚,有时看到他没有离婚的勇气,就说她先离婚然后他再离婚……

这貌似是很正常的,毕竟这边是钟爱的条件优秀的情人,而那边是讨厌的面目可憎的太太。

但是,这个故事有很多离奇的地方。

首先,他是先和情人有约会的准恋爱关系,再认识太太的。所以,这个情感纠结的历史比他的婚姻还要长。

这很奇怪,我问他,既然先认识了情人,而你们又很相爱,那么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去。他回答说,那时他很自卑,觉得自己个子矮小且其貌不扬,而情人是那么漂亮迷人,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还担心她对他并不是真心的。

一开始不理解她是否真心,那后来呢?

和太太订婚后很快就明白,情人对自己的爱是真心的,那时就想退亲,但总是下不了决心,结果一拖再拖,越拖离婚难度越大,越拖和情人走到一起的代价越大。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他一再说“这是命”。在咨询中,同样一句话,如果来访者在短时间内说上3次甚至更多,我就会特别留意起来,并询问对方,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这样做,经常会不经意问出非常有价值的结果来,而这次也不例外。

我问他,你一再说“这是命”,你这样说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

他回答说,他是和太太相亲认识的,而在和太太相亲前,在父母安排下,他已和20余个女子相过亲,什么样的人都有,但他谁都没答应,他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和太太相亲是最后一次。他到了女方家,一进房间,看到屋子里坐着四五个女孩,其中一个明显最难看,他心里一咯噔,暗自祈祷说:“千万不要是她。”

没想到,果真是她,而更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应了,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所以说“这是命”。

这真是一个关键的细节,揪住这个细节,我一再问他,这个“命”是谁制造的?

最初,他说不知道,也许是老天爷之类的神秘力量吧,但最后,他承认,这是他的选择。

选择是为了逃避自卑

他的右手,有蛮严重的皮肤病。我问他,这种皮肤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想了想,说结婚后第八年。

我再问,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他说,那一年,他第二个儿子出生了。他觉得,第二个儿子出生,给他的感觉就像是在棺材上亲手钉下了最后一颗钉子,他离婚的事情再无可能了。

所以,他恨自己的手。当他这样说时,我能看到,他的右手正微微颤抖。

我再问他,是谁想要第二个儿子。虽然我和太太商量要第二个孩子时,我还是忍不住有一丝惊讶。

谈到这里,事情就非常清楚了。一开始,他说,是别的因素导致他不能和钟爱的情人在一起,譬如他的太太、孩子,他的父母和亲戚的反对等。但最后,他清楚地看到,一切都是他的选择。

这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他想和太太离婚,想和梦中情人共度人生,但潜意识上,他根本不想离婚,根本不想和梦中情人一起过日子,所以,尽管和看似完美的情人早就相恋,但他还是选择了与他认为又丑又不会讲话的太太结婚,这是他的渴求。或者说,看似完美的情人,是他意识上的渴求,而看似一无是处的太太,是他潜意识上的渴求。

他潜意识上渴求什么呢?

答案他前面已经给出。他说了,和看似完美的情人在一起,他很自卑。其实不只和她在一起自卑,和其他女孩在一起,他都很自卑。对此,他承认说,那时不只和女孩在一起自卑,在任何人面前他都有强烈的自卑,他觉得自己很丑,别人不会真心接纳他,只是因为他特别会开玩笑而能给大家带来乐子,所以他的人缘看起来还不错。

那时,你觉得自己很丑?我请他注意他的这句话。

这有什么奇怪的吗?他回答说,那时我是这样觉得的,但后来越来越强壮高大,并且挣钱越来越多,这种感觉就没了。

你讨厌自己丑吗?我再问。

讨厌!他回答说。

这种讨厌,和你对太太的讨厌像不像?

听我这么问,他感到震惊,因为对自己丑的讨厌,和对太太丑的讨厌,这的确是蛮像的。

我解释说,你对太太的讨厌,其实是对自己内在一部分的讨厌,你内心有一个自卑的小孩,你将这个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了。也即,你将对自己这一部分的讨厌投射到你太太身上了。

假若没有太太,这种讨厌就会是你内心的战争。但是,自己讨厌自己这种感觉太痛苦了,而将这种内心的战争转化成外在的关系里的战争,自己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解脱了,只是这样做伤害了太太。

这也是你为什么没有选择和看似完美的情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原因,假若这种内在的冲突没有得到化解。那么,你选择的情人越优秀,你就会越自卑,整天生活在自卑中的感觉很不好受吧?相反,如果选择一个条件很差的配偶,整天让她自卑,而自己高高在上,是不是会舒服很多?虽然这会有很大代价,但毕竟高高在上的滋味还是比自卑要好很多。

聚焦自己内心深处

我这个初中同学的故事,可以很经典地诠释“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的道理,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无比渴望和美貌情人一起生活是A,而-A就是惧怕这种生活,或者说,这种看似美好的生活有巨大代价;和“又丑又不会说话”的太太一起生活的痛苦是A,而-A就是在这种生活中隐藏着的巨大好处;

情人的“完美”是A,而他在情人面前的自惭形秽就是-A;太太的自卑是A,而他在太太面前的高高在上就是-A;

以前,他看上去很自卑是A,而他对高高在上的感觉的渴求就是-A;现在,他看上去很自信是A,而他内心中藏着一个自卑的小孩就是-A。

总之,他的意识和潜意识是分裂的,意识上渴求A,但潜意识上恋栈-A。A的程度看起来有多强,-A的程度看起来也就有多强。对于他而言,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鸿沟太宽了,以至于意识对潜意识的秘密一直没有觉察,这导致他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严重的冲突中。【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那么,该怎么化解这一冲突呢?关键是将注意力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来。以前,他会一直盯着太太和情人,在两者之间犹疑,总是想着该如何在她们之间做选择,但现在,他要明白这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答案不再是她们之间的二选一,而是他该如何改变内心。

要改变内心的方向很简单,就是拉近A和-A之间的距离。譬如,对于他而言,这么多年来,A的分数可能是

9.5分,-A的分数相应也是9.5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分裂,但假若A和-A的分数都逐渐减至7分、5分乃至3分,那么冲突就逐渐减轻了,而内心的冲突减轻后,外部的冲突也会相应减轻。

在我的课程“自我觉醒之路”中,我留过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作业:用5~10个形容词描绘“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

其实,这就是A和-A,真实的自己就是A,理想的自己就是-A。【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真实的自己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我现在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在关系中形成,更具体而言,就是童年时在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时形成。

作为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当孩子呈现某种品质时,得到了父母的亲近,也即在关系中的奖励,那么孩子就会执著于这种品质,并将其视为“好我”。

相反,当孩子呈现某种品质时,遭到了父母的疏远,也即在关系中的惩罚,那么孩子就会惧怕或抵触自己这种品质,并将其视为“坏我”。

通常而言,“真实的自己”也即“好我”。

“好我”和优点不一样,“真实的自己”中有很多缺点,我们会觉得自己某些个性已经严重不适应目前的生活需要了,非常想改变但却改变不了。

但这只是从当下的情形看的,而假若去审视我们的童年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真实的自己”中的个性,都曾经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过很多好处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潜意识深处,其实是将这些个性视为了“好的”,认为这些个性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长大后,我们或许一时碰触不到潜意识深处的感受和想法了,于是忘记了这些个性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譬如,3名学员问我,他们的孩子怕猫怕狗,这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些学员也反映过类似问题,但这3名学员反映的问题有一致性,都是他们的孩子怕那种小型的狗,而对大型的狗,惧怕却要少很多。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那么,很简单,猫和小型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就是毛茸茸的宠物,必须仰赖人的照料才能生存,而且特别在乎主人的关注。

再了解他们的故事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就堪称完美宠物,非常粘人,缺乏独立性,胆子小,同时又蛮好玩。

在我的理解中,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喜欢孩子有独立意志,所以这些孩子为了维持与父母的关系,尽可能地继续获得父母的亲近和认可,同时又免于惩罚,不得已变得像宠物一样了。但是,他们又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平时,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在别的事物上,并不容易看见自己,就没什么问题,但当那些小宠物站在他们面前,就像照镜子一样照出了他们的存在,于是他们一下子变得恐慌起来,但他们其实恐慌的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总能找到你的-A

找到A比较容易,但看到自己身上也有-A,这就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挑战了。

前天,和一个企业家朋友聊天时,我谈到了这个道理。他觉得很有意思,但这好像不能用到他的身上,因为他觉得他非常和谐一致,看不到自己内心有A与-A的冲突。

是吗,我回答说,这很有意思,请你列一下你的个性吧。

他列了以下几个:“负责、勤劳、善解人意、顽固、强势”。这几个个性的相反很容易找到,就是“不负责任、懒惰、任性、灵活、容易受人摆布”。他觉得,这些-A他身上没有。

你自己身上没有,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呢?有没有至少这样一个人,他和你的关系很重要,而他恰恰具备你的这些-A。

他想了想说,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都是一样的。我的配偶没有我那么负责和勤劳,但也只是程度上弱一些。

思考片刻,他忽然激动地说:“我的拍档”。他说,拍档的确是和他完全不一样的人,那些-A在拍档身上都有,最近他们老起冲突,甚至已经闹到了准备散伙的份上。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每次起冲突都是同一个模式:他交代一些相对不是那么难的任务给拍档,然后委婉地、和风细雨地、温和地引导拍档,这个任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完成。但是,到了最后他发现,拍档总是会莫名其妙地使用自己固有的一些办法来做工作,而且总是完成不了任务。这时他们就会吵架,吵到激烈的时候就彼此威胁闹分手。

我问他,这种模式中你的生活中有过吗?

他想了想说,没有。

但是,我已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中猜到,他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就是这样对待他的,于是我直接问他,小时候妈妈是怎样教你做事的。

他愣了一下说,妈妈对他的方式,和他对拍档的方式,只有最初的部分是很像的,妈妈也是委婉地、和风细雨地、温和地引导他。但面对妈妈,他是非常温顺、非常乖地聆听妈妈的教诲,并按照妈妈说的方式去完成任务,而且还常常比妈妈设想得更好。

像一个乖孩子一样完成妈妈的教诲,这是你的A,那么,你的内心中有没有过相反的渴望呢?例如根本不想按照妈妈的意思做事,而完全为所欲为,也就是像你的拍档那样,甚至远比他更过分?

他再一次愣住了,那种渴望,他自然是有过,只是已经很久远了,而且似乎已很微弱了。但这越微弱,就越要寻求表达,因为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渴望,它被压抑得如此厉害,以至于意识上完全不能聆听到。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人,让那个人替自己表达这种呼声。

我说,这就是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拍档的原因,相信以你识人的眼光,如果纯粹为了公司的经营,你可能根本不会选择这个拍档,但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偶然的理由,令你硬是选择了这个拍档。这不是你做生意的需要,而是你内心的需要,你需要找一个人,把你内心深处被严重压抑的东西投射到他的身上,那样看到了他,也就像是看到了你自己。我回答说,首先,你要感谢你的拍档。选择这样的一个拍档,这是你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他满足了你的这个需要,甚至这个需要比成功都重要。这个拍档成了你的替罪羊,让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将你内心的冲突转嫁到这个外部关系上来,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你的痛苦。

所以,你要感谢他,非常用心地感谢他。

简单的练习

为什么一个人的伤 第五篇_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管从事什么任何一种行业,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都想获得你周围人的承认、羡慕、荣誉、尊敬也就是让别人承认你的价值。人 要想成功那需要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需要钱财、人际关系、《还有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需要一个好爸爸》。这个中国特色的好爸爸我今天不想专门探讨它了,因为这并不代表一个普遍的现象。 我们今天主要谈我们现实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要成功、可以说这是人人都想获得的。人人为此费尽心思、不懈努力有的人在他所处的环境颖脱而出,有的人虽然也历尽千辛、费尽周折但却落得个劳而无功。当这种结果出现后,人们这时一般总是抱怨命运不好,有的说自己没有遇到贵人、没有机会、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种种的说法看,大部分的人埋怨的都是客观原因;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做到“反求诸己”。就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失败的原因。怎样能做到从自身找到失败的原因呢?其实就是要学会认知自己、“自知”自知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一件事情了,一个人能做到自知的前提首先是我们要掌握大量的,“综合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还要“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性只有真正知道自知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摆正自己应该在这个社会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在这个社会做到不管他身处何种地步、何种环境他都能做到以正确、勇敢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弱点,那怎样学会认知、掌握这些综合知识呢?怎样知道自己的人性呢?

下面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实中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本来知识水平不高而且对事物真正的认知度也非常浮浅,但是由于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虚荣心、自尊心、这些人里有的人天赋如果和天赋特别聪明的人比还相差不少,可是他们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他们自己认为他们并不比别人差。所以这种人就变得极不虚心,由于他的虚荣心、自尊心以及不虚心使他变得极其愿意和自己周围特别出众的人比。这种人对于别人的优点和成功一般是持否定态度的,即便是承认也是打了折扣的;因为这种人从来也不会心悦诚服的承认对方的优点和成绩的。他总能在对方的成绩优点上找到一些纰漏以此来安慰他那不平衡的心态。

他不承认对方所取得的一切“是”因为对方的能力;如果承认这些就会使得他们的虚荣心自尊心不虚心同时受到伤害。另外还有一种人在以有以上三种东西的基础上,还多了骄傲、忌妒心、更让人害怕和害人的是在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他们永远也不承认的,不管这种人把这些自然人性的东西掩饰隐藏的在好如果让高深的人一眼就可以识破他们。

我前面讲了一个人的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需要什么?

我认为一个人成功靠钱和人际关系是必然的;但它的前提是必须在一个人能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的条件下而才能获得的。否则是不可能的。

人应该怎样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呢?本人认为人生学习掌握知识是由两种渠道获得的;一是社会的、二是书本上的、这两种渠道我们首先要辨证的去理解。

我们现在先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r/471396/

推荐访问:伤了一个人的心 爱错一个人伤透整颗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