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手工制作 >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时间:2018-04-28   来源:手工制作   点击:

【www.gbppp.com--手工制作】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第一篇_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在农村一般自成村落,从事农业生产;并擅长经营园艺、瓜果、林木、饲养奶牛及羊。市区内的维吾尔族人多从事手工业的商业。手工业以制革、打铁、食品加工等为主;商业多经营毛皮肠衣、干鲜水果和民族用品。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便服,喜穿皮鞋;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西式上装配以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多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戴项链。年青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缝织而成。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止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禁忌东张西望或立起。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维吾尔族人禁吃猪肉、驴肉、食肉动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亡的、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只吃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牛、羊、骆驼、马肉入鸡、鸭、鱼肉。平时以白面、大米为日常主食。饮食花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主要有抓饭、拉面、肉粥、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曲曲(形似小饺)、烤羊肉、牛羊肉汤及大小厚薄不同形状的烤馕。蔬菜主要有皮芽子(洋葱)、卡马古尔(蔓菁)、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调味除盐醋外,喜用极椒、孜然(安息茴香)。早饭一般喝茶吃馕,不多炒菜;午、晚两餐常吃抓饭、包子、拌面、汤面、有时吃手抓羊肉。在吃抓饭和手抓羊肉前都要净手,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食。有时还吃“阿勒瓦”(一种用糖和面做的糊糊)。维吾尔族人民都喜欢喝茯茶和奶茶。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多以土坯砖为建筑材料,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木料,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屋内多装饰民族图案。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其间举行跳舞等各种喜庆活动。婚前男方需向女方交纳彩礼。

遵照伊斯兰教规,维吾尔族实行土葬,主张速葬。他们以白布裹尸,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人死后,死者的亲属要戴孝以表示哀悼。死后的第3天、第7天、第40天及周年之际,家属要请阿訇念经,做抓饭、炸油香等招待亲友,为死者祝福,称为“乃孜尔”。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库尔班”是“宰牲”的意思,库尔班节的那天早晨,几乎每家都要宰羊。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等唱歌跳舞,节奏欢快,舞姿轻巧,情绪炽烈。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就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是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来跳舞,自由进场,即兴发挥,还可以和场外的人进行交流,邀请围观者进场一同跳舞,使人感到亲切,气氛融洽。人们在乐鼓声中,伴唱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尽兴。

还有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来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区(中国西北)。多朗舞有着结构严谨的舞蹈形式。开始跳舞以双人对舞为主。多少对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场的,直跳到竞技开始,竞技是旋转,随着乐曲的不断变化,竞技的人逐渐减少,直到只剩下一个人,这时到了舞蹈的高潮,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结束。舞蹈自始至终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热烈而欢快。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第二篇_维吾尔族的生活礼仪及禁忌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的生活礼仪及禁忌

维吾尔族是一个非常注重日常生活礼仪的一个民族,在这方面民间也有许多讲究。亲友见面时一般都要必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候,男性之间,熟人相见时不分尊卑,必定轮流握完。如见到尊长或朋友时,把右手放在左胸前,把身体向前倾斜30度半鞠躬,说声“艾斯拉木艾莱苦木”(意为“祝你平安”),然后握手。女性相互见面也有讲究,如果对方是亲友,要相互拥抱,左右脸面要挨一下,陌生人或者熟人时说一声“提西里克木?”(意为“平安吗?”)。长辈和小孩见面时,长辈要亲吻小孩的额头。

维吾尔族一贯尊敬师长,孝敬老人,晚辈无论在何处都不能从长辈面前横穿过去,晚辈在任何场合见到长辈要先起立后再施礼请长辈坐上席,喝茶吃饭要先端给老人长辈。走路、进屋也请长辈先走、先进,吃饭时也让长辈先吃,说话时也让长辈先说,晚辈绝不能背对长辈,不能伸腿坐,需要经过时,也要从长辈身后走过去。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和说龌龊的话,在任何情况下晚辈不能与长辈顶撞。

维吾尔族按习惯人际关系中不直称呼别人的名字,在族内长幼辈之间、师徒长幼辈之间也忌讳相互直呼对方名字。凡是长辈忌讳直呼他们的名字,如果晚辈要提及长辈,就用一些辈分称谓代替名字,非常忌讳说“”Qeri”(老头)。长辈称谓晚辈时,也多用其爱称。同辈人(特别是同辈老人)之间,一般在名字后加上表示尊敬的附加后缀如“Jan”、“Gul”、“Ahun”、“Han”等。维吾尔族在各行业和教育领域内非常注意语言道德。一般来说,学徒学生严禁直呼师傅或老师的名字,而且用“师傅”、“老师”一类的表示师徒、师生关系的词来称呼他们。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之间也禁忌直呼其名字。如女婿和媳妇一般不得直呼其岳母和岳父的名字,妻子称丈夫“孩子的爸”、“我们的人”、“我们的男人”,丈夫叫妻子“孩子的妈”、“家里的”、“我们的妻子”。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如称“chong dada”(爷爷)、“chong ana”(奶奶),“Tagha”(叔叔),“Hamma”(阿姨)、“Anika”(姥姥)等等。这类称谓可明示辈分关系,也含有尊敬的含义。

乐于助人是每一个维吾尔人自觉遵行的社会风尚。同乡亲、邻居和睦相处,邻里或亲朋好友之间需要帮忙时,大家一定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尤其在婚丧嫁娶上,如谁家有了丧事立即放下自己的事情,赶到死者家去向死者的亲属表示慰问,甚至陪死者家属一整天或两三天;无论那一家举行婚礼、葬礼大家都主动去帮忙,直到婚礼、葬礼结束。在广大农村哪一家盖新房,同样大家一起帮忙到盖完为止。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尺是到家里来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一套讲究。每家都备有布褥,宽1—2尺,长4—5尺,做为坐垫。家里来客人时,女主人首先为客人铺好褥子,请客人坐在褥子上,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然后,主人手执洗手壶和接水盆,请客人洗手,最后把餐布铺上。一般必捕上餐布才能上食物,不然对食物或对客人的不尊重,因为维吾尔人非常忌讳不铺餐布而进餐。民俗信仰中,餐布是给家里带来幸福吉利的灵物,所以每一个维吾尔人家里至少有两三块餐布,一块是供餐时铺的餐布,一块是妇女参加各种仪式时包食物用的餐布,另一块是专为客人准备的餐布,一般吃饭或喝茶前铺餐布,很忌讳踩或跨餐布,尽量全铺开,习俗以为全铺餐布、幸福吉祥也增多。

餐布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就是馕,一般客人面前不放碎馕,要放整馕,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当着客人的面掰成四、五块并面朝上地放到客人面前,接着就把冰糖或方块糖各种干果、点心和饼干、果酱、新鲜水果端上来,然后给客人敬上一小碗热气腾腾的茶水或奶茶。倒茶也有讲究,泡好茶后先把洗好的茶碗放在桌子上,当着客人的面往茶碗里倒上一点点热茶,用茶水涮一涮,以表示已消毒,在维吾尔族饮食习惯中,人们倒茶时要顺着碗边徐徐倒入,禁

忌抬高茶壶倒茶,避免冲起泡沫(认为冲起泡沫是对客人的不敬和失礼)倒七八成就可以了,把倒好的茶放在托盘上用双手递给客人。忌用单手送茶,对方也忌用单手接茶。喝完茶之后,做饭菜来招待客人。女主人做饭时还忌不戴头巾,为的是避免头发落到饭中。客人不能随便到锅灶前去,不能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开始吃饭时一般年长者先开始动筷,如几个人共餐,吃肉吃菜时任何人不许满盘子乱选乱挑,也不能嗅食物,忌伸手去取别人跟前的食物或乱搅碗中的饭,已取的饭亦忌倒回到碗中,不能狼吞虎咽,忌凝视他人吃东西。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餐布上。尽量要把碗中的饭吃干净。吃馕或馓子时,不许整个拿到手里吃,而是要掰开后再吃。用餐当中,如有事要离席,不能从人前走过,必须绕到人后走。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吃完饭须待收拾餐布后才能离去,一般到某人家里作客如果天色已很晚时,主人总要盛情地挽留客人住在家里。并拿出专为客人准备的被褥给客人用。如果是贵客和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到家,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要宰羊热情款待客人,一家来了客人,亲友邻居轮流相请。家里有客人时维吾尔人非常忌讳家里有吵闹声和锅碗瓢盆所发出的响声,尽量轻拿轻放。还忌讳当着客人的面扫地等,这些举动都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的表现。

当客人起身告辞时,主人总是要挽留客人,多坐一会或多住几天。客人表明非走不可时,还要把客人送到大门外,并祝客人平安,求真主保佑。从以上礼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吾尔人注意道德礼仪,礼貌待人,热情而好客的性格。

维吾尔民间非常禁忌背后议论和忌妒他人的行为。主张不侵占他人财物,珍惜友情,不背叛朋友等。另外不做乡里乡亲所厌恶的事,如抽麻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奸淫、撒谎、暗算他人、占别人的便宜、偷窃他人财物等,以上都被视为丑恶行为,受到舆论谴责。

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礼仪及禁忌,由于篇幅限制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忌俗。 维吾尔族有忌朝天空或地上吐口水的习俗,古代先民也有过这种习俗。“突厥语大词典”里记载过“吐天落脸”的谚语。这种做法被视作是对天神的一种亵渎。因此维吾尔族忌讳朝西方,清真寺、麻扎、坟地等地吐口水。人们在打喷嚏时也遵循一些规矩,面朝别人喷嚏视为对他人的不敬,因此一定转向别处或捂住嘴巴。在公众场合中擤涕、吐痰、抠鼻子被视为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因此,人们在这些方面十分谨慎。除此之外,禁止往流水和池塘里吐痰、倒垃圾,是民间的优良传统作风。维吾尔族将吐唾沫视为对别人的不敬,侮辱和否认,因此特别忌讳做出类似的行为。

盐和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是密切相关的。维吾尔族非常崇尚咸盐,因为古代先民将盐视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圣的灵物,所以在生活上形成了有关咸盐的各种忌俗。人民往往用咸盐或“古兰经”的名义起誓,对含有盐的任何食物表示,一种尊崇的态度,所以民们不轻易践踏含有盐的食物或把含有粮食和盐的洗腕水,面汤等随意倒在行人道上,更不能向盐和含有盐的东西上大小便,否则违反者变瞎倒运。因此,人们一般把盐和含盐的水倒在人踩踏不到的地方。人们把家里的幸福和盐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如盖新房、结婚时,乔迁都要用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祥和幸福。总之,盐象征着避免灾难、爱情、誓言、平安、吉祥和幸福。

有些数字在民间有吉凶的分别。一般民间有喜单忌双的传统。维吾尔族所崇尚的单数是“3”、“7”、“9”等。就拿“9”这个吉祥数字来讲,维吾尔人的祖先认为,天、地以及七曜星构成了宇宙的起源,从而也就对“9”这个数字非常崇尚,因此“9”被以为是完美、高尚、富足的象征。传统习惯认为,妇女怀孕期是9个月9天9时9分。“9”在民俗信仰中被成为了推崇的数字。因此胎儿在这个期限出生也是完美的高尚的象征。民间有与“9”数有关的许多习俗和俗语。“7”和“3”数同宗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一般维吾尔族每隔七天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礼拜。男孩子到了七岁时进行割礼,人死后,第七天和第三天举行一次祭事,结婚时,阿訇问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时连问三次;在离婚时,如果男人连说三次“塔

拉克”即表达了离婚的决心,人死后在墓穴就要封口时,先撒七个坎土曼土,缠死尸时男的用三层白布,洗手、洗脸只倒三次水;如果拣到某东西,要先喊三声:“这是谁的东西?”如果无人答应,才能动手拣起来等,像这种崇尚单数的礼俗在维吾尔族的生活当中到处可见。

维吾尔族有崇右忌左的习俗,民间还有“左眼跳一悲,右眼跳一喜”的说法。维吾尔人一般吃饭、穿衣、出门都用右手或右脚来开始操作。

维吾尔人针对某些人的眼睛、言行有“毒眼”、“毒舌”的说法,因此禁忌他们用“毒眼”凝视自己的小孩、宠物、丰茂的果园和田地,否则以为小孩会生病,宠物会病死,果树和庄稼会干死,会导致天灾人祸。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防止“毒睛”人的眼光,“毒舌”人带来的伤害,形成了佩带护符的习俗。护身符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灵物。维吾尔族历代佩带的护身符有多种,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因此,维吾尔民间多用包有《古兰经》章节制作的三角形小皮袋子护身符。护身符分身上佩带和家里、商店里放的两种,习俗认为在家里、商店,将护身符挂在门上,就没有必要忌讳“毒眼”人、“毒舌”人。实际上护身符只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除此之外民间还有用动物器官、符珠、火(香熏)等方法来消除或防范“毒眼”人和“毒舌”人的习俗。在民俗习惯中,部分动物的器官被认为有祛邪避凶的作用。维吾尔人给婴儿的摇床上挂上一个狼踝骨或在婴儿的帽子上缝一个狼踝骨,成年人在狼踝骨上系绳子挂在脖子上,佩带狼踝骨的婴儿和成人就可避开“毒眼”人,“毒舌”人的骚扰。这是狼图腾在维吾尔民间保留下来的残余之一。维吾尔人还常用一种黑色的上面有几粒白点的玛瑙,挂在婴儿手腕和缝在帽子上。这种符珠称为“kQZ tash”或“kQz munqak”(意为眼右,眼珠),民间认为这种符珠的上面有几只“眼睛”它能预防“毒眼”。还有一个常用的避邪的方法就是“香熏”法,传统萨满教信仰中,火是萨满巫医常使用的手段,它的残余现象表现在:维吾尔族搬入新房、婴儿入摇床前、远征、去集市时进行点火烟熏。到目前为止,民间仍然采取以上避邪手段免遭“毒眼”“毒舌”的侵害。但现在大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已不信这些。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各种生活礼仪,不仅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吾尔族家庭道德教育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上有关道德观范畴的和人际关系交往的禁忌观念及习俗,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第三篇_维吾尔族生活习俗

当代维吾尔族生活习俗的发展与转变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的服饰与穿戴,饮食习惯,交通居住习俗与娱乐休闲活动,独特的民族习惯,与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当代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俗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的现状与转变,维吾尔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文化【主要是汉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中的变化。 关键字:差异 转变 文化交融

正文: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维吾尔族作为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与内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习俗也就自然不同。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包括其服饰,饮食,人生礼仪,建筑居所,交通,喜好禁忌等古老遗风和民族性格,维吾尔族的这些生活习俗是在其本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但它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通过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到其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发展历程。

维吾尔族的服饰习俗。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参加送葬或丧后宴则一定要戴帽,否则被人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同时参加喜庆活动时也要戴帽子,这种习俗也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美德,由于地区,职业和年龄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帽子也变化多样,各有不同,所以帽子也是辨别维吾尔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的重要依据。维吾尔族的帽子主要分为三种,即皮帽,

单帽,花帽。每种帽子的地域性很强,分布不一,南疆的人带花帽多喜欢以巴旦图案为主的“巴旦多帕”,吐鲁番人则喜欢红花绿叶,颜色鲜艳的帽子,而北疆的群众小帽上则无花。维吾尔族姑娘在婚前与婚后戴的帽子也不同,婚前一般以地毯图案构成的“吉连姆多帕”和在金丝绒上绣小花的“杜哈瓦多帕”,而婚后则不戴这种帽子,中年男子和知识分子喜欢戴浅绿色小红花的“齐满塔什干多怕”,家庭较富有的妇女则戴一种用珍珠串成的“玛江多帕”。这种花帽做工细,颜色亮丽,光彩夺目,是一种精湛的工艺品。出花帽外,皮帽的种类也很多。

维吾尔族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其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所有的穆斯林女子都要佩戴面纱。维吾尔族妇女的面纱和盖头因经济条件不同,质量也不同。并不是所有的都一样,面纱和头巾有棉织的,棉丝混织的,也有完全丝织的,颜色有咖啡色,褐色,黑色和白色等。其大小规格也不完全一样,一般可蒙到腰部以上,但大的却可蒙到臀部以下,维吾尔族妇女蒙纱巾的年龄没有统一的规定,最早从十几岁开始,五六十岁的妇女也有蒙面的。

维吾尔族男子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巾,它是随着维吾尔族的服装蛤袢而产生的。其是一种长外衣,这种外衣没有扣子也没有口袋,腰巾可以其到扣子的作用,也可在腰巾携带一些东西和食品等,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蛤袢,系上腰巾显得雄姿勃勃,精神抖擞,腰巾长短不一,长的可达2米多,可以在腰间绕几圈,也有方形腰巾,系在腰间漏一个角,显得很有风度,腰巾多为黑,蓝等深色,一般不用白色,

其质量有布,绸和织棉等,腰巾上有花,印花,青年人的腰巾色彩艳丽,中年人的较为雅淡。

到了冬季,维吾尔族男子都要穿大衣,最暖和的大衣要数“居瓦”,他是皮大衣的意思。这种大衣多是冬季外出的人穿,新疆的天气十分寒冷,“居瓦”的领子有30多厘米左右长,袖子也比手长30多厘米,下身可拖到地面,腰围比一般大衣大一倍多,其材料都选用黑色的老羊皮,制作时皮板朝外,毛朝里,外面不挂布面,起重量可达10多公斤,这种长耳肥大的皮大衣在外过夜,即可当被和缛,又可隔潮和保暖,过去冬季坐马车,赶路人与车夫离了这种“居瓦”,一般是不“敢轻举妄动”的,非常重要。

维吾尔族是个喜欢绣花的民族,把各种花卉汇成图案,秀在衣服上,是生活富有诗情画意。妇女们穿的长外衣,短外衣,背心,裙子,衬衣,裤子几乎所有的服装都印有花的图案,连男子的衣服上也秀有花纹。如男子合领长短衬衣,在领口和胸前都绣有十字花的图案,显得很有活力,维吾尔族妇女品种多,所绣的花纹也丰富多彩。她们衣料多用布,绸,平绒金丝绒等,在各种服装的领口,胸前,袖口,肩等部位,用金,银线和彩线绣成几何形小花,小叶,表现出维吾尔族的艺术格调与浓郁的装饰美感,维吾尔族男女都用穿套鞋的习惯,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套鞋多用橡胶做成,里面称有紫色的绒面,即可以保暖,有可以保护靴鞋。套鞋分为两种,一种圆头的叫套鞋,主要套在马靴外面或皮靴外面,另一种尖头的叫软底皮鞋套鞋,这种套鞋多为老年人和宗教人士所用,特别是宗教人士进清真寺前,要脱鞋才

能进入大殿,他们穿软底皮靴,外面套套鞋,进大殿时只要脱掉套鞋就可进入,十分方便。

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商品经济的影响,维吾尔族人在穿戴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对于戴帽的习俗,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维吾尔族人都戴帽子,在北疆和许多城市里,很多年轻的维吾尔族青年都不再戴帽子,或者有一部分人也转戴从内地传入的鸭舌帽和其它较为流行的帽子,只是在过节或参加隆重的民族活动时才戴传统的帽子,而在南疆地区,由于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尤其是农村,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还保留着戴帽的习惯,不过,由于夏季炎热,传统的帽子并不能帮助人们遮太阳,所以现在在农村很多农民也开始接受其他非本民族的帽子,如遮阳帽,草帽等,能让农民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免受阳光的照射,颇受人们欢迎。对于妇女戴纱巾的习俗,如今在新疆戴纱巾的妇女越来越少,只有在南疆喀什,和田地区的偏远农村,有少数妇女戴纱巾,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她们和男子一样从事各种劳动,参加各种社会劳动,蒙面纱会妨碍她们进行正常的交往和生产劳动,对于维吾尔男子系腰巾,穿大衣的习俗,由于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很多外来时尚的衣服的传入,大部分维吾尔男子不再系腰巾,只有在南疆一些农村和年长的男子才系腰巾,而对于大衣,如今,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人们不再穿其上路,使用的人也渐少,不过由于其良好的保温性以及其实用性,现在很多内地的汉族人也开始穿着,现在的维吾尔族套鞋,不仅维吾尔族穿,其他少数民族也穿,就连有的汉族同志也开始穿起套鞋

来,很是流行。总的来说,维吾尔族人在穿戴方面受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影响,已发生了很多改变,现在城里的维吾尔族人与北疆的很多维吾尔人在穿戴方面以和汉族人差不多,但是其并未遗弃本民族的习俗与服饰,身上还是保留了许多本民族的特色。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有抓饭,奶茶,烤羊肉串,烤包子和薄皮包子,香馕,凉面,羊杂碎,烤全羊,木塞莱斯。抓饭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做出来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那香喷喷的气味,让人垂涎欲滴,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维吾尔族人一定要做抓饭来招待客人,因为做抓饭的主料胡萝卜,洋葱,羊肉等营养价值都很高,所以抓饭是营养极为丰富的大补之饭,同时也是省时,省力,饭菜俱全,众口好调的理想食品,特别是在招待上百家人之时,做抓饭能让人都满意。

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实把肉切成薄片,用铁杆穿上。放在燃烧的无烟煤上烤,然后洒上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数分钟即成。其色呈焦黄,油亮,味微辣,不腻不膻,嫩而可口。其之所以风味独特,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疆羊的品质优良,这是与本地水草条件有密切关系,另一个是新疆的烤羊肉串选用了特殊的调味品-孜然,这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

烤包子,也是维吾尔族的主食之一。深受其欢迎,烤包子是在馕坑里烤,用死面,皮子擀的很薄,做成方形,馅用羊肉丁,羊油,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第四篇_维吾尔族重要节日和习俗

新疆维吾尔族重要节日和习俗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禁忌

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

在饮食上,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据说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无果腹之食,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

忌凝视:过去,不少维吾尔人认为人们忌羡他物或忌妒贤能的眼光,具有某种超自然的恶的力量,会给所喜爱的人、物或所从事的事业带来种种不利,如凝视人家漂亮聪明的孩子,会使这个孩子遭到某种不幸;烤馕时被人凝视,馕就在馕炕贴不住;灌面肺子时要在肺子上面蒙一块布,不让别人凝视,被人凝视肺子就会破;织布时被人凝视,就会经常出现断线等。维吾尔人防范毒眼致厄的手主要有佩带护身符,行熏烟术等。现在城里许多维吾尔人已不信这些。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一讲究。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去,不能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尽可能不剩食物于碗中。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起来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饭吃干净。吃馕时,将馕撕成小块放在盘中,不能将整个馕拿到手上吃。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作客时如有事要离席,不能从人前走过,必须到人后走。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客人不能随便借翻主人家的东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里来回走动。

饭前饭后要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必须用毛巾擦干。不能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装有盐的袋子和做饭用具上。吃饭或与人交谈时,

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痒等,否则被人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在屋内炕上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或者奉送礼物、茶饭碗时要双手,单手接受或递送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家里有客人时不能扫地。作客时,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实在不想吃东西,也要尝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绝。主人给客人倒茶时,客人应双手捧起碗,不能为了表示客气接过茶壶自己倒。

在服饰方面,禁止穿坦胸露背的衣服及过于短小的衣服,反感穿背心短裤在室外活动和作客。如不是迫不得已,住宅大门忌朝西开,睡觉时忌头东脚西,因为西方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之所在。别人在做那玛孜(礼拜)时,不能喧闹,诵读祈祷经文时,不能说话,不能从做那玛孜的人面前过,更不能踩礼拜毯。做礼拜的房子特别是西上不能挂人头像。抽麻烟、赌钱、酗酒、斗殴、说谎、奸淫、暗算别人、占别人的便宜等,都被视为丑恶行为,受到舆论指责。 维吾尔族对墓地很重视。路经麻扎和墓地时,不能骑马、骡、驴;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允许非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进入墓地;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以防坟墓倒塌;更不许从墓地取土做肥料;墓地附近禁止修猪圈、厕所;禁止在墓地、清真寺以及小渠边大小便、吐痰、擤鼻涕、带污秽物经过和逗留。 维吾尔族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用“胖”、“漂亮”、“胃口好”等之类的词句;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忌讳一进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尤其忌讳远道而来的客人去抱,认为这样会使小孩受惊生病。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往水里撒尿,不能朝天空吐唾沫,清晨未洗脸前不能看太阳等;不能踩拔庄稼和小草,尤其是不能往庄稼和草上大小便。认为星期二、星期五上路不吉利,会遇到倒霉的事。妇女不能跨越绳子、脏水,认为跨越绳子生孩子时胎盘不容易下来: 跨越脏水,分娩时将会无力。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第五篇_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

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

维吾尔族在农村一般自成村落,从事农业生产;并擅长经营园艺、瓜果、林木、饲养奶牛及羊。市区内的维吾尔族人多从事手工业的商业。手工业以制革、打铁、食品加工等为主;商业多经营毛皮肠衣、干鲜水果和民族用品。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便服,喜穿皮鞋;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西式上装配以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多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戴项链。年青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缝织而成。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止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禁忌东张西望或立起。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维吾尔族人禁吃猪肉、驴肉、食肉动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亡的、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只吃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牛、羊、骆驼、马肉和鸡、鸭、鱼肉。平时以白面、大米为日常主食。饮食花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主要有抓饭、拉面、肉粥、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曲曲(形似小饺)、烤羊肉、牛羊肉汤及大小厚薄不同形状的烤馕。蔬菜主要有皮芽子(洋葱)、卡马古尔(蔓菁)、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调味除盐醋外,喜用极椒、孜然(安息茴香)。早饭一般喝茶吃馕,不多炒菜;午、晚两餐常吃抓饭、包子、拌面、汤面、有时吃手抓羊肉。在吃抓饭和手抓羊肉前都要净手,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食。有时还吃“阿勒瓦”(一种用糖和面做的糊糊)。维吾尔族人民都喜欢喝茯茶和奶茶。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多以土坯砖为建筑材料,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木料,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屋内多装饰民族图案。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其间举行跳舞等各种喜庆活动。婚前男方需向女方交纳彩礼。

遵照伊斯兰教规,维吾尔族实行土葬,主张速葬。他们以白布裹尸,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人死后,死者的亲属要戴孝以表示哀悼。死后的第3天、第7天、第40天及周年之际,家属要请阿訇念经,做抓饭、炸油香等招待亲友,为死者祝福,称为“乃孜尔”。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库尔班”是“宰牲”的意思,库尔班节的那天早晨,几乎每家都要宰羊。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等唱歌跳舞,节奏欢快,舞姿轻巧,情绪炽烈。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第六篇_满族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

今天,满族人口超过1千万。主要生活在中国北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等一些大城市。

在16世纪,满族人的书面语言字符是来在蒙古语言的基础上创造的。满语是通古斯满族的一部分(满 - 通古斯语族),阿尔泰语系的一个分支(阿尔泰语系)。

现在,满族人民在学习和采用汉语,只有黑龙江偏远地区的老人还会使用他们的祖先的语言。

古代满族信奉萨满教,后来随着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信仰开始多元化。在满族人的房子里面,能够普遍看到他们供奉菩萨、关羽和其他大神们。

传统上,满族人们他们的头发盘绕在他们的头顶部的高簇(一绺),戴耳环,穿长袍子。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穿丝绸服装,而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则是穿棉制衣物。一些服饰(包括旗袍和马卦)在中国各地仍然很受欢迎。满族人的衣服是由一件短夹克套在长衫上面,还有一根腰带系在腰上,这样便于骑马和狩猎。满族与汉族不同的是,没有缠足。

满族有很独特的美食,经典的菜肴有血肠,饽饽和蒸糕。

萨其马的来源传说之一: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洲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会吃一点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的玩意儿”,若不能令他满意,就准备回家吃自己。负责点心的厨子一听,一个失神,把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子一火大骂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后相当满意,他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即回答一句:“杀骑马。”结果萨将军听成了“萨骑马”,因而得名。

在满文化里面,他们对于吃狗肉或者任何跟狗有关的产品都是回避的。

满族生活习俗----“三大怪”。人们的生活习俗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满族人大多数居住在东北,由于东北冬天冷、時间长特点生活中出现“三怪”,也称为东北“三大怪。”(一)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因为过去没有铝合金,窗户全用纸來糊。东北天气冷、時间长达四、五个月,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气弄湿。特别是窗户缝,必须用纸条从外面糊上,这样不易被风吹坏。东北家家都是这样。(二)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來。满族过去是游牧民族,以打猎为主。他们生的孩子放在地上是不安全的,就用条子编成筐孩子装里用绳子吊在树上,这样母亲做什么活,偶尔推一下,可以晃很常時间。后来演变成“摇車”(摇篮)用绳系在屋棚梁上。(三)第三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他们烟袋很特别,烟袋杆都很长,一般的半尺长,最长有二三尺。在干活中抽烟把烟袋叼在嘴里,两手照样忙活计。冬天在外干活時,抽上一袋旱烟可以驱除寒气。并且,吸烟袋可以保护自己免受蝎子和蛇的攻击。因为烟草的气味有助于驱赶蝎子和蛇。

1.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因为通古斯语称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该教具有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受世代嬗递。随着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萨满教日益衰落,社会上层人士陆续皈依藏传佛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等。该教的一些原始因素不同程度地为上述宗教所汲取和融合。但在民间,仍有其浓厚的影响,甚至以变异了的形态残存下来。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2.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原为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旨在化解满汉不和,后世沿袭此一传统。极为奢华满汉全席上菜一般一百零八种,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流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维吾尔族:

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是位于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他们擅长唱歌和跳舞。几乎所有的维族人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那里涵盖超过1709400平方公里,大约占中国的总陆地的六分之一,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国家的地区和省份,占有人烟稀少的西北大部分。

根据维吾尔少数民族的习俗,一对相爱的年轻的男女,只能得到他们的父母的准许。一般来说,订婚仪式在正式的结婚前15天之内举行。年轻男子的母亲和其他女性亲属会为这个女孩准备礼物并且在约定的日子去女孩的家里。女孩的家人也邀请一些亲戚朋友,并准备茶水和食物招待客人。

在盛宴上,年轻男子的母亲或其他亲属会解释此行的目的并询问女孩的父母是否同意将女儿嫁给年轻人。如果他们同意,双方决定结婚的具体日期。

吃蛋糕,共享快乐和痛苦。

婚礼仪式是在新娘家举行与一个阿訇主持。经过阿訇读一段“古兰经”。他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与对方结婚,如果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他拿出两个维吾尔族蛋糕给新郎和新娘各一个。虽然蛋糕已浸入海水,甚至是咸苦。这对新人也要吃完,表示在未来他们将分享幸福,荣辱与共。

新娘离开娘家后,沿途的村民可阻挡新郎的路,直到他把右手放在他的胸口向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40166/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