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减肥方法 > 履职偏差问题

履职偏差问题

时间:2015-01-21   来源:减肥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减肥方法】

履职偏差问题(一):工作中的错误及提高自身素质的解决方法

目前工作中的错误、问题及拟定的解决方法

一、 缺乏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个人惰性太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作决策中缺乏思考,鲁莽决断,不能做到与同事间的及时沟通;

2. 工作思路混乱、主次不分,对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梳理,没有将手上的各项工作依据性质、利害关系、严重性在执行顺序、时间计划上做出适当的、合理的安排,在工作的执行中缺乏完善的思路,虎头蛇尾,不能很好且细致地将每一项工作执行完毕,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便不知道应当如何应对,经常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能将工作可能牵涉的各个方面全部考虑进去,导致工作经常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

3. 不能有效地从日常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未能有效地总结汲取进入后面的工作中;

4. 对领导的指示在未能详细理解之前就匆忙去执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因为考虑不够周全,不能很好地落实、执行下去或执行的结果与领导的要求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

二、 自身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

1. 对房地产公司的开发、管理流程仍然不熟悉,没有细致地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导致在言行中经常出现违反开发流程的言行;

2. 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工程管理的诸多因素及问题,对于可能由于工程建设的诸多外界因素给公司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不能做出综合的判断及分析,并给领导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及建议;

3. 本身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欠缺,导致在进行工程部内部的成本分析核算及对发包价定价时缺乏足够的依据,不能及时定价,严重导致开工时间及相应价格的确定时间滞后,给后续施工工期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 解决方法:

1. 针对工作中缺乏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 每项工作在执行中必须先搞明白此项工作的目的是什

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做之前先与公司相关部门对该项工作进行细致的讨论后方能实施;对于没有把握、不确定的事宜必须经过与公司值班领导的请示后方可表态。

(2) 工作中谨言慎行,提高自身工作的严谨度,对接手的每

项工作进行严密的书面登记,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等进行时间的合理计划及安排,对每项工作进行细致的分解,参考以前类似工作出现的问题将该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详细地以书面的形式备注下来,并拟定出应对方案,通过以上程序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工作执行思路;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跟踪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即时记录,并经过细致的考虑方能提出解决的方法,不得光凭经验来解决问题,必须将该问题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并书面进行记录下来;对于不能

解决的问题,必须先考虑该事宜可能影响到的相关部门并与之磋商,得出一致的处理意见后必须上报公司领导批准才可处理,对每项工作在每天下班前或第二日上班后即进行部门工作总结,对发现的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处理,不得影响工作的完成效率;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必须召集部门全体职员进行讨论研究或查询相关资料,做到想方设法地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的前提下搞清楚、弄明白;每项工作结束后,必须召集部门全体职员对该项工作在执行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汇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写成书面报告交工程部资料室存档,做为后续类似工作执行的参考依据。

(3) 对于领导临时交办的而又必须立即执行的工作,也必须

经过部门研究或个人的仔细思考后才能执行,对于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不明白地方,如果可能对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当立即向领导进行详细的请示并了解,必须要做到彻底明白后立即执行,如果对工作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则无条件执行。

2. 针对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 在停职待岗期间,从公司资料室借阅或网上查阅相关房

地产开发的书籍、资料,并整理成阅读笔记,方便以后工作中随时查询、调阅;

(2) 在日常工作中,对工作勤做总结、多分析;每日做工作

笔记,将当日工作的完成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梳理、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症结拟定处理方案,并在工程部内部进行讨论研究后完善;日常中将他人的各种批评、建议及时记录起并进行筛选,汲取其中合理的内容;

(3) 在工作中结合公司的全盘开发计划、各部门及公司的形

象来考虑问题的处理方式,不能只从工程部本部门利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处理,不断提升、锻炼个人及部门的全局观念;

(4) 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工程方面的各类专业人士,通过与

之接触、沟通而获取用在工作上的工程专业数据,并向之学习一些工程上的专业知识;加强各种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类规范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工程部:

2012年4月23日

履职偏差问题(二):论述知觉偏差对管理工作的影响

论述知觉偏差对管理工作的影响

【摘要】一个管理者在一个特定的工作环境里,面对不同职工的行为表现时,往往会基于对职工的基本认知而对职工的行为做出思维活动与判断,并据此而确定自己的管理活动,尤其体现在职工的绩效管理当中。因此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职工的认知是评价职工工作表现的基本依据。然而,因心理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知觉有时是不正确的,是有偏差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觉偏差。管理者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工作中的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表现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既然要做出判断,那管理者的知觉偏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工作准确性。

【关键词】 知觉偏差 管理工作 首因效应 近期误差 晕轮效应 逻辑错误 对比效应 投射效应 定型效应 像我效应

知觉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初上大学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或许恰恰会后一些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的人,在你看来你们一定非常和得来。可是当你和她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她是个斤斤计较、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知觉偏差。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么反映到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根据员工起初的表现而对整个工作业绩考评周期的表现做出评价,例如,员工在考评开始时工作非常努力,业绩也非常好,即使他后来的业绩并不这么好,上级还是根据他开始时的表现对他在整个考评周期的业绩做出了较高的评价。

2. 近期误差

也称近因效应,这种误差和首因效应正好相反。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管理者很可能以员工近期的表现为根据而对员工整个绩效考核周期的表现做出评价,例如考核周期为半年,员工只是在最近几周总提前上班,以前总是迟到,管理即以员工最近的出勤情况评为优秀。【履职偏差问题】

3. 逻辑错误

在这种知觉偏差下,管理者使用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根据客观情况来对员工进行评价。例如,按照“口头能力表达强,公关关系能力就强”这种逻辑,是根据员工的口头表达能力来对公共关系能力做出 的片面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4.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是能够当选“三好学生”,尽管有些人在“德”和“体”方面并不符合要求。这就是晕轮效应造成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结果。再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

晕轮效应在评价职工工作表现时起很大作用,管理者可能会选取职工某

一方面的品质作为基础来评价员工其他方面的表现,然而这不免会产生一些偏差。所以管理者要避免“一俊遮百丑”或“一坏百坏”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而应当在正确认识晕轮效应的基础上,多方面的把握职工的事实表现,从而对员工做出公正、全面、实事求是的评价。

5. 对比效应

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格外难看,并大大降低自尊。在心理学里我们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这种对比效应的知觉偏差在管理工作中同样有所反映,比如管理者因对他人的绩效评定而影响了对某员工的绩效评价。当管理者刚刚评定完一名绩效非常突出的员工,紧接着评价另一位绩效一般的员工,这时管理者就可能因为两位员工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将本来属于中等水平的员工的绩效评定为“较差”级别。管理者的这种判断也是不够客观与理性的。

6.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也不相信有人会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则

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这样说来,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将主导者对员工的看法,反而不够客观。因此,管理者也因懂的换位思考,适当的从员工的角度看问题。

7. 定型效应

又称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往往认为青年人年轻气盛、办事不牢,这种定势作用会把他所见到的青年人都划到这种印象里去;“头发长、见识短”的观念左右了人们的性别意识;认为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传统守旧,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日本人勤劳、有进取心、狡猾等。

当然,定型效应也有它的积极作用,就在于能促使人们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事对人知觉更迅速更有效。因此,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利用它积极的一面,不轻易调动下属和职工的工作岗位,以利用他们的技能熟练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管理者又要防止其消极作用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即对下属和职工要避免定型效应,形成偏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下属和职工,否则会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管理者需要在这方面不断改进,在工作中不能够凭借自己所固有的定势印象对员工的行为和性格进行判断。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员工自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8. 像我效应

像我效应又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履职偏差问题】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履职偏差问题】

【履职偏差问题】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

的腿啊!”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将员工跟自己进行对比,与自己相似的就给予较高的评价,与自己不同的就给予较低的评价。例如,一个作风比较严谨的上级,对做事一丝不苟的员工评价较高,而对不拘小节的员工评价较低,尽管两位员工的实际业绩水平差不多。

经过上面对知觉偏差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的分析可见,在管理工作中,一些时常并不在意的对员工的主观的判断依据往往让管理工作出现一些误差甚至是错误,其处理不当的行为很有可能对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管理者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利用知觉偏差的积极作用,规避知觉偏差的消极作用,尽量让管理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全面。

履职偏差问题(三):2016四风问题集中解决调研报告4篇

履职偏差问题(四):2015事故反思范文

第1篇:事故反思范文

各类事故发生后,我们总是在反思,总是在思索下次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从每一起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出,事故之所以发生,它与违章作业、责任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高、现场管理有漏洞都有直接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接受教训,把心里的压力转变成我们工作执行的压力,将压力有效地传递下去。

首先要将“安全就是命”的根本理念贯穿与我们每位员工的心理,还要真正将我们大集团的‘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意识、操控、行为;真正做到本质安全,不能麻痹大意凭侥幸,二是要提高我们每名施工用电维护人员的安全认知能力,认识到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否决一切的极端重要性,打击不安全的行为。三是一定要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小题大做。排查隐患很重要的是要细致,不但要查设备运行的不安全状态也要排查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四是一定要抓好本质安全和本质质量要求的落实。一手抓规程约束,严格执行各项规程规定,在平常工作中要干标准活,高标准干活,规范操作,不糊弄自己、不糊弄别人。日常工作要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哪些还没有标准,先把标准明确了,再按照标注去做,就是规范。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凡事有标准,凡事按标准去做,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习惯纠正的过程。五是要抓好关键人物。首先是我们的班组长。班组长与现场工作结合最紧密,班组长履职能力很大程度就是一个单位履职程度的体现,抓好了班组长这一层面就抓住了现场、抓住了管理、抓住了规范。再就是我们的新工人、老工人和骨干员工。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低,存在冒险主义;老工人凭着老经验、老习惯违章作业根深蒂固。

总之,安全就是命,我们要将‘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安全文化理念渗透作用于每一名员工,抓安全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家庭幸福,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要学习事故,也要把兄弟单位的事故当作自己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日常教材,做到警钟常鸣,警示高悬,做好我们的日常工作。

第2篇:事故反思范文

近期分厂组织全体员工学习青铜峡公司“12.23”天车伤害死亡事故。通过学习此次事故通报,让我们的内心又一次感到强烈的震撼!

从去年到今年,公司的安全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这些事故为我们不止一次的敲响了安全警钟,但是,却总是有人无视安全规章制度,无视公司三十二条禁令。怀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这种想法造成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青铜峡公司“12.23”天车伤害死亡事故目前正处于调查阶段,从事故的经过来看,存在以下隐患未排查:1、作业员工的管理现状如何;2、操作人员的特种作业资格证是否齐全;3、天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是否完善;4、作业现场是否符合安全作业条件;从这件事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事故的可怕性,还应该延伸到自己工作的相似区域进行彻底排查,避免发生此类事故,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安全一直是公司乃至集团重点强调的关键。安全小至关乎设备的稳定运行,大至关乎现场员工的生命健康。重视安全不仅是为了企业的效益,更是为了个人的安危,家庭的幸福。公司今年颁布的安全生产八条禁令,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是公司对员工和干部的大爱!我们是生产单位,安全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安全规章制度都是前辈们用血泪和生命换来的。藐视它们就等于是自取灭亡!谁也帮不了!

这起事故已经在我们的思想上造成强烈的警示。我们相信现场员工一定从根本上理解公司的安全制度,从心里上产生畏惧情绪。但是仅仅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树立起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坚决做到“安全生产从我做起”,将安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安全从表面的口号转化成实际行动。

在此,我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入生产现场正确穿戴劳保用品,严格按照安全规章制度操作,严格遵守两票制度,坚决制止身边“三违”行为。将安全意识固化于心。积极参与班组安全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做一个安全生产守护员。为分厂,为公司的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篇:事故反思范文

“***”事故,再次为我敲响了安全警钟,反思事故,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管理工作出现了漏洞,针对这起事故对照检查自身,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深究当前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思想认识不够。近期工作重心放在了***工作、****工作的现场控制上,没有把日常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对待,出现了控制好非正常情况、忽视了正常情况控制的思想误区,让我在抓现场安全工作时出现了工作不扎实、工作重心出现偏差的问题,也因为我个人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放松了现场运行安全工作的控制把关,很多隐伏在现场中的一些问题都没有查找出来,及时去整改。

二、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的组织力度不大。我在业务培训工作组织上,只是按一般工作布置,在落实要求上,只是查一下教案和考试卷纸,没有进一步深层次的去提问和了解员工是否真正掌握了没有;应急演练工作只是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去做,每月只是对各站要组织的演练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没有到现场去抓过演练过程,没有提出具体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要求,在应急演练工作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

三、现场把关与考核力度不强。平常把考核重点放在员工的日常劳动纪律和检修作业纪律上,各班组有发生工作不认真的情况时,都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很少考核,存在老好人思想,想着大家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钱也不多,能少扣一点就少扣一点,我这边松点、下边就紧不起来,久而久之员工养成了推一推动一动的不良习惯,致使整体安全管理工作标准不高、执行效果不好。

四、对现场工作未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查找深层次的问题,而是就事论事,对其它的原因没有进行探讨分析,存在强调客观因素的错误思想,在事故、异常信号等原因尚未全面查清前,急于下结论,定事故的性质,使事故、异常信号等所暴露出的其它隐患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隐患消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96757/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