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行业知识 >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时间:2018-08-16   来源:行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行业知识】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第一篇_简述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试论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10公共事业管理 袁安 201014405119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逐步步入市场经济轨道,我国各行

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管理体制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从

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转变职能到简政放权、政务公开、逐步开展民

主治理。在这些改革中,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必须是这些改革中的

一部分。

关键词:事业单位 制度改革 发展

改革———追其意义,就是要改变一个组织、部门或企业的管理

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员的职责、职能等,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

要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中国的事业单位,是中国基本国

情所形成的独特的组织机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

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或者想把研究中国事业单位的成果用

英文发表的中国学者,一直想不出一个适当的英文单词来表达中国的

事业单位,因为英文世界里没有对应的词组,一般都是建议直接用汉

语拼音。很多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发现,很难用国外的非营利组织

(NPO) 或者非政府组织上的(NGO) 理论来研究中国的事业单位。中

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不仅难倒了学者,而且也难倒了中国的官员:

中国事业单位如何在法律上界定、科研、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等事

业如何发展,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都成了今天改

革发展当中探索和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

一份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文件,

昨天由新华社对社会正式公布,这意味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试点

和探索整整20年后,正式开闸。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整

体思路框架和改革的时间表,其中,5年内事业单位将剥离行政和生

产经营的职能,而其公益服务职能将进一步加强。意见称,事业单位

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有统计表明,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331万个,人

员约7929.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13万人,占全国国有单位专

业技术人员12860万人的59.9%。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设计、教育、文化、新闻及体育部门,其从业人数约占事业单位人员

总数的43%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

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

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而我国事业单位存在

以下问题。

(一)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大部分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方

案就是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过去的事业单位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有

的单位既提供公益服务又面向市场赚钱,这就是事企不分,还有些单

位既提供公益服务而又有行政职能,有行政管理权限,这就是政事不

分。事企不分、政事不分带来的问题很多。事企不分让单位既享受了

事业单位的好处,又通过市场化运作赚很多钱。政事不分的单位在出

了问题后可以不承担责任,在攫取好处的时候又说自己只是事业单位

而不是行政机构。

(二)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

从总体看,事业单位仍大都由政府举办,一定程度上由政府包办

公益事业发展,公益事业投入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缘辽阔这一基本国情又

决定我国在公益服务上的总量需求巨大,但单纯的靠政府的供给以及

资源调配又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事业单位资源浪费与经费短缺并存

国家包办一切事业,是通过政府各事业职能部门及其所附属的

各类事业单位实现的,而国家的各类事业资源,也是通过各种行政化

方式来加以配置和运用的。目前承担社会事业的机构,不经分属于不

同层级的政府而且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同类事业单位在不同地区,

不同部门重复设置,各自为敌,自成体系,导致事业单位资源分散,

许多事业单位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四)事业单位性质归属不清

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界定,一直是跨界而模糊,有些是在承担政

府职能,有些是商业内容,还有是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

(五)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事业单位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不仅拥有数倍于公

务员群体的庞大人头,更早已背离了“专业技术服务”的原初属性。

有数据显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财政

负担不言而喻。这个附着在市场经济肌体上的“包袱”,必须清除。事实上,从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算起,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五六年,可惜进展缓慢,机构仍在不断膨胀;到了最近两年,事业单位仍是“内定招聘”等腐败丑闻的重灾区。

(六)监管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建立现代事业制度,就要建立完善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法人制度,在既定的体制下,对各种类型承担社会事业职能的机构在设立、组织、活动以及与政府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

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对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政事分开”实质上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两方面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政府是主导,只有政府下决心转变职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规范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才能为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市场经济是利益多元化的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牵涉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难度最大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能单兵突进取得成功,需要与政府改革相配套,相辅相成。

(二)顶层设计方案绕开事业单位谈改革

此前十几年的改革,都是“就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即改的是

事业单位本身,裁并、减员等,结果要么改不动,要么越改单位越多、人越多。我们应该在顶层设计方案中绕开事业单位,确定了“公共服务体系”新方向,也就是根据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确定新体系,由新体系决定哪些事业单位和哪些事业单位的具体部门,有权力“入局”,成为纯公益或准公益事业单位,比如义务教育机构、公立医院机构等;同时明确新路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等,一旦社会资本进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那么势必引发公共服务从业单位的大洗牌。

(三)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过损害普通职工利益的情况,这使事业单位人员心有余悸,害怕失去过多的利益,特别是养老制度改革。因此,要从政策上给事业单位人员明确交底,特别是应当同步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这样才不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要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养老金,使其与所作的贡献相当。此外,还应当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机关工作人员,养老金都要与本人的贡献挂钩。

(四)精简机构,按效率原则调整事业单位布局,整合事业资源 在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甄别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调整事业单位布局,整合事业单位资源,把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规模,整合事业单位的总体布局。

(五)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第二篇_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浅析

龙源期刊网 .cn

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浅析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作者:郑新伟 朱丰华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3期

摘要:事业单位改革即将全面启动,改革将牵涉到千万人的切身利益以及是否能成功的实现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本文以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现状和问题,简要谈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措施建议,为确保事业单位改革能够平稳推进、加快转变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实现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事业单位改革已在探索中走过了若干年,无论是事业单位本身的用人制度改革,还是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定位,都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改革牵涉的范围大、人员多,利益层层纠葛,也注定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后,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灵活的用人制度,增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适应性,对今后我国经济走向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一、事业单位的现状和利弊分析

根据2012年初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126万个,人员约3000万人,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事业单位分布的范围广,可谓包罗万象,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设计、教育、文化、新闻及体育部门,类型上有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时期事业单位的发展是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影响也是积极的。但随着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开始成为改革道路上的负累和阻碍。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箭在弦上,主要在于事业单位自身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性差。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基本上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事业单位多由各级政府或行政部门主办,作为行政职能的延伸,势必会造成事权重叠,效能低下。而事业单位的许多业务又要经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政事合一,导致政事职责不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这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使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严,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相较于企业,形成事实上的管理虚位,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受到抵制。而行政上对事业单位的控制,又让民间资金参与办事业的意愿和动力不足,造成的后果就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第三篇_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 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 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正文: 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样,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深入进行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今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显得非常迫切。但中国事业单位性质模糊、职能混杂,分布广泛、涉域交叉、利益关系复杂、责任边界不清等特点,使得对它的改革又极为艰难。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必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理清思路,形成共识。 事业单位的地位 中国事业单位形成及演进至现状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大体上说两个方面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基于提高政府效率和减少财政负担的目的,必须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但同时又必须提供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的主要原因。二是基于解决经费短缺窘况和保障既有利益的目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活动,但同时又必须保持现有的体制构架。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职能繁杂、行为混乱的主要原因。 迄今为止,中国全部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2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一般地说,可以把现有中国事业单位分为如下三类:一是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监管、资质认证、质检、鉴证及机关后勤服务等类的活动;二是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服务相关的活动。三是承担着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咨询、协调一类的活动。但是,从实际运作看,其性质则极为复杂。譬如,有的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完全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样的行政管理活动,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大得多的行政权力;有的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却直接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有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却实际上拥有由主管部门直接和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有些单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供养,却仍然变相地从事着收费性经营活动;等等。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占着国家资源、受着财政支持,却没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反而利用事业单位性质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间,最大限度地运用、享受着政府部门与企业两者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离于政府部门所受的行政约束和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之外。其结果是扰乱了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这就有一个在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地位重新确认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改革的进程中,事业单位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答案无疑应当是肯定的。第一,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确存在那些既不适宜于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也不适宜于企业直接经营的事务,处理这些事务为事业单位的存在提供了根据。第二,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除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事业单位在处理许多经济社会事务时具有比政府和企业更便利、更富效率的优势;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者”,事业单位在协调和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的事业单位承载了巨大的就业量,并为政府和企业分担了巨大的社会负担。从中国实际出发,事业单位的这种功能决定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走完全消除之路的不可行性。否则,不仅会加剧旧有矛盾,而且会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形成社会危机。 这就是说,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 事业单位的性质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走调整、规范之路,需要准确界定其性质。中国学者对事业单位的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外国学者对中国事业单位更是说不清道不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是由于事业单位这一名词本身具有模糊性——在国外,类似于中国事业单位的一些组织或机构,要么与政府相比称之为非政府组织(ngo),要么与企业相比称之为非盈利机构(npo),还由于中国的许多事业单位职能繁杂、角色混乱。更为特殊的原因则是,一些事业单位实际的运作与其本身的定位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因此,如果继续采用“事业单位”这个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的提法的话,则明确界定事业单位性质的重心应该是划定其涉足的基本领域、履行的基本职能,并对其正常运行的筹资模式、取利边界做出规定。 既然事业单位作为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第三方存在,那么很显然,它所存在的基本领域首先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都不能和不宜涉足的领域。其次,有些领域虽然明确属于政府和企业运作的范围,但由事业单位进入可能使相关的运作更为便利、协谐,成本也更为低廉,根据国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要求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秩序的原则规定,事业单位可以代替政府或企业,长期存在于这些领域,也可以接受政府或企业的委托,阶段性地涉足这些领域。第三,事业单位还应该存在于并非专属于政府运作的领域,以及不属于政府运作范围但企业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领域。从这种认识出发,事业单位存在的空间主要应该是与公共事业、公益服务、社会共济、慈善救助

以及政府和企业间服务相关的一系列领域。 依此,事业单位的主要组织形态包括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事社会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的机构;第二类主要是从事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慈善施助事业发展的服务机构;第三类主要是从事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服务的机构。相应地,它们分别承担着以下的职能:推进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消费需求;推动扶贫济困事业的发展,促进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相处;通过沟通协调,促进政府目标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对接,最大限度地帮助政府和企业满足自身的需求。 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而经费来源应当依据不同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与政府、企业之间关系的具体状况来确定。 大体上说,事业单位的资金筹集模式似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从事必需的纯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如从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性科技研究等的事业单位,仍应采取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方式。一般地说,这样的事业单位,宜由政府组织设定。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由社会依法组织设定。第二,从事推进扶贫济困事业的事业单位,可以依法从所募集的捐赠款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运作经费,并控制使用方向和接受严格的审计监督。第三,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公益性服务活动的,除政府组织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可根据委托工作量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当的资金支持或补偿。换句话说,政府部门通过购买的形式使某些政府性质事务和政府需要推动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委托办理。第四,从事政府与企业间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可以在其职能范围内通过自身的主动服务或委托服务依规获取相应的收益或报酬。 很显然,从事纯公益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可能盈利;从事扶贫济困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复杂一些的是,从事政府和企业间沟通协调服务诸如行业协会一类的事业单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盈利的。但是,如果这些事业单位以盈利为目的,势必造成其职能的异化,行为的不规范和协调中的不公正性。因此,不盈利应该是这类事业单位法定的取利边界。 综上所述,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 明确了中国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地位和性质后,其改革方向也就比较清楚了。从操作路径上看,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应从两个方面着力展开。 一 分类改革,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结构 按照改革后事业单位的性质定位,清理、甄别现有事业单位,从总体上收缩规模、调整结构,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总的调整思路是:其一,能够撤销的,在做好相关善后工作的基础上坚决撤销。其二,目前已承担着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应明确转变为政府部门。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目前已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承担着非沟通协调职能,其服务与市场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中介性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市场中介组织。其三,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依此原则,对现有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重组进行整合。对承担着一定公益事业职能和任务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视具体情况,可以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保留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也可以通过剥离相关公益服务,或者通过政府有偿委托进行相关公益性服务的途径,取消对其的财政差额拨款,从而推动其规范转制。其四,不宜再由政府出资兴办,且有市场前途的事业单位,可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让渡给其他投资者。 二 创新机制,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在通过分类改革对现有事业单位压缩规模、调整结构、规范职能,恢复性质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运营机制。一是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则上,对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日常负责的制度。考虑到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关系的特殊性,其理事会应由通过竞争方式选出的,包括出资者、业内专家等在内的若干有代表性人士组成。日常运营由执行人负责。执行人由理事会向社会公开招聘选出,并向理事会负责。建立科学的效绩评估制度,由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依据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具体评估状况,会商有关部门决定是否对其持续进行财政拨款和是否增加财政拨款数额,以及决定理事会成员的更换和奖惩。形成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理事会和执行人相互间的有效制衡机制。由多元投资形成的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企业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度。二是建立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管理者的干部身份。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实行区别于政府部门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和具体业绩,实施对理事会、执行人的奖励和惩罚。 事业单位的监管 确保改革后事业单位的运营既富活力、又合规范,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监管。事业单位往往拥有重要的公共权力、特许经营权利,承担着与公众直接相关的社会服务,因而有必要对其是否合理地行使了权利、充分履行了义务,所提供服务的内容、质量与价格是否符合要求等依法进行严格监督,从而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缺乏监管、监管无法可依,是导致目前中国一些事业单位行为混乱并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一开始,就应同时推进相关监管制度建设,形成符合国际惯例,体现中国国情,规范、严整和健全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 一是科学设立监管机构。从中国事业单位分布广、战线长的实际出发,宜于把政府各行政部门依不同职能进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监管和独立的事业单位监管部门的专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在科学划分事业类型的基础上,分别设立专门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 专门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和管制标准;颁发和修改事业单位服务准入许可;对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内容、

质量、价格进行监督和依法依规处罚;调查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并合理公开相关信息;听取专家和社会人士对相关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情况的意见并适时提出改进意见;等等。 二是切实做到依法监管。只有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监管,才是公平、公正和强有力的。为此,要抓紧建立事业单位从资格准入到服务运营再到撤销退出全过程的一整套法律法规。特别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其一,针对事业单位非盈利性等特点设立的约束性法规;其二,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别设立的专业性法规。 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着手展开,但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险性较大。因此,从操作过程看,有两个方面显得特别重要。第一,应当注重总体规划、统一推进和综合协调。至目前为止,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还主要是由部门和地方自主推进的,改革的内容、重点、方式、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探索经验、减少风险,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带来偏离改革方向,损害全局利益和不利于全社会资源优化整合等问题。从现在起,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应该从主要是由部门、地方自主的分散推进转向主要由中央统一部署、领导组织的自上而下推进。第二,应当注重统筹兼顾、平稳衔接和合理配套。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既面临着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观念的挑战,又面临着众多人员分流、复杂债务处置等沉重历史包袱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考虑历史基础,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时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体现过渡性,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及改革思路

[摘要] 从事业单位改革趋势看,现有的事业单位将会被“一分为三”:一部分改组为公共机构或法令机构,主要是指那些履行公共职能的单位或组织。另一部分转制或改制为营利性机构,主要是指那些以提供私人商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单位或组织,其组织形态将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公司。还有一部分组建为非营利机构,主要是指那些为公众或特定人群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等提供服务的单位或组织。

目前,在研究设计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时,常常因事业单位体系庞大、种类繁杂而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似乎非常符合逻辑。凡属于经营性的,统统转制或改制为企业;凡属于公益性的,国家予以保留并不断加大投入。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哪些属于公益性的应予保留,常常纠缠不清,并派生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准公益性”,使得本来就很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如何把复杂问题采用较为简便的方式处理,这是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建议:从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入手,研究设计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把事业单位“一分为三”

从事业单位改革趋势看,现有的事业单位将会被“一分为三”:

一部分改组为公共机构或法令机构,主要是指那些履行公共职能的单位或组织。这些单位或组织,或赋予事业单位性质,或占用事业单位编制,或按事业单位管理,比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文化市场稽查队,以及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电监会等。

另一部分转制或改制为营利性机构,主要是指那些以提供私人商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单位或组织,其组织形态将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公司。

还有一部分组建为非营利机构,主要是指那些为公众或特定人群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等提供服务的单位或组织。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慈善机构、基金会,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 确定事业单位未来走向需把握的问题

按照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进行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不能以是否盈利确定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中有一种倾向,即以事业单位是否存在经营活动或盈利能力,确定其未来的组织形态。如果存在经营活动或具有盈利能力,就被划入转制或改制之列,继而摘掉其事业单位的帽子。对此,需要澄清一个观念,即非营利机构并非没有经营活动,更不可能不盈利。 非营利机构属于舶来品,即使在发达国家,非营利机构除了依靠设立者(包括政府、组织和个人)以捐赠等方式“输血”外,本来也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否则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非营利机构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据国内学者对6个发达国家非营利机构筹资方式的比较研究,民间捐赠、公共投入和私人收费所占比重平均分别为10%、43%和47%。举个极端的例子,国家图书馆每年创收额超过5000万元,相当于财政拨款的一半,我们不能据此认定其不属于非营利机构。果真如此,无异于开国际玩笑。【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2、 不能以事业单位所处领域确定其未来走向

我国事业单位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事业单位由于所处领域或服务对象不同,其盈利能力及生存状况差别很大。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其未来走向究竟采取哪种组织形态,是营利性机构还是非营利性机构,不能以其所处领域或服务对象为依据,而应取决于出资人或设立者的选择。因为即使在同一领域内,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机构也可同时并存。比如英国的图书出版,既存在非营利性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也存在营利性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根据国际经验,非营利机构同营利性机构在登记注册和人员管理及其收入分配等方面,一般是不存在任何差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投入是否要求回报和能否享受所得税优惠。如果设立为非营利机构,出资人或设立者的所有投入(包括捐赠)是不能够要求回报的,即盈利部分不能用于投资分红,但其可以到税务机关申报免税,包括对捐赠者的免税和对非营利机构的免税。

此外,从投入是否允许回报派生出另一个问题,即融资。营利性机构既可以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也可以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和债券),但非营利机构在融资上受到一些限制,这种限制

主要来自投资者。

根据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性机构的以上区别,我们应在研究设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时,允许事业单位及其出资人作出选择:继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即改组为非营利机构,就应当享受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但其盈利决不允许用于投资分红,并在融资方面受到限制;反之,如果追求投资回报,并通过融资做强做大,就通过转制或改制置换其事业单位身份,但不能享受免征所得税的优惠。允许事业单位及其出资人对未来走向进行选择,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会比现在小,改革的效果也会更好。

3、 不能以人员收入水平高低确定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

事业单位所聘人员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其未来走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同事业单位盈利能力及其生存状况千差万别一样,事业单位之间人员收入水平也参差不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条:其一,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同市场脱钩,即工资收入不是依照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的,而是仍然依照行政方式认定;其二,事业单位将其经营或创收收入,或部分或全部用于收入分配。

从理论上讲,事业单位无论转制或改制为营利性机构,还是改组为非营利机构,其工资分配都应同市场接轨,在这方面,二者不存在任何差别。工资收入的高低,不应当取决于所供职的单位,而取决于所从事的职业。只有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才能判定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于非营利机构来说,应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聘用何种人员,并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确定聘用多少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单位所聘人员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其未来走向。

至于事业单位将其经营或创收收入用作收入分配,这是由目前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确定的非市场方式造成的。根据国际经验,非营利机构也会有盈利,但盈利部分既不能用作投资分红,更不能用于收入分配。作出这样的制度性安排,前提是工资分配同市场接轨。非营利机构在同所聘人员的契约中,对工资收入规定得很清楚,无论其是否盈利,都不会再同工资收入发生任何关系,该给多少就给多少。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需重点做好两件事

如果按照上述思路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是能够做到“化繁为简”的。基于此,我建议,在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铺开之前,抓紧做好以下两件事:

1、 尽快研究确定“非营利机构免税清单”

具体列举国家承认并予以支持的非营利性组织名单,范围应当涵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包括现已初具规模的科教文卫、社会救助和福利组织,也包括有待发展的新兴组织(如济贫解困的基金会以及商会、协会)。免征的税种主要为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第四篇_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改革研究

姓 名:

学 位:

专 业:

指导老师: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

事业单位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分布面广,涉及领域宽,人才资源密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却面临着理论落后于实践、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指导思想前瞻不够、出台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是社会发展的急迫要求。

事业单位编制是事业单位的结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是发展事业的基本保证。各类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职责和人员编制配备是否合理,决定着事业单位自身功能能否正常、有效地发挥。因此,认真研究并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克服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臃肿膨胀、结构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而且还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开支,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国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现正面临着宏观调控乏力,界限不清、职能不分,法制不完备,类别划分不合理,级别、经费核定缺乏科学性,

编制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存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希望给予我国事业单位编制改革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

本论文研究采用这样一种思路,明确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地位;之后回顾总结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历史发展,分析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明确今后改革的主攻方向,搭建出我国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系统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编制的概念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内涵,介绍本项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回顾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历史发展,分析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本项研究的核心,针对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存问题提出对策,并确立了我国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改革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编制;编制管理





引言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事业体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多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事业单位根据中央部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依然大量存在,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高事业发展的品质,就必须着力解决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本文认为科学合理的杌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是发展事业的基本保证,是保证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的手段之一。各类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职责和人员编制配备是否合理,决定着事业单位自身功能能否正常、有效地发挥。本文所研究的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是采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研究、处理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形态下事业单位的整体布局、设置形式、职责任务和人员编制配备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实现控制事业单位总体上的盲目膨胀,保持其总体布局与内部结构的科学合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总体目标的具体措施。

有效的编制管理可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管好行政机构编制提供必要的保证,可以节约财政开支,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事业单位自身的健康发展,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编制的概念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内涵,介绍本项研究的意义。第

二部分回顾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历史发展,分析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本项研究的核心,针对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存问题提出对策,并确立了我国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改革的主攻方向。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第五篇_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

【事业单位改革及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

乔世珊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深化行政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迫切性和加速推进中国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一、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1998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131万个,人员约2919.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13万人,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2860万人的59.9%。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设计、教育、文化、新闻及体育部门,其从业人数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3%。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业人员数量仅次于企业,是我国第二大社会组织,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单位已覆盖各个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弊端。

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看成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单位多由各级政府主办,许多行政职能延伸到事业单位,以事代政,混淆事权。同时,应属于事业单位的事务又拿到机关,政事合一,导致政事职责不分,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关系不顺。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使事业单位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包揽过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民

间多渠道办事业。例如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主要由政府承办,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只占国家全部科技投入的13.8%,而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早已超过60%。

2.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单位面临生存困境

财政包揽项目过多,对事业单位

承担无限责任,导致财政负担沉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事业费比例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事业单位本身支出范围过大,经费供给渠道有限,该由财政予以保障的却力度不足。加之历年物价上涨、人员超编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强度逐年减少等因素,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困难。从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财政供应资金大多被“人头”吃掉,事业单位只有“吃饭钱”没有 “干活钱”,不少事业单位甚至连“吃饭钱”也难以为继,导致其目标和行为偏离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过分突出小群体利益,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军民分割,各自都力求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事业单位布局分散,职能交叉,低水平重复设置,形不成规模效益,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各单位各行其是有余,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不足,造成政出多门,效率不高。

4.法制不完备,运行不规范

目前我国还缺乏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专门法规。事业单位的设立虽然须由编制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但这种行政性审批,并不能替代依法登记。由于缺少事业单位的相关立法,事业单位的设立、归并、撤销主要取决于其行政主管部门的意愿甚至是长官意志,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事业单位的运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和监督。

5.政府职能的明显“越位”

政府与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的责任边界不清,权力扩张。传统体制下的政府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公共权力,一些原来应该由市场机

制解决的事宜,一些本来应由非政府机构行使公共行政、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职能实际由政府代替,事业单位实际上只是政府的二级部门。政府机构

这种职能越位、责任缺位常常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6.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缺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2065/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公车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