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时间:2018-08-09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丧葬文化 第一篇_佛教与中国丧葬文化

佛教与中国丧葬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现象,它的发展是超越国界的。佛教虽然诞生于古代的印度,却兴盛于中国。它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到中国之后,两千年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中国佛教。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遍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乃至民俗民风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其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多彩。本书所集中研究和论述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丧葬习俗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十分突出而又色彩斑斓的部分。

中国是一个鬼神信仰很深的国度。先民们很早就有灵魂的观念,即认为人的自身拥有双重构造,魂主神,魄主形,人死之后,灵魂和肉体(魄)分开,变为“鬼”,就到另一个世界里生活了。在先民的心目中,这个“鬼”不但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要吃穿住行,而且还具有某种超人的能力,能够对人进行监视和赏罚。 《墨子·明鬼》中杜伯死后所化的“鬼”,竟然可以在光天化日和众目睽睽之下,去追杀自己的仇人。显然,这种神形魂魄的理论,是一种二元论的生命观。佛教传人中国后,并没有排斥和打击民间的这种鬼神信仰,而是用它那一套地狱天堂、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的学说,改造和充实了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从此,中国的鬼魂观念就与佛家轮回报应观念紧紧地掺和在一起;佛教的西方弥勒净土也演变为“天堂”②,成为人们最为憧憬的“极乐世界”。人死之后,根据其在人世间的善恶表现,或者“升人天堂”,或者投胎转世,或者被打人地狱受尽苦难。

由于上天高不可攀,阔不可测,人们无法想象天帝的尊容和天堂的美景。当佛教净土思想在民间流传之后,早被人们向往的天堂与人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根据《无量寿经》所描绘的净土真是极乐无穷:周围七重栏檐,七重罗网,七宝行树重重环绕。国土平坦,地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一种海生贝壳,可做装饰品)、玛瑙等七宝合成,色彩斑斓,富丽堂皇。这里无四时寒暑,温度宜人,无河泽山谷。七宝组成的树林,叶繁枝茂,宝花盛开,光彩夺目,清风飘来,发出悦耳的声音。诸佛所居讲堂、精舍,均由七宝筑成。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每至深夜,光如白昼。四周流水潺潺,百鸟和鸣,七宝莲花立于水中,微妙香洁。流泉沐浴随意,“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冷暖自然随意。这里的众生断除了一切烦恼,吃穿“应念即至”,七宝钵“钵中有百味佳肴,八方上下,众生自然饮食中精味,甚香美无比,自然化生耳”。衣饰皆“华香璎珞”。黄金七宝,如人间泥土,触目皆是。居住在这里的“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无之身,无极之体”。这里“无有诸痛痒,亦无复有诸恶臭处,亦无复有勤劳,亦无淫佚嗔怒愚痴,亦无有忧思愁毒”,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相敬相亲。没有种族歧视;没有侵略战争;没有男尊女卑;没有家庭纷争。总之,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由于摆脱了俗世的烦恼,住在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任何痛苦忧虑,贪、嗔、淫、痴等人生之苦,在这里都见不到,而且这里的众生寿命无限1。

1注出自佛教与丧葬文化文献

上述这样尽善尽美的极乐世界,无疑对生活在当时步履艰难的现世众生,是一帖慰藉心灵的良笺,茫茫苦海中的一盏导航的明灯。它吸引着广大的善男信女2。34于是,人们对天的神秘感逐渐被一种虚幻而具体的想象所代替了。印度佛教的西方弥勒净土便演变成为“西天”,死后“升天”就成了人们的憧憬和希望。 然而,憧憬归憧憬,希望归希望,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否只要拜佛诵经,即可以人人都能达到,均不得而知。

佛教生死观的传入

长期以来,不管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都不得不承认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曾经有过多少次灭佛、毁佛事件,但是,佛教仍然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并与中国本土文化日益融合,一起形成中国文化多种成分的复合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行于世,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佛教的规模、声势和影响,大大超过了初人中土之时。特别是其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理论,已逐渐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灵魂不灭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关于灵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里,这样写道:“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对于灵魂问题的探讨,在印度,最早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七至五世纪成书的《奥义书》,它的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梵)和个体灵魂(我)是同一不二的,是不可知、不可说、非物质作用、非精神作用、非心智、超越一切的神秘存在。以后的婆罗门教、吠檀多派都继承了这种理论。它承认既有一个永恒不灭、主宰身体,又能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我”或灵魂(佛教一般称其为补特伽罗)。其他派别,如耆那教、数论等也都承认灵魂或神我的存在。但也有对灵魂永恒不灭持否定态度的,其中最早的是顺世论,它认为人由四种物质元素,即地、水、火、风构成,死后复归于四大元素,“身坏命终,一无所存”。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教义时,也持“无我”思想,批判了“有我论”。

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

3注出自佛教与丧葬文化文献

【丧葬文化,】

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

火焚了事。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4.天葬 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 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5

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6。 6.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

78

6

7 8

丧葬文化 第二篇_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人类从一出生起就面临着各种疾病和灾难,不可避免的终将走向死亡。面对死亡,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态度,也因此造就了不同的丧葬文化。

可能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传统的中国人对于人在死后会去往另一个国度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所以在一代代流传下来后形成了一套十分讲究的流程。中国的先民们认为鬼魂有它们的生活世界,具有和人一样的欲望;尸体的处理必须使鬼魂感到舒适,并可举行葬礼,以对鬼魂表示安慰。因而逐步形成墓葬制度,墓地被认为是鬼魂生活得地方,棺材则被认为是鬼魂居住地小屋。

传统的丧葬文化最为强调的是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之后就是报丧,将死讯告知各家亲属,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随后就要进行吊唁仪式。仪式结束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因为这是死者在世上的最后时间,所以会做得特别郑重。同时对于下葬地点的选择也有着特别的说法,一块好的风水宝地可以给子孙后代带去好运。

以上的丧葬文化仅仅是对于汉民族来说,而少数民族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丧葬文化。例如土家族就有着跳丧的习俗。

土家人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丧歌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 “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 “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人的,有赞美爱情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一坟棺材。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钱,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

天葬、树葬、悬棺葬、二次葬等都是有着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丧葬方式。

相比东方,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的丧葬仪式则显得要简单的多。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儒家对于礼的强调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国丧葬仪式的大传统。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

【丧葬文化,】

“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再加上本土道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最后的丧葬仪式。可以说中国的丧葬文化是佛道儒三家融合的产物。

各种习俗都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对于不同的丧葬文化,我们应该是保持充分的尊敬。

丧葬文化 第三篇_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 “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丧葬文化,】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丧葬文化,】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給死者净身穿衣

孝氏或亲友在人死后用一张湿毛巾从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裤子五至七条,包帕子三条,穿袜子三双,穿布鞋一双。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钮扣,裤带用黑线拴,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线。腰带用一条红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铧

之前帮工需将堂屋棺木掉头,大头在内,小头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置于堂屋内。铺一张晾席(或门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铺一床专门为死者订做得坝单。然后将死者平放在坝单上,脸上盖草纸,脚上蹬一锏旱犁铧。

4.入小殓

死者蹬铧后,即刻准备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岁就包多少个,灰包内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线穿一窜打狗饼,二十至三十个为宜。打狗饼用面擀成较薄的面皮,划成圆片在锅里炕一下。入小殓时,帮工三人连坝单一起将死者迎进棺内,两边用灰包摤紧,左手关一窜打狗饼,右手捏一张手帕,身上铺盖单,脸上盖草纸,然后盖上棺盖,大头留二指宽的小缝。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点上水灯、香蜡,放上贡品。(水灯碗内倒莱油,一般用灯草做灯芯,贡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殓至出灵期间孝氏要守灵。在人殓的同时,还要请亲友或帮工烧死者的铺草、被子及穿过的衣服等,将死者睡过的床横立起放在屋里。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专人请来地仙,依据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和死亡时间,选择吉日出灵,确定何日“坐夜”(坐夜当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来客和开展祭奠活动),并选择墓地。

(四)、死后报讣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长辈亲戚家报丧。即报死者去世的时间及请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时间。见了长辈还要先下跪再报。

(五)、设灵堂

根据坐夜时间,孝氏要提前请来支客师布置灵堂。一般应挂“沉痛悼念……逝世”的横匾,书写相关悼念的对联。灵堂中央安放专门为死者修的灵房子,前面搭供桌,点上香蜡并摆上贡品。

(六)、坐夜

坐夜前几天须请厨师及帮工做好宴客准备工作,预约一鼓乐队于坐夜当天早上来家打坐家锣鼓。坐夜的主要议程是:

1.接待送葬来客

(1).接客的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时长子(媳)端上亡牌,举上自家准备的花圈同鼓乐队、帮工一道出院门迎接,若是长辈来送葬孝子还要跪接。帮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礼品。在接客的过程中,双方还要对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对放一炮。

(2).客鼓乐队参灵【丧葬文化,】

送葬的鼓乐队来到灵前受支客师接待参灵。参灵时,打着锣鼓来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转。孝氏提前准备好礼封放在棺木上,礼封一般是每人2元钱,一包烟。

(3).厨师接“杠单”

杠单一般是女儿(婿)送,内有猪头等祭品。发财的女儿还有的送三陈杠单。帮工将杠单摆在灵堂前,厨师要亲自去收捡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给厨师准备有礼封放在杠单内。

(4).送葬来客行祭奠礼

由支客师主持来客肃立灵前,孝氏头顶孝帕站一旁。支客师边讴祭奠礼语边指引来客为亡灵上香、奠酒、化白(即烧纸)。祭奠前后来宾均要为死者敬三次鞠躬礼,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礼致谢。

2.孝氏设晚宴款待来客

3.举行祭奠仪式

(1).搭宝台(即长席)报讣

支客师候全体送葬亲戚宝台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长子报告死者病情、治疗过程和不幸去世时间,死后头戴、身穿、脚蹬的衣物、鞋的数量。

(2).瞻仰遗容

孝氏及全体送葬亲戚受支客师引导,按长幼顺序去堂屋瞻仰遗容。帮工一至二人负责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丧葬文化 第四篇_传统丧葬与习俗

传统丧葬与习俗

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

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则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

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

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部分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避免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洗澡和穿戴

【丧葬文化,】

逝者在入殓前按照风俗要让他(她)干干净净地走,所以要给逝者洗脸洗澡,说是洗脸洗澡,其实就是走过场,用热水浸过的热毛巾,首先在逝者的脸部上下左右抹三下,接着是逝者的前后胸,也是各抹三下,这样,就算洗完澡了。洗澡一般由逝者的子女来完成,也有请左右邻居的老者来完成的。给逝者洗完澡以后,并不是立即入殓,还要等逝者的姑娘女婿买来寿衣,穿戴整齐,这些寿衣一般是不用扣子的,

都是用白线相连,逝者的双脚要用白线连在一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逝者“走得太快”,其中包含着逝者家人对其不舍之意。等逝者所有的子女来见过“最后一面”后才开始入殓。

入殓和盖棺

入殓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来操作,首先是在棺材头部的地方放三块步瓦(过去手工制作的一种瓦),脚头放两块,然后,在棺材底部撒上一层火灰,撒完火灰后,就铺上姑娘女婿随寿衣一起带回来的“褥子”,垫在棺材底部,请来帮忙入殓的人将逝者抬起,头脚都枕放在棺材内部刚放好的瓦上,盖上“被子”, 再将没有烧掉、稍微好一点的衣服放在棺材里面靠近棺材壁的地方“压棺”。做好这一切后,帮忙的人就会让逝者的亲朋来看一眼,这个时候,逝者的子女免不了要大哭一场,一旁的人就会劝他们不要哭,同时告诉他们尽量不要把眼泪流落到逝者身上,那样逝者来世会变成瞎子的。等大家都看过,帮忙的人就会拿一张草纸(俗称钱纸)将逝者的脸部盖上,然后大家吼上几声,将棺材盖抬起盖上。然后在棺材头部点上蜡烛或油灯,灯的正中放上一个香炉,再在棺材底部点上一盏灯(有条件的多用香油灯)。

下祭与选址

这里所说的下祭是指逝者去世后,家人会遍邀所有的亲朋好友,不管是还在来往的还是已经没有来往的,特别是逝者在世时已经没有来往的亲戚,都邀请来祭祀逝者。接到通

知的亲朋好友就会买花圈,带上香纸鞭炮到逝者家中去下祭,在离逝者家不远的时候开始放鞭炮,逝者的子女听到鞭炮声,就会知道来客人了,逝者姑娘、侄姑娘等女眷围着棺材嚎啕大哭,请来的唢呐手鼓起腮帮子拼命吹,迎接客人的到来。孝子孝孙会留一两个在屋里,等客人来了,跪在棺材的一旁,面对前来对逝者行跪拜礼的人回拜,以示讲究和礼貌。其他孝子孝孙则排着队,挨个向前来祭祀的人行跪拜礼。然后就有专门的人向他们每人分发一条“孝袱子”(约两尺长短的白布。孝子孝孙孝女孝婿和外孙的孝袱子一般是与装殓逝者的棺材等长)。

客人来了,都会带香纸,这个时候,棺材前面或屋外放一个瓦盆用来烧纸,盆底装少许水,防止将盆烧炸裂。棺材的下方还会放一些“鼓头棒”,因为这种棒一般是在木棍的一端用棉花和摆布缠成形如打鼓棒一样的东西,故称“鼓头棒”,其数量与逝者孙子数量相等。

与此同时,前来“抬重”(出殡时抬棺材)的人就会在逝者家人的陪同下,到山上选逝者落葬的地址,这些人除了逝者的“未亡人”之外,有的还会请和尚、道士、风水先生等来为逝者的墓穴“看风水”。

守夜和封“子口”

守夜,一般是由孝子孝孙孝女孝婿们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守在棺材两旁,或坐或躺,他们的任务是每隔一个小时就

放一挂鞭炮,放鞭炮的时候姑娘们还会哭上几声,一则证明“有动静”,二则有人说如果不哭逝者下辈子会变成哑巴。守夜的人可以轮流睡觉,但要时刻保持有人清醒,因为他们除了放鞭炮哭泣以外,还有防止香烧尽、纸烧灭、灯油完,随时添香加纸注油的任务。到了转钟后或天亮前,抬重的人就会陆续来到,准备封子口了。

所谓的封“子口”,就是把棺材盖子彻底封死,“子口”即棺材口。在此之前,棺材盖是用钱纸随意封着的,等逝者的相关亲属到来之后,抬重的就会打开棺材盖,这是见逝者最后一面的机会,所有的人都会围着棺材转,向死者的遗体告别。这个时候,哭得最欢的当属逝者的姑娘,她们会爬在棺材边沿,希望多看一眼。但抬重的这个时候显得十分的“无情”,他们发一声喊,拉开爬在棺材上不忍离去的人,强行将棺材盖盖上,钉上抓钉,整个封子口过程完成,人们再想见到逝者,只有在梦里了。

出殡与下葬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的重头戏。出殡的时间一般选取在早上(未出30岁死亡的称之为“短阳寿”,有的地方会选择在下午匆忙埋掉)。抬重的人先在大门外摆上两条板凳,然后进屋,棺材两旁各站四个人,用手捧起棺材往外抬。门框的两边分别会站两个人,手拿红色被单罩着门框,目的是为防止棺材上的“霉气”粘在门框上,棺材抬出门后,早已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0095/

推荐访问:食葬 阴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