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百科 > 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

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

时间:2014-03-07   来源: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百科】

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一):游子吟教案

游子吟(第三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 图片导入,解释诗题。

1、 观察图片,了解人物。(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图给大家欣赏,看多温馨的画面啊,你看到什么?

预设:看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缝衣服。(你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

我看到了孩子在睡觉 。 你关注到了场面(图中的人物的神态)

你关注到了图中的人物,我告诉你这个孩子就是作者孟郊,他即将远行了,这样的人我们叫他游子

板书:游子

我看到妈妈在认真地缝衣服。 (你关注到他的神态 是啊她缝得很认真,知道吗,这件衣服是要给即将远行的孩子。)

我看到了一个微弱的油灯。(你关注到了周围的环境。)

2、 揭示课题《游子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游子轻轻吟唱母爱的诗,游子—— 板书:吟

(三)教学“吟”(吟是前鼻音, “吟”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个“今”天的“今”,不要加点哦,别写错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游子吟》(生齐读课题)

3、 介绍作者“孟郊”(游子吟这首诗歌是由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

板书:唐 孟郊

(二)教学 “郊”

(接下来的一笔是?( 点)对要他要把位置让给右耳旁.)

(一)教学“孟”

1)读准字音。(孟是个生字,它是个后鼻音,谁来读准它。)

2)记住字形。(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3)边讲故事,边解释字意。(你知道吗?它是个会意字,这意思呀跟这幅图有关。)

你看,这幅图中有个小孩,(出示子)他的母亲拿来浴盆,(出示皿)为他洗澡呢,看,母亲洗得多仔细啊!想要把孩子的每一寸肌肤都洗干净,看得出妈妈是多爱自己的孩子啊!孟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指母亲给新生儿洗澡,传达的是母亲浓浓的爱。

我们再一起读读作者的名字。

看他就是孟郊

唐代著名诗人。早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从小刻苦攻读,50岁时做溧阳县尉,欲接母尽孝,写下了这首被千古传颂的名作——游子吟。

(你知道吗?孟郊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所以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从小读书非常刻苦 ,可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了,到了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溧阳县尉。当官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想把母亲接来尽孝,当时,他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写下了这首被千古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纠正字音:临行密密缝(分清前后鼻音 报得三春晖(得)

寸草心(平翘舌)(寸草两个都是平舌音挺难读的,你读准了,读得真好!) 临行(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跟我读.)

2)个别读3——4人,齐读)

2、再读古诗,关注标点 读出语气。(师:这是一首五言诗,根据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停顿。还要注意关注标点的朗读哦,(变红)自己在下面练练。 预设:

1)你注意了标点,读出了语气,表扬。

2)你读得真有节奏感,真棒。

3)自由读(不说停不停,齐读)。男女生读

三、 细读古诗,体会情感。

学习第1句

(一首诗就是一曲代表作者心声的歌,那么,远离故乡的游子此时在吟唱什么呢?ppt,谁来读?)

1、 了解诗的意思.(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能读懂吗?)

预设:母亲手里拿着线,是要给游子缝衣服。

板书:慈母线 游子衣

2、 提出质疑。(同学们请看画面,夜黑沉沉的,屋内也只有一星油灯闪闪烁烁,如此昏暗,而这位母亲满脸皱纹,相必眼睛也花了,为何不等到天明再缝呢?) 预设:不行,因为天亮了,儿子就要远行了。

过渡:你是从诗中哪里知道儿子要远行的?

学习第2句

1、 抓住关键词理解儿子将要远行。

教学“临行”

1) 临行:就是将要出发

2)补充进京赶考的路程。(那么孟郊要去哪里呢?

3)观察图片,谈感受。(看,孟郊要从浙江赶到当时的京城西安,考试,看着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能想象一下孟郊是怎么去的吗?

预设:路程远 想象交通不便

4)总结路程远。是啊,当时的交通可不比现在发达,全靠步行或骑马,少则3个月,多则6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此时此刻,你能体会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情吗?)

预设:(若孩子答不出)联系诗句你知道母亲在担心什么?

(若答出) 你能联系诗句的内容体会母亲的心情,你真会读诗啊!

2、 体会“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

1)教学“意恐迟迟归”

解释:意恐:担心、害怕

理解句意

板书:恐 迟迟归

2)想象说话(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明天就要远行了,这位母亲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母亲对相依为命的儿子说„„

3)读出担忧。(母亲多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啊?谁来读?)

教学“密密缝”

师:叮咛的话心说不完,可是这位母亲什么都没说,她只是做了一个动作,是?

1)密密缝:师: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习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针要逢得细细密密,这样出门的人才会早早回来。所以母亲密密缝,就是希望儿子早早平安回来. 板书:密密缝

2)朗读(你能体会母亲的对儿子的爱吗,谁来读读?)

3)范读,读出对仗。(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来读读。)

3)朗读指导:读出爱。(这句话里面浸透着殷殷的母爱啊!齐声读!)

4)假如你就是这位将要远行的游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儿子看着母亲在昏暗的烛光下为自己缝补衣服,想„„

预设:真是个懂事的儿子。

真是个孝顺的儿子。

真是个有出息的儿子。

6) 师引读,回顾全文。

师:离别是忧伤的,它承载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承载着儿子对母亲的惦念与不舍.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走进游子的心情。

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梦,可惟独孟郊家的油灯还闪烁着,只见——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寒气逼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只见母亲“——

过渡:母爱之深难以回报,大家来看最后一句。

学习第3句(重点理解)

1) 通读这一句话。

【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

2) 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3) 理解重点词语。(师:老师跟你点小提示,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寸草”指小草,“三春晖”指春天的太

4)最后重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板书:寸草心 难报 三春晖

(母亲的爱是那样的浓郁,那样的深沉,寸草心也难报三春晖啊!)

5) 创设不同情境朗读。最后一句。

师:学有所成的海外游子,上台发言时,不忘感谢母亲和母校,他是这样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国外作学术报告时,不忘感恩母亲与祖国,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6) 创设故事情境,师生配合读全诗。(带着这种情感一起再来和老师配合读读

这首诗。)

(孟郊当上了县官之后,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前,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把着针线。 为自己缝制新衣。——

父亲死后,母亲与他相依为命,她知道母亲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他此去难得回归。——

母爱之深,真是难以回报啊!孟郊不禁感叹——

7) 播放歌曲。(后人还把这首诗编成一首歌呢!让我们听一听这首歌,体会一

下游子的心声。

1) 2遍有字幕的。

2) 第3遍没字幕的。

3) 第4遍一起吟唱,(会唱了吗?会唱的想唱的? 一起站起吟来唱吧!)

师:吟唱得真好听!

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二):《游子吟》 教案.

《游子吟》教案

执教人:宋岩

执教时间:2012年12月22日 第17周 星期二

一、教学目标

认知:结合课文拼音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 ”、“三春晖”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通过学习,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爱关爱回报父母。 二、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十一册第五单元古诗中的第二首。该诗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吟唱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它选取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突出了一个“情”字——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千百年来,每当读起它,都会使人心弦为一片爱的纯情所震颤,引起儿女们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三、上课步骤

(1)欣赏课件,歌曲引入,创设情境

1、欣赏关于母爱的主题宣传课件,感受母爱的伟大。

2、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3、学生交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

4、教师小结: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妈妈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操劳。

(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请大家打开书第155页,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生词。

2、下面老师要找一个最勇敢的同学来读一下这些生词,而剩下的同学听一听他读得对不对.

3、好了,刚才的这个同学读得是不是全对啊,那下面老师再来带领大家读一下这些生词:

恩情 缝补 针线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归 寸草心 永远 孟郊 沐浴 铭记

(3)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诗中指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指名读诗,说说自己对词的理解。

慈母:和善的母亲。 线:穿针引线。

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b.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质疑:老母亲为什么不等到天明再缝衣服呢?

生说出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意恐:生怕,担心。

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 能回来。 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时此刻,这对即将分别的母子会相互说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相互交流。)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指名读诗句。

说出你对词语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草一样的赤子之心,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般母亲的恩情呢? 这句诗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常用于什么时候?引读诗句。

(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 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成语:寸草春晖

3.自己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读全诗,在读中感悟诗情。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文讲解,品悟诗意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古诗。

1、大家读得非常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下面请一个勇敢的孩子来读一读吧!

2、根据课件,讲解课文【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

[点击:播放音乐] 诗人孟郊,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考取功名一展抱负,不得不拜别慈母,漂泊他乡,直到50岁那年,他才当上了溧阳

县的一个小官,温饱才得以解决,做官后,他马上把母亲接到溧阳县,以回报母亲恩情。这首诗就是写在母亲来溧阳之前。

孩子们,在这首诗里面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好吗? 在一千多年的唐朝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诗人叫孟郊,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死了,他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妈妈辛辛苦苦地抚养他长大,所以孟郊特别爱他的妈妈,他的妈妈也非常爱他。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那微弱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啊缝啊!他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把他的衣服缝得密些,再密些,千万别让他在外面冻着了。【游子吟里的游子什么意思?】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的杨柳树下,妈妈用那满是皱纹像干树枝一样的手,紧紧地拥抱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点头。当他抬头看见妈妈,妈妈的头上又添了好多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想到白发苍苍的母亲需要自己在身边照顾,可自己却不得不远行,想到这,又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眶。。。。。。

问题:1、 感人吗?想着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再来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从诗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妈妈正在给孟郊缝衣服的画面)

你们是从哪一行诗看出妈妈在缝衣服的?

2、大家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妈妈还在那干什么呢?谁来说说?(学生交流)大家再仔细看看这幅画,这屋子里的光线怎么样呀?妈妈的头发呢?妈妈的头发花白,行动也十分不便,眼睛也看得不是那么清楚了,可他还是在哪儿缝着、缝着,你们是从哪几行诗看出妈妈还在哪里不定地缝啊缝啊?

3、那么,这位老母亲是怎样缝的?诗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谁能把它找出来?(密密缝)谁还可以读出妈妈对儿子的不舍?

看着妈妈,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为自己缝着衣服,针尖戳破了手指, 孟郊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游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接着刚才的故事讲下去„„

孟郊走了,他这一走啊,真的就是好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有一次孟郊来到郊外,他看见暖烘烘的太阳出来了,看呀,路边的小草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淋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抱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母亲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一想到这儿,他就写下流传千古的名句。

(5)升华主题

孟郊的这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流传.今天人们还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当我们吃着妈妈亲手做好的饭菜时:我们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在风雨中看到妈妈遮挡在我们头上的雨伞时,我们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在生病时,看到妈妈为自己操劳时,我们会说——“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当我们走上成功的领奖台时,看着自己年迈的妈妈,我们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作业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91/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