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百科 > 藏族传说

藏族传说

时间:2018-03-06   来源: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百科】

藏族传说 第一篇_论藏族关于族源的三个传说及价值

论藏族关于族源的三个传说及价值

作者:石硕

在以往对藏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所依凭的史实证据主要是汉藏史籍记载、考古学证据以及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等方面的材料。不可否认,这些史实证据和材料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以多角度、多学科的材料和更开阔的思路与视野来探讨藏族起源问题,很可能是最终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和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过,笔者认为,在以往有关藏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重要的文本史料却长期遭到了忽视,这就是藏族关于其自身起源的传说。

事实上,一个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在该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显然应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传说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口承文本,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不亚于一般的史料记载。同一般史料记载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真实和更具民间性的史实材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作为该民族的一种共同的集体祖源记忆,它在排斥他族、凝聚本民族以及融铸本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方面往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民族的祖源传说往往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就此点而言,这类传说与各民族其他类型的民间传说是有较大区别的。此外,从一种较为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无论多么荒诞不经和包含了多少神话成分,只要它确是该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传说,它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某种能够反映该民族早期生活状态及与其起源有关的某些真实历史内容。而对相当一部分民族来说,他们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往往是该民族历史上代代相传的一种重要的祖源记忆,常常隐含着有关该民族最早生活状态和其起源的某种密码。令人棘手的是,大多数民族流传下来的关于自身起源的古老传说都不是在白式的,而是抽象的、变形的,并被包裹在一片浓厚的神话迷雾之中,令人十分费解。加之由于时代久远以及一些传说在后世流传过程中逐渐被附会走样乃至讹变,所以,要在这些异常古老并包裹着浓厚神话成份的起源传说中挖掘出真实的历史内涵并非易事。

那么,在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中,是否也存在着那种作为藏族古老的祖源记忆并包含着有关藏族起源的真实历史成份的传说?或者说,在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探寻藏族古老起源的有价值的线索与切入点?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诸传说的内容、产生时代及其价值作一个系统的考察。

目前,在藏文史籍中所能见到的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主要有三种:1、印度徙入说;2、卵生说;3、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三个传说的内容及产生的时代和背景作一讨论。

一、关于藏族自印度徙入的传说

此说严格说来乃主要是关于藏地王族来源的一个传说,但在相当一部分藏文史籍中它也被演绎成了藏人起源的传说。①此说最早出现于藏传佛教后弘期被当作“伏藏”流传

的糙《遗训首卷录》(又译《柱间史》)、《玛尼宝训》、《档案文书》等史籍及最早撷用此说的《善逝教法源流》。这从后弘期以来成书时间较早的几部藏文史籍的引述可得到证实。《善逝教法源流》记:“总说最初西藏人的来历:据《胜天赞释》(脱准住杰等所著)说,是般茶王的五个王子和十二个极恶的仇敌军团交战的时候,汝巴底王领着他的军队约一千人,乔装为妇女,逃遁到大雪山丛中,逐渐繁殖起来的。②”《西藏王统记》记:“间藏书《遗训首卷录》云:„自天竺释迦日照族之法王阿育王出世,其后王裔世代相承至孪生子嘉森及马甲巴二人时,争夺王位不合,马甲王有三子,其最幼者,颇具德相,未得王位,乃遵神指示,令其改作女装,流放至于藏地云。‟布顿大师之《善逝教法源流》,则谓此人乃拘萨罗国胜光王之五世裔。或谓系坚形王„之第五世裔。或谓系勃萨罗国出光王之子。总之是一大圣哲具足德行者云。‟以上诸说皆系同指聂赤赞普而言也。③”《红史》根据喜饶郭恰大师所著《殊胜天神礼赞》的注释提及的《柱间史》说:“释迦种族的释迦钦波、释迦黎扎比、黎迦日所巴三支传到最后有名叫杰桑的国王,他的小儿子领着军队逃往雪山之中,后来世代为西藏的国王。《霞鲁教法史》中说,印度国王白沙拉恰切的儿子为聂赤赞普。”④《雅隆尊老教法史》也记:“据《柱间遗嘱》所说:„释迦隐士族后裔中,嘉森王与百军王生于同夜。两王不利时,百军王王后旦巴生一子,下眼睑盖上眼睑,眉如翠黛,齿若列贝,手指网鬘相连;布顿译师所著佛教史则说:„乔萨罗国胜光王之五世子,或曰影胜王之幼子小力之五世子,或曰碑萨罗国出光王之子,下眼睑盖上眼睑,手指有蹼相连。‟总之,此皆指捏赤赞普。”⑤上述史籍引述之内容基本为后世藏文史书所承袭,如后来的《青史》、《贤者喜宴》、《汉藏史集》、《西藏王臣记》、《新红史》等书均录有此说。此说也成为后弘期以来以记述佛教为主要内容的“教法史”和“王统记”等类型的藏文史籍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从以上引证,我们可注意到以下几个事实:第一,印度徙入说最早的缘起是出自于后弘期以来佛教学者的记载,⑥它并不具备广泛的民间性。第二,此传说出现的时间恰好在后弘期佛教复兴之初,正当佛教信仰在藏地日渐普及和盛行之时;第三,此说中聂赤赞普的来源地不但与佛教的来源地相同,甚至也恰好源自于佛祖所在之释迦王族。由此判断,印度徙入说显然并非是一种出自藏地本土的传说,它极有可能是在佛教传入的背景下,由藏族史家和佛教学者基于对佛教的信仰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说法。对这一点,藏族学者南喀诺布从文化心理上作了如下阐释:“藏族史家们普遍将吐蕃王室的起源归溯几个藏区以外的王统。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藏人笃信印度佛法,就对印度其它学科也有一种亲密感,从而对印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求。同时,也开始了将藏族历史文化的起源追溯印度的做法。”⑦藏学家卡尔梅也指出:“藏王印度出身的神话……在佛教编史家中得以流传并非简单地由于藏传佛教徒对第一位藏王是一个释迦族后裔的说法感到满足——释迦牟尼也出身于同一个氏族;而是由于它对藏传佛教的宣传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及战略上的目的。”⑧正因为如此,此说自古以来即遭到藏族学者中有识之士的批判和摒弃。16世纪的藏族史家巴沃·祖拉成瓦即指出:“遍知布顿用《殊胜神赞注释》为依据说藏族来自茹巴底,是未见到正确之说。”⑨恰白·次旦平措也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事实方面,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⑩

二、关于藏族起源的卵生传说

此说最早出现于苯教文献中,称世界之初,有一由五宝形成的蛋,后来蛋破裂,生出一个英雄,他便成了人类的初祖。[11]在14世纪由绛曲坚赞写成的《朗氏家族史》一书中也记载了类似传说,称世间最初由地、水、火、风、空气之精华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壳生成天界的白色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转变为白螺海,卵液产生出六道有情。卵液又凝结成十八分,即十八枚卵,其中品者系色如海螺的白卵,从中一跃而出一个有希求之心的圆肉团,它虽无五识(眼、耳、鼻、舌、身),却有思维之心,(他)认为应有能观察之眼,遂出现慧眼;思虑到应有能识别香臭之鼻,遂鼓起嗅香味之鼻;想到应具备能闻声之耳,遂耸起听受声音之耳;思忖到应具有牙齿,遂出现断除五毒之齿;认为应具备尝味之舌,遂生出品味之舌;他欲望有手,遂长出安定大地之手,他希求有脚,遂出现神变行路之脚。总之,一有希求遂立即实现”,[12]后其娶妻生子,遂为庶民众生之始祖。但卵生说被公认为带有明显印度文化色彩。藏学家噶尔美写道:“这一神话(指卵生说——引者)的起源,某些西藏作者认为己找到了。所以,娘若尼玛悦色(1136~1204年)认为,一名被称为„非佛教徒‟并从大食(伊朗)地区来到吐蕃的苯教徒接受了这一理论。几乎在同一时代,另一位作者苯教徒西饶琼那(1178~1241年)也认为这一理论属于印度教教理,尤其属于湿婆教理。此观点(尤其是最后一种)被西方学者们所沿用。石泰安曾具体地解释说,世界系自一卵孵化而出的观点事实上已存在于《摩诃婆罗多》、婆罗门教徒和《奥义书》中了。但我们不知道这种观念是通过什么途径与上述西藏神话结合到一起的。”[13]张云先生也认为:“卵生说则有古印度人《梨俱吠陀》、《百道梵书》和《歌者奥义》中所传„金卵论‟折射的光芒。”[14]由此看来,卵生说同样是受到外来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并非出自藏地本土。

三、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的传说

此说在藏文史籍中记载最为广泛。后弘期绝大多数藏文史籍在叙及藏人的起源时几乎都提到了这一传说,[15]故《西藏王臣记》在谈及这一传说时云:“凡雪域所宏传之《大悲观音法类》虽有多种,然均同一旨趣,皆说西藏人种系猕猴与岩魔交配所生子嗣,为赤面食肉之种。”[16]可见此传说在藏人有关其起源的话传说中乃居于主导地位。藏族学者南喀诺布也认为:“多数藏文史籍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猕猴菩萨与罗刹女的结合繁衍了藏民族。”[17]显而易见,在藏族关于其自身起源的三种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乃是最具广泛性的一个传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传说除被藏文史籍普遍记载以外,同时还有着广泛的民间性。“猕猴繁衍人类的故事”自来藏族民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则民间故事。[18]对于西藏民间流传的这则传说,佟锦华《藏族民间文学》一书中作过如下描述:

关于人类的来源,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神话说:在很久远的年代里,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穷结地方,气候温和,山深林密。山上住着一只猕猴。后来,这只猕猴和岩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了六只小猕猴(有说生了四只的)。老猴把它们送到果实丰硕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三年,老猴再去看时,已经繁衍成五百多只猴子。因为吃食不够,都饿得饥肠辘辘,吱吱悲啼。看见老猴来了,便围上来呼号:„拿什么给我们吃啊?!‟举手相向,其状至惨。老猴看见这种情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领它们到一处长满野生谷类的山坡,指给群猴说道:„你们就吃这个吧!‟从此,众猴

便吃不种而收的野谷,身上的毛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渐消失,以后又会说话,遂演变成人类。

这则神话除口头流传外,……直到现在,孜塘(即泽当——引者)地区的群众讲起这则神话时,还能指认哪是老猴修行的山洞,哪是群猴采食野谷的山坡(索当贡布山),哪是群猴游戏的坝子(孜塘)等,似乎若有其事。[19]

按民间流传的说法,今泽当贡布山的比乌哲古岩洞即是观世音菩萨点化猕猴和罗利女结婚和繁衍后代的地方。地名“泽当”(rtsed-thang)藏文意为“玩耍坝”,即指猴最初玩耍之地,相传它是西藏的第一个地名。[20]从这些事实来看,猕猴与罗利女结合衍生藏人的传说不仅见诸史载,而且具有广泛的民间性,成为藏族民众中尽人皆知的一个传说。与此相反,有关藏族起源的另外两则传说——印度徙入说和卵生说,在藏族民间则几乎毫无影响。由此可见,在藏文史籍所载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三种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可以说是唯一为藏族民间所认同并广为流传的一个关于藏人起源的传说。

四、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传说的产生时代

从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最具广泛性和民间性的特点来看,似乎揭示了该传说的产生应有着某种非常古老和土著的背景。不过,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从史籍记载情况看,最早记载这一传说的仅为11~12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期被当作“伏藏”流传的《玛尼宝训》、《五部遗教》、《柱间史》等藏文史籍,目前在吐蕃时代遗留下来的藏文史料中,无论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还是吐蕃时代的金石铭刻和简牍材料,均未见到有关此传说的记载。对此,藏族学者噶尔美曾指出:“这一传说在晚期的佛教文献中流传甚广,但它不可能追溯到吐蕃历史上非常古老的时代,记载有这一传说之证据的最古文献仅仅为十二世纪左右。”[21]那么,一个对藏族人来说具有如此广泛性和民间性的祖源传说,为何直到11~12世纪时才见于记载呢?

首先,有一点需要指出,即史籍中记载这一传说的时间并不等同于这一传说产生的时间。同时,这一传说在史籍中不见于记载也显然不能作为该传说不存在的证据。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一传说很难被认为是在11~12世纪才出现的。事实上,这一传说的古老性,在《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关于吐蕃人习俗的记载中已得到了体现。《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人每年一次的祭祀活动,是用羊、犬和猕猴三种动物作祭祀。[22]《隋书·女国传》也记载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后为吐蕃所兼并的女国苏毗:“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岁初以人祭,或用猕猴。”[33]猕猴在祭祀中的作用与人相并列,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需要指出,在吐蕃每年用作祭祀的羊、犬和猕猴三种动物中,羊、犬两种动物均为人们日常的饲养动物,是最为普通和最易得到的,而猕猴则完全相反,猕猴乃野生动物,其虽可驯养,但却并非属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饲养动物,同时从动物分布和自然条件看,在卫藏一带猕猴的分布相对稀少。[24]因此,对于吐蕃人来说,猕猴的获得显然要比羊、犬困难得多。从这一点而言,吐蕃人用猕猴作祭祀,其意义与用羊、犬作祭祀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故从猕猴在吐蕃祭祀活动中占有的重要位置来看,猕猴在吐蕃人眼中显然非寻常动物,而很可能是附载了某种精神信仰或特殊文化涵义的动物。这一迹象显示以猕猴为祖源的传说可能早在吐蕃时代已经存

在。成书于11~12世纪的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早期藏文文献《巴协》中也曾经提到:“吐蕃人全是猕猴的子孙。”[25]这一记载同样暗示以猕猴为始祖的传说早在吐蕃时代可能已经很流行。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这一传说的古老性,还得到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材料的印证。1990年在对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异常罕见的附着于陶器上的猴面贴饰,其贴饰为浮雕样式,猴的眼、鼻孔和嘴均以锥刺出,长4.3厘米,宽2.6厘米,形象逼真,造型生动。[26]这件猴面饰品显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当与曲贡人的精神生活及某种祖先或灵物崇拜有关。曲贡遗址的发掘者们在发掘报告《拉萨曲贡》中,对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猴面贴饰作了如下的表述:

我们发掘到的这件猴面贴饰,形象逼真,神态生动,看到它人们很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广泛流传在高原的古老神话,即“猕猴变人”的神话。这神话在藏文史籍中有传达,在布宫壁画上有描绘,在藏区有深远的影响。《吐蕃王统世系明鉴》税:一个受观音点化的修行猕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养育后代。在观音的帮助下,饥饿的群猴由以水果为食改为以五谷为食,毛渐脱,尾变短,操人语,一变为人。在研究者们看来,这神话表现了藏人曾有过的图腾崇拜,他们以猕猴为图腾。[27]

这件猴面贴饰在拉萨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发现,表明猴与藏地远古人群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的时间相当早,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这一事实看,猕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藏人很可能是源自于一个土著的、非常古老的传说,正如《拉萨曲贡》报告所言,“也许它的源头是来自史前时代。”

以上证据显示,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的传说可能有着非常古老的渊源,而不太可能是在11~12世纪时才出现的。但问题是,倘若如此,为何不见载于现今最古老的藏文文献即吐蕃时代遗留下来的藏文文献呢?笔者认为,这恐怕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吐蕃时代是一个赞普王权统治时代,由于王权的至高无上,维护赞普权威和王权的神圣性即成为其根本。而在吐蕃时代,关于赞普之身世来历主要流传着与苯教关系极为密切的所谓“天神之子入主人间”的传说。[28]这一传说在吐蕃时代的藏文史料中被广泛记载。《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聂墀赞普来作雅砻大地之主,降临雅砻地方,天神之子作人间之王,后又为人们目睹直接返回天宫。”[29]《唐蕃会盟碑》藏文碑记:“圣神赞普鹘提悉补野自天地浑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以天神而为人主,伟烈丰功,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30]《新疆出土古藏文书》载:“鹘提悉补野以天神下凡而为人主。”[31]《工布第穆摩崖刻石》记:“当初原始之神恰亚拉达楚之子聂赤赞普来做人世之主,降至强妥神山。……在神子赞普如同苍天覆盖的统治之下,上天赐予了无数子民。”[32]《谐拉康石刻》记:“(聂赤赞普)作为人间怙主,降临大地,后,又重返天宫。”[33]《赤德松赞墓碑》记:“赞普天子鹘提悉勃野,天神化现,来主人间。”[34]这种在官方文献中被普遍记载和强调的吐蕃赞普系为天神之子入主人间的传说,无疑是吐蕃时代最为流行的传说,此传说与吐蕃时代的赞普王权政治相吻合并为之服务。这种情形,显然对存在于民间的由猕猴与罗刹女衍生藏人的传说产生了排斥。因为事实上这两个传说的内

藏族传说 第二篇_藏族故事

中国民俗传说 一苇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大年初一先敬狗(白马藏族)

平武白马藏人有这样一个风俗:每年正月初一,人们在欢宴之前,总要把蒸的蒸馍、烧的火烧馍、大块的野味或是猪羊牛肉摆在狗的面前,让它饱餐一顿。为什麼大年初一先敬狗呢?有一段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麦子、青裸都长得树杈似的,从根部往上,层层分杈,每个枝头都长一个又大又长的穗子。人们懒懒散散地做上一季庄稼,收下的粮食就吃用不完。於是,人们用面粉来做大门,做枕头,揉成坐垫垫屁股……

天上的罗拉介武(白马藏人传说的天神、天老爷)知道以後,非常生气,他说"这些两条腿的人太糟塌东西了,他们应该受到惩罚。"於是就作起法来,顷刻之间雷电大作,鹅蛋大的冰雹铺天盖地打到了庄稼地裏。

人们这才明白,罗拉介武动了怒,可是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躲在房子裏叹气、流泪。罗拉介武却认为人们没有一点悔恨的表示,就更为生气,大发威风。眼看著庄稼就要全毁了,这时候,寨子裏的狗突然全都冲了出去,顶著冰雹在庄稼地边跑著、叫著、哭嚎著,还愤怒地向著天上狂吠。

罗拉介武见了十分奇怪"倒是这些四条腿的狗心疼粮食,得给它们留下一点。"於是,他收了冰雹,留下了顶上的那一个穗子。

从那以後,人们就知道爱惜粮食了。而且,每年正月初一,在新年的第一顿饭以前,总要先敬敬狗,感谢它们对人类的功德。

讲述:岳中波 搜集:周贤中 流传地区:四川平式

沐浴节(藏族)

每当夏末秋初的夜晚,拉萨东南的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这时,藏族人民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

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夜晚,沐浴节也进行七个晚上。为什麼人们把天上出现那颗星星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这裏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他医术十分高明,什麼疑难的病都能治好。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但是,宇托进宫以後,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穷苦百姓。他经常借出去采药的机会,给病了的穷苦百姓看病。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传到了草原,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为一家又一家患了瘟疫的牧民治病。他从雪山和老林裏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谁的病就立刻消除。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草原上到处传颂著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後,草原上又遭到一次可怕的瘟疫,比前次更严重,许多家人畜死光。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

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生告诉她"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下到吉曲河去洗澡,洗澡後病就会好。"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裏洗澡後,觉得浑身凉爽,心中爽快,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女,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

这件新鲜事传开了,所有的病人都拖著病重的身体去吉曲河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

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见草原人们又遭瘟疫,他不能再回到人间来治疗,於是把自己化成一颗星,借星光把江河的水变成药水,让人们用这种药水洗澡来消除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医生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

从此,藏族人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藏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要到附近的江河裏去沐浴。据说沐浴以後,全年都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搜集:廖志凡 流传地区:西藏拉萨

白拉姆节(藏族)

在举世闻名的拉萨大昭寺(西藏最古老的寺庙,坐落在拉萨老街中心,庙中供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有位美丽端庄的白拉姆女神(大昭寺的主要女神,亦译作吉祥天女)。拉萨人都说她有著绸子般温柔的性格,水晶一样圣洁的心肠;她那智慧的眼睛,能透过石头的高墙和牛毛篷帐,看到妇女们遭受的种种不幸。因此,她常常给流泪的人带来欢笑,给悲观的人带来希望,给丑陋的人带来美丽,使有情人结成眷属。

拉萨的妇女,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阿妈,还是花蕾一样的姑娘,都十分敬重白拉姆,信奉白拉姆,把她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她们还认为,拉萨女子之所以这样聪明、伶俐、炯娜多姿,全凭白拉姆暗中护作。

白拉姆虽然护佑拉萨的妇女,而自己的爱情生活却非常不幸。她曾经和大昭寺的护宝神赤宗赞深深相爱,并且私下裏订了终身。没想到这件事,被白拉姆的妈妈班登拉姆(大昭寺的主要女神,为藏传佛教之护法神,系白拉姆之忿怒像,民间传说为白拉姆之母)知道了。班登拉姆是个最暴烈的神,脾气暴躁,像貌狰狞。她骑上黄骡,挥舞宝剑,把赤宗赞赶到拉萨河南岸的奔波日山(拉萨河南岸一座雄形石山,亦译作法瓶山)上,并且逼迫他们立下重誓:永生永世不得重逢。班登拉姆还规定:每年藏历十月二十日中午,容许他们隔著宽宽的拉萨河谷,互相看望一下,看望的时间很短,不到喝完一杯酥油茶的工夫。这种看望,决不是对他们的关照,而是对他们的惩罚,使他们不断加深像巨石一样压在头上的没完没了的思念的痛苦。

有什麼办法呢?班登拉姆是整个西藏的护法,她的权力是无可抗争的,她的话就

像高山上滚落的岩石,决不能再滚回去。赤宗赞在荒凉的奔波日山上,东奔西跑,暴跳如雷,捶打著自己的胸膛,给山下的人畜降下种种灾祸,让马蹄大的冰雹毁灭满田的庄稼,但丝毫改变不了班登拉姆惩罚他们的决心。

白拉姆的爱情悲剧,引起了拉萨妇女们的关切和同情。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就成了拉萨最隆重的节日--白拉姆节(藏话叫"白拉日曲")。

这一天清早,拉萨人就在自己屋顶和各个路口燃起青烟,门前洒上吉祥图案。丈夫给妻子送礼,父亲给女儿赏钱,男人给女人布施,以示对妇女的尊重。妇女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戴上最好的首饰,成群结队涌进大昭寺白拉姆神殿,向她敬礼朝拜,祈求幸福,在神殿屋顶上插上经幡,祈求好运。接著,拉萨木鹿寺(拉萨城北一座古寺)的喇嘛进来,将白拉姆神像抬上一辆当时拉萨独一无二的木轮车,在妇女们的簇拥下,推著缓缓走过八角街(围绕大昭寺的街道,是拉萨旧城的商业区和转经地),车轮发出"嘎吱"、 "嘎吱"的叫声,好像是一边走一边叹息。满街的人顿时停下来,向白拉姆神像合掌致敬。

木轮车从松曲拉广场,转进一条小巷,停在一个叫夏札的贵族府门前,这裏恰好和奔波日山上的赤宗赞庙隔河遥遥相对,两位热恋中的神只能彼此注视片刻,喇嘛们便急急忙忙推著木轮车,将白拉姆女神送回大昭寺。在他们见面的时候,人们还在白拉姆脚下放一只炒青裸的铁锅,表示她这时候的心情,跟赤脚踩著烧红了的铁锅一样痛苦和难过。

〔附记〕此传说在拉萨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本稿是根据拉萨市城关区 次觉林乡八十老人平措和西藏话剧团老演员次仁多吉的讲述写成的。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白拉姆节抬上木轮车的,并不是美丽的端庄的白拉姆神像,而是传说是白拉姆姐姐的白巴东则像,白巴东则蛙面撩牙,面目丑陋,平日用黑布蒙之。为何让她与赤宗赞会面,笔者至今仍不太清楚。不过後一点可以肯定,按照宗教的说法,白拉姆和白巴东则实际上是一个神,只是显示不同的法相而已。

搜集整理:廖志凡 流传地区:西藏拉萨

为什麼穿龙尾服(白马藏族)

四川省南坪县草地沟的白马藏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穿前面短、後面稍长的、形似龙尾的衣服。传说这龙尾服是白马藏人祖先留下的。

说是盤古开天地那阵,在遥远的西藏有三兄弟,因听了"惹(即'魔鬼')"的挑拨,就互相打杀起来。结果,大哥在"惹"的帮助下,把老二赶跑了。老三见大哥和"惹"赶跑了老二,知道他们又要来打自己,就领著妻儿逃奔到南坪的塔藏喇嘛寺当了喇嘛。由於他德行高,後来就成了大喇嘛。

大喇嘛也有三个儿子,老大住在平武,老二住在九寨,老三白泽裏住在白马寨。 有一天,老喇嘛召回三个儿子说"儿啊,蚊龙应因海子,猛虎应归深山。今年七月十五日是我升天的日子,那一天,你们弟兄三人无论如何也要赶回来。我死之後,不要土葬,也不要棺材,只把犁头的伴尖插进土裏,把我用白布包裹起来,

待龙回洞时,就用双手抚龙头,一直抚到龙尾,你们就可以得到我留给你们的财宝了。"

白泽裏回家後,事情一繁忙,竟把父亲升天的日子忘了。一天晚上,他刚从深山打猎回来,突然得了心痛病,一掐算,才知道今天是七月十五日,不由得又惊又痛。他急忙跳上马背,奔到塔藏喇嘛寺,只见几百个喇嘛都低著头,显得十分悲痛。白泽裏强忍著眼泪,跑到寺裏一看,他父亲全身裹著白布,放在一架犁头的木柄上。两个哥哥早已泪流满面地守候在那裏。白泽裏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遗体嚎啕大哭起来。

喇嘛们为老喇嘛做了七天道场。第七天,他们遵照老喇嘛的 嘱咐,把屍体抬到一个海子旁边。那海子的水啊,蓝幽幽的,深不可测。旁边有一棵大树,树干笔直,树顶像一把圆形的大伞。三个儿子和喇嘛们围著屍体烧起大火,念著经文。不一会,海子裏水势滔天,波涛中腾起一条红龙,浑身放著奇光异彩。那龙围著 屍体绕了几圈,便驮著老喇嘛朝海子裏一个大洞钻去。众人都惊呆了,一个个像竖著的木桩子,动也不动。白泽裏猛然记起父亲的话,他一个箭步跳到海子边,伸手就摸龙背,可是已经迟了,龙头龙身钻进了洞,只摸了一下龙尾。龙进洞後,白泽裏发现手裏有一迭厚厚的桦树皮,上面的文字记载著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习 俗。白泽裏如获至宝,回去後,便照书上的文字教子孙学习识字,从事打猎和生产。从此他们就逐渐兴旺起来。可是白泽裏忘了摸龙头龙背,就没有得到他们家族的来历、祖居何处和战争的经过等文字。所以,现在他们只记得自己是藏族,可是又拿不出任何依据,就暂时叫做"白马藏族"。

後人为了纪念老喇嘛,也为了记住没得到宝书的教训,就专门缝制了形似龙尾的衣服,现在的白马藏人都是穿这种龙尾服。

讲述:陈自科 搜集整理:赖启荣 流传地区:四川南坪

笛子的由来(藏族)

藏族人都爱吹笛子:牧羊人爱吹笛子,流浪的人爱吹笛子,出家的喇嘛也爱吹笛子。为什麼人人都爱吹笛子呢?有这麼一段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藏王朗达玛(藏族古代(九世纪)的一个藏王)统治著西藏。这时候,离开松赞干布(藏族古代(七世纪〉的英明藏玉)的英雄时代已经很远很远了。 朗达玛不是一个正直的人。心肠像冰块一样冷酷,性情像狐狸一样狡猾,手段像材狼一样凶残,贪欲又像大海一样永远填不满。他做了国王以後,苦差役像石块一样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瘟疫、山洪、风暴,接二连三侵袭著人民。

有一次,朗达玛出来打猎了,尘土飞扬,遮蔽了半边天日;人喊马叫,惊动了整个山林。朗达玛牵著猎狗走进一个猎人的帐篷,帐篷裏的小黑狗从来没有见过这麼多人,吓得躲在一个美丽的女子身後,女子紧紧地抱著狗,头也不敢抬。 朗达玛吼道"当家的哪里去了?你这个女子怎麼见我来了理也不理?来人,把她带回宫去!"

人群像风一样刮走了,帐篷裏只留下小黑狗在"汪!汪! "地叫唤,帐篷顶的小幡在风中"嗒嗒"的响。

猎人回来丁。在老远的山坡上就高兴地喊道"卓玛!卓玛!你看我给你带了什麼回来啦!"喊了几声,不见人答应,他还以为是她在开玩笑哩。跨进了帐篷,他被吓呆了。这是什麼景像啊!茶桶碎成八块,青裸洒了满地,缝了一半的一只靴子躺在门口…卓玛呢?不见了。他跑以山上山下到处找,"卓玛!卓玛!"地叫喊,除了山谷的回声,没有人答应,他带上小黑狗出去找妻子去了。

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渡了一条河,又是一条河。就像在草原上找一根羊毛那样困难,连资讯也没有啊。他哪里知道卓玛正在朗达玛的王宫裏受苦受难呢? 在朗达玛的王宫裏有洗不完的羊毛,迎著太阳洗,顶著星星洗,天天洗,夜夜洗;有织不完的磕磕,一方(藏族量毯毯的单位)又一方,一匹又一匹,梭子象鱼一样穿动,可永也织不完。这一切还不算最可怕,最可怕的要算是侍候朗达玛梳头。早上谁去替他梳头,下午就不见她回来,女伴们一天少一个,到哪里去了呢?谁也不知道。因此,每天轮到谁去梳头的时候,一定得向自己的女伴挨个儿告别。 这一天,卓玛被喊去侍候朗达玛梳头了。

她告别了女伴,来到国王跟前,情情不安地打开他头上黄麻一样的头发。呀!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在他的头顶上长著一只又尖又硬的角。难怪梳头的人都回不去了,发现了他是个长角的人,他还不杀了她!还会放她出去走漏风声!卓玛一边替他编著发辫,一边想到自己的悲惨命运,不觉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下面颊,滴到朗达玛的颈项裏。朗达玛抬头一看,原来是那次打猎带回来的女子,便问"喂!你为什麼哭?"

"我想一定要杀掉我了!"

"我怎能不杀掉你呢?你会到处去讲:'朗达玛头上有角啊!朗达玛头上有角!'那还了得,那些老百姓还不会杀了我?"

卓玛哀告说"大王,你不是怕我乱讲吗?我一定不对第二个人讲,我永远替你梳头,那麼永远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你的秘密了!"

"不行,我不相信你的话!"

"我可以起誓,我一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决不对第二个人去讲。"

朗达玛也舍不得杀掉这美丽的女子了,他沉吟了一会就说:"好吧!那你就起誓吧!" 卓玛起了誓。

朗达玛没有杀她。她是第一个梳了头又回到女伴当中去的女子。

卓玛虽起了誓,但心中实在憋不住,她对这个仇人,这个大魔君怒透了。他的这桩事让人们都知道多好啊!可是自己亲口起了誓,起了誓就不能犯誓了。

一天,当她又出去洗羊毛的时候,四周没有一个人。朗达玛头上又尖又硬的角在她眼前晃。她真想把这件丑事讲出来。这当儿,她伏在地上对老鼠洞说:"喂!你们知道吗?朗达玛头上是有角的呀!"说完以後,心裏感到十分舒服、畅快,并且心安理得,自己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

说也奇怪,从那天以後,在老鼠洞上长出了一棵竹子,一天天长大,长得细腰腰

藏族传说 第三篇_【民间传说(五)】两个藏族好青年除妖记

两个藏族好青年除妖记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在村庄的尽头,有一面很大的湖泊。湖水既能灌溉农田,又能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以往,这儿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可是以后,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两个残忍的龙魔,住进了湖里。它们中的一个是乌龟精,一个是蛤蟆精。自从这两个妖精住进湖里,它们每年要村里给它们献祭一对青年。如果不这样做,这两个妖精就不给村里供水,兴风作浪,制造各种天灾人祸,不让百姓安宁。

这个村庄的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忍住痛苦每年将两个青年献祭给那两个妖精。但是,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两个妖精作点心,只好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人眩几年之后,这个苦差使落到了农民的儿子和猎人的儿子头上。两青年按村里的规矩前往献祭,村民们为他俩作了短暂的送行。

这两个青年很聪明,也很勇敢,边走边想,不能就这样白白地让妖精吃掉。来到湖边,发现两个妖精还没到,就爬上一棵大树,隐蔽起来,观察动静。

一会儿之后,从湖中爬出了两个可怕的怪物。待走近之后,他俩才看清一个是乌龟精,一个是蛤蟆精。乌龟精对蛤蟆精说:“喂,老兄,你可不要那样神气!人们是不知道你的要害处,才给你送来美餐的。他们多笨啊,只要拿柏树的枝条抽你的头你就会完蛋,而且吞了你还能吐出玉呢!”

蛤蟆精听了立了起来,对着乌龟精说:“哼,你不要乌鸦嫌猪黑!咱俩都是一路货!只要拿湖边的石头敲你的脖子,你也会送命,而且吞了你还能吐金子呢!”

妖精的话全让藏在树上的两个小伙子听到了。他俩互相使了个眼色,农民的儿子拿起柏树的枝条,猎人的儿子拿起湖边的一块扁石头,冲上前去把两个妖精给打死了。

被打死的两个妖精一下子变小了。农民的儿子吞下了蛤蟆精,猎人的儿子吞下了乌龟精。他俩试着吐了吐,确实如两个妖精所说,猎人的儿子吐出了金子,农民的儿子吐出了玉。 这下可把他俩给乐坏了。农民的儿子说:“这下咱俩打死了两个妖精,再也不用担心水的问题了,该回家了。”猎人的儿子说:“这么快就回去,村里人会说咱俩变成了鬼。以前,因为太穷,想出去走走都走不成。现在,咱俩有的是财宝,干嘛要急着回 去呢?何不周游四方增长见识呢?”

这样,他俩离开家乡,翻山越岭,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他俩去一家酒店喝酒,喝完酒,吐出金玉付酒钱。酒店的老板娘见此情景,十分惊奇,花言巧语地给他俩敬酒,并让他俩在店里过夜。

相关整本阅读

到了晚上,老板娘一个劲地给他俩敬酒,他俩也一个劲地喝酒,最后便烂醉如泥了。他俩由于难受吐了起来。开始,他俩吐出了许多金玉,老板娘拾了又拾,高兴得合不拢嘴巴。后来,他俩吐出了金乌龟和玉蛤螅最后,除了一些酸水,再也吐不出什么了。

老板娘一下子明白了他俩能够吐金吐玉全是因为这个金乌龟和这个玉蛤蟆的缘故,就叫来女儿,让女儿吞下了玉蛤蟆,自己吞下了金乌龟。

第二天早晨,两个小伙子清醒过来想吐点金玉付房钱和酒钱时,除了一点口水,什么也吐不出来了。这时,他俩才知道自己有了麻烦,并向老板娘说了丢了宝贝的事。谁想老板娘却怒气冲冲地说:“常言说得好,‘人不要脸皮是狗,狗没有尾巴是鬼’,你们这两个是赖皮狗,不但不给我付酒钱和房钱,还想把什么丢失宝贝的事赖到我头上,真是岂有此理!”无奈之下,他俩只好离开。

他俩走到一片森林边时,发现森林中有一个人爬上一棵树,摘了一朵黄花往自己身上摩了摩,就一下子变成了一只猴子。那只猴子敏捷地爬到树枝上饱食了一顿果子,摘了一朵红

藏族传说 第四篇_【民间传说(五)】占赛藏族六兄弟

占赛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花盛开的地方,它的四周被檀香木和松树环绕,鲜花点点,溪水潺潺,十分宜人。这个地方住着一个穷人,由于他机智、勇敢、勤劳,人们都叫他占赛。

这个地方有个国王也叫占赛。有一天,国王的一个手下对国王说:“大王,您的臣民中也有一个叫占赛的人。”

国王听了心里很不舒服,立即将那个穷人召到宫里问:“听说你的名字叫占赛,是这样吗?”

占赛不知道国王为什么这样问他,便回答说:“平常人们都这样称呼我。”

“噢,既然大家都叫你占赛,那么你一定是一个智慧聪明的人,否则大家是不会这么称呼你的。你看,”国王指了指自己脖子上的一块玉继续说,“如果你能在三天之内取走我脖子上的这块命玉,就证明你名符其实了,我会把我的王位和财产分一半给你;如果取不到,我会收了你的房舍、家产、老婆,还要挖掉你的眼睛!”

穷人占赛不管怎样乞求,也没能使国王收回成命,正如俗话所说:“牛粪不会变成金子,开水不会变成青油。”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和国王赌一把。

王宫的前门由四个大力士骑马守着,中门由喇嘛拿着大鼓守着,大厨房由两个男仆守着,小厨房由两个女仆守着,国王将那块命玉戴在脖子上,周围由大臣们守护着。这样布置好之后,国王就放心地入睡了。

第一天晚上没有任何动静,第二天晚上也没有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晚上那些守卫疲乏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占赛趁这个机会装扮成一个少女,背一桶上好的酒来到了四个骑士跟前。

四个骑士在这冬日里既寒冷又困乏,正想喝点酒祛祛寒提提神,便问道:“姑娘你这是去哪儿呀?这酒是卖的吗?有没有看见占赛?”

占赛心里想笑却又极力忍住说:“占赛?我没听说过占赛这么个人。想买酒就赶紧买吧,我还要到别的地方去卖呢!”

四个骑士买了酒喝得烂醉如泥之时,占赛将他们一一扶到了墙头上,把马拴到了很远的地方。

占赛又到里面将其他的人都灌醉后,在喇嘛们手里的鼓槌上绑上了小刀子,往两个男仆的袖管里装进两块石头,将袖口紧紧绑住了。走进小厨房看见两个女仆都睡着了,就在她俩的头发上系了一些麦秸。当他走进国王的寝宫时,那些守卫命玉的大臣们由于三天没睡觉,正像死猪般地酣睡着,就将他们的辫子连在了一起。

此时,国王也睡得像个死猪一样,占赛就在他的头上套了一个光滑的牛肚子,解下脖子上的命玉,跑到外面大声喊了起来:“我是占赛,我拿了国王的命玉!”

一边喊一边往回跑。

国王听到喊叫声惊慌地站起来,摸了摸脖子发现命玉不见了,便大声喊道:“命玉不见了,命玉不见了,快去追!”

他又摸了摸头,觉得光溜溜的像个皮球,就又喊道:“啊啧,啊啧,我的脑袋也没有了,快去追!”相关整本阅读吵闹声把随从们惊醒了。他们站起身互相说着别拉我,别拉我,一个劲地围着国王团团转。小厨房里的两个女仆听到喊叫声也醒来了。她俩在鼓起腮帮子吹火的时候将头上的麦秸燃着了。正像俗话说的“大狗汪汪叫,小狗跟着叫”,她俩也跟着喊了起来:“占赛来了,拿走了国王的命玉,快去追呀!”她俩喊着叫着往外跑时,头上的火更大了。外面的两个男仆见状,连忙用袖子去扑火,结果装在袖子里的石头将两个女仆的头打破了,直流血。四个喇

藏族传说 第五篇_民间故事传说 (5000字)

民间故事传说:迪庆州有着神奇而深厚的民间文学的土壤,折射着藏族等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神话、故事、传说作为远古的、神圣的对人类本身、对自然万物的诠释,在今人看来更意味深长。藏族民间有歌体形式和散文体形式淬的人类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生神话,有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及各类英雄神话和各类降妖伏魔神话,还有来源于经典的和民间的解释自然万物的神话。

迪庆境内各民族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有动物故

事、魔法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蕴含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朴素的人生观。 民间歌舞歌谣:迪庆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 ,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就有9个。在迪庆这个“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里,各民族的歌舞绚丽多姿,五彩缤纷。有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情舞、热巴舞,傈僳族的阿迟目刮瓦克、瓦克克、阿朴比克,纳西族的东巴舞 、阿里利 、满达, 彝族的跳乐、打歌,普米族的对歌比赛??。每当雪山披上银衫,草原穿上了月光织成的纱良,山寨燃起彤红明亮的篝火,随着弦子的声音或嘹亮的歌声,人们汇集拢来,尽情歌舞,这里便成了歌舞的海洋。迪庆各民族世代蕴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往往就体现在世代蕴育、常盛不衷的民间歌舞歌谣中。特别是藏族,在俯娱乐时要歌舞助兴,在人生礼仪中以歌舞贯穿,在劳动生产中以歌相伴,在山野原野中也常常绰吭高歌,年轻人谈情说爱更离不开歌。

民间工艺美术:迪庆各民间对工艺与美术情有独钟,在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居中,可要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所表现的多为佛教内容,宗教色彩浓厚。有佛像、菩萨像、宗教人物像、说法图、寺庙图、佛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还有各种雕塑、唐卡画、酥油花、东巴画、地毯、土陶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充分表现了迪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叫《情人般的木碗》。诗只有两句——“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藏族传说】

藏民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茶碗有瓷碗“噶玉”、银碗“俄泼”、玉碗“央池”、木碗“辛泼”之说。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香格里拉尼西乡出产的木碗就叫“察牙”,其色如琥珀,经久耐用。

产木碗的尼西上桥头村,离香格里拉县城约40公里,再往下走18公里就到了奔子栏。上桥头村有一座“红军桥”,这里又是巴拉格宗峡谷的出口,硕曲河从里面狂啸而出,冲向一山之隔的金沙江。我们拜访的鲁茸卓玛家就在桥墩旁边,她家是做木碗的世家,过去茶马古道的马帮将奔子栏一带的木碗运往昌都销售,马帮的驮子里就有她家做的碗。

走进鲁茸家,客厅的木架上一溜放着盛酥油茶的玻璃杯,vcd机里正播放南斯拉夫的老电影《桥》。二楼的经堂外面挂着一位老匠人的大幅照片,据说这曾是某著名杂志的封面。

二楼狭窄的楼道里,鲁茸卓玛正在用一把牦牛尾巴毛制成的小刷子,给做好的木碗上漆。片刻工夫,木碗已从纯白色变成淡黄色,又变成深棕色。这神奇的土漆,其原料从维西县买来,经过本家秘方加工制成,能让木器几十年光亮如新。

卓玛说,“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是藏民的规矩。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之后,还用木碗盛满茶酒供在遗体面前。“甚至男女所用木碗的样式都有所不同”,卓玛拿出一对木碗说:“看,这一只是男的,这一只是女的。”仔细看去,男式木碗碗口大且外开,碗身低;女式木碗则正好相反,开口含蓄,碗身纤细??它们颇像一对要好的恋人呢!

在许多国家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旅游手册中,在谈到香格里拉的民间艺术时,都会出现孙诺七林的名字。孙诺七林有许多出国的机会,他的作品多次被运至国外展出,主办方都热情邀请他去,他说什么都不出门。一次一个日本艺术家为表示诚意在他家等了他一个月,他还是笑眯眯地对人家说:“我就不去了,你再多玩几天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24915/

推荐访问:藏族传说故事 藏族传说百度百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