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藏族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

时间:2018-02-17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藏族锅庄舞 第一篇_藏族锅庄舞风格的变迁

一、藏族锅庄概括

(一)藏族概括

千百年来,藏民族繁衍生息在被誉为雪域高原的青藏高原,他们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青藏高原以丰富的物质资源养育了藏民族,同时亦赐予他们以美好的心灵、无穷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光辉而灿烂的藏族文化。青藏高原、藏民族、藏文化,一直互为浸润,互为适应,互为促进,早已凝聚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倘若没有青藏高原的滋润、哺育,也许不会诞生称其为藏族的一个民族;倘若没有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生息、活动,也许不会有藏族文化的问世。

藏族自称“博巴”,又称世代居住的青藏高原为“番域”。“西藏”一词大约从清朝乾隆时期才出现以“藏”代所有藏区,因卫藏的地区位于清朝疆域和整个藏区之西,所以谓之“西藏”,故而“藏区”与“西藏”是两个不可等同的概念。作为民族的名称,1911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时,“藏”作为族名才正式出现。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族形成了各自的方言,传统上藏族人习惯把藏区划为卫藏、康藏、安多三大方言区。

卫藏区――藏族文化的摇篮,卫藏是两个地理区域名称的组合。卫:藏语“中心”之意,泛指以拉萨河谷为中心的地区;藏:“河”之意,泛指日喀则以西、以北的广阔地区。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卫藏方言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是现在行政划分的西藏自治区。它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现今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阿里地区等都在卫藏范围内。卫藏地区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主要以岗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南麓大断裂带作为划分藏北藏南的界限。河谷与盆地相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土地资源集中,且雨量充沛,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藏族第一个赞普,第一个宫殿,第一个寺院,还有雄伟的布达拉宫„„都诞生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因此可以说,这里就是孕育藏文化的摇篮。

康巴方言位于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都在康区内,“康”是边地的意思,“巴”是人的意思。藏族俗话有“卫藏的法,安多的马,康巴的人”之说,突出体现了康巴汉子的特点。康巴人世代生活、栖息在川、滇、青、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山高谷深、江河纵横,严酷的自然环境,既塑造了康巴人强悍豪爽的性格,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和习俗。凭借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头饰才可判断。康巴文化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尤其是玉树舞蹈,雄健流畅,闻名遐迩。

安多区――多文化和辽阔的草原,安多也有边地之意。安多方言区包括青海果洛、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海南、海北、海东和黄南;甘肃省的甘南、天祝、四川的阿坝的部分地区。其地域范围很大,这里的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藏区最大的牧区,因而盛产名马。历史上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历史的变迁中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安多文化。

(二)锅庄的名称

锅庄,本意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和锅庄石。旧时在四川和云南一带,由于山路险峻,交通不便,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往往是靠马帮运输传递信息,当时马帮文化很流行。当一对人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投宿驿站时,茶余饭后围着火塘唱歌跳舞,以驱赶一天的劳累。他们唱的跳的是当时当地的圆圈舞,于是外界把这种舞蹈称之为“锅庄”,将对火塘的称谓直接用于舞蹈之名。当然,说锅庄是一种炊具是不完全的。在跳锅庄这种舞蹈中,似乎与炊具炊事不相搭接。再者,锅庄一词在康定藏区还是一种称呼。据书载,康定地区锅庄一词来源于西藏,是藏族古?或弥?的

音译,其意为贵族,所以过去习惯以锅庄来称呼贵族和头人。因此,锅庄并非仅简单的指火塘中的三块支锅石而言,其所含意蕴深远。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五人连臂纹饰,真实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舞蹈生活的具体情境,有的学者认为“舞蹈彩盆中的动态与藏族和羌族的锅庄舞形态最为接近”①。

锅庄舞,在不同地区还有许多不同的称呼。锅庄不是藏族对这种舞的称呼,是指最早这种舞蹈在火塘周围跳的意思。西藏地区藏民称这种舞为“歌谐”,是圆圈舞的意思;青海、四川藏民称它为“卓”或“果卓”,是吉祥舞的意思;云南中甸藏族称作“查拉董”,是娱乐舞的意思;还有的地方称它为“稻姆”;羌语称它为“沙朗”,有喜事沙朗和忧事沙朗之别。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各地区语言存在差别;另一方面,也与歌舞时的场面布置、动作等有关系。

(三)锅庄的展演

清代乾隆年间李心衡所著的风土民情文集《金川锁记》曾这样记载了“跳锅装”(通“庄”):“俗喜跳锅庄,嘉会日里,党中男女各衣新衣,合色巾帕之属,罄家所有,杂佩其身,以为华瞻。男女纷沓,连臂踏歌,俱欣欣有喜色。”②藏族、羌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都要跳锅庄舞,锅庄舞也是民间百姓自娱自乐的形式,其内容为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祈祷神灵保佑、庆祝丰收、歌颂爱情、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等。如歌词中有“雪山啊,快闪开,雄鹰要展开翅膀;森林啊,快让路,青年人要迈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现舞姿又重情绪表现,显示了藏族人民的骠悍气质。

1、传统锅庄的展演

在跳传统锅庄时,一般分为两个阵容或男女两队,各有一个技艺出众的人领歌。通常时两队一起围成圆圈,随歌曲内容或相互搭抱、或手拉手、或揽腰漫走、或舞动长袖、踢腿、沿顺时针方向转圈而舞,顺时针方向绕圈而舞显然与佛家所认为的万物向右旋转才符合法规的认识是一致的。在广大藏区,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在田间地头或自家的庭院里,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便开始围成一圈跳圆圈舞。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就全藏区而言可以分为农区锅庄(玉卓)、牧区锅庄(仲卓)、寺庙锅庄(曲卓)三种③。

农区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场院上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性脱臂袍披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圈分班唱和,通常有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而富于穿透力,舞者和着歌声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吼叫,顿时加快节奏,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控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路跳跃变化动作。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有如雄鹰盘旋奋发。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轻舞。舞群中发出“哑哑”的呼叫声,催动舞蹈情绪直线升腾,在狂热气氛中尽兴而止。

牧区锅庄盛行于藏北羌塘草原及农牧相交的牧场上。辽阔的藏北草原每逢过年过节、婚嫁志喜、恭迎恭送权贵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节。白天举行跑马射箭,表演牦牛舞、热巴舞等活动,晚上燃起篝火跳锅庄,通宵达旦。牧区锅庄典型的动作有胸前双绕手(象征卷羊毛圈),脚下踏走跳跃,前顿步按左右翻身,大蹉步,跪拜跳等等。不断变化组合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男女动作一样,但男子动作大,宣泄奔放,而女子动作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脱开身上的披袍,双手伸开紧拉双袖,边跳边绕袖花,因而“绕袖花”成为牧民锅庄舞的一大特色。

寺院锅庄,多出现在寺院内的宗教节日场合。这种宗教性很浓的民间歌舞,节奏缓慢,气氛庄重,充满强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词、曲调、舞蹈以及表现内容,表演时间和场合都是特定的。《清史稿?乐志》说这种锅庄是“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舞,一服蟒袍戴翎,挂诛,斜坡黄紫二带,交如十字„„”。这正是僧人表演的礼仪锅庄。

2、现代锅庄的展演

我们知道,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是其传衍地原住民文化的共生物;任何一种民族舞蹈的特有风貌,都或多或少、或现或隐地折射出其所置身的文化形态。跳锅庄所特有的舞蹈动律特征一方面来源于藏、羌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来自他们特有的人文背景、审美意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质朴的理解。舞蹈动律形成了反映人文背景、审美意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质朴的理解,舞蹈动律形成反映人类长期劳动、娱乐、信仰、习俗等多种因素的文化积淀。锅庄舞的动律特征揭示了藏羌民族在历史演变中不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民族个性和内在气质。

现代文化不断渗入而引起锅庄舞的演变,跳锅庄的传统和现代气息有趣地相互交织。并且,这种变化发展的势头在未来数年将可能越来越猛,伴随着现代化趋势发展的结果将是传统色彩的逐步淡化。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有很大改变,人民生活改善,商业网点密布,跳锅庄已成为居民日常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当人们晚饭后身着现代服饰围绕在中心广场随着广播悠然起舞时,不由得让人想起现代城镇中特有的中老年休闲方式:老年迪斯科。在这里,跳锅庄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多数只能模仿几下动作,唱词基本不会。跳锅庄传统的祭祀意义和禁忌早已烟消云散,跳锅庄和老年迪斯科一样,都经简化改造成为适合城镇居民生活特点的娱乐休闲方式。

就传统民族舞蹈的生存环境而言,跳锅庄在落后的农村与偏远的高山牧区比在城市更具有生命力。由于封闭的环境难以同外域进行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相对限制了其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但一定程度地保持了跳锅庄的传统和典型性。不过,时代因素的渗透也不可避免。跳锅庄围成的圆圈中央不再是传统的火塘、锅庄石或其他代表祭祀信仰的物品,人们也不再是边唱边跳,而是选用现代藏区流行的歌曲,有舒缓的,也有紧凑的快节奏,以四拍节奏为主。

二、锅庄的变迁

(一)变迁的内容

1、从娱神到娱人【藏族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是藏族先民宣泄悲欢之思、哀乐之情,敬神娱神,镇鬼祈福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在人们眼中,火塘已不再是那几缕飘动的火焰或几块沉默的锅庄石,而是一个浓缩了的神灵世界。因此,对火塘与锅庄的祭祀便是对祖先的祭祀,祭祀在节日、收获季节或人们生病、生育之时;祈祷先祖神灵保佑子孙平安、昌盛之意,也尽在祭拜火塘与锅庄中表露出来。锅庄、火塘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

先人的聪慧才智及艺术创造力的结晶被子孙后代继承、保存、发展,代代相传、永不泯灭。自娱性的锅庄舞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继承与创新。它是广大群众直接参与、自娱自乐的、人人自由的、尽情地抒发内心感情而自我陶醉、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群体娱乐行为。

2、多重融合

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藏族锅庄逐步融入到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它既吸收了中国其他民族舞蹈的特色,亦与西方现代舞完美融合。藏族锅庄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冲破了长期存在的禁区,并且越来越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逼近,同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樊篱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全方位的审美多维探索的趋势。藏族锅庄将继续置身多重的选择,从而历经多重传承,多重弃扬,宽松、兼容、自然、率真,最终以民族的传统优势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走向世界。

(二)变迁原因

第一,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上的全面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放,藏族人民的生活有了空前的提高。

第二,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藏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

【藏族锅庄舞】

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第三,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因素,使古老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化、多样性、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通过对藏区跳锅庄的溯源及其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的探讨,可以看到:任何民族文化的适应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选择、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不可能被全部吸收,传统文化更不可能被彻底抛弃,人们在艰难的对比、探索中选择,逐渐将外来文化吸收纳入原有的文化概念中。传统文化在适应中不断更新,出现了一些与高科技相伴的艺术样式;而一些古老的艺术样式则随着人类社会对高科技的膜拜与依赖,正在逐步淡化乃至消失。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深入地研究、探讨,以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的繁荣。

三、锅庄的功能

(一)宗教功能

任何一种艺术都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锅庄舞也是如此。宗教在西部各民族的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全民信仰的力量使宗教文化在广大的西部得以全面地发展和弘扬,而宗教在宣传教义以图广泛传播时,总要利用一种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象征、暗示,说明抽象的神理,来感受、观照,领悟‘不克见知’的神性”。④因此,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西部歌舞也成为传播宗教义理的最佳方式,肩负起了黑格尔所说的“对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这一使命。于是,宗教的思想、观念、感情也融注到了歌舞中,并借这种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同样,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本身也要受到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弥漫着深厚宗教意识的社会环境本身也有力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心理。宗教意识也就不可分割地表现在艺术创造的方方面面。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桑耶寺建成的开光大典上,百戏杂艺纷纷献技表演,其中舞蹈最多,这已透露出藏族舞蹈与宗教必将产生关联的信息。锅庄有其特殊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相结合的特殊内容,使它所呈现的意境是人神鬼兽联袂狂舞,现实与幻想不同场景时空、不同人生境界相互联通混融的神圣殊异的世界。单从动作上看,如顺时针方向转圈,双手合掌于胸前等,已与信仰心理和佛教仪规相契合,甚至有类似于金钢舞的动作;其他还有反映原始耕作、狩猎以及图腾崇拜意味的动作。可以说,锅庄的韵味是古老的。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艺术中渗透着古朴的美,也渗透了藏族人的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和对神灵的崇拜。他们的先祖、神灵、飞禽走兽,都像鲜活的生命,在唱歌和舞蹈中达到永恒。

(二)凝聚功能

“锅庄”舞是一种集体性的民间舞蹈,在舞场上没有主客之分,也没有舞者和观众之别,主人、客人、男女老少全都参加,跳舞的人越多,场面就越壮观。在强烈的民众气氛感染下,不会跳的人也不会甘心只当观众,人人都会跃跃欲试。这种包容性很强的舞蹈,同时也具有广泛传播的特性。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接受。

为什么“锅庄”舞会深受人们的喜爱呢?因为这种舞蹈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强调的是共同协作、共同感受、注重和谐、营造团体气氛。这些优秀品质是现代化所赞颂、所鼓励的,它能培养人们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健康高雅的生活态度。藏族世居在高海拔地区,环境的艰险磨练了他们的意志,高山的气势、草原的辽阔,赋予了藏民族宽广的心境;多变的气候、不便的交通,使人们养成了相互帮助、共同劳作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则能够感染他人积极参与、相互照应。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中忙碌了一天的都市人,渴望大自然、渴望轻松愉快的生活,并渴望活动一下因伏案工作而僵硬的身体。“锅庄”舞正迎合了现代城市人的需求,因此它流传得很快,发展得也很快。人们抱着各自的目的从四面八方参加锅庄舞会,在舞场上,一些中年

人是抱着减肥的目的来的,老年人是抱着健身的目的来的,更多的人是把舞场当社交场所,约朋友一起来玩的。

(三)健身功能

研究数据表明,长期坚持藏族锅庄健身舞锻炼的老年女性心率,比锻炼前有明显的降低,体重指数较锻炼前也有明显下降。说明在身高没有变化时经过练习体重明显减轻,对减肥塑形有良好的作用。锅庄舞的练习对中老年妇女有着许多影响,锻炼者食欲明显增加,睡眠有改善,记忆增强,精力较前旺盛,耐疲劳能力和高原习服能力提高,经过练习后自觉症状改善率超过40%以上。说明藏族锅庄健身舞练习对老年女性的健康体适能有积极的影响。 从测试结果看,藏族锅庄健身舞练习后测得即刻心率大部分在120次/分钟以内,说明藏族锅庄舞锻炼属于有氧运动,又符合老年运动处方中所控制的运动强度。有氧运动其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脂肪和糖的氧化分解。许多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老年人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增强心血管功能、防止肥胖、预防疾病的作用。而这对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老年女性,在延缓一些重要脏器老化、预防“早衰”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高原居民由于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的因素,在膳食结构中往往是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较多,所以高原居民的血清胆固醇比平原人高。又因高原地区低氧,人体内氧运输能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藏族锅庄舞锻炼对老年女性的饮食、睡眠、记忆力、精力、耐疲劳能力会有明显的改善。所以,经常参加藏族锅庄健身舞锻炼,不失为一项广大老年人尤其是世居高原的老年女性,在强身健体、愉悦心情、调适情感、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难得的锻炼项目。

(四)美学教育功能

2007年教育部规定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第一套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时,兰州师大附中将“锅庄”舞作为课间集体舞,大力推广,舞蹈的审美功能和运动功能被校方认可,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样,“锅庄”舞成为兰州大学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锅庄”舞的“慢板”能够协调人的动作,“快板”能够锻炼人的心肺功能,优美的藏族音乐,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教材,它可以与引进的西方健美操相媲美。

舞蹈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锻炼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力,同时又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活力和魅力。由于对美的体会、感受和震撼,点燃人的心灵,形成对美好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开启人的智慧和善性,使学生的人格达到全面优化。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应该把各民族优秀的舞蹈列入大学传统体育舞蹈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在学习美学和艺术学知识、欣赏大量经典作品的同时,身体力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积累艺术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审美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五)娱乐功能

藏族人天性豪放洒脱,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有关,也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锅庄同样表现了快乐向上的民族个性,娱乐仍是它的主要目的。如其中有表现生活情趣的兔子锅庄(模仿兔子跳的动作);还有醉酒锅庄(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哑巴锅庄(快板歌舞段无音乐旋律,以“嘿、嘿、嘿”的呼叫声当节奏配合舞步)等等。正因为如此,锅庄的总体特征也正是艺术综合性、丰富热闹的娱乐性。在藏族地区,随便一个场地,人可多可少,随时可以跳起锅庄。一对唱完一对接上,循环往复、通宵达旦。唱词有问有答,从天上的日月星辰唱到地上的草原牛羊,彼此不分上下,竟有三天三夜不结束的。 锅庄这种健康、活泼、高雅的娱乐功能以及激烈欢快的旋律,健美有力的、鲜明的节奏,迥异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藏族锅庄舞 第二篇_锅庄舞蹈

【藏族锅庄舞】

锅庄舞

第一章历史渊源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卫藏通志》认为“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舞·玉树卓舞

【藏族锅庄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第二章风格特色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一) 锅庄舞的分类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

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二)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

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吸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地此》、《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眚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

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

锅庄边跳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

藏族锅庄舞 第三篇_学习锅庄舞蹈的意义

学习锅庄舞蹈的意义

摘 要: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斗争中,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锅庄”舞, 具有生产与生活、多元与交融性、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长期进行“锅庄”舞的锻炼,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节奏感及协调性,对提高各民族人民体质健康,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以及推广和

普及藏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关键词:藏族; 锅庄; 文化特征; 健身价值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在大二这一学期学习这么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锅庄。感谢这一年老师的辛勤教导,是我对锅庄产生了由衷的热爱。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了解了很多有关锅庄的知识。“锅庄”在藏语中叫“卓”, 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 场地选择在锅庄房或院坝, 男女自成两排, 围圈携手共舞。锅庄舞分为大锅庄(藏名达尔嘎底) , 小锅庄(藏名达尔嘎薏依)。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它要求严格, 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 ; 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 舞步稳重,舞姿端庄、表达厚诚之情。小锅庄属自娱乐性舞类。它不拘形式, 随时随地都可以跳, 锅庄房、院坝里, 甚至劳动场所。小锅庄领舞者可男可女, 不受限制。小锅庄内容多表现爱情、劳动、花鸟、自然等, 因而活泼, 洒脱, 长袖挥舞, 步伐欢快自如。小锅庄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性舞蹈, 而且是不可多得的强身健体体育项目之一。

锅庄舞作为藏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其身体动作主要源于生产和生活。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 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 十分注重姿态的变化。“锅庄”的动作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节奏缓慢, 舞姿舒展、优美; 另一类节奏急促, 舞姿热烈、奔放。“锅庄”舞与其他民间舞蹈形式的最大不同点在于: 肢体呈单向姿态, 右手右脚, 左手左脚, 胸前晃手跳跃, 前顿步接左、右翻身, 顺手顺脚。狂舞的长袖, 优美的舞步, 展现了藏族儿女的豪情。锅庄舞不仅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也强壮了人们的体魄。腿部的整个动作是屈膝、下蹲, 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 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有助于提高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可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背、腿等身体不良姿势, 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 长期练习可以提高人的身体机能, 改善体质状况。锅庄舞活动老少皆宜, 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状况的人, 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速度、幅度和练习的时间来调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强身健体价值, 因而是一项适应面广、开发价值大的全民健身项目。 “锅庄”舞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所谓自娱是通过练习者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欢娱身心; 而娱人是给外界观众的满足, 能吸引观众, 引起观众的共鸣。“锅庄”舞动作优雅、健美, 摆动姿势流畅、大方, 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向上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藏族“锅庄”舞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劳动歌舞, 也有雄鹰展翅、盘旋等各种摆式, 多而不乱, 在动作造型上任意取合、变形夸张、对比强烈, 浑为一体, 使生命充满了生机。“锅庄”舞被誉为“圆的歌舞, 圆的文化,圆的历史”。凡跳舞者都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 他们为了团结而跳舞、为了喜庆而唱歌、为了敬畏而摇铃! 人体

转动起来的时候,长袖挥出的是心的形象, 脚与大地相接, 踏出的是心的节律。身临其境, 不免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仿佛来到了草原牧歌般的自然环境, 使人的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向往、审美的愉悦。因此, 无论是观看表演或是亲自体验, 人们都能从中得到愉快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藏族锅庄舞】

锅庄舞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具有导向作用。久而久之, 可对人们进行情感熏陶, 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一个人在疲倦、郁闷或难过的时候, 一听到锅庄舞的舞曲, 马上会兴奋起来, 再配上优美的动作, 顿时心情愉悦, 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锅庄舞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还有利于身体健康。它既是藏民族追求人体健美的活动项目, 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 它还给人一种动作协调、流畅、富有弹性的感觉。例如: “一边顺”、“退踏步”、“刨步”、旋转等,使练习者锻炼了身体, 增强了体质。

锅庄舞还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藏族文化, 使藏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传承下去, 然而面对主流文化的广泛传播, 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遗忘。但随着锅庄舞的普及, 会使更多的人了解藏民族丰富的文化。据了解, 在西北地区的许多城镇, 在清晨或傍晚都能看到各民族共同跳锅庄舞的热闹场面。可以说, 具有藏民族文化符号意韵的锅庄舞, 能够在这里成为藏汉等多民族的共同舞

蹈, 显示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在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锅庄舞已经成为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一种靓丽符号。

锅庄舞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传承下来的, 具有很

强的生命活力。同时, 它还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遗产, 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强身健体起到积极作用。锅庄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 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鲜明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 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 锅庄舞蕴含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 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保护、发掘和利用,让锅庄舞这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藏族锅庄舞 第四篇_锅庄

“藏羌锅庄”是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

庄春辉

“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这便是人们对丰富多彩的 阿坝“藏羌锅庄”的赞誉。当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深入阿坝采风,回去后以“藏羌锅庄”为蓝本,创作的《嘉绒酒会》,顿时风靡九州,走俏美国百老汇,成为了一朵丰盛绽放于海内外文化市场的雪莲花。这段佳话,藏羌同胞至今仍然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阿坝州文化局和州文化馆在传统的基础上将“藏羌锅庄”改编、整理、出版成一套完整的《阿坝藏羌锅庄》歌舞磁带和光碟,以其节奏明快,歌词赋有新意,容易普及等特点,很快由城镇迅速向广大农牧区推广,随即还张开翅膀飞向了国内外。从那时起,“藏羌锅庄”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几乎成为了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假如你有机会出差到内地和沿海许多城市,每当你漫步在广场上,你都会听到热情奔放的藏羌音乐和看到闻乐起舞的各族市民。阿坝藏羌锅庄正悄悄成为了内地和沿海许多城市最流行的群众健身活动之一。藏羌锅庄比起其他民族舞蹈或者西方的国标舞来,舞步相对简单,但是身体的活动性要强得多。只要大胆地伸开手臂,迈开步子,充分地展示内心的激情,就能跳出地道的锅庄。如今跳藏羌锅庄早已不是阿坝的专利,已经成为了海内外共享的民族文化资源。

时隔15年后的今天,阿坝州文化局组织的“藏羌锅庄”演出队,又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中一展舞姿和歌喉,把“藏羌锅庄”竭诚抛洒到全国观众眼前。美丽多彩的“藏羌锅庄”,不仅博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

同时也使海内外许多人对阿坝州产生了遐想和期盼。2004年,为扩大嘉绒锅庄的知名度,进一步展现梭磨河畔明珠城市的魅力,马尔康县委、县政府和州文化局联袂举办了马尔康建县以来规模最大、最隆重的 首届嘉绒锅庄节,来自省内外的嘉宾和游人都亲身感受了嘉绒锅庄藏文化的底蕴。如今,参与性强和普及率高的“藏羌锅庄”,还成为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的主打节目,不愧为阿坝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藏羌锅庄”吐露芬芳,也再次激起了人们对阿坝“藏羌锅庄”的畅想。

阿坝“藏羌锅庄”的源流

1973年秋天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掘出一个手拉手舞蹈彩纹陶盆,就为我们展示了大约5000年前青藏高原民间原始舞蹈艺术形式的直观形象。敦煌156号洞窟的一面石壁上,绘有名为“张仪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的晚唐壁画,其上出现了联臂踏歌,围圈起舞的舞者形象。这种长袖飘飘,绕圆而舞的舞蹈就是今天称之为“锅庄”的歌舞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把这种圆圈舞称之为“歌谐”;在康巴藏区,称之为“锅庄”;在安多藏区,称之为“俄卓”;在嘉绒藏区,称之为“达嘎”;而在尔玛羌区,则称之为“莎朗”。“锅庄”,是因最早多在房屋内火塘边或围绕着火塘的地方唱歌跳舞而得其名。阿坝“藏羌锅庄”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圆圈歌舞,常见于广大农村的大门口、大广场、火塘边和打麦场上。跳锅庄时,一般分甲乙两队,大家拉手成圈,男半圈女半圈,臂连着臂,跟着领舞,且歌且舞,顿地为节,由左而右,分班唱和,此起彼落。人们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劳,来感谢神灵的保佑,来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锅庄”起源于古代雪域儿女围绕篝火或室内火塘,进行祭祀性和娱乐性的歌舞。舞蹈动作中包括对神灵敬畏的心态、对动物姿态的模拟、相互表示爱情等

舞蹈语汇。大型歌舞围绕篝火旋转,藏文史料《拉达克王系》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德晓勒时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从更远的时代起,藏族人即有圈绕篝火欢歌狂舞的习俗。这些旋转不息的歌舞,陪伴这个民族走过无数个世纪的时光,传承发展直至今日。 阿坝“藏羌锅庄”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藏羌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藏羌文明的演讲,繁衍不息,流传至今。“藏羌锅庄”是以表现藏羌民族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它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节奏性、韵律感。它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并呈现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因此,藏羌锅庄就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劳动歌舞,又有颂扬英雄的歌舞以及表现藏羌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锅庄。通过对现代“藏羌锅庄”的了解,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及所反映内容的理解,并作出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诠释。在青藏高原,许多民族在欢庆节日时都要跳这种“锅庄”,如藏、羌、彝、纳西、普米、摩梭、傈僳、怒族„„等,都手拉手成圆圈状,边舞边唱,有的甚至边舞边饮酒。

阿坝“藏羌锅庄”的文化特质

诚然,“藏羌锅庄”是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是青藏高原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青藏高原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它凝聚着藏羌民族的聪明才智,记录着藏羌民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藏羌锅庄”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两束芳香四溢的鲜花。都别具一格,各具风采,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如今,它在世界民族文化艺坛上享有自己的地位,为伟大祖国和藏羌人民争得了荣誉,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的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 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阿坝藏羌儿女就是这样能歌善舞。“藏羌锅庄”大开大合,富有渲染力,是带有明显藏羌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锅庄”是和环境、生命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藏羌民族与天、地、神相互整合和相互认同的结晶品,被誉为“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藏羌儿女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为了团结而跳舞、为了喜庆而唱歌、为了敬畏而摇铃!“锅庄”是另一种形式下,转经和朝圣的方式。人体绕着心转动起来的时候,长袖挥出的是心的形象,脚与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节律。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神话,人生与梦想,生与死,终点和起点联接在一起。心与心联结在一起。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一个个山寨融汇成一个民族,在心的舞动中,化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圆是藏羌民族同神灵交流,与天地对话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是与这块土地和天空一齐奉献给未来人类的宇宙图谱。 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歌舞陶冶着他们的心灵,鼓舞着他们的意志,升华着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成为了与青藏高原共歌共舞的英雄。而锅庄中的“锅”是圆圈的意思,“庄”则是起舞的意思,有老新之分。 老锅庄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 阿坝,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是用歌舞的形式来传递天地、人、神之间和谐的消息,带有宗教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老锅庄,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 老锅庄时 ,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并有打击乐器伴奏;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茶马互市的歌词比较多,新锅庄是藏羌青年人比较喜爱的歌舞,因为它不落俗套,且还可以通过新锅庄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老锅庄的歌词,一般都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老锅庄歌词中最为突出,新锅庄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跳 新锅庄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本教徒反

时针和佛教徒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不论场面大小,藏羌锅庄均可分为快板和慢板两部分,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等,拉成圆圈,边唱边跳,初为慢拍,舞步低缓豪迈,快拍后舞步灵活多变,气势磅礴,令人眼花缭乱。马尔康、金川、黑水、理县、茂县等地的“藏羌锅庄”形式最富于变化。

“寨子住着人,也住着神,人离不开神,神也离不开人。”这是对藏羌山寨的真实写照。历史上的阿坝,宗教在藏羌民族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宗教活动浸透在藏羌民族的日常劳动生活中。而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藏羌民族不屈的精神,又使之深深爱上歌舞,表达自己战胜大自然的坚强决心。久而久之,这种宗教祈祷仪式便演变成为一种民族民间歌舞。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又直接受到藏羌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及环境、习俗诸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藏羌锅庄。

阿坝“藏羌锅庄”的种类

当深情优美的藏羌多声部响起来,热情欢快的藏羌土锅庄跳起来时,就仿佛翻开了一幅幅绚烂多姿的川西北高原藏羌民族生活画卷,在阿坝,藏、羌、回、汉四个民族就是这样团结和睦、生生不息的。 是啊,藏羌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游牧和农耕生产、生活中,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藏羌锅庄”,代代相传至今。阿坝州“藏羌锅庄”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藏族的俄卓舞、羌姆舞、达嘎迪舞、达嘎仁舞、卡斯达温舞、咒偶舞、俄斯劳舞、哈玛舞和羌族的莎朗舞、席步蹴舞、莫恩纳莎舞等。若领舞者唱起“达嘎迪舞”的曲调, 舞伴们也只能跳“达嘎迪舞”的舞蹈,唱“达嘎迪舞”的传统歌词。 锅庄舞的舞步分“走舞”

藏族锅庄舞 第五篇_我与锅庄舞

我与锅庄舞

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第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天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20183/

推荐访问:青年锅庄 藏族锅庄舞大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