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时间:2018-02-16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第一篇_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

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

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

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

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像。生产民俗的特征包括(一)地域性和季节性.;(二)功利性.;(三)技艺性.;(四)保守性与稳定性.;(五)经验性.;(六)田园性.。生产民俗的类型包括种植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畜牧业民俗、采集与狩猎民俗与副业民俗

(2)工商业民俗

包括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

(3)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与行旅民俗。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仪礼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得已不仅是胜利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如军队、企业。社会组织民俗也就是指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社会组织民俗主要存在的三种形式是:①宗教组织民俗②地缘组织民俗③会社组织民俗

(2)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

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日里的中国》(2006年版,中华书局),为我们展现了古老中国的二十二个岁时节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平民文化。这二十二个民俗节日包括元旦(春节)、人日、立春、上元、天穿与填仓、晦日·中和·二月二、花朝(花神节)、文昌诞、上巳、寒食与清明·浴佛·端午·夏至与天祝、七夕·中元·中秋·重阳。

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老北京就有关于春节的顺口溜: 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福建人是最幸福的,一直能玩到农历正月二十。福建漳州地区的年谣这么说: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

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

初六拍囡仔尻穿,

初七平宵,

初八摸,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

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

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

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

二十做功课。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2)人生礼俗

一个人从生到死,须经历多熏社会礼俗的熏染,而最具人生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主要内容。作为社会民俗文化,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俗惯制,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下面以彝族为例解释:

彝族的诞生礼较为简单,不同地方的礼仪习俗不尽相同。就一般情况而言,产妇临产时,孩子的父亲须离家回避,由亲戚或邻居家妇女照顾产妇。婴儿出生后,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将一枚煮熟的鸡蛋让产妇吞食,以示吉祥。随即将新生婴儿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为洗礼。婴儿出生后3天,宴请亲朋,延请毕摩诵经驱邪后,剪去

婴儿后脑胎发,为之命名。或由孩子父亲及其他长辈给婴儿剪发、命名。

举行成年礼,意味着被施礼者从孩童长大成人。彝族的成年礼主要是为女性举行的,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换裙,凉山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以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俏皮话表示祝福。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从此可自由结交男友。

婚礼是彝族人生礼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极具民俗特征。不同地区彝族的婚俗礼仪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的结婚礼俗一般均经历恋爱择偶、求婚或提亲、占算婚姻的吉凶、订亲、择婚期、迎娶成亲、新娘回门等过程,具体做法各地彝族不尽相同。

彝族传统的葬俗为火葬,人死后,或燔而扬起灰,或将骨灰装于陶罐埋置地下。直至近代,各地彝族的丧仪葬俗有了一些变化,大、小凉山彝族基本上保留、沿用着传统的火葬习俗;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彝族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受其影响,渐行土葬。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第二篇_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 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柳倩也说:“‘变脸’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成都茶馆.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

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作演出场地。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九大碗”.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

办“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

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有始有终,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去吃“九大碗”是要向主人家交钱的,你五十他一百,账房先生戴着老花眼镜,用毛笔在账本上如实记下客人交的钱,到时分文不少的交给主人。主人抱着这本人情簿子,等别人家有事的时候再去还人家。客人交了钱吃起来心安理得,条件差的人家也可暂时借助大家的力量将家里的事办好,体现了集体的温暖,有点提前进入和谐社会的味道。同时使镇上的人建立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永久牢固,和谐美满。多少年来人们牢牢守着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若有人收了别人的钱而不还,或是别人家有事而不去帮忙的话,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背上一个不落教的名声,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我很佩服祖辈们定下的这个规矩,既富有人情味,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办一次“九大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以吃而论,主人家至少须备下上千斤的猪肉,几百斤鱼(一般是鲤鱼),几十只鸡和上百斤的牛肉,至于蔬菜那就更多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九大碗”质量也须“与时俱进”,若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了会将这家人贬得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别人说长道短。办“九大碗”不能太“水”是镇上的人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九大碗”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民间厨师没级别的)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菜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专业人员”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大师傅”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候你就得靠边站。我认识一位厨师,替人办了几十年的“九大碗”了,已经60多了,至今还在为小镇的红白事发挥余热,他在镇上颇受人尊重,无论哪家有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而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他最拿手的菜是“蛋裹元”,这也是高庙的“九大碗”名闻遐迩的主要原因。我曾在城里的好些餐馆吃过别人做的“蛋裹元”,材料一样但就是没他做的地道。这道菜说起来挺简单,把猪肉在菜板上细细剁碎,加上生姜葱头味精胡椒粉拌匀,用事先做好的蛋皮(用鸡蛋清在油锅里摊平,看起来颜色黄黄的,很薄)包裹成一条条的,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再切成一片片的就可吃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有许多人都按照她传授的方法做过,但做出来就是没他做的好吃。

吃“九大碗”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八人,一次坐二十多桌,这一轮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摆完。桌上的白酒是地道的高庙白酒,有“小五粮液”的美称,酒不够的话,还可加。菜一道道的端上来,说是“九大碗”其实根本不止九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喝酒的喝得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梁山好汉聚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这样的场面往往要持续好多天。

绵竹年画节.四川德阳民俗风情

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

绵竹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文化传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烧"、"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川菜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 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

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

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 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自贡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便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顺豆花、火爆黄喉、牛佛烘肘、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风萝卜蹄花汤 、芙蓉乌鱼片、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火爆毛肚、谢家黄凉粉、郑抄手、酸辣冲菜、李家湾退鳅鱼等。 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盐帮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锅肉为例,蓉派做法中材料必为三线肉(五花肉上半部分)、青蒜苗、郫县豆瓣酱以及甜面酱,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则不然,各种带皮猪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面酱用蔗糖代替。而具体烩制手法两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于蓉派沿袭传统,渝派、盐帮推陈出新(虽然未必较传统做法更加美味)。

川菜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川北大木偶源于民间,服务民间,融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刻于一体,剧目丰富,表演别致。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以因果报应,才子佳人,升官发财的世俗题材为主。解放后,整理、移植了《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幽王回宫》、《出岐山》等剧目。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川北大木偶进行了系统地拯救、提高、发展,剧作家们改编了《美人鱼》,创作了《玉莲花》、《巫山神女》、《小铃铛漫游记》等剧本,充分发挥了川北大木偶的独特造型效果和表演技艺。

川北大木偶享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1953、1975年,仪陇木偶剧团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木偶、

皮影调演,在怀仁堂等剧场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89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艺术节上,川北大木偶又以新的风姿晋京在主会场演出,观众为之倾倒。几十年来,从事川北大木偶艺术的演职员走遍巴山蜀水以及汀、黔、秦、滇的部分城镇,行程近百万公里,观众达晨万人次以上。80年代以来,川北大木偶开始走向世界。1987年,受国家文化部派遣,南充木偶剧团出访前苏联、芬兰,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图拉、赫尔辛基、波里、拉赫底等六个城市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88年,南充木偶剧团又以“中国大木偶剧团”的名义出访新加坡,在加东丽宫戏剧院连演12场,场场爆满。1990年,又赴印度、荷兰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展示了绰约的风姿,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演都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独特的木偶艺术”。【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川北皮影

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贺喜的性质。在庵观寺庙演出“求神还愿戏”;在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演戏庆祝;红白喜事演“喜戏”、“寿戏”;为祈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请戏班演“秧苗戏”、“雨戏”、“丰收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皮影犹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

川北灯戏

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第三篇_家乡民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宁晋县牌坊文化状况调研

实践时间:2015年8月1日—8月10日

实践地点: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及周边地区

调研人员:苏朝阳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我儿时就听过一则民谣:赵州的桥,顺德府的墙,宁晋县的好牌坊。初听时不觉得,现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家乡宁晋县城又名凤凰镇,根据凤凰来仪的印象,设计了宁晋城。至今依然是凤凰展翅的布局。唐代科举以来,宁晋县共出了九十名进士,一名状元。两平方公里的小城,分布着三十座牌坊。全县有名有姓牌坊一百二十座,几乎抵上半个北京城,(北京城有三百座)素有“北京看楼房,宁晋看牌坊”之称。牌坊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人物的见证。所以我特地选择了家乡的牌坊文化作为假期实践调研对象以展示宁晋的悠久历史、人杰地灵与文化兴盛。

二、问卷分析及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一共回收了84份,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84%。经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宁晋县过去是牌坊县,宁晋县城是牌坊城,素有“北京看楼房,宁晋看牌坊”之称。旧城中原来只有一纵二横三条街,在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圈内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如此密集排列的牌坊世所罕见。宁晋牌坊从材质上可分为木柱坊、木瓦结构坊、木石结构坊、石坊及当代钢筋水泥五种。从表意方面大致分八类:官爵坊、科第坊、诰敕旌表坊、旌表善举坊、孝贤贞烈坊、府衙寺庙坊、为某种历史事件建坊、墓地坊。但现在不足20座,且大部分为现代所建。远古木筑牌楼因经不起风化,早已被史尘所淹没。唐宋前的木瓦牌坊和砖木牌坊也都荡然无存,毁没原因待考。明清时代的牌坊在三次大劫难中毁损。几朝文化古迹就此歼灭,给后人留下不可弥补的损失。痛定思痛,追悔莫及,失去牌坊,宁晋好像失去了历史干巴巴没了生气。失去牌坊,宁晋失去了一次发展旅游,带动商机的条件。有一些东西往往人们失去后才知道去珍惜。1986年宁纺建起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木结构新牌坊。围观者人山人海,欢呼雀跃,看到了宁晋牌坊复兴的希望。然后又接二连三地在生活小区建起了仁居坊、和居坊、怡园坊。1991年建成了冲天式四柱三间三楼大牌坊,气势恢宏,美轮美奂。随后振兴经济的先进单位又建立了大量的牌坊。如今宁晋又有了几十座新牌坊,一道壮丽的风景,凤凰又飞起来了。过去牌坊的消失让人心痛,今天牌坊的新建则让人欣慰。宁晋想要建设成一个特色城市,标志是文化元素。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城市就没有活力、没有灵气。宁晋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传承文脉、塑造特色、彰显魅力。延续城的“记忆”,让人能记得历史,记得住乡愁,依托宁晋牌坊文化,让人们了解宁晋、走进宁晋、结缘宁晋。才能让我们的家乡宁晋再次成为那个悠久历史、人杰地灵、文化兴盛的凤凰城。

三、实践感言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了西方文化对人们的冲击,我向人们调查时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牌坊是什么。我指着身旁的建筑时才恍然大悟说原来这就是牌坊!只有老人才知道牌坊,还不厌其烦的说哪里有牌坊,每个牌坊有什么意义。我家乡

的文化在流失,中国的文化在被人遗忘。古人都知道,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然而中国,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在自己一点点地消灭!后果可想而知。大到一国,小到一城都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而牌坊文化,是宁晋名片重要的一部分,是老一代儿时的记忆,更是宁晋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政府需要加大力度保护,重建牌坊文化。历史的保护需要多方合作,这不是单纯留住宁晋的过去,更是为未来打下坚实的现在,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事物不会归来。政府、房地产商、市民共同参与,拉近与文物的距离,为自己、更为子孙,保护好仅存的牌坊文化。我爱我的家乡,祝愿家乡的明天城美、水美、人更美。

附录:调查问卷

宁晋县牌坊文化调研问卷

一、你知道什么是牌坊吗?( )

A、知道 B、不知道 二、你知道牌坊是什么形状吗?( )

A、与凯旋门类似 B、与鸟居类似 C与牌楼类似

三、你知道牌坊有什么作用吗?( )

A、彰显功德 B、区分内外 C、庆祝胜利

四、你认为牌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A、有必要 B、没必要

五、牌坊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

A、中国的 B、外国的

六、你知道宁晋有多少座牌坊_______。

七、请写出你对牌坊的态度。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第四篇_关于凤凰古镇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凤凰古城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前言:

城市化高度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寻求一种安逸、舒适的村落来停下自己的脚步,探寻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为此,我采用寻访法,在暑期放假期间深入家乡凤凰古镇,寻访凤凰古镇民俗文化,欲探求凤凰古镇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崇拜、传统建筑特色和居住文化以及该地特有的风俗习惯等

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湖南湘西凤凰古镇民俗文化

(二)调查方法

寻访法、现场观察法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2.1古镇概况

凤凰古镇位于湖南省的西部边缘,因镇西南有一座山,形状酷似展 翅飞翔的凤凰,所以称凤凰镇,又称沱江镇,因它紧邻沱江而建。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2001年12月17日,凤凰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历史悠久,从春秋起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名胜古迹多,石板街、吊脚楼、古城楼都还完好的保存着。传统文化有凤凰土话,苗族服饰,楚巫文化,原始戏剧的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

味的阳戏,文武茶灯戏。还有多种民间技艺,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

2.2建筑特点

凤凰古镇很小,只有一条主街道。以此街道就是凤凰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房屋建筑颇有明清风格,在装饰上基本不雕龙刻凤,而是使用有湘西风味的雕花木窗。它保持了山地环境的原有植被和地形,建筑布局紧凑、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营造居所。吊脚楼的建筑使空间呈现出三维特性,总体建筑显现出参差错落的空景 观。凤凰古街是保存完好,明清时期古建筑一条街。长约1200米,地面和台阶用石块、石条铺就,呈“S”形东西走向,多数建于清代嘉兴年间。街面房屋以纵向组合,排房式布局为主,由西向东呈阶梯形错落有序,各院落以硬山屋顶为主,门面两侧由马头墙连接,房屋门第、前檐构造做法多样,装饰题材丰富,局部造型不拘一格,布局为方形或矩形出现,围合的庭院,中轴线明显,四水归堂天井式,房身建筑一幢二层,正房中坐,倒坐相对,两侧厢房对成分布,颇具江南风格,被史学称为具有秦风楚韵的“江汉古镇活化石”。凤凰古街按照道教的传统风水学说理念,南绕营盘山,北屏社川水,进行“辩证方位”“相形取胜”,建筑群依山就势而建,空间层次丰富,古街的朝向与秦岭空气流向相适应,避西北寒风,东纳东南阳光,夏迎东南凉风,是适人居住的老街。

2.3手工艺品

凤凰的手工艺品极其丰富且十分具有民族特色。主要有织锦、蜡染、

扎染和银饰。

凤凰的织锦、蜡染、扎染、银饰等做工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能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格,手工编织,作工精细;比扎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不仅会绣花,会纺纱织布,还能编织各种图案的花带。传说古时候,居住在苗岭山区的人遭受毒蛇的伤害。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见蛇遇同类便迅速离开。由此她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仿照蛇身的花纹编织一块约1寸宽的花带,然后,她将花带缠在身上,遇到毒蛇就取下花带对蛇摆弄,毒蛇见了以为是同类,果然迅速离开。这个办法很灵,一下子传开了,许多苗家人免受其伤害。自那以后,苗族织花带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苗族花带经代代相传,

越织越快,越织越美,它由原来单一的为了防止蛇伤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用途,如作为青年恋爱的信物,馈赠亲友的礼品,做提包的背带和家具的装饰等等。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格,手工编织,作工精细;比扎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2.4凤凰少数民族

凤凰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犷、豪放、热烈。酒,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土家苗寨家家户户多有自己酿酒的习惯,酿制的多为甜酒、白酒。白酒中以苗家的包谷烧、土家的高梁烧最好喝。湘西凤凰土家苗民夏天用凉水冲甜酒当水喝,生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水煮开泡煻糁和阴米再加蜂蜜当茶饮,充饥暖身。平日劳动归来,没有下酒菜也要喝一两碗包谷烧或高粱烧解乏。家中来了客人,甜酒、白酒亦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年、节,接亲嫁女,红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动,酒的作用便更显得重要了。

酸辣是土家苗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味。对他们来说,没有酸辣,吃龙肉都没有味。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之说。故而,在土寨苗乡,家家种有辣椒地,户户备有酸菜镡。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类:蔬菜酸、肉食酸、粮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体,随蔬菜品种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白菜酸(或酸白菜)、萝卜酸、辣椒酸、豆荚酸、野葫葱酸、大蔸菜酸、蓖头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顾名思义,是以动物、家禽或水产的肉为原料的酸食,如:酸猪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鸡肉、酸鸭肉、酸鱼等。酸鱼最有名气。粮食酸主要以包谷和糯米为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腌制而成,

有包谷酸∥糯米酸等。日常菜肴方面,春天吃新鲜舳笋炒肉、凉拌山笋、椿木尖、蕨菜(一种野蕨的嫩苔)炒腊肉、野葱炒蛋、鸭脚板(一种野菜)、桃花虫等;夏天有莴笋炒黄鳝、泥鳅钻豆腐、麻辣小山羊;秋天有油炸蜂蛹、油酥野鸡、罐罐菌炒肉、枞菌炖豆腐、板栗炖土鸡、野木耳炖土鸡;冬天有血粑鸭火锅、全牛火锅、腊猪脚火锅、野猪肉火锅等。

三、建议(或对策)

这次凤凰民俗文化的寻访,对我而言意义非凡。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时保护这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实为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首先积极开发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坚持特色性开发的原则,充分挖掘凤凰民俗文化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把凤凰的民俗文化打造成更贴近市场的需求符合人民大众对民俗文化体验的需要;加大的风华民俗资源的保护力度,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对凤凰的民俗文化加以保护。其次,发挥当地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充分认识凤凰古城民俗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宣传开发当中去,充当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和管理者。最后,广大像我一样的旅游者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真正深入其中,了解凤凰当地少数民族和普通居民的文化内涵,充当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让当地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 结尾

凤凰古城只是中国众多古城中的一个,中国还有着许许多多充满文化内涵的地方。在此次寻访中,我收获匪浅。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第五篇_南通民俗调查报告

我美丽的家乡

——南通

一、南通简介

1、南通(nán tōng),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2、地理位置

南通地处北纬31°41'-32°43'、东经120°12'-121°55'之间,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1

【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江苏省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南通除狼山低丘群外,都为海拔五、六米以下的平原,平均海拔为四米左右。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望,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已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南通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

3、市花

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园、人民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

4、市树

广玉兰是南通市的市树,广玉兰属木兰科,又名荷花玉兰,洋玉兰。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卵状圆锥形。小枝和芽均有锈色柔毛。叶革质,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表面有光泽,背面有锈色柔毛,边缘微反卷。花白色,花的直径达20-30厘米,花通常6瓣,有时多为9瓣,花大如荷花,故又名荷花玉兰,芳香。花期5-7月。种子外皮红色,9-10月果熟。

广玉兰树姿雄伟壮丽,叶厚光亮,花大芳香,为城镇绿化的重要观赏树种。

2【民俗事件调查研究局】

5、著名人物

近代

清代画家、诗人 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

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晚清君主立宪派领袖 张謇

曾任江苏省省长 韩紫石

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主教、教育家、慈善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爱国者 朱开敏 民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慈善家 易作霖

现代

艺术家、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闵乃本

中国计算机科学先驱,德籍华裔 闵乃大

表演艺术家 赵丹

书画家 范曾、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19873/

推荐访问:村乡风民俗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调查研究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