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减肥方法 > 俏皮话歇后语

俏皮话歇后语

时间:2018-02-13   来源:减肥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减肥方法】

俏皮话歇后语 第一篇_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摘要】: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关键词】:歇后语 修辞 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解释为:指说话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通用的有两种。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这证明在这个方言里,丈杖同音。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被叫做“俏皮话儿”的歇后语又被称为俚语、谚语、俗语、俏语、方语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它与成语、谚语等都属于语言的一种熟语。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运用时,有时前后两部分同时说出;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猜测体会。②

歇后语由来已久。这种语言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始终以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主要归功于歇后语多样而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歇后语常见的形式是前半部分设喻,后半部分解释说明,因此譬喻是歇后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如:

① 铁路巡警——各管一段

② 铁打的筲箕——滴水不漏

③ 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 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

⑤ 猪八戒照相——自找难看(堪)

从譬喻的主体上看,譬喻还可进一步分类。例子①以人为喻,以铁路警察的分段管理制表示分工明确,各有各的职责范围。例子②以事为喻,筲箕原本是洗菜淘米等用的竹制用具,而不同的是,铁打的筲箕没有眼儿,一点水都漏不出去,用来比喻人说话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毫无漏洞。例子③以事为喻,“竹篮打水”是现实生活不可能存在的,纯属人们的虚构想象。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虚构想象,所以愿望落空的典型性更强烈。例子④以史为例,徐庶是刘备的谋士,只因曹操抓住其母而被骗入曹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不肯为曹操出谋划策,因此用来比喻故意不说话。例子⑤以神话故事为例,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角色,它肥头大耳,好吃懒做,用猪八戒照镜子这一事件来比喻自找难为情,使自己陷入尴尬处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歇后语含蓄风趣,诙谐幽默,经常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委婉地表现所要表述的内容,如“吃了枯炭——黑了心”。此处的“黑”具有两层意思:一是颜色黑,众所周知,炭为墨色,既然吃了它那么心也就被染成了黑色;二是心肠坏,与现如今我们常说的“黑心棉”“黑店”中的“黑”具有相同的意思。显然,这句修后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第二种,表示心肠十分歹毒。再如“殷纣王的棺材——古板儿”,这里的“古板儿”也有双重含义。本意是指古老的木板,而实际运用中应当是指人固执呆板,不知变通。王中文《将军舞》五五回:“郡主,这个人是‘殷纣王的棺材——古板儿’。你就别听他的,该怎地就怎地,到时候他就无话可言了。”

谐音是中国文学创作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常见于儿歌、谜语、诗歌等文学形式。当然,它也存在于修后语的使用中,为歇后语的多样化做出贡献。常见的谐音歇后语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醒世姻缘传》六二回:“既是吃了这们一场大亏,也该把那捉弄人的旧性改了才是;谁知那山难改,性难移,‘外甥点灯——还是照舅(旧)’”)、“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金声伯等《白玉堂·怒鼠闯皇宫》:“你既口出狂言,叫我休要逃遁,那我今日若不和你见个高

低,倒反而害你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了!”)、“蚂蚁尿到书上——湿(识)不了两个字”(李准《王结识》:“你们知道,我是蚂蚁尿到书上——湿(识)不了两个字。连条语录都不囫囵,这碗饭我吃不了。”)、“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辈(背)”(叶雨蒙《游魂》七:“他走到廉富跟前,用手拍拍廉富的后背说:‘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辈(背)嘛!’”)、“剃头挑子——一头响(想)”(《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三回:“你正可以拿这个试试他的心,若不要东西,真是爱你,要东西,就是假爱你。人家假爱你,你真爱人家,不成了天津的话:‘剃头挑子一头响’吗?”)等。

为了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许多歇后语把物予以人格化,使它们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拟人是歇后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里把狗写得具备了人的属性,幽默而讽刺味很浓,既巧妙地反映了彩霞对贾环的炽热感情,又深入地刻画了贾环卑贱多疑、不识好歹的性格。又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拜年是人类才有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将黄鼠狼拟人化,表现了它假装好意实际却暗藏祸心。“麻雀嫁女——叽叽喳喳”,动物没有婚嫁,这种说法是为了借喜鹊嫁女时热闹的场景来形容声音嘈杂细碎。

歇后语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后一部分的本义所在,往往对前一部分作为喻体的事物故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因此,“夸张”也是歇后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圆桌大的脸——没地方搁”,将脸盘扩大到圆桌大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却表达了做了丢脸的事或出丑的事而无地自容的状态。又如,“‘算了,算了!我算认得你王铁人了!’孙大姐笑着说,‘用工人的话来说,你是一根头发剖八瓣——细得厉害呀!’”③将一根细头发丝分成八瓣,这可谓精细至极,正好说明了王铁人做事认真仔细的态度。 析字是根据汉字构造的特点,把一个字拆开来用或略加增减来用的修辞手法。有的歇后语运用析字的手法,在前一部分将字形加以离合或增减为谜面,在后一部分揭示谜底指出本义。这种修辞手法在歇后语中也有应用。“那天早上,自己一清二楚。所谓流言,无稽之谈!可是自己怎么办?向大家解释?没有人信不说,还要招人耻笑。跟人家翻脸?你根本找不到债主冤头,无从谈起。唉!刀架心头上——忍吧!”④再如“自大加一点——臭”、“王字少一横——有点土”、

“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这些也都是析字。析字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巧妙而令人赞叹。 有的歇后语把两个不相类或不相比例的事物放在一块,互相对衬,使某些方面事物更加突出显眼。如赵博《花和尚演义》四回:“贤婿,我们这平民百姓能和大王结亲,真是乌鸦占了凤凰枝,高攀了。”乌鸦是象征凶兆的鸟类,向来不为人类所欢迎;凤凰是像龙一样稀有而尊贵的,有凤鸣凰翔便是天下吉瑞,因此多象征吉祥。乌鸦占上高处的凤凰所栖的树枝,指的是和有权势的人结亲或交朋友。陶纯《为了革命的后代》:“我先说明,你们缝纫组不要以为我们是男人家和妇女竞赛是‘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雷公是力量的象征,豆腐却是软绵绵、不堪一击的。将雷公与豆腐做对比,突出了力量的悬殊,实力的差距。

以上是歇后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本文对他们做了浅显的分析。但是,很多歇后语并不只是运用了单一的修辞方式,而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组合。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是谐音与夸张的组合:谐音显而易见,夸张体现在孔夫子虽是圣人,但家中物品并不只是书而已,“净是书”夸大了书的分量而排挤了其他所有的物品;“王八中状元——龟举(规矩)”是谐音与拟人的组合,乌龟并不会参加人类的科举考试,更别说高中状元,这无疑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是比喻与双关的综合运用,“长不了”表面上指兔子的尾巴长不长,实际上指某种情况或局面不会维持很久。

岁月悠悠,代代相传,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自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出现到如今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由于歇后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才显得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之一。⑤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第425页。

② 王桐《中华歇后语故事,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③ 《人民文学》1999.2

④ 《收获》 1981.1

⑤ 文中引用的歇后语一般选自《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俏皮话歇后语 第二篇_1谚语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俏皮话歇后语】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俏皮话歇后语】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

俏皮话歇后语 第三篇_俏皮话1

黄:口头歇后语,

尹: 歇后语

黄:俏皮话儿,您比如说吧,您表演得好,赞扬您。用俏皮话:“上鞋不用锥子

尹:这儿怎么讲?

黄:针好

尹: 哦,他内针好

黄:诶

尹:哦

黄:狗追鸭子

尹:怎么讲?

黄:呱呱叫

尹:哦

黄:猴骑骆驼

尹:这儿怎么讲?

黄:高人一头

尹:嗯

黄:和尚的家

尹:怎么讲

黄:是妙

尹:嘿,好

黄:怎么样?

尹:不错,您听他说话了吗

黄:昂

尹:他是买盆的摆摊

黄:这怎么讲

尹:都一套一套的。您是斑马的脑袋

黄:这个

尹:你头头是道。你是耗子啃茶碗

黄:这个

尹:他一嘴的瓷

黄:哎呦,这么说,俏皮话你也会说啊

尹:中国人都会说俏皮话

黄:了不得

尹:这有什么了不得的

黄:您是神九飞天

尹:这怎么讲

黄:您是太高了

尹:呵,您要嫩么说您是蛟龙号下海

黄:这个

尹:您太深了

黄:您是接着门缝吹喇叭

尹:这怎么讲?

黄:名声在外

尹:那你是吹着喇叭跑马拉松

黄:这怎么讲

尹:你跑到哪想到哪

黄:我跟您站在一块啊

尹:恩

黄:月亮跟着太阳转

尹:这怎么讲

黄:那是借您的光啊

尹:嘿,你还借我的光了

黄:没错

尹:您要这么说话啊,您是揪着胡子上船

黄:这是

尹:你谦虚过度

黄:不行不行,我是井底的青蛙

尹:嗯

黄:没见过多大的天

尹:你还没见过多大天?

黄:可不

尹:你要这么说

黄:嗯

尹:那我就变了张飞吃豆芽

黄:这怎么讲

尹:小菜。这个捧哏的就是背着石头爬泰山

黄:这个

尹:受累不落好

黄:哎呦,怎么能说受累不落好呢?谁不知道您在相声界里边,麻袋包里边装钉子

尹:这怎么讲

黄:尖的都出了头了

尹:我还出头了

黄:没错

尹:不行

黄:怎么

尹:我是萤火虫的屁股

黄:这是?

尹: 没多大亮,转连阁儿当房吝

黄:这个

尹:不是这里的材料

黄:哎呦,怎么能说不是这里的材料呢,谁不知道您说内个相声啊,葫芦瓢捞饺子

尹:这怎么讲

黄:滴水不漏

尹:嗯

黄:担着挑子打大锣

尹:嗯

黄:走到哪,你想到哪 尹:哦

黄:程咬金拜大旗

尹:嗯?

黄:你是运气发旺

尹:还运气发旺

黄:没错

尹:要说好

黄:恩

尹:还得说你内个相好 黄:怎么呢

尹:你内个相声一说出来呀 黄:啊

尹:那是刷子把毛都掉净了 黄:这怎么讲

尹:你是有板有眼。我这相声不行 黄:怎么呢

尹:我这相声是,海带丝炒韭菜 黄:这是

尹:乱七八糟

黄:恩

俏皮话歇后语 第四篇_谚语、歇后语

谚语,是口头讲说的具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谚语所包含的民众知识最丰富,常被人引用为说话的论据。

谚语和民谣的区别:

一、从整体结构上看,虽然二者都有篇幅短小的特点,但是谚语更为短小,一般只有一句的完整语气。最简练的谚语只有五六个字,如“春打六九头”、“春雨贵如油”等。有些谚语由两个或三四个小句组成,但这几个小句是用一句话的语气一气呵成的,如鄂西谚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民谣也有一两句的作品,但是五六句以上的居多,而且通常有几个语气完整的句子,如我国北方流行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更牛遍地走”。

二、从内容上看,谚语讲述某社会集团或特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规律、经验等,带有一定的哲理性。民谣的内容一般针对特定背景、场合的事情来咏唱,许多民谣带有较强的时代性或短期性。如“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等。

谚语的特点:

一、意味深长。

二、表述巧妙。

三、形式精练。

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

歌颂类型的谚语: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骏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无穷。(蒙古族)

百姓齐,泰山移。

批判类型:

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劝诫类型:

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俏皮话歇后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小不忍,则乱大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满招损,谦受益。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多行不义之必自毙。

生产类型: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大雪兆丰年。

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荞麦见霜,粒粒脱光。【俏皮话歇后语】

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

天气类型:

水缸穿裙山戴帽,灶灰结圬雨来到。

初雷响声偏西南,秋季雨多雨连天。

立秋前后降雨点,白露期间地不干。

1、 谚语与比喻

谚语大部分是用比喻的方法构成的,比喻是构成谚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应用比喻,不仅能使谚语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表达含蓄,产生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的语言效果,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谚语,比喻是谚语的生命。

1)、语句层面的比喻

此类形式上的比喻句,包括明喻、暗喻两大类,明喻式谚语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暗喻式谚语也有本体,喻体,没有喻词或者用“是”、“等于”等词语联结本体和喻体。它们有相同的结构形式:

① 单句式

例如,“兵败如山倒”,“救兵如救火”,“伴君如伴虎”,“军令如山倒”,“人心不似长流水”等,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如”“似”,结构上为一般单句,本体和喻体都是词。 又如“车辙是路引”,“有病方知健是仙”,“失败是成功之母”,“丑妇家中宝”,“人生一盘棋”等,前三句用“是”字联结本体喻体,后两句干脆省略了喻词,是典型的暗喻式谚语。

② 单句延伸式

有的比喻不只具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比喻后面还有延伸的部分,这部分和喻体有意义上的联系,实际上是形象地阐明和深化本体的,显示本体的固有特征,并且进一步展示喻体。例如“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众人是杆称,斤两称分明”前句明喻,后句暗喻,都对喻体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俏皮话歇后语】

③ 双句单比式

即本体和喻体都是句子结构,一个结构表示本体,一个结构表示喻体,合起来是比喻结构的整体。而双句结构的暗喻,多半是不用联结词语。例如,“时间一分,贵如千金”,“时间好似河流水,只能流去不流回”,“隔夜茶,恶如蛇”,“人到难处,就如虎落深坑”,“读书不讲,隔靴搔痒”,“前事不忘,后事之

俏皮话歇后语 第五篇_歇后语聚会

小学生歇后语大全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俏皮话歇后语】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18951/

推荐访问:网络俏皮话 歇后语属于俏皮话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