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百科 > 扶贫信息化建设

扶贫信息化建设

时间:2014-06-29   来源: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百科】

扶贫信息化建设(一):2016年信息化扶贫专项方案

2016年信息化扶贫专项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关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为目的,切实提升我市贫困村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二、总体目标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到2016年,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0%;到2020年,农村家庭12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

2、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16年,全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宽带接入基本解决;到2020年,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3、贫困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全市扶贫信息服务系统;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技术、能服务的信息员,为村民提供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电子商务在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入乡进村,降低贫困地区信息入户门槛和使用成本,提高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在贫困地区村镇部署公共信息服务终端。推进移动通信弱覆盖补点和贫困村信息通信建设工作,提升偏远山区特别是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网络覆盖水平。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向贫困地区覆盖,逐步实现3G、4G信号城乡全覆盖和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提供信息服务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广电网络公司)

(二)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教育云”项目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服务向贫困地区覆盖。重点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村镇公共服务区域的覆盖面,全面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加强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信息化设施的支持,加快校内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城镇名优学校向贫困地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缩小城乡教学差距。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

(三)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依托96333群众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扶贫和移民网、农业和粮食网、农网等现有资源,建立市扶贫信息服务系统,把全市贫困村、贫困户和市、县、乡三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对口联系的详细数据精准录入数据库,实现联络服务信息全覆盖;同时把贫困户、贫困村的贫困信息、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等进行对接共享,为社会力量扶贫和贫困户提供帮扶通道、政策咨询、答疑解惑、专业技术查询等服务。整合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市场价格等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适用的信息服务,切实解决贫困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问题。加强贫困村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信息服务站点“村务公开”、“便民服务”、“学习培训”等功能,提升信息服务站点服务水平。推广普及农技宝等手机应用,在线向农业专家咨询相关问题,及时接收农

事提醒,实时查询农产品价格,线上进行农产品买卖,通过信息技术帮助脱贫致富。(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工信委、市“三送办”、市委农工部、市农粮局、市果业局、市科技局、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

(四)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示范店和示范龙头企业,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拓宽采购、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扩大电子商务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的融合,带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与标准化。推进贫困村邮政网络建设,支持邮政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农村e邮”)做好农村电商配送工作,在农村养老院、农民新区等建立便民服务站,依托已有电商平台,帮助农民把土特产品卖出去,使农民通过互联网改变生活、发家致富。多渠道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重点对农村残疾人员、贫困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网上开店及技巧、网购操作等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并鼓励电商企业聘用该类人员。(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分公司、各县(市、区)政府)

(五)开展贫困地区信息化培训活动

加大对贫困村农民信息技能培训力度。市、县二级农业部门、人社部门、商业部门、通信运营公司等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充分利用现有培训项目,在贫困地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活动。要以集中培训或远程教育的方式,培训各村农业信息员,使他们学会电脑和网络应用,掌握农技宝、农技通等手机应用App的信息采集、发布、查询等功能。要组织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拓宽农民信息化培训渠道。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村干部、农村中青年等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操作水平,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有效带动贫困村农民信息就业、信息创业,走上信息致富道路。(市委农工部、市农粮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扶贫信息化建设】

【扶贫信息化建设】

各县(市、区)、市各责任单位要把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认真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市、县二级信息化扶贫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加大资源投入

各县(市、区)、市直、驻市各单位要逐步加大对帮扶贫困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各项建设有效落实。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单位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和通信设施的部署与升级改造,加快贫困地区宽带及通信信号的覆盖。鼓励和引导软硬件制造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社会化力量共同参与帮扶贫困村信息化建设。

(三)提供优惠政策

各县(市、区)和市有关单位要在农村信息化政策制定及落实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针对农村贫困户,可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通信公司优惠一部分的模式,以公益为先、自主选择、不增加困难户负担为原则,制定专项通信业务营销政策,鼓励贫困农民使用信息化设备和服务。

(四)注重实施效果

结合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推广农民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产品。注重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确保各项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扶贫信息化建设(二):在扶贫攻坚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在扶贫攻坚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材料

一、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扶贫攻坚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答:在扶贫攻坚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三通两平台”工程建成和投入使用后,优质学校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发师资短缺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更多的师生拥有实名的网络空间环境,方便其开展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

2.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社会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机构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对接,有效提高社会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

二、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学校、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经费是否充裕等。

答: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宽带网络校校通”方面,目前,全县有教学点17所,中、小学总数101所,中职学校1所。已全部实现100兆宽带接入,并建

有校园网。所有学校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有102所。【扶贫信息化建设】

2.“优质资源班班通”情况,全县普通教室总数为1153间,其中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有1088间,占比94%;录播教室有5间,主要分布在城区学校,另建有中、小学教学互动点3个;计算机教室有44间,主要分布在城区学校和各乡镇初中,这些学校均开设有信息技术课。

3.“学习空间人人通”情况和资源平台建设

2015年我县出资9.78万元,加入统建共用的“焦作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目前,已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均开通了。

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方案不够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坐等教育局配发设备,不主动挖掘潜力。

2.教育信息化设备不足。全县师机比、生机比与省、市要求差距较大;计算机教室间数也偏少。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随着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信息化设备的持续增加和网络信息管控、设备日常运维等工作量急剧增加,原有的管理机制已难以适应发展现状,急需科学地设置信息化工作岗位和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管理全校的信息化设备和解决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缺乏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怀和激励机制,导致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或改教其它学

科。

4.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偏低。一是在设备使用中出现的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课堂使用;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深度不够,部分教师只是用到班班通设备的基本演示功能。

5.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不充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多维度、持续性的过程,包括软硬件购置、日常管理、故障维护、人员培训、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经费往往较大,目前经费投入主要是以项目建设为主,涵盖了项目建设期的各项费用,而建成以后的运行维护、服务支持、培训等后续运维费用投入相对不足。如宽带费用就占薄弱学校经费的很大部分。

三、如何完善机制,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答:要着眼长远,一是以实际成效为目标导向,面向农村薄弱地区建立起长效投入的保障机制;二是科学合理地规划测算经费分配比例。要进一步优化项目经费中建设经费与后期运维费用的科学配比,避免“有钱建,没钱用”的情况发生,切实保障项目的实际运行效益;三是逐步形成长期持续性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四、如何推动教学模式,有无成功安全和模式。

五、如何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如本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做法、存在问题与主要经验,校长和教师

对教育信息资源、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等;

答:(一)在“三通两平台”实施过程中,我县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有三点:一是均衡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我县对集中管理的信息技术教育费,实行校际之间打通使用,使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和其它学校同步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覆盖。

二是“三通两平台”建设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实施。既避免了校际之间、班级之间设备差异,又有利于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三是建设与培训同步。每批次工程建设完成时,都会组织相关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由电教馆组织,由工程实施方负责聘请专家主讲。使“三通”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存在主要问题为:

1.农村薄弱学校生源少、经费少,导致软硬件购置、日常运维等较困难。

2.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偏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

(二)在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中,建设有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教学互动点3个,分别是焦作市实验小学与亢村学校、城内中学与林召中学、城内小学与卫沟学校。已初步实现了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异地同步授课,目前正在搜集使用问题并总结经验。今后将逐步探索异地学术交流、公开教学观摩等多种应用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三)校长和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1.进一步充裕信息化经费。

2.加强培训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3.科学地设置信息化工作岗位和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六、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环境,并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大学、企业、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答:

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及意见建议。 答:(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1.信息化设备不足。如师机比、师机比依然较低,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与省、市相关要求差距较大,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部分学校由于生源的变化造成班级数目的增减,导致班班通设备不够用或闲置。

2.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一些学校往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和资源建设;信息化设备管理、运维水平较低,在经费紧缺和经费使用比例不合理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信息化设备优良律不容乐观,部分设备“带病”工作。

3.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课程的开课质量有待提高。我县农村地区只有乡政府所在地的小学和初中有微机室并开设有信息技术

扶贫信息化建设(三):2016农村扶贫开发帮扶工作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种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以产业增效、贫困对象脱贫致富为目标,科学识别我镇贫困人口,逐户落实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贫困对象的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为我镇更好更快地实现消除贫困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识别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我镇申请贫户进行人均纯收入逐户进行登记调查,并做好测算,为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

2、坚持应保尽保、适进适退原则。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监管机制。让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做到应保尽保、适进适退的良好局面。形成科学的动态识别机制。

3、坚持集中决策、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发扬我党优良传统,坚持集体决策,做到识别对象准确无误。任何参与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个人或集体(小组)都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确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让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氛围下进行。

三、贫困户建档立卡方法和步骤

(一)工作方法

1、标准与范围。以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相当于2016年2650元不变价)的省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在全镇农村人口范围内开展贫困人口识别。

2、建档立卡规模。县分配我镇县建档立卡规模为4210人。

3、识别方法。采取规模控制,逐级分解。依据各村经济发展状况,参照统计部门掌握的贫困监测数据,确定各村委会建档立卡规模。贫困户识别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4、逐户调查登记。《扶贫手册》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届时组织干部入户调查填写。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规模分解。按照县里分解到本镇建档立卡规模,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各行政村(见附表1)。此项工作在2016年5月20日前完成。

第二步:宣传发动。各村(居)委会要严格贯彻落实扶贫办、镇委镇政府有关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召开由各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参加的宣传发动会议,并成立本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

第三步:初评提名。各村民小组要根据本村农户申请情况,召开初评提名会议,确定初评提名名单,上报村委会。

第四步:初选对象。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各行政村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建档规模,在2016年贫困人口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依各村民小组初评提名的名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政府审核。

第五步:公示公告。镇政府组织干部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逐户进行调查审核,确定全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以上工作在2016年6月10日前完成。

第六步:结对帮扶。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按照“统一识别、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的原则,研究提出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

第七步:制定计划。在镇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干部制定对贫困户的帮扶计划。此项工作在2016年7月10日前完成。

第八步:填写手册。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镇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干部等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此项工作在2016年7月20日前完成。

第九步:数据录入。在县扶贫办指导下,镇政府组织人手将《扶贫手册》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扶贫手册》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县扶贫办统一印发,贫困户、村委会各执一册。此项工作在2016年8月10日前完成。

第十步:联网运行。县扶贫办负责将录入数据在本县内试运行,并在2016年10月上旬完成。

第十一步:数据更新。每年年底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此工作由镇政府组织村委会和驻村干部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

四、贫困村建档立卡方法和步骤

(一)工作方法

1、标准。贫困村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县贫困发生率,行政村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行政村无固定性集体经济收入(或者固定性收入低)。

2,规模。按照省政府原则确定给我县2016年一2020年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实施方案的行政村识别规模为4个村。

3、做法。按照贫困村识别标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会自愿申请、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审定”的流程进行。

4、登记内容。《贫困村登记表》包括基本情况、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等七个方面内容。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16年1月1日一2016年12月31日。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规模分解。县扶贫办确定给我镇4个贫困村。

第二步:初选对象。各村要向群众宣传好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政府审核,形成贫困村初选名单。

第三步:公示公告。镇政府对贫困村初选名单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经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审定后进行公告。以上工作在2016年6月10日前完成。

第四步:结对帮扶。落实结对帮扶措施。

第五步:制定计划。在镇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结合贫困村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6年7月10前完成。

第六步:填写登记表。由镇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村填写《贫困村登记表》。

第七步:数据录入。镇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将《贫困村登记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以上工作在2016年8月10日前完成。

第八步:网络运行。全县网络运行在2016年10月上旬完成,并于10底前将数据报送到省。

第九步:数据更新。贫困村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村信息动态管理。由镇政府组织帮扶单位、村委会和驻村干部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

五、保障措施

坚持扶贫开发到村到户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位、规模控制,资金分配与扶贫瞄准及成效相挂钩,按照“县为单、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并建档立卡,并将其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并从个中心办抽调人员,成立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组织、协调、考核等工作。各村委会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协调,确保本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宣传培训。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召开会议,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结对帮扶等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认真组织各类业务培训,确保建档立卡工作规范有序、数据真实。

(三)明确责任分工。要按照上级要求,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宣传到位、组织到位、程序到位、落实到位,按时完成本级承担的建档立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740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