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失地农民自身现在与过去生活状况相比较;二是,相同安置方式下的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自身现在与过去生活状况相比较;二是,相同安置方式下的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

时间:2017-05-20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失地农民自身现在与过去生活状况相比较;二是,相同安置方式下的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一):水坪镇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二稿)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随着现代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

断推进,一批批重大项目建设的相继上马,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少地农民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群体。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过去以种田为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何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问题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更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着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焦点问题。为深入了解我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寻求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的可行性办法。近日,我镇按照县政府要求,迅速抽调民政、人社、国土、移民、镇建等相关部门责任人组建调研专班,采取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全镇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竹溪县城东部,全镇辖42个村,255个村民小组,12834户,50600人,版图面积192平方公里。是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百公里城镇带重点镇、全省区域性中心镇、湖北省十大茶叶名镇之一,现有规模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14家,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以上。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0元。近年来,随着工业园区的兴建,谷竹高速、绕城线一级公路、鄂西北绿色产业物流园、金铜岭科技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的启动,我镇抢抓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一心、两园、三线、四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了农业产业特色化、工业经济规模化、城镇建设一体化建设进程,使地方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集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在建设大潮中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大幅增加,这部分群体虽然得到了一些征地补偿,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有的甚至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考虑长远生计规划,这些失地农民成为从此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致使上访事件不断攀升。为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我们调研组先后到小河边、船形寨、漫液、黄龙、金铜岭等5个村,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共走访调查了63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镇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为:

(一)失地率较高。在调查的63户失地农民中,有51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81%。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0.73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0.31亩,人均失地0.42亩,失地率为57.5%。

(二)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被调查的63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05人,其中劳动力129人,占人员总数的62.9%。人员年龄结构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26人,占总数的12.7%;20-30岁的有13人,占总数的6.34%;30-40岁的有21人,占总数的10.24%;40岁以上的有145人,占总数的70.7%。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52人,占总数的74.15%;具有高中文化的53人,占总数的25.85%。

(三)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被调查的129名劳动力中,原从事农业生产的有84人,占总数的65.2%;经商的有11人,占总数的8.5%;务工的有19人,占总数的14.7%;闲赋在家的有15人,占总数的11.6%。现从事经商的有13人,占总数的10%;外出务工的有90人,占总数的69.8%,闲赋在家或耕

种少许土地的有26人,占数的20.2%。

(四)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调查的63户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12600元,征地后年收入户均16200元(不含征地补偿款),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3600元。失地农民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20.2%。失地农户征地前年支出额户均97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5900元,占总数的60.8%;生产性消费支出3800元,占总数的39.2%。失地后年支出额户均105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8500元,占总数的81%;生产性消费支出2000元,占总数的19%。

(五)除农村合作医疗外,失地农民的其他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被调查的205人中,外出务工等购买了养老保险的有8人,占总数的3.9%;享受农村低保的13人,占总数的6.3%;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有161人,占总数的78.5%,其他没有任何保障的占11.3%。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就业现状

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调查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经调查发现,因人员从业情况不同及家庭因素影响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分为家庭经济富裕型、家庭经济一般型、家庭经济贫困型三类情况,生活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家庭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从事经商,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原始资本,以城镇化建设为机遇弃耕从商,从事开商店、搞餐饮、跑运输等生意活动实现了生产生活的转型,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在未失地前就已经涉足经商行业,他们每年都能赚到一笔较为丰厚的经营

收入,家庭经济较为富裕,这部分农户约占失地农户总数的3%。

(二)家庭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依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小卖之类来获取收益。失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务工之路,他们在本地或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务工,年龄稍大的人则在城镇从事卖蔬菜、水果,开办小作坊之类的小本生意,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月也有一份较为固定的收入,基本能确保全家每月生活所需,日子过得比较安稳,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9%。

(三)家庭经济贫困型。这部分人员往往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大多主要在家耕种剩余的田地或无所事事,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加之部分家庭里有上学的和生病的,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38%。

(四)生活及就业困难。在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与征地企业协商安臵,如工业园区内企业安臵失地农民占需就业人口的1.1%(后因企业经营情况差这部分人员也先后离开);二是协调镇内企事业单位安臵,如华康公司、康辉公司、丰源石材、合泰建材、瑞成水泥厂及村级茶场、砖厂等,约占5.2%;三是经劳动就业局推荐到外地临时就业安臵的约占4.5%;四是鼓励自谋职业,如动员部分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服务业,如从事出租车营运、卖水果、卖肉卖菜、餐饮等约占9.8%。除这四种政府推行的就业形式外,失地农民为了生计,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谋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没有顺利实现创业或就业,仅以耕作剩余少许土地为业或干脆闲赋在家啃老本。年复一年,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加之土地征完后,在搬迁中家家都利用征地补偿款修建了房屋,久而久之一家人的生活就成问题。有的家庭由于子女就学或家中主要成员大病而导致生活极

其困难;有的失地农民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市场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失败,赶上疾病缠身,没有其他出路,其基本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家庭生活很困难,这些对象尽管政府尽力给予了救助,但因病返贫致贫导致家庭生活难以维持的较多。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未就业人数占绝大多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影响失地农民生活及就业困难的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虽然大部失地农民目前的生产生活较为平稳,但困难群体仍然较多,且正处在返贫中的不在少数,这也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中工作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一)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失地农民闲赋率高达26%。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因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处于金融危机特殊时期工作更难找,他们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再一方面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重重,自主就业难实现。

(二)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保障困难。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家庭经济支出中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20.2%。失地前,农民依靠自己种田种地搞养殖,为家庭提供了日常生活基本所需的粮食、蔬菜和部分肉食,失地后生活城市化了,这些本属自给自足部分,得全部花钱到市场购买,这就直接造成了失地农民家庭生活费开支的

失地农民自身现在与过去生活状况相比较;二是,相同安置方式下的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二):对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分析

对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分析

田雨露

内容提要:本文对目前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失地农民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家学者和“两会”代表对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安置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自己独有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失地 农民 工业园区 居民 城镇

失地农民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当前的失地农民已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弱势群体,怎样来保障这一弱势群体,解决失地农民的后续生产生活生计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个难题。这里我对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便让各位学者参考。

一、失地农民的种类

当前我国的失地农民主要有企业征占地的失地农民、国家建设征占地的失地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后的失地农民。企业征占地主要是各省市、区县的工业园区对农民土地的征占;国家建设占地主要是大中型水库、铁路、高速路、机场等国家建设征占地。而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又产生了新的失地农民。他们才是真正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最弱势的群体。

二、失地农民面临哪些矛盾

1、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的主要矛盾

工业园区的失地农民有哪些主要矛盾呢?一是农民的工作环境变化产生的新矛盾,这一矛盾是由种地农民变为了务工工人,由原来自己决定生产变为了为工厂服务的打工者,从劳动的主体变为了劳动的客体。使得农民在思想上不适从,不接受。特别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由原来的自我做主变为了被支配的客体。

二是原来的劳动时间转化为休闲时间,消费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的矛盾;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是年老没有技能的农民,他们原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现在失去了耕作的机会,在原有的劳动时间内,无事可做。从而走亲访友、赶场上街,甚至打牌娱乐,来渡过这些时光。这无形增加了失地农民的支出,使得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失地农民感觉到经济越来越困难。三是相同工作不平等待遇的矛盾,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是年青有技术的农民,他们在工业园区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因为不是原厂的正式职工,所做的工种一样,待遇却不同。这部分技术农民在心理上不平衡,形成新的矛盾。四是分散的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带来的新矛盾;这部分失地农民,他们失地前的劳动是单个的、个体的、一家一户的劳动,现在部分失地农民有了新的工作,并共同在工业园区内工作。在工作上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使一些原本不重要的矛盾通过大家的传导,而脱离事物的本质,并以误传误,引发新的矛盾。五是生活方式上,由原来的分散居住转变为安置居民点的群居生活方式带来的新矛盾;工业园区的建设,政府为解决失地农民的住房,统一修建了居民点,这本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原本分散居住的群众集中到了一起,分散的个体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但有人误导,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力量团体,给政府带来许多新困难。六是失地农民农转非后表面上看似城镇居民,却与城镇居民有着本质的不同。“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那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1)。农民的土地被工业园区征占后,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他们不同于城镇居民的工作坏境和生活坏境,在城镇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关系,亲朋关系、邻俚关系、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他们所形成的城镇居民点,只是一个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在外来因素的误导下很容易形成一个团体,一股力量。因而常有群体事件的发生,使政府难以控制。他们同城镇居民不同,城镇居民虽在一个小区内生活,但大多互不相识,没有共同利益体,

不可能引发大的群体矛盾。

2、国家建设征占地失地农民的矛盾

国家建设征占地的失地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他们大多是一次性赔偿,而且国家赔偿标准低,虽然当时农民乐意接受,但几年后农民就没有了生活保障,从而引发新的矛盾。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在“两会”提交的议案中说:“失地农民补偿费用偏低,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而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2)。几年后,失地农民又将怎样生活,这是国家征占地的失地农民面临的新问题,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如三峡库区移民的农转非部分,他们所得的土地赔偿人均只有2.3万余元(含青苗、房屋赔偿等)。就是这2.3万元的补偿个别区县还是分十年来支付的。这部分人农转非后,他们的子女又结婚生子,对于自然增长的人口是没有补助的。真正成为了无住房、无生活来源、无社会保障、无土地耕种的“飞农”人员。

3、土地流转失地农民的矛盾

这部分农民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消费的增长大于收入增长的矛盾。

我对长寿区八颗的土地流转进行了了解。当初,农民热情很高,积极支持土地流转。农民说不种地也能收到每年每亩400公斤的粮食,还可以在外打工挣钱,再也不愁在外打工家里无人播种和收割。一年后,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分歧。农民当初的承诺不干了,个别群众要收回承包地。这部分群众因无技能外出打工,又无土地可种,常常上街打牌,走亲访友,原有的劳动时间变成了娱乐休闲时间。在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消费却进一步增加,越来越感觉钱不够用了,好像比流转土地前变得更贫穷了,每年的收入折成现金后,没有几天就用完了,进而形成新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成为了真正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

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最弱势群体。

三、当前各位学者和“两会”代表对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对策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认为:“完善征地制度,保证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实现征地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解决征地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国家应统一制定同一区域内的征地综合补偿安置标准,妥善解决征地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补偿不均的问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确保征地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引导就业,进行就业培训,扶持创业,给失地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社会保障,建议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并对其就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 认为:“现在有关部门比较关注的是适当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适当增强征地过程的透明性,这是必要的,但还不是治本的措施。治本的措施应该是:第一,改革征地制度。真正区分不同类型的土地征用,缩小征地范围,允许农民的集体土地在符合国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情况下,平等地进入市场流转。第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应是一个平等的财产权利的交易过程。要尽快制定土地征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增强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第三,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失业是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第四,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医疗和养老保险。现在不是钱的问题,土地增值收益那么高,从土地出让收益、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4)。其次还有专家和两会代表提出用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策略等。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四、对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分析

以上有了各位学者和两会代表对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这里,我

再对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策略进行分析。

农民最珍贵的是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保障。现在因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土地。失去了家乡的土地,不等于别的地方就没有土地,我从这一思路来解决失地农民后续生活安置的问题。

现在,国家对耕地资源有准确的信息资料,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对益开垦而未开垦的耕地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资料,各省市还有多少可以开垦的土地资源,能解决多少失地农民,我们还是一个未知数。就我镇而言就有益开垦而未开垦的耕地达千余亩(非退耕还林地)。作者认为。

1、各省市要对本省市的益垦耕地进行资源普查,撑握信息。对失地农民除了以上学者和两会代表的提案外,还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让农民开垦益垦荒地,在外地种地和创业,但不强制迁移,保留户籍,解决没有技能的农民种地的问题。国家再给予农民垦荒经费和基本农田建设,如修建蓄水池、对农机进行补助等优惠政策。给农民新的创业机会,在他们收入稳定后,农民自愿迁移的,再为农民办理户籍。让他们迁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2、以政府为主导,组建国外劳务输出中介公司,让农民在国外种地。进行农民输出、农技输出。让失地农民在家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后,再给失地农民创造外出挣钱的机会,彻底解决失地农民收入稳定的问题。

3、从实质上解决外出务工失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现阶段外出务工失地农民(含农民工)主要在东部沿海打工,他们的工作不固定,一年一换,有的一年几换,根本没有养老保险,企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是形同需设。在东部沿海打工的失地农民,他们因工作变换大,企业养老保险的转变和延续,各地还没有规范化的方案。因而他们在外打工无论多少年,也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是一样,失地农民在外打工生病后只能回原籍报销,报销手续复杂,比例低,一般只能报20-30%左右。扣除报销过程中的往返路费,实际上外出务工的失地农民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障。作者认为,全国所有的失地农民(含农民工)

失地农民自身现在与过去生活状况相比较;二是,相同安置方式下的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三):失地农民安置

对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思考

作者:×××××××××

院系: ×××××××××

专业: ×××××××××

对地农民安置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由于各地普遍存在“重征用、轻安臵”的现象,造成被征地农民多数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三无农民”。 被征地农民的安臵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纵观我国的各地失地农民安臵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几种运用比较广泛的失地农民安臵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我国失地农民安臵模式改进的方向。

关键字:失地农民、安臵、模式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数量

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农村用地被大量征用,导致一部分农民完全或部分失去土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农民本应享受到角色转变的成果,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由于土地被征用而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因此,探讨如何建立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合理需要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失地的社会背景

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世界上各国走向经济繁荣、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这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41489/

推荐访问: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失地农民生活安置办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