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中国经典哲学著作导读论文怎么写

中国经典哲学著作导读论文怎么写

时间:2017-02-04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中国经典哲学著作导读论文怎么写(一):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浅谈《孙子兵法》

(金融42班王宝强2141804050)

【摘要】 《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历经历史沧桑之后,不仅没有被逐渐遗忘,反而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开阔思路、启迪心灵的作用也许更有意义。

【关键词】经营管理 ;孙子兵法;五字诀;一法通,万法通; 经济金融;企业管理

【正文】上完这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选修课,自己对《论语》、《中庸》、《大学》、《庄子》、《墨子》、《心经》、《孙子兵法》、《传习录》等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先贤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虽然有一些的文章确实晦涩难懂,但是自己能够有一些体会。但是我感觉自己对《孙子兵法》还是比较了解,所以接下来讲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的必读经典,有的人认为它讲述的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内容,在现在我们研究它已经并无意义,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大道如一,《孙子兵法》的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其价值。《孙

子兵法》着重强调“将”的作用,在经济、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的名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形篇》)对企业管理者同样十分适用。“修道”,就是树立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宗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在民众中有良好的信誉。“保法”,就是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孙子的“法”包括“曲制、官道、主用”等项:“曲制”,是组织编制,运用于企业就是把全企业分成很多部门、车间、作业组等;“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上下隶属关系,如总经理之下有分管生产、营销等等的副经理,各副经理之下又有许多科长;“主用”,运用于企业是指行政、采购、生产、广告等费用的管理以及有关的各种财务制度。一个企业把这些规章制度健全起来,就能如孙子所说的“治众如治寡” (《势篇》) , 把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运转迅速。《孙子兵法》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最早将《孙子兵法》引入经营管理的是战国魏文侯时的白圭。他将孙吴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孙子兵法的商战应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北京大学北大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说:“《孙子兵法》是对两千多年前大量战争实例的精辟总结。当今MBA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现实问题进而找出其规律的能力。每个企业都欢迎善于解决问题的经理人。”《孙子兵法》正是教你解决问题方法的本质的一本书。再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评

价这部书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进了企业管理。日本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他说:“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则说:“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意大利埃尼公司总裁贝尔纳贝说:“关于战略这一题目,我正在读《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关于战略的全面的教科书,今天仍能运用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去。”以上那么多例子,均是这一代人类精英对它的理解。可见外国的管理人员对《孙子兵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作为一名经金专业的一名学生,更是要对它有着自己的理解,因为这可能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提出了为将的五字诀:智、信、仁、勇、严。这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智,则能制定谋略,引导公司走上正确的道路;信,则深受顾客信任,公司的信誉招牌才可建立起来;仁,则部署归心,上下团结,全公司的力量才可被完全集中利用;勇,是说管理者需有决断,在紧急时刻一定要有当机立断拯救局势的魄力;严,重点强调内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理人要赏罚分明,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切忌公私不分。“凡此【中国经典哲学著作导读论文怎么写】

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做到的人就可以成功。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信”应该排在第一位,诚信是为商之本,没有诚信,何以行天下?反观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抛弃了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肆意欺瞒消费者,对大众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身为一个企业家,怎能不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公司的名誉一旦受到损失,则是需要数倍的投入才有可能弥补。

《孙子兵法》强调“将”的作用,自然极为强调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将帅之道的根本“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好的领导者,不会强求部署承担胜败之责,而是通过选择合适的人选来营造有利的局势,伺机以势制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尧虽贤,兴事业不行,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惟在择任将相哉!”相似的,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自全体员工的支持努力,如何揽才、惜才、用才对企业的成长尤为重要。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他去世后,墓碑的铭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善于使用比他自己更能干的人来为他服务的人。”担任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有这种能够让别人来为你服务的能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

之。”孙子这句话旨在点出上下一心的重要性。到了现在,则演变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发展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重要氛围。一个长盛不衰的企业,必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美国皮克斯动画公司,其企业文化就非常鲜明,全公司上下充满创意的气息。进入公司,整个空间非常开阔,墙壁也是鲜亮活泼的红色白色,让任何走进公司的人都可以立即感受到企业的活力创意。为了让员工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释放,皮克斯集合了员工的创意,举办纸飞机大赛、转椅撞击赛等有趣新鲜的活动。在这里,员工的创意被完全地激发,回报给企业的是,皮克斯出品的所有动画,其创意、真善美的内涵都使其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成功的公司永远只会选择认同并享有与自己同样价值观的员工,以营造并延续自己的企业文化。《基业常青》中说:“只有极度符合高瞻远瞩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才会发现那里是他们绝佳的工作地点。几乎像教派一样,高瞻远瞩的公司对本身的主张、对本身期望达成的成就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他们确切标准的人。”企业领导人,应该拥有此等魄力,“将听吾计,留之;将不听吾计,去之。”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段是我最欣赏的一段内容。孙子早就意识到“以

中国经典哲学著作导读论文怎么写(二):《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学习心得

有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典籍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昌盛,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浸润了传统文化因子,培养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人才素质涵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读书,又以读经典最为困难也最有裨益;而旅行是一个体验大自然与生活的过程,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相通的。都是从自然或者生活中学习和感悟,不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会得到益处。读史哲典籍更会让我们从深层的思维、思想上,理解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从骨子里头,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风度;从宏观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深度和方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加了解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国哲学经典是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与沉淀而留下的精华,内容海纳百千,包罗万象。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万事之作。哲学,简单来说,可看作是使人聪慧之学,而中国哲学,则是我们这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古圣先哲思想智慧之结晶,是前人对生活的看法,质疑,反思,领悟。在我看来,这门学问高深而又易懂,因为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或许长久未思通的一个问题却又在日常某时刻所参透。它所传承的思想也应当是我等所想,继而升华。 《周易》,它包罗万象,囊括万物,是真正的集大成者,在这上面,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取向思维”这样以认识事实来领悟事理的思维方式。“圣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通过以确立“象”的方式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并推论出更深刻的义理。将抽象的思维以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生动又容易让人理解。而相较于《周易》所展现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图景,《庄子》则描绘出物我两相忘的自然规律。静静去感知书一词一句中的含义,闭上眼,仿佛就能感知到由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庄子》是道家言论著作总汇,它的内篇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无论是《易经》中的“八卦”与“象”还是《庄子》提到的“物”,无一不是来自于对自然的领悟。说实话,我 以前总认为《易经》讲的那些卦象很不靠谱,是迷信,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是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而且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仔细了解才发现,其实它是中华文化的大

道之源,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相生。这三大理念是道、儒、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源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性格。《易经》的出现,迄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涵盖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活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庄子》说自然的物我两忘之道,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安贫乐道,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人评价说:“《庄子》,堪称中国第一绝妙好书,它兼具深刻的哲思、辉煌的文采、灿烂的诗意、审美的境界,是哲学、文学、美学共同尊崇的经典。庄子,当为天下第一旷达大师,他兼容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灵性、隐士的飘逸、仙家的风骨,是道家、道教、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的确,古代先贤的智慧让后人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哲理,更要培养一颗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心。也许不久之后,我们能更加从容面对一切,即使达不到是非无定,物我齐同之境,也要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牢记在心。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针对人性欲望与事物运行规律的关系,提出因势利导,克制欲望,顺应规律,从而处理好社会各领域的事务;《论语》讲到“礼乐制度”——秩序,《易经》讲到宇宙演变的规律,也许看法不尽相同,但总有相似之处。看到“无为”总会想到现在的“无作为”,其实截然相反,无为是指要顺应规律做事,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就像现在中国频出的社会问题,就是有一些人不知道“无为”,却“无作为”才搞出来的,“无不为”就是在“无为”之后,一切问题解决产生的效果,故“无为,则无不治”,这不仅是对个人来说,更是要让政府明白,这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构想。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老子的“道”似乎很深奥,其实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他自己的“道”,至于你想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一边要靠经验的积累,一边也要学习一下老子的“道”。也许有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有一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但他们所阐述的哲理也是极为深刻与有理的,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于是不断于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如今的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果我们看看老子,再想想自己,如果我们不那么过度的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停下来思考一下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或者说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让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没有生存的土壤,也许太过理想,但是一定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像老子一样期待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再读论语,竟已不是曾经的感受。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阅历也在不断地累积,使得每个人对生活都是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阶段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体会,所以,我觉得诵读经典,并不是读过便是了,这件事应当是穿插在我们的一生当中的。儿时,它教育我们应当如何成长,是老师;少年时,我们开始懵懂迷茫,开始叛逆,它教我们如何正确的成长,变成了路标;青年时,初入社会,我们开始四处闯荡,开始接触社会上的各种风象,它便成为了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是一把戒尺;中年时,也许我们站在社会的顶峰,也许我们碌碌无为,埋没在人海里,也许我们跌落在谷底日复一日地过着无力的生活,但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它都会是作为一个心灵伴侣存在着;老年时,人生路即将结束,一路走了看多少风景,又收获到多少道理,体会了多少酸甜苦辣,称得上是领悟了人生,而这时,再读它,或许就像一本日记,但这记录的不是生活的点滴,

而是通过这些点滴所品尝到的人生。

另一部经典——《心经》是佛教流传广泛的修身养性的经典。当初在课堂上朗读了《心经》全文,不多,但是蕴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课下我反复品味了多遍,我现在虽说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但我能感受到那种空明的心境,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对于我们调节自己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帮助。

对于经典我总是抱着崇敬的态度,而那些相对陌生的文言文又增加了距离感,有时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而如今老师通俗的讲解让我看的明白一些,也许我看到的是皮毛,但总归增加了兴趣与勇气,以上这些“皮毛”只是个人一点浅显的理解,错误一定有,但是我现在还找不出来,不过我希望若干年后的我能够找出并纠正这些错误并且能够将某些问题看得更加透彻。

每一部经典都像一个不同的老师,能教给我们不同的知识,但都在告诉我们要用心体会生活,因为它们都是源于生活的,因为生活而又感触才能领悟,所以我们也要热情而有态度的去体验人生,认真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XX班 XXX

中国经典哲学著作导读论文怎么写(三):2016钱学森与马克思主义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前三者与后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具体地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崇高地位及其概活性是由于它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是反映了所有科学的普遍而共同的规律,因此,全部科学、理论都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高度概括性。同时,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万古不变的教条,要不断以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来车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凡是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性、经验性和还不系统、不成其为科学或称“前科学”的大量零金碎玉,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外的所有知识,都要随时注意与之交流,予以整理、鉴别、提炼、吸收进来,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不断生长的开放性。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概括性与开放性的观点,扩展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具有无限生命力。

一、钱学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与其他一些著名科学家一样,他也经历了由一位朴素、自发的辨证唯物主义者到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钱学森很早就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他留学美国,有两个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是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正是这位导师使他在飞行动力学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与冯·卡门齐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另—个就是他的老师、也是冯·卡门教授的学生马利纳教授。正是由马利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们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里,他参加了学习和讨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还听过美国共产党书记的演讲。为此,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他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无理拘押15天,遭受了种种折磨,不但体重陡然减轻30磅,随后还受到联邦调查局特务长达5年的日夜监视和跟踪。

这一时期,从哲学思想来说,他只是一个自发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这时既没真正找到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构成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在工作中,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了几条治学应该注意的东西,如看问题应栈什么样的角度,碰了钉子又如何办等。”在为回到祖国而斗争的几年时间里,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跟上祖国飞跃发展的形势,他开始初步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学习了《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当然,在美国麦卡锡分子的骚扰下,学习不可能系统、全面。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开始系统、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1955年10月9日,回国后的第二天,他便在广州新华书店买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哲学笔记》,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以及由苏联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等许多经典哲学著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饥似渴,认真、自觉学习和研究自然辨证法。他多次讲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的著作,发现自己在美国总结出来的那几条治学心得,比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就好比大海中漂着的几个小水池,算不了什么。”通过这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很快就由朴素唯物主义转变为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同自己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就写出了《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和《技术科学的研究能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吗?》等文章。这为他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研实践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路明灯,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实践中,钱学森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他认为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那么,人类知识有新东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发展,要吸收新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因此,我们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就必须用来指导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他不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而且不断总结自己的科研实践,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以渊博的学术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从1979年发表《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如果说,钱学森早年曾经是硕果累累的伟大科学家(1989下获“小罗克韦尔奖”足以说明)的话,那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晚年的钱学森又成了一位卓有见地的马克恩主义哲学家。

二、研究马克思生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1991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几十年来坚持用马克恩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无论在何种政治风浪下,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完全可以说,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

在谈到发展智力,发展创造能力问题时钱学森说:“人的智慧是什么?我觉得,人的智慧就在于真正掌握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很幸运,因为我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要取得最高的创造力,最高的智慧,就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系统学》106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最后要概括到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不是臆想的哲学,不是乱编的哲学。从实践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又从经过实践考验的科学理论再上升到、概括到哲学。这一观点,不知哲学家是否接受?最近几年我常宣传这—观点。正因为这样,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道理的,是经过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11216/

推荐访问: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