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2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一):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在设计此课的教学时,我要求自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着眼

于学生的想象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让学生感受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通过多元化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

元化。在课前准备阶段,我就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

馆、家长口述等多种途径来搜集相关资料。如:什么是国际互联网?

什么是网站?你都知道哪些网站?等等。这样就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

教学的单一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促

进学生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学

生的阅读质量,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

处有语文。

2.新课改下的阅读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全员参与

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过程。教学时,我通过范读引导,让学生明白:

每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无论何时一定要把自己心中的

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

3.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

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以一句“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这样既简单又亲切的话语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教学中,我既是学生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

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掌握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接着,

与学生共同研读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提高了学

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读、悟、听、说”中感受网络的神奇。最后,我又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自己喜欢

的方式再读喜欢的段落。我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时的运用恰当的有声

语言和肢体语言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表示感谢并进行鼓励,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 这节课中,我也注意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同时,自己在教学中也产生了

一些疑问: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让他们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组员的潜力?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留给

我的思索还很多很多,我将在课改之路上继续探索、实践。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二):10、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反思

10.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初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王勃,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齐读)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2.师: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现在,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国际互联网)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4.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出示):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样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有哪些用途?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探究这几个问题。

二、导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2.这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连续出现了三个引号。(师板书“”)这个标点符号我们并不陌生,以往较多出现在什么场合?(人物的语言要加上引号)对,给人物的语言加上引号,这引号就表示直接引用。

出示:引号的作用:①表示直接引用;

3.引号的作用常见的还有下列这些(出示):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4.那么,这里所说的“网”指的是什么呢?(国际互联网)

三、导学第二自然段。

1.大家不是想知道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吗?请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一张怎样的“网”?

师述: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2.听了老师的描述,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板书:大

3.请看课文是怎么描述其“大”的。

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国际互联网的“大”?

(2)交流。

要点:巨型 团团包住整个地球 无数条 亿万台

(3)指导朗读: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4.也许,细心的同学又有了新的发现——这里的“线”也用了引号,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呢?

出示: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1)指名读这句话,现在你明白这里的“线”指的是什么了吗?

(2)其实,这里的“线”上的引号同样表示有特殊的意思(出示: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般的棉线丝线。

5.至此,我们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

填空:这里的“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也不是指普通的棉线丝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6.那么,国际互联网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它又奇妙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2)交流。

板书:快

(3)再读这句话,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传播信息的快捷呢?请在有关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4)交流,媒体映示关键词语。

7.为了使读者相信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之“快捷”,课文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来说明?

学生交流后出示文字,媒体映示北京发一封信到悉尼的快捷。

8.指导朗读:利用国际互联网邮递信件,其速度之快,在过去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国际互联网真奇妙啊!谁能把这种奇妙通过朗读传达给听众?【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过渡:国际互联网的奇妙还远不止这些呢。

9.出示: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自由读一读,从中你又能体会到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2)把你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一下。

(3)指名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4)出示:

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电脑里不仅能显现他的形象,还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A.能否作这样的改动?为什么?

提示:“传来对方的声音”和“显现他的形象”哪一个更能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B.师:“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后者表达的意思比前者更进一层。

C.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10.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师:很远很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远在天涯”,它有个反义词叫——“近在咫尺”。前后的意思不一样,所以用了“虽然??但是??”。强调前面的意思还是后面的呢?一起读这一句,把强调后面的意思读出来。

(2)想象一下,当你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对方虽然跟你远隔天涯,却让你感觉近在咫尺,那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情形啊!因此,课文中说——

11.出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但课文中却把它说成是“地球村”,你是怎么理解的?

(2)国际互联网使我们地球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这让人感到多么奇妙呀!

过渡:既然国际互联网如此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四、导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2.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1)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选哪一句?

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齐读。师:这一句就是中心句。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媒体映示“无所不有”)

(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多

师:读书就要这样,把厚的书读薄,把长文章读短,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是一种本领。

3.国际互联网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1)学生朗读,教师概述: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2)比较一下,你认为这几个“可以??”中,哪一个最为神奇?你是怎么知道的?(媒体映示“甚至”)

(3)“甚至”,表示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

(4)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齐读,前四个“可以”分别由四个小组同学朗读,“甚至可以”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5)国际互联网就这几方面的用途吗?课文中用什么告诉我们还有许多用途?(??)

(6)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有哪些用途吗?请用“可以??”这样的句式写在省略号的旁边。

(7)指名交流。师小结:读书就要这样,要会联想会思考,会把短文章读长,把薄的书读厚。这又是一种本领。

(8)老师这里也为大家提供了互联网的几种功能。出示:

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汇集世界各地的名医对疑难病症进行会诊

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果请你用“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这种句式来排列,该怎么说?

小结:上述三个方面,哪一项功能最为神奇,同学们可能有各自的理解,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说话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9)也许,国际互联网还有许多功能还未被人们开发利用,你希望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服务呢?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

(10)小结:是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它的魅力,就在于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发展,无限的创造。也许,未来的你,就是互联网的研究者,开发者;也许,你们中间,就有中国的比尔?盖茨。

五、导读第四自然段。

1.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谁的家有了电脑的?谁家正准备购买电脑?

2.我们班上的小华同学最近几天闹着要他爸爸给他买一台电脑,可他爸爸对电脑、对国际互联网了解不多,只知道玩电脑游戏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该怎么说服小华的爸爸购买电脑呢?(师生分别扮演爸爸、小华表演对话)

2.看来,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形容?请默读最后一段。

板书:息息相关【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3.“息息相关”是什么意思?(选择“息”的意思,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说说这个词语的引申义。)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国际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2.是啊,网络构成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3.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认真阅读《网络是什么》一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国际互联网的认识。

(2)合作探究:“网上商场”是怎么购物的?“电子钱包”又是怎么付款的?

(有条件的可以将读后感或研究的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Email:×××××××

附板书设计:

10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

快:

多:

息息相关

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三):《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反思

第1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时代感强,学生比较喜欢。在教学设计中我找准中心,设计问题。

文章有“文心”,题目有“题眼”, 紧扣文章的核心设计教学,能凝神聚力切实高效展开教学活动,成就高效简洁的课堂。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 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 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通过研读,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不单单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问题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发情趣。每一问都应该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伊始,我问:“爱上网吗?平时你都喜欢在网上干什么?”,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大大激起了学生上课的热情。直奔文章要核心,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引导学生走进深度走进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时。再次引导学生:哪些语句讲了互联网传递信息快?哪些语句讲了互联网内容多?再次引导了学生读书探究,也引导了学生抓住了重点,最后准确地找出“ 天涯咫尺”“无所不有”“巨大的蜘蛛网”等语句。带着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和我的孩子们走进课堂教学实践,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课堂教学的快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在导入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对诗,以调动小朋友的兴趣。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中,我乘机向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这么奇妙让远在天涯的人,近在咫尺?”由于之前预习过了,聪明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从而使课题浮出水面,揭示了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题眼,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着手,展开提问,进行揭题质疑。“国际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的?”“国际互联网它能做什么?”“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小朋友求知、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并且他们很会抓重点,紧紧围绕“奇妙”二字提出:“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很奇妙?”……在他们提问的基础上,我帮他们归纳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国际互联网特点是怎样的?”“国际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有了明确的探究的小课题,那么小朋友本节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奇妙的互联网二课时教学反思】

最近的教学中,我也有意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在通读课文后分段,并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00186/

推荐访问: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反思 孔乙己课时二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