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旅游知识 > 旅游区公路jianshe

旅游区公路jianshe

时间:2015-10-03   来源:旅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旅游知识】

旅游区公路jianshe(一):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方法

贝登荣1 宋玉才2

(1.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510100,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191)

摘要: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对景区的形象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在分析我国标准规范在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的基本原则,给出了总体思路,提出了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方法,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关键词: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B

1 前言

大型景区内部由于范围很大,对于旅游标志的设置有很大的需求。通过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可以整合大型景区内部的各种旅游资源,合理引导客流,进一步提升大型景区的服务水平及知名度。

在《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中,对旅游区标志的设置规定为“高速公路沿线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可设置旅游区标志,一般公路沿线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可设置旅游区标志,更低级别景区不建议设置旅游区标志”。在《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中,对一、二级公路AAAAA、AAAA、AAA、AA、A级旅游区标志的设置作了规定。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标准规范中对旅游标志的设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公路的技术等级,二是景区的级别。而大型景区内部景点没有明确的景区等级,大型景区内部公路等级基本为三四级公路或等外路,一般无法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和《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中的规定进行设置。 2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的基本原则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遵循标准化、系统化、国际化的基本原则。

2.1 标准化原则。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应符合公路交通标志相关标准规范,满足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和《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中对交通标志及旅游标志设置的基本要求。

2.2 系统化原则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沿线一般旅游景点较多,对所有旅游景点全部设置旅游标志会导致标志设置过多,造成旅游信息的过载。在旅游标志设置时,应统筹考虑,从系统的角度对应设置旅游标志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选择,全面系统地统筹旅游标志的设置。【旅游区公路jianshe】

2.3 国际化原则【旅游区公路jianshe】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增多,来我国旅游的外国客人日益增多,而大型景区一般为AAAA或AAAAA级景区,更是外国客人的旅游首选。所以在大型景区内部旅游标志的设置上应体现国际化原则,旅游标志版面设计上应方便外国客人识别和视认。

3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的总体思路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总体上应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提升旅游景区形象和服务水平的角度进行合理设置。

3.1 合理选取设置旅游标志的景点

需设置旅游标志景点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等因素,根据历年各因素统计的相关数据,对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沿线旅游景点进行排序,对于综合排名位于前列的旅游景点可设置旅游标志。

3.2 旅游标志的设置密度应适中

对于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不宜过密,过多的旅游标志反而会对整个景区有负面影响,一般大型景区内部旅游标志的设置密度应大于3公里。当景区间距较近时,旅游标志可合并设置。

3.3 旅游标志的设置应能够提升景区形象和服务水平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应能够提升景区形象,旅游标志版面应突出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的核心要素,并加以强化。此外,旅游标志的设置应能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可设可不设的旅游标志尽量不要设置。

4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方法

【旅游区公路jianshe】

大型景区内部旅游标志应包括旅游景点的代表性图案、旅游景点的名称、旅游景点的指示等三方面要素。大型景区内部旅游标志的设置应首先进行代表性图案的设计,其次,合理选取旅游点的名称,名称过长的应使用简称,最后给出旅游景点的方向指示。

4.1 代表性图案的设计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代表性图案应能突出旅游点的核心要素,并加以强化,使游客能方便地了解旅游景点的核心特征。图1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月亮湾景点,左侧为旅游景点照片,右侧为设计的代表性图案。在代表性图案设计时,重点抽取了月牙形状及树木两大核心元素。图2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中的花楸谷景区,左侧为旅游景点照片,右侧为设计的代表性图案。重点抽取花楸树、远山和草地三大核心元素。

图1 月亮湾代表性图案的设计

图2 花楸谷代表性图案的设计

4.2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方法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应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版面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旅游景点位于公路沿线,【旅游区公路jianshe】

二是旅游景点沿公路延伸,

三是旅游景点为一个地点。

(1)旅游景点位于公路沿线

当旅游景点位于公路沿线时,其旅游标志的设置应包括代表性图案、旅游景点名称和指示箭头。图3中两处标志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驼颈湾和月亮湾景点旅游标志的设置,这两处旅游景点均位于公路沿线。其中,汉字上部内容为当地少数民族文字。

图3景区位于公路沿线标志示例

(2)旅游景点沿公路延伸

对于景点沿公路延伸的,应在景点起点设置交通标志,标志信息应包括代表性图案、景区名称和景区延深长度。图3中标志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花楸谷旅游标志的设置,花楸谷景点沿公路延伸1.2公里。其中,汉字上部内容为当地少数民族文字。

图4 景区沿公路延伸标志示例

(3)旅游景点为一个地点

当旅游景点为一个地点时,标志内容应包含景点名称和图案。图5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中阿峡布拉克和喀纳斯村两个旅游景点的旅游标志。其中,汉字上部内容为当地少数民族文字。

【旅游区公路jianshe】

图5 景区只是一个点的标志示例

4.3 景区标志结构的选取

大型旅游景区内部旅游标志结构设计应合理选择设计风速,避免设计风速选取过大,结构过强,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单柱、双柱等柱式结构,减少悬臂、门架式结构,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对大型景区内部旅游标志设置的适应性,提出了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标准化、系统化和国际化三大原则,从提升大型景区的景区形象和服务水平出发,给出了各种型式旅游景点旅游标志版面设计方法,提出了标志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自然、美观、和谐”的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 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JTG D82-2009,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旅游区公路jianshe(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概 况1.1项目概况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1.2项目的必要性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1.3项目的可行性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

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3.1投资估算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3.2资金来源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4.1建设周期安排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4.2建设投资安排4.2.1 2003年5月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4.2.2 2003年8月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4.2.4 2005年12月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项目建成后,将对沿线乡镇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迅速推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拉长各功能区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培育全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业、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旅游区公路jianshe(三):2016关于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区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区“农家乐”自2001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1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170118/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