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

时间:2014-06-20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人生感悟】

未来现在(一):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在人类文学史上留下一首著名的诗,诗名:《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是一句很浪漫很哲理的话: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一句话代表一味人生。佛教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之说,分别暗指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种状态。静心看来,‚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句话,与佛教偈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及过去,往往沉浸于中。过去这个词,在佛语中意通‚前生‛,对于现在而言,过去就是从前,刚才,昨天,前天。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关于‚放下‛的小故事:从前,有个老和尚带着他的小徒弟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妙龄女子正想过河,但无船无桥,没法渡行。犯难之际,老和尚主动背了那女子趟过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闷头走了一路嘀咕了一路:师父怎么了?竟然背一女子过河?这可是犯戒呀?忍了半天,小和尚终于还是忍不住,他对师父说:师父,你刚才怎么可以背女子过河呢?这不是犯戒么?老和尚听后叹道:女子我早已放下,你怎么却还一直放不下呢!故事虽小,却不单有意思,也很有智慧。放下是过去,过去是放下。放下,指的是放下某些人,放下某些事,放下荣耀,放下伤感,放下心灵的重负,流逝的时

间虽然美好,但不可追回,对于往昔,不必太多缅怀,亦不必太多烦恼,当然更不用过于追思回忆。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取,那就莫若放下和忘却。所以说,理一理心情,整一整思绪,紧一紧行囊,日子还长,这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的。【未来现在】

对于现在,就是把握当下。我们所说的当下,追本溯源,其实来自于禅宗对于时间的一种描述。佛语中,1分钟有60秒,1秒钟有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把时间切到很小很小的单位,当下就近似于永恒。把握当下,就是要抓住这瞬间的永恒,努力实现人生的追求,就是既要珍惜已拥有的,所在乎的,又要不畏艰难,不怕失败,主动尝试感兴趣的事物,主动追求所倾心的人。作家刘丙仁曾在《把握当下》书中写到:‚生命只有一次,然而‘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而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有呼吸之间的当下。打开心灵,体味当下,你会发现许多不曾注意到的事情竟是如此的美好。甚至就连深深地吸口气,直到心底,都会让你感动和满足。‛把握当下,过去不曾发生什么,未来不会发生什么,它只会发生在当下。这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在过去中徘徊,另一种人在未来里憧憬,还有一种人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于我而言,我愿做这最后一种人,牢牢抓住现在的一分一秒一个当下,交三五好友,唱一路情歌,看几处风景,留点滴足迹,让这短暂的生命之旅

成为一曲震撼灵魂的交响乐章,此番,无悔我生,无愧我心。一万年太长,我只争朝夕。

说到未来,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憧憬和追求。西方有个关于‚未来‛的寓言是这么说的: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请问什么是未来?‛苏格拉底笑了笑,回答到:‚你刚刚问的是过去,你现在看到的是现在,你所等待的答案就是未来‛。对多数人而言,过去是已知的,现在是感知的,而未来,却是总是充满变数、充满未知的。未来既无法预见,也不可捉摸。但是,在我看来,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它总能写出未来的结局,每一个未来都会变成一个现在,一个过去,未来看似毫无规律、琢磨不透,但仍与现在、过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2010年5月16日,澳大利亚16岁少女杰西卡〃沃森驾驶她的‚艾拉的粉红女郎‛号帆船,历时210天,独自完成了环球航海的壮举,总理陆克文盛赞她是英雄,沃森却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追求梦想的普通女孩。‛对沃森而言,环球旅行的梦想似乎过于伟大,但她毫无畏惧,将梦想这么个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量化成一张张时间表、坐标轴、目标图,她将梦想编织成了未来,并将未来变成了现在、过去,变成了奇迹。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姆罗有句警句:‚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的改变现在,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我对未来,向来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豪情满怀。未来于我而言,是梦

想,是追求,是创造,而我的未来,必将由我来书写!

西格夫里〃萨松在诗中还有句不朽名言:‚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余光中先生将这句话翻译成:‚我心中有只猛虎在细嗅蔷薇‛,个人以为很有诗意。

是时,夏至春去,蝉虫声不断。今夜,友邀我举杯小酌,因笔未落定,我故而言辞,望谅。夜风徐来,踱步归家,此刻此景,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12年5月8日23时30分 有感而发

未来现在(二):站在未来看现在

【未来现在】

站在未来看现在——为什么培训不应该以听众为中心(上)

因为时代变了。

前段时间和国际班上的学员喝茶,他向我描述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行动学习讲座的所见所得。作为资深的销售专家,我对他的能力一直很赞佩,除此之外,他的好学不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四处求学,收获颇丰。这一次,马奎特教授的讲解可谓颇接地气,被他点了大赞。他又对我说起如何另辟蹊径在人海之中获得宝贵的现场席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而这,正是本文主题关注的话题。

我曾经问过他在走上总经理职位之前都接受过哪些培训,他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假如那个时候能够有现在这么明确的选择,他的跳跃至少会提前三年。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并且也深有体会。就像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会把行业准入证书视若珍宝一样——人的视野总是会成为发展最强有力的阻碍。

这样的事情正在企业里发生。

很多人聊起企业培训时都意气风发,年度计划健全充分,滚动计划如影随形,应急预案缜密周全,培训项目开发报告书层次分明又注重战略导向,培训项目实施计划书如何与需求分析报告环环相扣并且相互检视,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如何没有因为成本太高而被忽视,形成评估如何做到多元立体化,培训质监体系如何保障有力,如何把培训考核条款写进年初签订的部门责任意向书以确保部门经理们不能把培训当成可有可无的玩意,如何费尽口舌才获得大脑袋白纸黑字的资源支持„„我相信在这些工作中,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都卓有成效,但是这不足以令人产生兴趣。因为这是培训的工具和技术。

技术无法改变世界,因为它不具备原动力。

曾经有人用恩格斯的名言辩驳,这非常有代表性——断章取义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就像那句“天才是百分之„„”。如果真有一根撬棍能够支起地球,那一定是思想。这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也是企业最应该走在前面的财富。今天借助更加先进的手段和更为丰富的营养,来自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思想被物化下来,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末的知识管理便是针对这些物化产品的再认知途径。不论工业化如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质量,他都是被思想引领着前进,企业能够完成规模化生产,却无法完成创造。PC是文明史上迄今为止功能最强大的工业产品,却无法独立完成创造。有些人还记得深蓝和卡斯帕罗夫的对弈,结果只是数学工具被使用得更充分而已。

世纪之交,沈南鹏在接受专访的时候曾经这样描述:科技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有多么玄妙,而在于如何被运用。问题在于:创造力只能来自个体。这是个显而易见却非常重要的事实。与之相对的是:企业当中的需求并不是基于个体,而是基于以企业利益为根本的工作职能,这并没有错,只是这些需求已经被组织“同化界定”了。

不管你信不信,劳动者并不喜欢这种需求,但是大多能够欣然接受——他们很清楚这并不是选择题,因为他们不想在该拿到薪水的时候发觉其中缺少了某个部分。被共性界定后的需求无法激发充分的创造力,你会发现,他们的配合界限在八小时以内。其实,即使在八小时以内,他们也不见得喜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还有个底线叫绩效管理,当他们想起其中最烦人的那个叫“考核”的成员的时候,就会说服自己继续做下去。这就是企业的撒【未来现在】

手锏——控制。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并不具备管理才能的人也会倍加努力以求爬上高层,这也许是进取心,不过从某种角度,他们是在尽可能摆脱控制的数量和层次,并且获得更多控制其他劳动者的可能性。

人们在追求控制,反抗被控制,这就是问题所在。

控制造就了工业文明,也带来了数不尽的恶果,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无度消耗不仅仅证明规模化生产有多么可怕,同时还说明人类的创造性正在萎缩。科学技术的根本不应以牺牲稀缺资源作为创造服务性产品的代价,今天全球有无数人在控诉全球变暖,环境恶化,可是大排量的高档机动车却在逐年增产。

在企业里,基于控制和赋予自由是培训的两极。控制型培训属于谋生型培训,会带来规模上的二维变化,营业额会增加、市场占有率会上升,却无法持续提升高度。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在此层次,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说明我们的国家仍然停留在人口大国的层次,距离人力资源大国尚有不小的距离;Google、Intuit给员工创造的是赋予自由的培训,这种培训的结果是三维发展,它们赖以为生的不再是平面面积,而是基于创造力的高度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从不规范员工的个性化行为。在国内,这很难接受,我亲身经历过办公用品定置摆放、穿着万元的工装西装,和我的同事们接受检阅的时候,就像超市里的可口可乐一样整齐划一。不过最开心的时候,仍然是下班换上自己的纯棉T恤的一刻。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睡觉比穿着睡衣更舒服,他一定是需要帮助了,这就是西装和睡衣的行为学。

站在未来看现在——为什么培训不应该以听众为中心(中)

满足听众的需求难道不对吗?问题从这儿产生了分化:让耳朵听出茧子的“以学员为中心”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提出的说法?现实中,澄清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私以为,此中心有两个狭义的解释:一是方式方法,二是谋生手段。方式方法是指培训过程应该考量到能够尽可能提高听众的激活效率,谋生手段是指靠讲课生存的培训师们不得不对客户俯首帖耳——哪怕有时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现实,不过最好别把实证性的问题和规范性的问题混为一谈。乔布斯的高明之处有两个:一个是天赋使然,他的本色是艺术家;另一个是他从来不会屈从于现实。这可不是说他只是个愤青,事实上,没人指责他只是个标新立异分子。他使用的思维方式就是规范性的,也就是说,他的成长历程秉承的思想不是“这玩意怎样才更好用”,而是“这玩意应该是什么样子”,沃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并不知道以后的产品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它最合理的样子,”史蒂夫当然也不知道,不过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催

【未来现在】

生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产品——虽然iphone的缺陷和它的行为化优势一样明显,但它奉献了一个朴素的原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未来现在】

在培训行业,这样的情形一直存在。很多做团队建设培训的企业实际的需求只是增加一点向心力,但是他们找不到“强化向心力”或者“强化凝聚力”的专项课程。在这个问题上,心态培训最有代表性,我曾经见过一家酒店做心态培训之后餐饮部员工突然集体辞职,据说培训师的水平相当高,而他们半年前空降的副总是个性骚扰者。听众并不一定知道他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有些时候,做培训的人也一样,尤其是身陷经验崇拜泥淖的培训者。

一个高企培的学员在课间跑来问:为什么他每天练习演讲与口才,可是演讲水平就是见不到明显提升。我知道他下了大功夫,他在家里转圈摆放了数面大镜子,还有模拟摄像机,然后站在前面激情挥洒。我告诉他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和女人谈家庭、化妆品和孩子,和男人谈足球、篮球、汽车、赚钱,他们会从清晨说到黎明。他的需求是提高学习转化效率,而不是演说技巧。我还没听说过哪个演说家肚子里空空如也还能挥洒自如。现实中那些讲授各种“技巧”的培训班在犯同样的错误:熟且不熟,巧从何来?

另一个剑走偏锋的例子来自另一群学员,他们坚持在业余时间组织“孝经公益宣讲”,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几杯茶下肚,组织者问我有没有更好的点子。如果有人想抢他们的市场,很容易,不是吗?除了公益以外,这种宣讲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这并不是指类似的课程很多人都可以讲,而是他们错过了真实的需求。对于那些北漂来说,谁不想守在家人身边,又有谁不想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正是为此坚持着,努力着么?他们可以每天都给千里之外的家人打电话,甚至每天打上几个电话。你可以想象在宣讲的现场,情形是多么热烈和令人动容,不过当感触的泪水流过,他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无法改变的现实中,而千里之外的窗前,年迈的父母正凝视远方,为子女杳无寄托的未来叹息。孝为人本,不过

【未来现在】

假如我们能够告诉他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父母接到身边,或者回到父母身边,还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他们一定欣喜若狂。这才是他们的真实需求:他们需要改变命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每个月应该给家里打多少个电话!

话说回来,企业需要实证性的培训,就像电工要知道区分零线和火线,不过这只能维持生存,规则和秩序只能维持生命,而无法促成发展。所有有意义的发展都是非线性的突破和创造:一个熟练的机修工人经过十几年的训练,可以像维修下水管一样维修最复杂的部件,但是这样的娴熟并不能帮助他想出“磁悬浮”的主意。如果特斯拉的线圈实现的反重力技术投入应用(假如政府能够舍弃来自能源经营的潜在收益),驾校的技术技巧将在一夜之间被改写,交通运输业将引来崭新的局面。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记性好的人一定还记得上个世纪末柯达是如何在数字领域摔了个痛彻骨髓的大跟头。

接下来,企业的竞争力不再是发展,也不再是智力资本,而是如何在诸多因素之间建立起关联。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体现在单位时间发展加速度的高低。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做到“站在未来看现在”,以提高智力资本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这是非凡的企业能力。不幸的是,这也将是未来企业无法回避而不得不努力获取的能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几乎所有的行业巨子都以此建基立业,从丰田喜一郎、松下幸之助到彼得•圣吉,1996年,王文京对财务管理软件的产品结构调整就是发生在我国的超时空决策。

对于个体来说,站在未来看现在仍然有非凡的现实意义,这意味着一部分人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这对于很多渴望财富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财富正是先知先觉者引领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者的历程中获得的附加产品。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如果能跳出高档写字楼的大理石地板、阳光普照的工作间、青翠欲滴的绿色植物、包裹在高档服饰里的虚荣心和俯视下界的矜持,将有可能获得更丰满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rszl/34698/

推荐访问:过去现在未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