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时间:2016-09-09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一):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

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

人与蛇的故事

1996年8月的一天,黄开宁在槟榔园除草时发现一条受伤的蛇躺在石头上,蛇的尾巴上有一个伤疤,还留着血渍。黄开宁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抓,意外发现蛇竟然不咬他,他觉得条蛇认识他,用手摸它的时候,它也不咬。黄开宁把蛇带回了家,用草药给它包扎伤口,那时这条巨蟒还只有四两重。

一开始黄开宁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把蛇养了起来,可没想到,如今这条蛇竟然在他家待了整整9年,小蛇已经长成了巨蟒,现在大约有4米长,100多斤重,黄开宁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黄兴财,黄开宁也已经结婚生子。巨蟒似乎已经成了黄家的一员。

这条蟒蛇有个习惯,它特别喜欢睡在黄开宁的床上,喜欢睡在枕头上,喜欢睡在棉被上。黄开宁对蟒蛇宠爱有加,经常是他睡床的一边,蟒蛇睡另一边。

有一次,黄开宁对蟒蛇说:“兴财我不想养你了,你出去觅食吧。”没想到蟒蛇真的走了,而且一走就是四十八天。可四十八天之后,蟒蛇又回来了。它回来后就直接跑到床上睡觉,一身都是泥,把床搞得脏脏的。

后来黄开宁结婚有了小孩,他才用笼子把蟒蛇装起来。但是他的孩子对蛇一点也不恐惧。黄开宁的父亲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开始接触蛇,坐在蛇背上玩。蟒蛇对孩子也特别友善,从来没有伤过他。孩子每天和蟒蛇一起玩耍,把蟒蛇当马骑,而且每当

黄开宁夫妇外出时,蟒蛇还能帮忙照看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保姆蛇”。

据说有一天夜里,正在睡觉的黄开宁夫妇被一阵惊呼声惊醒,起床到客厅发现,蟒蛇正牢牢地缠在一个陌生男人身上,原来是一个小偷准备偷黄开宁刚收购回来的槟榔。

蟒蛇不仅能抓小偷,还能救人,当地有几个孩子在河里游泳,当时水流很急,其中一个比较小的孩子被水冲了下去,眼看就快被淹死了,年纪较大的孩子带着蟒蛇游到小孩的身边,小孩马上抓住蟒蛇,蟒蛇就把他带回了岸边。

刚开始,邻居们听说黄开宁养了条巨蟒都很害怕,也很好奇,到黄开宁家里看看,发现连小孩也完全没有顾虑地和蛇玩,抱着蛇在屋子里跑来跑去。邻居们见得多了,先前的担心也都荡然无存,而且周围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蟒蛇朋友。小孩不会打它,它也不会攻击小孩。人和蛇和平相处着。

犹太女孩与狼的故事

二战中,一个年仅8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纳粹的魔爪,背井离乡,独自逃进深山,意外地和狼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米莎·迪芬塞卡今年70岁,从外表看她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她坚持说这只是表面现象。“我永远也不可能和其它人一样。我是大自然制造的一个错误。出门前我也会像别人一样化妆,我和别人做着相同的事情,但内心里我是个动物。”当然,她指的动物是狼。【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米莎的母亲是个俄罗斯籍的犹太人,乌黑的眼睛,头发又黑又长。米莎的父亲是个德国犹太人,棕色的头发,蓝眼睛。纳粹分子刚开始屠杀犹太人时,米莎的父母从德国逃到了比利时。后来比利时也被纳粹军队占,米莎的家人只得东躲西藏地生活。米莎的母亲因为长相具有明显犹太人的特征,始终不敢出门。米莎偶尔和爸爸一块出去,她有时还要去上学。为了米莎的安全,她的父母事先做了周密的计划。他们告诉米莎如果他们被纳粹抓住,会有一个女人到学校接米莎,然后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

躲避纳粹 与狼为友

1941年的一天,不幸发生了。米莎的爸爸没有像以往那样到学校接她,来的是个陌生的女人,她把米莎接到了位于布鲁塞尔市郊的一处陌生人家里。从那以后,米莎再也没见过她的父母。

一次偶然的机会,米莎听到收养她的一家人正在悄悄商量要不要把米莎交给纳粹官兵。惶恐之下,米莎决定出逃,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她从养父母家里偷了一些面包和几个苹果,身上还戴了个指南针。据她的养父母说她的亲生父母去东欧了,所以米莎决定向东走。 一路上,米莎尽量避免和人接触,能找到什么偷到什么就吃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什么都吃,腐肉、虫子,甚至是泥巴。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用东西来填满肚子。”她睡在谷仓里、树洞里、山洞里、或者干脆露天,她说有几次居然蜷在被屠宰后的马的尸体里睡着了。 在波兰境内,米莎第一次遇到了狼。那天,她从一户农舍里偷了

点吃的,一个男人追出来,向她扔石头。米莎拼命地跑,躲进了树林。她受了伤,疼得直叫,那叫声好像狼嚎。突然,米莎发现有什么东西在看着她。她开始以为是一只狗,就丢给它一块肉,但它不肯靠近。它的叫声让米莎意识到这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狼。

米莎渐渐和狼稔熟起来,她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母狼对米莎很好,捕食到的猎物都分给她吃。米莎叫她丽塔妈妈。那段日子,米莎过得很开心。丽塔妈妈打猎回来,会和米莎分享她的战利品,如兔子之类的野味。吃饱后,米莎就依偎在丽塔妈妈身边,笑着睡去。米莎仿佛又找到了一个妈妈,对米莎而言,丽塔妈妈就是整个世界。 后来,丽塔妈妈有了一只公狼做伴。公狼起初对米莎很不友善,它几次企图袭击米莎,都被丽塔妈妈阻止了。摸清了公狼的性情后,米莎学乖了很多。每当公狼发威时,米莎就做出屈服的表示,身子往地上一躺,蜷起四肢,露出喉咙,公狼见状也就罢休了。

米莎和这两只狼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至于到底有多久,米莎说自己当时太小,没有时间概念。后来,两只狼被猎人打死了,米莎为此非常伤心。她离开了树林,一个人继续赶路。

几个星期后,米莎遇到了一群狼。这可是个大家庭,有狼爸爸、狼妈妈,还有几个幼崽。米莎也加入其中。狼爸爸、狼妈妈外出捕捉猎物时,米莎就留下来照顾幼狼,做起保姆来。等它们回来了,米莎模仿幼狼的样子,四肢蹲下,舔舔狼妈妈的鼻子讨食吃。起初,狼妈妈身子向后一退,不肯给米莎喂食。但米莎不断发出轻轻的叫声,哀求着,狼妈妈慢慢靠近,这才把食物吐给米莎吃。渐渐地,狼妈妈开

始像对待自己幼子一样对待米莎,米莎也成为这个特殊家庭的一员。然而,好景不长,狼群解散了,米莎又重新回到一个人的生活。她向东走到了乌克兰,也曾偷乘火车到克罗地亚、意大利。前前后后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战后回归人类 保护动物【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1945年二战结束,米莎回到了比利时。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但人们都不相信她的话。米莎的故事实在太离奇,人们不相信一个孩子能忍受这种遭遇。于是,米莎选择沉默,她把过去的事情深深放在心底。

在比利时,两个老师收留了米莎,还送她上了大学。米莎的脚趾前后接受了四次手术,因为之前她的脚趾已经长到了一起,而且可以深深抓地,就像猿人一样。米莎尝试过很多工作,她曾被送到女子修道院,但她逃走了。后来她留在一家运输公司做女乘务员。

半个多世纪过去,米莎和丈夫莫里斯现在住在美国东海岸的一座小村庄里。他们1985年从荷兰移民到美国。他们拥有一间白色的平房,外观很朴素。她的家很好找,是远近闻名的动物庇护所。门前台阶上立着一座大象雕塑,灌木丛里有一座熊的塑像,家里养了23只猫和2只狗,院子里每棵树的树枝上都挂着鸟食。两只狗在院子里互相追逐,肆意打滚。栅栏上挂着个牌子“小心院里有狗”。

米莎走进厨房,见一只大肥猫正躺在水槽里,还有一只在橱柜上找了个地方歇着。这时,她的狗跑进来,跳上桌子,抢到了一片意大利香肠。“不行。亲爱的,不行。”米莎用怜爱的语气说,边说边挠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二):关于动物的感人故事

三十多个职工在煮一锅肉准备吃,赛虎嗅出了肉里有毒,拼命吠叫阻止人们去吃,但人们并不明白,只以为狗想吃肉,就扔给它几块,但赛虎不肯吃,还是不停吠叫,甚至开始哀嚎。 最后,在人们正要去吃肉的时候,这只狗狗流着眼泪,一声悲鸣,吃掉了地上的几块肉,当场中毒而死。

国外曾经有一条狗,每天风雨无阻地去车站迎接主人回家。然而它的主人却不幸去世了。狗儿却始终不肯接受主人去世的事实,在整个的余生,它仍然日复一日地去那里等待主人的身影。它的主人当然是再也不会出现在那个车站了,但所有看过这一幕的人都被狗儿的真情感动。当它也终于离开尘世,去往另一个世界迎接主人以后,当地的人自发地筹集资金,为这条忠诚的狗儿塑像纪念。

蜥蜴的故事

一所房子要拆迁了,这家房子的主人在一面已经拆除了一半的墙中发现了一只被钉子穿身而过的蜥蜴。主人记起来这个钉子使自己为了挂结婚照片于20年前亲手钉到墙上的,没有想到确将一直生命钉中。可是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只蜥蜴慢慢的动了起来,它还活着。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主人很惊奇。他仔细的坐在旁边细细的观察,看为何这只蜥蜴可以钉在墙上20年不死。经过几天的观察,主人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只蜥蜴的同伴不断从四处找来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

后记:这只蜥蜴被钉住了以后,可以说已经决定它这辈子“碌碌无为”,它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而那些同伴还是义无反顾的去照顾它二十年,换做是人类,多少人可以做到?

他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用一只母白鼠做肿瘤实验,他给那只白鼠移植了癌细胞,过了几天,肿瘤在关在笼子里的白鼠的身上越长越大,可他惊讶地发现一个异常的景象,那只白鼠焦躁不安,随后痛苦地用嘴撕咬身上的肿瘤,并将咬下来的一块块肿瘤吞噬下去,伤口上血迹斑斑,几乎露骨。

又过了两天,他又发现那只白鼠产下了一窝晶莹透亮的小白鼠,那只母白鼠奄奄一息地带着不堪目睹的伤口,躺在笼子里,嗷嗷待哺的小鼠崽喝着母亲的乳汁,一天天长大,白鼠母亲的身体日渐销售,拖着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身子,在癌细胞无情的肆虐下,用无与伦比的顽强和神奇的意志,用自己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化为生命的乳汁,喂养着这一窝鼠崽,终于有一天,母鼠永远倒在笼子里,没有了一丝呼吸,一群被喂养长大的小白鼠把它围在中间……

他一直都在观察这个奇异的现象,母鼠在产下鼠崽后,整整活了二十一天,他心里惊呼道:“二十一天,恰好是白鼠平时正常的哺乳期,此后,小白鼠就可以脱离母亲而独立生存了,这只母鼠在正常情况下,因移植了癌细胞在身体内,早就应当死亡了啊!”面对此情此景面对这种伟大而悲壮的动物的母爱!他潸然泪下……【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记者在寒冷的俄罗斯采访一位独臂的猎人,在他家里看到一个熊完整的头挂在墙上,记者好奇的问,于是猎人讲起了他那年发生的故事,一个和这只熊和自己为什么独臂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这位猎人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山里打猎,因为孩子还小缺乏在山里生存的经验,误喝了参有某种动物尿液的水,于是孩子开始腹泻发烧。腹泻的人都是没有力气的,孩子身体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没法下山的,猎人只好决定和孩子住在山上,等孩子身体好些了再走。

连续几天的山上生活,他们已经没有了口粮,寒冷的冬天山上也没有什么可以食用的东西,猎人便决定去打只熊回来给病中的孩子充饥,不然他们都将饿死在这山中。

这个山上有很多熊,猎人带着枪和一把刀往外走,没走几步就看见了一只小熊。猎人慢慢地走了过去,准备击毙这只小熊,可是小熊也警觉地叫了起来,一只母熊从小熊的身后走了过来。猎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没有把握一枪击毙这只母熊的,不能冒然开枪,不然母熊激怒,他和他的孩子性命将受到危机。他们几天没有了口粮,对于熊来说在这冬天也是没有食物的。可是猎人手里的这把猎枪也成为了母熊的威胁。就这样,猎人和孩子,母熊和熊宝宝就这么对峙着僵持着。 猎人知道在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孩子生病了身体极度虚弱,需要吃东西,熊宝宝也很饿,母熊也会随时冒险来咬死他们。于是猎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强狠狠地扔到了山下,母熊看出了猎人没有再杀熊宝宝的恶意,感动不已,连连给猎人磕头道谢,并向猎人表示自己不会伤害孩子。

猎人也感动了,他用自己手里的这把刀忍痛将自己的左臂割下扔向熊宝宝。母熊流泪了,它给猎人又磕了几个头后奔向悬崖,它用自杀的形式向猎人感谢,感谢他们救了自己的孩子,它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平安的度过这个冬天,它选择了死来留给猎人和孩子来充饥。

猎人在山谷上看到了死了的母熊,割下来一个肉烤熟后给自己的孩子吃了,又在山下捉了些鱼回来喂给熊宝宝。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

为了纪念这只母熊,猎人后来就把它的头完完整整的做成标本挂在墙上。他每到吃饭的时候会准备一碗饭放在熊头的旁边,喝酒的时候也会给它道上一杯酒,他要永远的记住这只伟大的熊妈妈。

感动人心的动物故事(三):2015春天的雨点教学反思

反思一:春天的雨点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春天的雨点》一文情节感人,语句清新,语意深刻,适合进行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抓住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再组织交流反馈,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领悟人物情感。例如:抓住“老师的嗓子沙哑了”、“老师的嘴唇发干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就老师为达丽玛补课的辛苦,以及老师冒雨护送达丽玛回家,一个“搂”字品析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达丽玛,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成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朗读时利用学生自己的感情来发挥,读得很让感动,效果较好。

二、不足之处:

1、在抓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但不敢放,没有特别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上,如:一个句子还没理解透彻,有学生已转移到另一个句子时,我怕课堂秩序混乱,一句一句地分析,课堂调控不够灵活,指向性比较明显。课文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学生体会不到位,成了我的分析。

2、课文的插图没很好的利用。

《春天的雨点》一文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件平凡而以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汉娜老师不顾疲劳给她补课,并冒雨将她送回家。达丽玛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错就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引导学生以情引学,情中深学,学后品情。在教学本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鼓励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第一教时,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描写达丽玛上课走神的句子,勾画品读,进行交流,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解决问题。第二教时重点抓住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进行研读。使学生在读书中养成爱问、会问、善问并能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课文,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达的师生间那真挚的情感,悟出之后再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无私而深厚的爱心以及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3.立足课本,着眼课外,以“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为线索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并让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通过点拨,使学生懂得前后两个“春天的雨点”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进而理解课题的双重含义:它既指大自然里的雨点儿,同时又用来比喻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

反思二:春天的雨点教学反思

《春天的雨点》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认真地为她补课,并冒雨送她回家。达丽玛感受到老师的爱,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为老师送去了雨伞。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从课上讲到课下,从第一天写到第二天;地点也从教室转到办公室,再到回家途中,最后结束在乌罕娜家门口。

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时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所以教学时,没有硬“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春天的雨点”所蕴含的多层含义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直接的告诉孩子们,而是通过朗读课文中的语段,画出文中的重点词汇,通过讨论、想象来感受里面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比如:学习老师送孩子回家,抓“解”“搂”“送”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请同学们用心去想象老师将十岁的达丽玛搂在身旁,裹在袍中,在春雨中相依而行的场景,体会达丽玛感受到的温度和此时她激动的心情,进而感受老师的关爱。在抓住“搂”这个动词体会的时候,我更是联系了前面一个单元刚学过的《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进行教学,文中“奶奶把东东一把揽在怀里,紧紧地搂着她说”;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很快的理解,奶奶把东东搂在怀里表达的是奶奶对东东的疼爱,乌罕娜老师把达丽玛搂在怀里也是一种爱,而且这种爱是对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的,从而更进一步的体会乌罕娜老师的爱。能够及时的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诶,这也是这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课文,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通过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达的师生间那真挚的情感,悟出之后再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无私而深厚的爱心以及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后反思较为不足的还有:课文的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也是开学到现在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插图,来回忆一下这21岁的乌罕娜老师和10的达丽玛之间这发生在春天的“温暖人心”的故事,若能在课末让孩子们看着插图再来回忆、复述一下课文内容的话,效果可能会不错。

反思三:春天的雨点教学反思

《春天的雨点》一文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件平凡而以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给她补课,并冒雨将她送回家。达丽玛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还为老师送去了雨伞。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引导学生以情引学,情中深学,学后品情。在教学本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从开课的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课文,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合作读等,通过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达的师生间那真挚的情感,悟出之后再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无私而深厚的爱心以及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 本文情节感人,语句清新,语意深刻,适合进行语感训练。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立足课本,着眼课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为线索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并让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通过点拨,使学生懂得前后两个“春天的雨点”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进而理解课题的双重含义:它既指大自然里的雨点儿,同时又用来比喻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

4.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在学习1—3自然段中,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基础上同学间相互提问,然后通过读书自己解决问题。学习4-6自然段依法进行小组学习。使学生在读书中养成爱问、会问、善问并能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5.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个性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欣赏。

6.联系实际,表达情感。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有跟达丽玛相类似的经历,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为拥有这份爱而感到幸福。

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问题考虑不足,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中,抓好重点句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但不敢放,没有特别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上,如:一个句子还没理解透彻,有学生已转移到另一个句子时,我怕课堂秩序混乱,一直一句一句分析,课堂调控不够灵活,指向性比较明显。

2.课文的插图没有很好地利用。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写21岁、10岁”时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理解“搂”,就像母亲关心孩子,是一种甜蜜的感觉。这样,能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

3.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把握不准确,课堂生成没有充分发挥水平。以致学生的质疑只是为了质疑,使这一环节走过场了,没有为课堂提供方向。

4.在安排学生读时,齐读过多,个别读太少,没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特色来。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让学生每人读一段,只注重了检查学生的朗读而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分角色朗读不够到位,氛围松,冲淡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反思四:春天的雨点教学反思

刚拿到这篇课文,确实很头疼,文章很长,而且很多词语难以理解,特别是最后一段话,学生需要边体会边理解。文章通过四个故事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这对师生深深的感情的感动,因此我首先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这几个故事为基础,在进行有指导的分段教学。

毕 竟是三年级的孩子,分段不是人人都会的。四个故事即四个部分,并不是每个部分都是重点——第二个部分,老师放学后在办公室给达丽玛补课的篇章中就有许多重 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需要学生体会并读出感情。第三个部分应重点体会动词,特别是老师送达丽玛回家时的动作,要学生谈感受,第四部分相对若处理,22自然 段留在最后。我在处理第二个部分时出现了一个问题——老师抑制住了激动的心情……这一句,学生体会到了老师说话在颤抖,有些激动,我想让学生质疑,明明在 “抑制”,为什么老师还在激动呢?学生没有提出来,我便生拉活扯地挖出来了,不过学生还是理解到了“激动得快控制不住”的情感,只是在朗读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268548/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