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时间:2018-08-30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第一篇_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福建省永春县人,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實驗性極強。

主旨:藉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託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嚮慕之

情。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複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讚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

(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溼溼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迴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鬚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複地使用,稱為「類疊」。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濛濛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借助故事情節的變化多端取勝。不過,【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讀 者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同時「享受」所以,聽聽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覺性」的文章。既然寫文章時,要引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刺激,所以在閱讀散 文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覺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從這一課,讓我體會到了散文的維妙維肖之處,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氣沉沉 的感覺,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闡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許也只是因為一時的突 發奇想合靈感湧現,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擁有「真實感」。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

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 “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浙沥浙沥浙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 “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

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

1、孺慕之情:《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赞》:“淮人孺慕,徐寇要降。”

2、杏花春雨江南:东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元·虞集《风入松》:“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吴冠中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残山剩水:宋·范成大《万景楼》:“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明·王璲《题赵仲穆画》:“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明·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5、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6、牧童遥指已不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8、勒马洲的望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75904/

推荐访问: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闲听冷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