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抒情散文阅读

抒情散文阅读

时间:2018-05-17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抒情散文阅读 第一篇_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实践

研究课题组关于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课题组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我们在赏析文本,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一般都从以下四点去赏析:写的什么?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具体指导学生阅读与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心中有文本,能养成勾画重点的习惯。阅读借景抒情散文,首先要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时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勾画出此类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写的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在阅读中要勾画出作者的评价词或评价语,或根据作者所写,自己概括,做好批注。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感悟? 之所以这样写景,是因为作者的融情入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要筛选出文中由景及情的句子,尤其是那些抒情句或议论句。为深入探讨文中情,我们也可以巧妙的引入背景介绍,结合作者心境,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景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

要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包括写景的技巧: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的技巧: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在赏析中让学生体会如何更好的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那异彩纷呈的景物,更让学生学

会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各种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

二、信息链接-----------中考信息

关于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类。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抒情散文不易读懂。

抒情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

5、分析写法特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6、表达自我感悟和阅读启示。

注意:抒情散文的考点与叙事散文的考点在大的板块上基本一致,但具体的题型上,解答方法却不完全相同,这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

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

(1)从整体理解文章

阅读抒情散文,要辨其类型,分辨文章表层是写景还是状物,深

抒情散文阅读 第二篇_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一、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一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抒情散文阅读】

1. 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答:

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答: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答:

3. 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4. 作者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结合文意,概括说说作者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6分)

答:

二、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10,有改动)

5. 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话的理解。

答:

6. 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分)

答:

7. 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

8. 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

三、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多么地

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压大压硬的呀! ’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⑨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保持人格的清醒。

9. 结合①②小节,说说“正因为这样,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这样说的理由。 答:

10. 结合③~⑧小节,用自己的话概括扁担“成为‘国粹”“‘成为‘人生恒久的标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1.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4分)

答:

12. 你是如何理解“扁担颤悠悠”中的“颤悠悠”的意思的?在谋篇布局方面,作者独具匠心,他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现实意义?(6分)

答:

四、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

抒情散文阅读 第三篇_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写景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提要;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①时间跨度大;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②空间转换广;天南海北,空间宇宙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体验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

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如:《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此句也正是文章的文眼,全文是循着“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线索来连缀成文的。冯骥才先生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的“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句就是全文的主旨和文眼。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写景散文的线索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3、牢记写景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互渗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散文和我国古典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常常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寄意,咏物之前,意在笔先,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使读者具体感

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即“形得而神自来焉”。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写景散文中的形象往往是作者自己所亲闻、亲见、亲历的,是作者饱蘸着酣畅淋漓的情感写出来的,那么我们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饱含着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中形象的想象,总不免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观念和生活经历而有所加工改造,阅读所得的印象带有个人特点,但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例如在朱自清关于荷塘月色的那绘声绘色的描写里,那荷塘既是清华园的荷塘,又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绿荫”。同样,欣赏《荷塘月色》,读者心目中的荷塘,经过了欣赏主体的再创造,也已不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了,而是通过联想,搀杂了我们自己曾经目睹过、欣赏过的各种各样的荷塘的影子。但是作者与欣赏者有一点始终是共同的,那就是溶溶月色下的荷塘是美的,是幽谧宁静的。 因此,我们读写景散文就要抓住作者笔下景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作者内在的情感。

5.品味散文的语言。

①品味文中直接抒情的词、句,感受作者的内心。

②品味散文语言的外在形式之美。

散文的语言巧用修辞或其他技法。对偶、排比、省略、叠词、句子的长短、独特的符号以及句子的排列等外在形式都与内容息息相关。其独特醒目之处即蕴含有美点,细品之下,往往有惊人的发现。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蓊蓊郁郁的”“弯弯的杨柳”“静静地泻”“薄薄的。

散文阅读步骤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

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

-----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

-----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

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

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抒情散文阅读 第四篇_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一学生现状开展研究。第一步将调研和课堂学习共同结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同时,传授写景散文的有关知识;第二步主要以课文阅读为主,借助《名师一号·语文》和《语文周报》完成研究任务;最后将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创新性成果,以推动写景抒情散文的有效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提要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写景散文的“形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时间跨度大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由当下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旧俗,还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以印证。《故都的秋》也上溯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对秋的感悟,就如欧阳修的《秋声》、苏东坡的《赤壁赋》,都写出了中国“秋士”眼中秋的深味。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② 空间转换广

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空间跨度大,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平面铺展的广度看,是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山,落基山。那落基山的胜景“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不

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文中的空间可谓真正地跨越了千山万水。

③ 景物意象牵涉多

写景散文重在写景,它所绘景象往往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幅画面,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以《故都的秋》为例,“清晨静观图”中出场的意象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驯鸽的飞声”“槐树”“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④ 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散文虽思路开阔,包容量大,但它们都是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神不散,作者在选材上保持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写景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①以承载有某一情感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②以作品中的“我”的活动作线索,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写出自己的想象。

③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④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体验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如鲁迅先生的《秋夜》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冷寂深邃的意境,在细小的粉红花上,打上了自我情感的烙印,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如:《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此句也正是文章的文眼,全文是循着“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线索来连缀成文的。冯骥才先生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的“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句就是全文的主旨和文眼。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写景散文的线索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3、牢记写景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互渗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散文和我国古典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常常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寄意,咏物之前,意在笔先,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即“形得而神自来焉”。

写景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景传神”和“以神驭景”,通过“景”的分析,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①以景传神的意境需要循景察情

写景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景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景物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景,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②以神驭景的意境需要追问背景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驭景”,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鲁迅的《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45789/

推荐访问:抒情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