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关于孝的理解

关于孝的理解

时间:2018-09-10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关于孝的理解 第一篇_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

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

易贤荣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指导老师:吴凡明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现代孝道,在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一种传统美德,却在当今社会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通过对当今孝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现状,必须通过社会媒体的宣扬、家庭的良好教育、学校的正确引导、完善养老机制和法律法规等途径,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孝道文化,为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关键词]孝道;问题;思考;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它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人看来,“孝”是一切美德的核心,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一个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育来培养,不教孝道,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孝”的观念在逐渐的淡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孝文化和孝道渐渐弱化,“啃老族”数见不鲜,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在大学生中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当今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地发展孝道观,让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可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社会孝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去外地打工,由此产生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农民工。同时,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老年人的很多权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农民工越来越多,“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和精神的慰藉,留守儿童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社会转型时期的孝道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一)感恩意识在当代年轻人身上趋于淡化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

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1]中国人最强调感恩:“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 唾弃“ 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 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秋时期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如何去尊重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身上更多的是一味的索取,缺乏对父母的关爱,不主动去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在精神上无法满足父母的需要。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些年轻人只有在需要父母帮助的情况下才会想起父母,也不和父母谈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于一直关注自己子女的父母来说是缺少精神上的慰藉的;有的年轻人更是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出气筒,不孝敬自己父母也就罢了,还把自己不顺心的事往父母是身上撒,从不理解父母的烦恼和内心需要;有些年轻人则因自己的虚荣心无法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从未主动照料过自己父母的饮食起居。以上现象在当今社会已是层出不穷。总而言之,当代年轻人孝道观念慢慢的在改变,感恩的意识逐渐淡化。相比于传统的孝道而言,很多人认为能够提供给父母足够好的生活就是尽孝了,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孝该是怎么样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可能不需要富裕的生活,仅仅需要的是子女能够跟他们谈谈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二)敬养行为在当代年轻人身上逐渐弱化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在当代社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种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当代年轻人孝道观念的淡化,敬养行为的弱化。《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孟子》中也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由此可见传统孝道对于敬养自己父母行为的看重。然而因计划生育政策的需要,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当代年轻人很多为独生子女,这些人群在家里备受父母的宠爱,这也造成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去照顾别人、关心他人。尽管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并把他们养大,但是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却更多的是不理解,往往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情。在当今青年群体中孝道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社会上对于“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也能看出社会上对于年轻人尽孝前景的不看好。

在农村,很多老人在物质生活上都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多年来农村农民主要

依靠土地生存的,如果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农民的收入不多。提到贫困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农村人口。尽管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富起来,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能提高的。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了城市的贫困问题。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日子也不都是好过。对于农村人口来说,生活再如何不济,还有自己的土地,勉强可以有口饭吃。那么,城市人口呢?就只能靠社会救济来维生了。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也就没有办法来谈养老、孝老了。

当然,对于一些物质生活上可以得到满足的城市老人来说,获得子女精神上的慰藉却成了他们奢望。现代化的社会给了人们现代化的生活。现代化生活的标志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变得紧张。天天加班,无尽的应酬是上班族们的必修课。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种基于真诚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泉。”[2]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有的子女天天加班,有的是到外地发展。他们回家的机会就越来越小。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是辛苦的,现在相对来说是有了很多的空闲时间。在不愁吃穿的时候,老俩口觉得孩子不在家,家里显得空荡荡的,没有生气。在这样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自己的孩子常回家看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太多的物质享受。他们有了太多的生活经历,对一切的态度已经不是那么的苛刻了。物质固然重要,但感情关爱也是非常需要的。

(三)“啃老族”的涌现

今天,我们在中国所说的“啃老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把范围更加得扩大化了。有些年轻人放弃了就业的机会,他们并不是没有谋生的能力,却待在家里让父母供养,这么一群年轻人往往虚荣心也很强。他们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得不让我们开始重视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很多不良影响。有很多“啃老族”是患有“社会退缩”的心理疾病患者。这种类型的人从小受到父母家人的宠爱和过度保护,社会适应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下。在社会上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由于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一遇到挫折就重新退缩到家人保护的羽翼之下。事实上,现在的很多“啃老族”反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在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意从事,要求工作轻松薪资高,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据有相关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中的啃老族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并且在农村

的蔓延的趋势日益加快。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活,且啃老族现象在农村也越来越多。他们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都是应该的。子女成年后,本应该是要立身,学会独立生存,学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现在在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农家养贵子”的现象。

二、当今社会孝道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年轻人孝道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以从内外因来加以分析。内因方面,也就是主观方面来说,是年轻人自身的修养导致的,从外因来看的话,既有当今社会的负面思潮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的教育的不完善等因素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物欲横流之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悄然滋生,见利忘义、亲情冷漠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就算是在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一些人在利益面前,不惜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无视亲情伦理,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情。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偏差,孝道观念慢慢的淡化。“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同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西方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也渗透到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不但破坏了家庭友爱和睦,给父母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4]

(二)家庭教育不到位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当代青年的孝道意识,就是在一个家庭的潜移默化教育中慢慢得以形成的,学校和社会仅仅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深化。20世纪80 年代以来,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下,家庭教育中逐渐的淡忘了传统道德的教育,孝道文化逐渐被遗忘,大多数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追求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和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开发,从而忽视了帮助孩子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教育,导致当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强大背景下,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求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父母和亲戚朋友最关心最看重的东西,在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情况下,有些父母甚至可以答应孩子任何要求,这就导致孩子从小就缺乏好的道德教育。好好学习成为父母的惟一要求,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而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却没有得【关于孝的理解,】

到应有的教育,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很少有家长会花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等,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方法,让现在很多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做人方面却非常的欠缺。前几年在中国曾掀起一次“为父母洗脚”的活动,一部分学生接到任务后不好意思去做,一部分父母不好意思接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

(三)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

首先,学校对孝道教育重视不足。在古代,孝是入德之门,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的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虽然以人为本,但却以“成才”为目标,虽然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教学范畴,但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高校的孝道教育是高校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和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中,就目前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孝道教育视为纯德育工作者的分内事,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师资队伍仅仅局限在德育工作者范围内,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单打独斗、跳独舞,无法与其他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的不合理。学校虽然开设思想品德修养课程,里面也有孝道的内容,但是在传授的过程中以敷衍的心态面对,至于学生学完后能否明白其真正含义,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却不关心。在教学方法上以单向灌输为主,集体受教多,双向理解的少。没有很好的把知识学习、道德学习、技能学习区分开来,导致了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孝道文化没有很好的继承,孝道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四)当代年轻人自身的因素

首先,年轻人不成熟的心理导致的孝道的缺失。“青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一个时期,更是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尤其在思想上还经常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如此,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强,而自控能力却相对较薄弱,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差,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往往不能按照正确的观念来支撑自己的行为,迷失自我。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年轻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知道孝敬父母的意义,但是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却与所知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的特殊情况下,他们或多或少的接收到西方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也趋向多元化,他们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迷失方向。其次,面对重重心理压力,年轻人中的大学生无暇[5]

关于孝的理解 第二篇_谈谈我对孝的理解

论《论语》中对孝的认识

标题:谈谈我对孝的理解

作者:廖其虎

院系:理工科基础教学部

专业:物理学

学号:40906238

谈谈我对孝的理解

内容摘要:是否具有孝心,有无效之举,历来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重要准尺之一。只要身为人子女,就应当尽到对父母的孝道。

关键词:归宿 感恩 幸福

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

孝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

孝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以及的脆弱。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远行。 如果要远游的话,一定要很好的. 安顿父母之后才进行。

是的,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我们也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吧!我们也不要把父母关心我们和照顾我们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回硬,回飞出那照着我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们走的再远,家永远遗留着我们温暖的归宿,家里也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孝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任何的赔偿。那么,有谁亲自为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吗?有谁为自己的父母系过鞋带,穿过衣服吗?又有谁为自己的父母梳洗过吗?没有。或许,你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有手有脚,这样简单的动作都不会,根本就用不着那样做,再说让人看见了多尴尬。其实,这些人想错了,万万全全想错了。孝心不是一种仪式,也不是让别人看的,而它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现在,父母都还健在,不需要子女去照顾,反而还需要父母花心思去关心子女。倘如有一天,

父母老了,不能在有力气动了,你是否这时又会嫌弃他们,埋怨他们,责怪他们,去说他们给你带来了累赘呢?或许还会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弃他们在马路上于不顾。其实呀,这些人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们是残酷的,冷血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他们也根本就没有良心,何谈什么孝心呢?

我们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让父母奔波劳碌;我们也不要为了家产,而让父母左右为难。我们现在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向父母尽一分孝心呢?也许是一处毫宅,也许是一片转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尺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一万机的金钱,也许是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

孝,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来褒奖的。它就是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把孝视做儿女们对父母亲的爱所做出的回报行动。它可以是两代人之间没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认为儿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的回报。如:常替父母亲做些家务、帮他们捶捶背、送他们一些小礼物・・・・・・让他们知道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爱已有回报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没少操心过。成绩好时,父母便会提醒我别太骄傲;成绩坏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别气馁。这一切难道不表示我们付出的孝心亦是有价值的吗? 人们啊!为什么不用孝心去装饰生活呢?

【关于孝的理解,】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我想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父母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感恩父母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的百般呵护。每个人都不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现在在读大学的我,已经二十岁的我,还是一个消费者的我,父母还在外面没日没夜的为我奔波忙碌,不免觉得很伤感。我觉得能引以为豪的是我每周没很准时给父母打一通电话,聊聊我身边的的人和事,谈谈他们的工作生活。自从高三是的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后,一直都在坚持,现在如果每周没打,反而觉得不自在。父母也从来也没有说这样浪费钱,我想他们觉得能够和子女无阻的交流也是一种幸福,他们每天辛勤的工作不久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够过得好吗。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往事;

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接的链条,一旦断链,永无连接。

带着孝出发,你能够走的很远很远。

参考文献:

【1】.朱学勤主编.《中华绝学》:上海辞海出版社

【2】.宁业高.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名族出版社.1995

【3】.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关于孝的理解 第三篇_对孝的理解

【关于孝的理解,】

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孝占有重要位置。万恶淫为首,百善孝行先,这也是流传甚广的古训。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也很多,有《孝经》,《弟子规》《百孝经》等。

我个人认为,孝可以分三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 《孝经》中孔子对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从小到大,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出问题。如果孩子自身不注意安全,出入无常,身处险地,或打架斗殴,胡作非为,使父母整天为之提心吊胆,甚至导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恶果,无疑是最大的不孝。

所谓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冬天穿得暖和和的,夏天弄得干干净净,早晨到时起床,晚上按时休息,学习时期认真用功,工作时期扎扎实实,该结婚时要结婚,该生子时要生子,结交正派的人,不做违法的事„„ 这些生活上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也是“孝”的表现。

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 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

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弟子规》很通俗地诠释为“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现如今提到孝这个词,一般人理解为在物质上供养父母,可是人们同时也能喂养狗或马之类的宠物。如果没有‘敬’字在其中的话,供养父母和喂养犬马之类的动物有何区别?“孝”也不单纯是“给父母洗脚”之类的行为,应该从感情或认识方面使去领悟孝的内涵。

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 其五,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一味顺从父母,这种“愚孝”不仅不是孝的体现,反而会害了父母。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使父母改正,这一条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十分有意义。

总之,尽孝要用心,要细心,。

关于孝的理解 第四篇_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和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孝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看,它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看,也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是自律性的而不是他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

时代建立和享受我们的“新孝道”。

关于孝的理解 第五篇_孝的感悟

孝对人生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儿女们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当今的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令人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忘记了父母曾经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父母,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关于孝的理解,】

对父母行孝,不能仅仅是履行赡养的责任,让他们衣食无忧,而是要从心底里尊敬父母,重在一个“敬”字。孝敬者,孝为行,敬为心。如果能对父母时刻怀有敬意,就能在一言一行中,在细微之处,都让父母心理得到莫大的快慰,这可能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忙于自己的工作,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不给父母打电话,几年可能都不去看望父母,或是下班回家“掉脸子”,发牌气,将工作中

的不快发泄在父母身上,或是对父母呼来唤去,颐指气使,动不动就恶言顶撞,没个好声气,或是不思进取,任意胡为,不让父母省心。凡此种种,皆是不尊敬父母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对父母多一点敬意,就能时时考虑父母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使父母精神愉悦而满足,也就尽到了自己的孝心。

孝顺孝顺,要孝,就得顺,如果要真正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理解他们的观念,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流频繁,新一代的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观念冲突愈益严重,以致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面对纷繁芜杂而又变化迅速的社会,老人的许多观念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经常会与子女在一些生活事务上发生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小事常常酿成大事,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对于这一类问题,作为子女就做到又“孝”又“顺”。对父母的观念、习惯与生活方式,都要多忍让一些,多包容一些,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更不能斤斤计较,恶言恶语相向;如果有观念上的冲突,就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劝谏,多多沟通,尽量将矛盾化解。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愿天下的儿女牢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想想父母的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从小事做起,善待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父母,让天下的父母都能够“老者安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做子女的也就欣慰了!

关于孝的理解 第六篇_对孝的认识

对孝的认识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自古以来,“孝”都被人们所歌颂,很多人都因为“孝”而出名,确实,这些人都是应该被人们所记住所歌颂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对我们的恩情是何其的大,孝顺父母使我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我的母亲曾经说过,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更无私的,是更博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永远也不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付出的相提并论。是啊,我们还年轻,可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已经老了,时光荏苒,他们已经不再年轻,慢慢的他们在向他们的晚年慢慢靠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出世开始父母就已经对我们奉献爱,当我们意识到应该好好照顾父母的时候,他们都已经老了。同学们,相必我们都读过这样一封信,信中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信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很沉重。当父母读到此信时,他们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这位写信的儿子他知道吗?也许在他的心里就只有钱。然而,同学们,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呢?我们知道感恩父母吗?

羊跪乳,鸦反哺。同学们,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对父母的牵挂又有多少?我们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是否给父母送过一个礼物?民间有则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献上一声祝福呢?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抽样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生日祝福。在我们同学中,又有多少人能记住自己父母的生日呢?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百善孝为先。孝,其为人之本也,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给予的点点滴滴。“母爱无疆”,“事件渊源,儿子病了18年我要给他一个肝”,“医生说法,医生:你有重度脂肪肝割了肝可能会死 ”,“家人感动,老伴:她不让我捐肝坚持要走路减肥 ”,“减肥计划”,“陈玉蓉的坚持”,“奇迹发生”,“如果这次还不能捐,我会一直走下去”,“移植手术”相信大家看到这些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没错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儿子,这是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啊,当我看到这个短片的时候我被陈妈妈的爱感动了,我的眼睛中噙着泪水,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相信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孟郊的《游子吟》。诚然,母爱如水,除了接受和感动我们又能真正回报多少,而母爱最高尚最珍贵之处也正在于其不计回报的大爱无私性。正如奥利弗·温戴尔·荷马所言“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母亲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长久的爱 ,它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

孝”,在一个人的带的修养中有重要意义,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孝道意识,从而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现在的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父母和老人如众星捧月般守着孩子,加上优越的条件,在正中环境下,孩子不想被溺爱也不可能,从而导致孩子几乎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比较自私,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精神不足。当人过于自私必将使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对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长生负面影响。所以要培养孩子的销到意识,就要从小教导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要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来回报父母,渐渐地孩子便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爱自己,用同样的方式去爱父母。从而使孩子感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滋味。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自然的爱他人。 然而,孝绝不是为了培养孩子而去说教,而是从每一个能够做到的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易到难,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到到一种无私的境界。日积月累,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来和谐,越来越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说永远数不完的,我们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在生病的日子里,父母为此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上学花去了父母多少心血,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子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恩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孝敬父母,然而对孝的理解因人而异,应该是父母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我认为孝的第一要义还是要长大成人,做到独立,这种无疑是对父母的最大安慰。

在上大学期间,要逐渐学会各种社会生存的技能,毕竟以后是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独自谋生,没有别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很好了,至于在物质上给与父母,我们暂时还是消费者,还不能为父母提供丰裕的物质享受,但是偶尔买件衣服,补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尽孝。在时间上,要充分的给足时间,让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社会价值,要时刻记住,父母的社会价值绝对不是只来要与子女,要鼓励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当父母年迈是,我们要更加的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心,更加精心的照顾,耐心的安慰。父母养育了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是他们让我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所以以后不管我们的哪里,要记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现在还在他们身边,就要更加孝敬他们,还是那句老话,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关于孝的理解 第七篇_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摘要】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在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 范体系。 “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论语》 孝 道德教育【关于孝的理解,】

《论语》是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孝”是书中内容的基础,具有重要地位,开篇就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

今解释为,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也是仁的根本吧?”这段话提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以“孝”为根本的,而“孝”的具体实践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

今解释为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礼来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段表现出“仁”、“礼”与“孝”是一体的,礼的规定体现仁的要求,而“孝”的要求是践行“礼”。在宗法制社会中的“礼”,不仅在家庭生活中有效,当其扩展到政治生活中时,“礼”便成了“礼治”的核心。

总之,“孝”在儒家思想中举足轻重,是仁的根本,礼的内核,忠的外扩。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分别就“孝”与伦理、教育、政治的关系做一简单梳理,更明确的理解“孝”的内涵以及作用。

一、“孝”是规范人伦的根本

儒家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学,它包括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几个方面,在儒家文化中的人是伦理关系的主体,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素养。而“孝”是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师长同学等等社会关系中人情伦理。要实现人际伦理的规范就必须了解何为人伦规范,怎样做符合人伦规范,那么,以“孝”做起便是起点。 《论语》中对父母真诚、奉养之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为政》)﹝3﹞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

孝乎?”﹝4﹞

这两段话分别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提出的疑问是其不赞同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对父母的物质供养算是孝,那么也是肤浅的孝,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要供养,还必须要“敬”,要求子女应该对父母怀有真切的敬意,从内心上敬仰父母,尽可能地保证其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第二则,基本告诉我们如何让父母得到“精神赡养”。“色难”,集中告诉我们,子女在父母面前的态度、神色,是直接影响父母的内心感受。如果子女能和气、愉悦地敬重父母,老人就会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满足。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是人们道德情感的基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养老、敬老的观念和方式都有变化,而无论怎样发展,对“孝”的践行都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考虑,并有效的结合起来。若单纯用是否能养来判断孝与不孝也是片面的。

除奉养之外,孝还必须做到以礼对待、无违于礼,这也是孝敬父母的重要体现。如前引《论语·为政》中孔子与孟懿子,樊迟的对话,这里我们会产生误解,认为“无违”只是对父母的无限顺从,无论合理与否,被误解为愚孝。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违”主要指无违于礼,即父母是否听从自己的劝告,都要照常以礼服侍,当然含有顺从之意,但并非只是顺从。对于父母,我们不能靠社会礼数和舆论约束,被迫“尽孝”,父母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情感,这种至诚的亲情并不是只体现在健在的人身上,更隆重的是在父母丧葬礼仪中的体现。“孝”本来是亲子之间以血缘为基础的一种伦理规范,在宗法制社会中,敬宗又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也恰恰说明“孝”的对象并非只指健在的父母,还有神祖,主要是尊祖,强化同族同宗的认同感,规范家族内部生活秩序。 这也是“孝”的一大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不违人道。

二、“孝”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9224/

推荐访问:对孝的理解 孝爱的理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