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时间:2018-08-20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第一篇_小学科学

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西关小学 赵华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臵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

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与阶段策略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教育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引导报恩教育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

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的教育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小学感恩教育的具体活动也应该走实践道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第二篇_中学生感恩教育

阜阳十中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主题:心存感恩,自强不息】

一、方案的背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深知美好生活的弥足珍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们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我们勿忘老师的无私奉献;光阴可以流逝,时代可以变迁,让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是同窗和挚友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那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美好日子。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此,倡导在各年级、各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我们都来学会感恩,以行动感恩。

从2009年11月中旬-2010年1月底,在全校开展以“心存感恩,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特制定本活动工作方案。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知行相统一、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懂得回报他人。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三、活动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四、目标要求

1、提高感恩素养,明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

2、促进校园和谐,融合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平安。

3、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4、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具体要求:学生从最基本做起,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道理,既有报恩心,更有感恩行。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即至少做到:在家庭,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讲文明礼貌;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尊老敬贤,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

五、主要内容

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感恩师长——感谢老师的教诲,尊师重教。

感恩社会——感悟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立报效祖国

的思想。

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包括学校等集体组织)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

六、方法与步骤

动员准备阶段( 2009年11月16日——2009年11月20日)

1、主要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背景知识,相关故事,歌曲征集等,通过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阵地,对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宣传教育。印一封倡议书、一封告家长书,开好动员会、张贴几幅标语、播放有关感恩歌曲等,为活动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2、校学生会干部开会分工,制定好活动计划,时间、地点、负责人落实到位,深入到各个年级部,保证活动的影响力与完整性。

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日——2010年1月中旬)

1、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家务,如做饭、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对父母多说知心话,每天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或做一次真诚的交流;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每天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认真倾听父母讲述的事情,用心观察父母为我所做的事情,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1)在元旦前送父母一张感恩贺年卡,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写一封《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主题的家书,与父母交流内心感受,用稿纸撰写,亲手交给父母。

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每天送老师一句温馨的祝福;每天到校后和放学时向老师问好;在校期间,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声音宏亮。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工友、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您好”,声音宏亮,要主动让道;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具体要求:

(1)写一篇以“心存感恩,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文章,每位同学说说到目前为止,对自己成长帮助最大的老师姓名和帮助的故事;或者说说现在任教的老师在人格或教学上对自己有较大帮助和影响的地方。

(2) 热情邀请本班的任课教师参加新年联欢会,借机表达感激之情,增进师生情谊。

、感恩他人(同学、亲友)的真诚帮助

见面后要主动问候;得到帮助后要真诚地说声“谢谢”,做错事后要主动说声 “对不起”;定期为同学或班级做好事,或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每学期帮助一个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

具体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2)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一幅画、电子邮件、表达你的感谢心情。

4、感恩社会的关爱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故事会、慰问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德育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1)在班级内举办图片展。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举行以《感动》为主题的摄影比赛,拍摄学校、社区、社会上在针对青少年保护方面所做的积极工作,感受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所付出的关爱和支持。照片为5寸,在背面贴上标签,注明作者、题目。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希望每一个同学能利用节假日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

(1)结合每日常规检查,开展环境卫生保洁评比。【校学生会】

(2)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另外,校学生会、校文学社将组织成员开展观看感恩影片、吟颂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推介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等活动。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成果展示(2010年1月下旬)

1、“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图片展。

2、学生给做家务的照片,给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的照片。

3、结合音乐课,学唱一首感恩的歌曲。

参考曲目有:苏芮的《奉献》;蔡国庆的《感谢你》;《感恩的心》;《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常回家看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朋友》;《懂你》。

4、写一篇感恩父母的文章。

5、写给自己同学、朋友的一封信。

6、写一篇以“心存感恩,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文章——【征文】。

7、围绕“心存感恩,自强不息”这一主题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诗歌朗诵】

8、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作品,以《感动》为主题的摄影比赛。【摄影比赛】

9、看感恩影片,吟颂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推介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后的感言。(如:电影《叫声妈妈》)——【文学社+学生会:影评活动、读书活动等】

活动总结(2010年1月底)【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旨在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获得的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争取,还有许多人在背后奉献。对于给你付出的人和事,你都要永远记住并准备回报。感恩意识不只是简单的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应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有主流地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动人诗句表明我们是懂得感恩的民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阜阳十中团委、校学生会

2009年11月20日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第三篇_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感恩精神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感恩精神 感恩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感恩教育要回归生活,以生态体验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恩之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一、感恩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感恩,就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心灵,近在咫尺,这就是感恩意识。有学者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需要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的许可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成为传统美德的基本要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感恩是我国古代根本的道德原则,感恩意识是我国传统的价值信念和基本的文化立场。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践行感恩教育,要贴进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习继承传统的感恩文化,参与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享受“春风化雨”的感觉,继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1、感恩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出了“取物不尽物”、“取物顺时”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礼记》就十分重视珍惜、怜悯动物,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界及其万物的关怀是儒家的一贯传统。道家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是“道法自然”。荀子不仅提出“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意识,而且提出“圣人之制”的生态资源爱护观。大自然赐于我们蓝天、阳光、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我们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每个人应从自己做起,以感恩的心对待大自然,以报恩的行动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2、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点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动人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孝的涛泉是爱,是子女给予父母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感恩父母。在我国的文化典籍里,记载着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原初情感,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可见,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爱他人,才会去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懂得了谨身节用,体贴父母;在春节假期中让学生从尊敬父母、争做家务、关心父母做起,同时通过勤奋学习,回报父母,促进学生孝敬父母行为习惯的养成。

3、感恩师长,尊敬师长是立德的根本

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第子职》就是尊敬师长有严格的规定。感恩师长在我国也有优良的传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

4、感恩社会,忠心报国是人民全面发展的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也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举不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人的全面发展。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小处着眼,热爱祖国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牵手同学、共同进步,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到敬老院送温暖,给灾区捐款献爱心,清除广告,清扫街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校园温馨又和谐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基,国家之魂;感恩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德。我校的感恩教育遵循德育的一般规律,立足学生生活,从认知、情感和实践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教育。坚持以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践行为前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大活动场所,历经知恩、感恩和施恩三个阶段,努力做到感恩教育与经典浸润、特殊节日、社区实践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行动促提高。深入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送给他人,良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人格得以升华,生命接受洗礼,更重要的是弥漫于校园的一份份浓浓的真情,将感恩意识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第四篇_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建议 定稿

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的美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 感恩是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美德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美国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法定为全国性的节日——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古埃及、希腊和犹太等国都有自己的感恩节或感恩仪式。流传至今的感恩名言名句无不显示着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如前苏联谚语“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英国谚语“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卢梭的“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洛克的“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2.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而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3. 忽视感恩教育,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强,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

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和帮助都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回报的问题,何来感恩之心呢?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只知索取、不思回报,感恩之心严重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汲取国学精华开展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学经典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典史书有撼人心脾的魅力、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故事。“黄香暖席”、“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孝敬感恩父母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可分阶段借助国学精华开展感恩教育。

1. 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可安排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感恩故事》等。《三字经》是蒙学经书,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尊敬老师,如何做人、尊敬长辈,如何知历史变迁、报效祖国。《感恩故事》让学生通过浅显的故事明了感恩的益处,知道怎样做才是感恩。

2. 三、四年为中年段,可安排了《成语故事》、《弟子规》、《古诗词必背》等,以感激教师培育之恩、感激他人关爱之恩为主。《弟子规》是规范的尊敬师长丛书。《古诗词必背》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精髓。这阶段要求学生学到怎样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要学到,也一定要按着规范努力做到,是感恩教育的实践篇。

3. 五、六年为高年段,安排《感恩故事》、《论语》、《增广贤文》主要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感恩教育为主,读史提高了难度,在要求上既要学生学到,又要按经书圣语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感恩教育的提高篇。

(二)树人先树已,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感恩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需要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做好“感恩”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朋友、感谢任何一个帮助你的人,就应该首先要求自己具有感恩意识,就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怀和重视,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感谢领导的关爱和信任,感谢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家长的尊重和配合,感谢学生给予的快乐和希望„„总之,教师只有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和工作,才会更加敬业、甘于奉献。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素材润物无声

我们知道,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因此,只有让学生身

临其境时,他们的感知才会更深刻。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有“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明显的感恩素材。《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沙洲坝的人民对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传世。现实中,为我们付出的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名声并不显赫,但也让我们满怀感激,让学生模仿课题的说法,自由表达:过桥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学生在表达中,活化了语言,滋养了心灵,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汇而得以复活。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再如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为我们服务的人》中,通过搜集平凡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如环卫工人、农民、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让学生感受这些劳动者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类似这样的蕴含感恩教育的课文不少,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感恩教育时机,在教学中展现感恩情境,适当地渗透感恩教育,不必大张旗鼓、过分渲染,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感恩意识及智力发展的培养工作。

(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帮助之恩。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教育学生节省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能按时完成作业;知道有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吃了;父母生气的时候,能向父母说:“我错了”;帮助学困生和贫困生做件好事;坚持吃饭不挑食、不剩饭;在走廊不追逐打闹,不攀爬树木,注意自身安全;交老师东西要双手,老师批评教育后能说“谢谢”;能主动借给别人东西;捡到手机、电话卡、钱能主动交给少先队;努力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不在桌椅、墙壁乱写乱画;多看有益书籍;能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这些小事看起来很平凡,但却能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等优良品质。

(五)利用班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如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让孩子学会极其简单平常的礼貌用语“谢谢”。如在妇女节时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母亲节让学生参加“一日护蛋”活动,感受母亲的辛劳。教师还可经常布置爱心作业,如为父母送祝福、送问候,帮父母捶【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感恩老师方面可要求每个孩子从平常小事做起,遇见老师的时候真诚地问候并主动让路,尊重老师。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送上祝贺,关心老师。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中队活动,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演讲活动等等。还可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的情感教育。

通过这些感恩的活动,许多学生都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并在生活中能主动帮助别人,养成感恩的意识,并付诸于日常行为中。

三、结束语

“感恩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灵活、及时、巧妙地创设感恩环节,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如何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当然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小学感恩教育的具体活动也应该走实践道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类感恩情感的形成 第五篇_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军人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在感恩中践行当代革命

军人核心价值观

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 贾随刚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共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之本、立身之基、处世之道。胡主席关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从其内涵来讲,就包含着一种感恩要求,这就是,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应懂得感恩:感党之恩—忠诚于党,感人民之恩—热爱人民,感祖国之恩—报效国家,等等,是更高层次的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是每一个军人必备的品行修养和道德准则,也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感恩的概念内涵和层次特点

感恩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团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都反映的是一种社会风尚,体现着人的价值取向和处世哲学,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作为军人来讲,感恩要有更高的追求和境界。

(一)感恩的概念。 “感恩”,牛津字典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两者都含有“感激别人的帮助,把对别人的感激呈现(表示)出来”的意思。大家熟知的美国的感恩节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1620年12月,一批英国清教徒到达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时值严冬,许多人因饥饿和疾病而死,后在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才存活下来。为感谢当地人的救命之恩,次年秋天,英国总督发表感恩宣言,并邀印第安人与他们共庆丰收,感谢上帝的恩惠。1843年,由美国总统宣布,正式把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定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的本义是感谢上帝、大自然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关爱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的帮助或愿意帮助他们而忘却不快乐的事。对军人来讲,感恩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养育心存感激,从思想上行动上坚决服从党的领导、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牢记宗旨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回报党和国家、人民的行动。

(二)感恩的内涵。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所有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准则。这说明,感恩首先是一种道德影响,也就是道德行为上的正激励。比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援社会建设时受到人民的赞誉,这种赞誉就会激励官兵把热爱人民的信念进一步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这时,感恩起到了道德调节的作用。其次,感恩是一种道德动机,即,当一个人获得他人的帮助有了感激的心理,会倾向于表现出利他的行为。如我们有的同志受到了战友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就会心存感激,从而产生愿意帮助其他战友的思想。最后,感恩还是道德强化物,当一个人在表现出善意行为而受到感激时,这种感激给予他以愉悦的感受,进而鼓励他继续表现出善意的行为。

(三)感恩的层次。从哲学意义上讲,感恩包括三个层次。①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②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③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努力工作、甘于奉献。具体讲,感恩可分为四种类型。①人情型的感恩。即做人要“知人情冷暖”、“懂人情世故”,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还情”现象,这是最浅层次的感恩行为,如果过于物质化,就会庸俗。②亲情型的感恩。亲情是维系家庭、维系社会的基础,它以“孝顺”、“孝敬”为核心,表现为祖孙情、父子情、兄弟情、姐妹情等。③友情型的感恩。友情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关照和鼓励。通常有师生情、朋友情、战友情、同学情、乡邻情等。④责任型的感恩。一

定意义上说,感恩就是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社会给予的同时,就承担了回报社会的责任。这个层次的感恩已上升到一种“博爱”境界,它超乎一一对应的“还情”,也超越了一般的亲情和友情,这时的感恩同时又是施恩。因为有爱就会有感恩,有感恩就会有责任,有责任就要付诸行动。这种感恩境界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着极大的维系作用,它不断地修复和增强着人们的凝聚力。从其作用内涵看,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层次的感恩。

(四)感恩的特点。 ①广泛性。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十分重视感恩,也有许多感恩的举措,还有许多带有感恩性质的节日,如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②继承性。感恩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和传承。感恩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诗经》里也有“投桃报李”之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谚语,“结草衔环”等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反映。③多样性。感恩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道一声“谢”、敬一个“礼”、鞠一个“躬”,也可以做一些表示感谢的事。④双向性。感恩应该是双向的,虽然施恩者不一定要求回报,但每一个有良知的受恩者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作出相应的回报。⑤永恒性。感恩,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感元素之一。懂得感恩,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情感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讲感恩,现在讲感恩,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讲感恩。感恩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必须加强,感恩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

“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本性,恩情是连结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一种凝聚力。因此,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使我们的官兵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一种良知,更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

(一)感恩是人类的普世道德。感恩不分种族、不分国界,是世界公认的美德。西方谚语讲: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信赖的朋友。其中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被列为幸福之首。国际上很多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包含着感恩。有的企业文化也体现着感恩思想,如丰田的“感恩戴德、饮水思源”,沃尔玛的“感恩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惠普的“以感恩文化留人”等等。有的地方甚至把感恩当作一种习俗加以遵守,如以色列人收割庄稼时,总会在靠近路旁的四个地角留下一部分给那些路过此地没有饭吃的穷苦人,以感恩自己今天的拥有。我军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包含着浓厚的感恩成份、崇高的感恩思想,是当代中国军人的最高道德规范。

(二)感恩是中华文明的根源。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表述为“仁”、“义”、“孝”等,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文化的本源。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都包含着“感恩”情结,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感恩始终被作为一种根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根本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守和信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而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中,对规范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则反映的是军人必须坚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因此,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是军人的基本素养,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更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三)感恩是基本的处世准则。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表现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感。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一个不知道感恩的军人,是素质不全面、缺少“人情味”的军人;一支缺少爱、缺乏感恩的军队,是没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军队;一个不重感恩的社会,必定是充满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心怀感恩的人,执着而无私、坦荡而包容、博爱而善良、

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充满感激、充满爱心,并把这种感激和爱心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转化成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人生追求。

(四)感恩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其对待生活的态度。以良好健康心态生活的人,一定是充满爱心和懂得感恩的人,所以说,感恩是生活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而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汶川地震,废墟上数以万计的人们,始终被13亿同胞从悲痛的心底释放出的大爱所包围和温暖着。人们感慨:“当余震过后,我们在庆幸自己健在的同时,越来越感到生命的脆弱,活着不易。基本上,我们都是幸福的人,不要让不平和抱怨占据了生活,把对生活的要求放低点,把对自己的要求抬高点,幸福很简单!”可见,感恩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质修养,能够培养高尚情操、净化美好心灵。懂得感恩,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3272/

推荐访问:化学与人类情感 动物与人类的情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