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

时间:2018-07-16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英雄史诗 第一篇_蒙古族英雄史诗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2009年07月07日 11:38凤凰网文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2位网友

发表评论

蒙古族人民的史诗传统源远流长,一部部优美的诗章从遥远的古代口耳相传,流传在民

间,迄今保持着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并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读者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兴趣和注

意。在我国境内搜集到的蒙古族英雄史诗已有上百部。其中,最能代表蒙古族史诗发展水平

的最优秀作品,当数英雄史诗《江格尔》。它同《格萨尔》、《玛纳斯》一起,被誉为“中

国三大史诗”。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一带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在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

喀人,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

都有流传。

从1802年至1803年间,德国旅行家贝尔格曼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中发现并记

录《江格尔》两部长诗算起,《江格尔》学研究已经有了整整200年的历史。其间,从俄罗

斯联邦境内搜集出版了《江格尔》31部独立长诗的数十种异文;从蒙古国境内搜集出版了

《江格尔》不同异文25种;而从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当中则搜集出版了70部独立长诗

的近200种异文。与此同时,《江格尔》研究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专门学科。

草原勇士的故事

《江格尔》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6012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

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英勇而不屈不挠的

斗争,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爱国爱家乡、崇尚自由、崇尚英雄的民族精神。

《江格尔》每一部诗章以优美的序诗开始,序诗交代江格尔苦难的童年,历数他在逆境

中创造的丰功伟绩,赞颂圣主江格尔和天堂般美丽富饶而又幸福太平的宝木巴地方,然后开

始叙述江格尔及其勇士们的英雄业绩。其数十个故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江格尔的身世及其前辈勇士的故事;

第二类是江格尔及其勇士们结义的故事;

第三类是江格尔及其勇士们婚事斗争的故事;

第四类是江格尔及其勇士们征战的故事。这类故事在整个《江格尔》史诗群中为数最多。

独特的结构

与世界其他著名的史诗相比,《江格尔》有它独特的结构。一般而言,英雄史诗的结构

包括情节安排和人物安排两个方面。许多民族的史诗是以连续的故事情节为主线贯串而成

的,而有的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并以分散的故事围绕而成。就现存的世界

各民族英雄史诗来说,后者为数不多,而《江格尔》就属于后者。它不像荷马史诗和印度史

诗那样有统一的中心情节贯串始终。以江格尔汗为首的宝木巴地方的勇士们,在这一章里同

侵犯他们故乡的哈尔·黑纳斯的大军打仗;在那一章里却同威胁他们的掠夺者芒乃汗搏斗;

而在另一章中他们打败凶恶的敌人沙尔·古尔古,取得胜利。除了少数几章外,《江格尔》

的各部长诗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像一部独立的长诗,并作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平行地共

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这部史诗在总体结构上是分散的、情节上独立的数十部长诗的并列

复合体,为此,国内学界已经习惯于把它称作“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然而,决不能因为

缺乏一个贯串始终的中心情节,就把这个庞大的史诗看作杂乱无章、相互没有关联的不完整

的作品。因为,它的各个章节都有一批共同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作为有机联系,构成它的

结构体系。《江格尔》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形成的作品,以江格尔汗为首的洪古尔、阿

拉坦策吉、古恩拜、萨布尔、萨纳拉、明彦等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始终贯串各部长诗,这就使

数十部长诗统一成为一个长篇巨型史诗。

除了总体结构外,《江格尔》的各个长诗也有自己的情节结构。它们都由序诗和基本情

节两部分组成。基本情节部分是由蒙古史诗最古老的征战型母题系列和婚姻型母题系列及其

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

形象体系

史诗《江格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江格尔是其中理想首领的形象。他是宝

木巴汗国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手下有智谋型将领阿拉坦策吉、古恩拜、赫吉拉干

等,阿拉坦策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勇猛型将领洪古尔、萨布尔、萨纳拉等,洪古尔是其

中的代表。赤诚的洪古尔是一位孤胆英雄。为了宝木巴国的安全,他披肝沥胆、英勇顽强地

斗争,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艺人们对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人民也非常喜欢洪古尔的形象。

洪古尔是整个史诗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英雄形象,甚至成为《江格尔》史诗实际上的主人公。

草原英雄离不开骏马,因而《江格尔》塑造了一个个神奇的骏马形象。像江格尔的阿兰

扎尔骏马、洪古尔的铁青神驹,都是英雄最忠实的朋友和得力助手。它们能够自由驰骋于宇

宙三界,能够帮助主人出主意,在主人遇到灾难时保护主人。史诗还塑造了很多暴君形象,

像凶恶的沙尔·古尔古、残暴的哈尔·黑纳斯、芒乃汗以及多头恶魔蟒古思就是其中的典型。

演唱规则

《江格尔》从词的运用、诗的构成到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各方面都是高度程式化的,

这种程式化为艺人的记忆和即兴创造提供了便利。因此,史诗艺人们在演唱的过程中随意改

变史诗情节不但是可能的,而且非常容易。但是,包括《江格尔》在内,史诗在人民的心目

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因而在民间形成了一套演唱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艺人不能随

意改变史诗的主干情节。还有,演唱一部长诗,就得完整地演唱,不能随意终止,听众要坚

持听到演唱结束,不能随意离开等等。违反了这些规则,会被认为是罪过,会遭受灾难。过

去,好多艺人在演唱《江格尔》前烧香拜佛,也有的地方举行鸣枪驱鬼仪式,有的地方则祭

“江格尔鄂博”(蒙语,祭祀山川神灵的地方)。所有这些规则和信条促成了一个事实:《江

格尔》的演唱既即兴又很传统,它保留了更多更完整的古代生活信息和演唱风格,以至于当

世界很多民族史诗中的英雄都用上火枪、大炮的时候,《江格尔》的勇士们依然手握弓箭、

长矛、铁戟、大斧、短剑在与敌人拼杀。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走上舞台[组图]

添加日期:2006-12-29 8:09:00 作者: 新闻来源:新疆新闻网

十二月二十七日晚,中国《江格尔》学术研究体系中,首部以舞台表演形式推介史诗《江格尔》的大

型歌舞剧在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剧场公演。据悉,该剧由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发源地之一,新疆和

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投资九十万元人民币打造而成,十百五十名演职人员由该县文工团和具有《江格尔》

演唱技艺的民间艺人组成。在该剧长达九十分钟的演出中,不仅保留了史诗《江格尔》说唱艺人江格尔

奇的说唱形式,还原汁原味、直观地展现出《江格尔》中的人物性格与服饰特色以及社会环境,并吸收

了现代歌舞剧的部分元素。巨型史诗《江格尔》主要流传于新疆一带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它热情讴歌

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勇士,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

凶残的敌人进行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

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 发布日期:2006-08-01 作者:朝戈金

【背景色 】【字体: 大 中 小】【打印文章】

去年夏天,我翘盼了许久的新疆之行终于落实了。心里不由得不激动。千里之外的茵茵草原,仿佛在极目远望的云空中,一次次跃入京城的水泥建筑群中,令人心驰神往„„这种有如扬鞭催马的振奋感,已然冲淡了临行前的

【英雄史诗】

万般慨叹。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入疆了。1988年我就来参加过国际《江格尔》史诗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的一个附属活动,全体代表还被拉到乌苏县的萨里亨台牧场的山上住了两天,观看大型的《江格尔》演唱盛会。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儿,至今历历在目。一个是江格尔奇(江格尔演唱者)的阵容很是了得――南疆北疆的好手云集于此地,歌声响彻云霄。再一个是与牧民同住蒙古包中,这种学术会议很是别致。第三是这里海拔不低,凉爽是不必说了,走山路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据说这就是初级的高山反应。第四,会议组织者中的某人,见到前来参加讨论的有位内蒙古大学的在读“硕士”,很觉得是一回事儿,便安排他与不列颠皇家院士海希西教授一道共同主持了一回小组的讨论会,成为趣闻。也是在这次会上,初识了劳里·哈日维拉提(Lauri Harvilahti),一位年轻的芬兰学者。后来我们又曾见面。在芬兰的国际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上,他是史诗小组的两位导师之一。他会流利地讲7、8种语言,结结巴巴地讲4、5种语言,其中就包括蒙古语。我们在芬兰时他还弹着吉它唱过蒙古歌曲。才学很是令人钦佩。

第二次入疆是1989年。德国波恩大学的卡尔·赖歇尔(Karl Reichl)教授应我供职的中国社科院之邀,再次去新疆做田野调查。我被指定为全程陪同兼翻译。要预先声明,那时我一个德语词儿也不会。德文是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二外学了一阵子。不过这位老兄的英语可是好极了。他是在美国念的高中,后来又娶了英国太太。这次行程中的故事实在是很多,可以在另外的场合讲讲。这次旅程,我们去了喀什、阿图什、伊宁等地。在乌鲁木齐会见了若干民间文艺工作者。他的主要目的是访问和采录柯尔克孜史诗演唱。这之前他已经出版过乌孜别克的童话和故事等。与史诗有关的两件事儿值得一记:一件是在乌鲁木齐访问了大名鼎鼎的居素甫·玛玛依。一件是在赛里木湖畔的哈萨克人帐房里住了两天,饱尝了阿肯弹唱。居素甫·玛玛依年岁颇高,不仅清晰地记得赖歇尔数年前访问过他,还记得他当时提问过的问题。所以这次赖歇尔问玛玛依父亲的职业是什么时,老人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不是上次已经问过这个问题了吗?赖歇尔说,是问过,上次是一个德文翻译。在德文中,医生和教师的发音很接近。他有疑问,这次要核实。老人这样的记性,叫我在旁边半天说不出话来。访谈要结束了,我们的德国博士客气地说,他在不久前刚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向各国学者介绍了玛玛依,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荷马。我在翻译中还特别说明,荷马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史诗歌手,也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玛玛依听了,慢慢地说,我不知道谁是荷马,是就知道我是最好的歌手!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他确实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的歌手,他所演唱的史诗《玛纳斯》,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和他的八代传人的故事。就篇幅而言,它是荷马史诗的许多倍。就故事的曲折、人物的鲜活、语言的优美而言,它也不逊于任何我们已知的伟大史诗作品。

就这么在来来去去之间,对新疆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这些年做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工作,颇走了一些地方。以我的感受而言,百去不厌的,除了西藏和内蒙古(前者还没有去过,后者是我的老家,故而不论),就是新疆和云南了。那地,那人,那文化,总是叫我沉醉。

此番入疆,是为了完成名为“蒙古口传史诗诗学”的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名列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且得到课题经费,这就保证了我的田野调查得以成行。行前做了仔细的案头准备工作,并邀约了同行者――内蒙古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塔亚。他多年致力于《江格尔》的搜集和研究,老家就在新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亲戚中就有出名的江格尔奇,对当地的方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真是再合适不过的合作者了。说好了他先回老家,然后我们在乌鲁木齐碰头,再一起行动。

《江格尔》是蒙古族中流传的大型史诗。从形式上看,我们称它作“史诗集群”(epic cycle,或者叫作“套迭史诗”)。也就是说,它是由许多“诗章”组成的,这些诗章拥有共同的主人公“英明盖世的诺谚江格尔”,以及他手下的十二个勇士。史诗中的事件,大抵是抵御外敌入侵、远征杀伐、婚媾嫁娶、兄弟盟誓之类。外面世界的人最先在伏尔加河下游里海西北沿岸定居的卡尔梅克蒙古人当中最先发现和记录了《江格尔》。他们是新疆卫拉特蒙古人的后裔,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逐渐西迁至那里的。他们曾在17世纪下半叶建立了卡尔梅克汗国,后逐渐被

英雄史诗 第二篇_我国三大英雄史诗比较研究

我国三大英雄史诗比较研究

【作 者】郎樱 【作者简介】

郎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

《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也是世界史诗宝库中的瑰宝。这三大史诗是典型的东方史诗,它们具有区别于西方史诗的共性;与其他东方史诗相比较,我国三大史诗与它们也不尽相同;由于这三大史诗分属于不同的民族,流传于不同地域,因此我国三大史诗之间既是有共性,也各具特色。

一、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与西方英雄史诗之比较

西方的史诗,无论是古希腊史诗,或是中世纪的欧洲史诗,均为书面史诗。它们都较早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在民众中已不再以口头形式传承,从这层意义上看,这些史诗已是“死形态”史诗。然而,我国的三大史诗,均为“活形态”史诗,至今仍在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民众中以口承形式流传,并不断地在发展与变异中。这是我国三大史诗极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我国三大史诗区别于西方史诗的显著之处。 口承史诗的传承离不开演唱史诗的民间艺人。民间艺人的演唱技巧、即兴创作能力,有高低之分。一些伟大的、有名望的民间艺人才华出众,记忆力超群,即兴创作能力极强。我国的三大史诗,规模宏伟,演唱三大史诗的民间艺人中涌现出许多大师级的歌手。如演唱《玛纳斯》的歌手居素甫·玛玛依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能完整演唱八部《玛纳斯》的歌手,23万多行的《玛纳斯》从头到尾演唱一遍需一年多的时间。他

被誉为“当代荷马”、“活着的荷马”,他不仅在柯尔克孜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演唱《格萨尔》的扎巴老人亦是一位“藏族的荷马”,据说他会演唱四十部《格萨尔》,遗憾的是只记录下他演唱的二十六部《格萨尔》,这位伟大的民间艺人就去世了。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朱乃能演唱二十五章《江格尔》,他的祖父尔克泰、父亲加甫均是很有名的江格尔奇,他们祖孙三代都是演唱《江格尔》的大师,他们在卫拉特蒙古民众中很有威望。这些大师级的民间艺人在保存和弘扬三大史诗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是我国的国宝。除这些大师级的民间艺人之外,在我国蒙、藏、柯人民聚居的广大地区,还活跃着一大批演唱三大史诗的民间艺人。在他们中间,既有老艺人,也涌现出一批具有才华的青年艺人;既有文化水平很高的民间艺人,也有斗大的字不认的文盲民间艺人。他们人数众多,分布面广,他们在三大史诗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艺人既是三大史诗的传承者,又是三大史诗的创作者,没有民间艺人的演唱活动,三大史诗亦不可能如此完整地保留到今天。

西方史诗以书面形式传承,因此,在西方各国已不存在演唱史诗的民间艺人了。而我国目前不仅存在着演唱三大史诗的民间艺人,而且民间艺人的队伍还相当庞大。在我国的三大史诗研究中,歌手的研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国三大史诗研究绝对优于西方史诗研究的一个强项,我们应加强史诗演唱艺人的研究,发挥我们的优势。

口承史诗的传承也离不开听众。史诗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是“潜在的功能”和“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听众的接受,史诗的潜在功能

才能得以发挥,史诗的潜在价值才会发生效应。史诗的价值结构是史诗与听众的合成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听众是价值的主体,听众接受,史诗才能得以流传。听众拒绝接受,无论史诗多么精彩,歌手演唱的技艺多么高超,没有听众聆听,歌手失去听众就不会再进行演唱活动,史诗就会失传。是听众使史诗获得了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听众接受史诗的过程,也是听众参与史诗创作的过程。听众对于口承史诗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研究三大史诗,研究我国所有的口承史诗,必须要对史诗的接受者——听众进行深入的研究。

西方史诗是书面史诗,西方史诗的接受者不是听众而是读者。读者面对的是史诗文本,而听众面对的却是史诗的演唱者。听众与演唱者在感情上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听众的反应制约并影响着史诗演唱者的情绪与即兴创作能力的发挥。【英雄史诗】

史诗文本、演唱史诗的民间艺人、史诗的接受者——听众,这三者构成了我国三大史诗传承的立体结构。这与西方书面史诗的传承有极大的不同,西方史诗的研究主要依据史诗文本,即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为客体的书面史诗的文本。而我国三大史诗的研究,除文本研究之外,对于史诗的主体——演唱者与听众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主体性研究是我国三大史诗重要而又特有的课题,而这种研究在西方书面史诗的研究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从叙事方式看,我国的三大史诗与西方史诗迥然有异。西方史诗常常采用倒叙方式叙事,或者仅仅截取英雄一生中的某一段经历加以叙述。如《伊利亚特》只描写了十年战争的最后五十一天的战争场面,至

于希腊人与特洛亚人十年战争的起因,以及在这十年战争中双方英雄与支持双方英雄诸神的表现,均采用倒叙手法加以叙述。另一部著名希腊史诗《奥德修纪》仅仅描写了英雄奥德修在海上飘泊十年决心返回故乡的最后一年中几十天的事情,至于奥德修为什么要在海上飘泊以及他在海上十年的种种遭遇与见闻,均采用倒叙的手法加以叙事。欧洲中世纪著名的史诗,如《尼伯龙根之歌》、《罗兰之歌》、《熙德之歌》等部英雄史诗,也仅仅是截取英雄一生中参加的一个战役或是一段经历加以叙述。

而我国三大史诗则采用由本及末的、顺时的连贯叙述方式,即不打破自然时序,按着英雄的诞生、少年时代的业绩、娶亲成家、外出征战、凯旋或升天,亦或阵亡这样的身世框架来叙述英雄一生的事迹。

藏族史诗《格萨尔》以格萨尔从天界投胎凡世为始端,接着从英雄格萨尔的诞生、少年格萨尔的赛马称王、娶美女珠牡为妻,一直写到格萨尔所进行的一系列征战的辉煌业绩。格萨尔完成了下凡平妖、除暴的使命,带着爱妻宠妾返回天界。这部史诗从格萨尔天界下凡,一直写到格萨尔返回天界,有头有尾,头尾相接,叙事的脉络相当清晰。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不仅讲述了英雄玛纳斯从诞生直至阵亡的一生业绩,而且也描写了他的儿子赛麦台依、孙子赛依铁克、曾孙凯涅尼木等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从诞生到去世的一生事迹。《玛纳斯》由八部构成,每部描写一位英雄的事迹,对每位英雄事迹的叙述,均由诞生写起,接着讲述他们少年时代的战功、求婚成家、与入侵之敌浴血搏斗、转战他乡的辉煌战绩。这些英雄或血洒战场、英勇牺牲,或是遭叛

徒、亲友的谋害。从英雄诞生写到英雄之死,由本及末的顺时连贯的叙事方式在史诗《玛纳斯》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与突出。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着重叙述了江格尔与洪古尔这一对同龄伙伴一生的英雄事迹。史诗从英雄江格尔幼年开始写起,江格尔自幼是个孤儿,父母被敌人杀害,他三岁如成人般魁伟,五岁力大无比,七岁便与洪古尔打天下,征服许多英雄,建立起人间乐园宝木巴国。少年江格尔成为宝木巴国的圣主,他与洪古尔东征西讨,屡建功勋,征服了许多地域与部落,组成一个英雄群体,国富民安。这部蒙古族史诗也是以英雄的生命过程作为贯穿史诗事件的主线,描写了江格尔与洪古尔从幼年、童年、少年直到壮年、老年的事迹。

我国三部史诗采用的这种有头有尾、顺时连贯的叙事方式,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史诗叙事方式。哈萨克史诗《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维吾尔史诗《乌古斯传》、《古里奥吾里》(坟墓之子)以及柯尔克孜族史诗《考交加什》、《艾尔托什吐克》、《库尔曼别克》等等,均与三大史诗的叙事方式相同,即都是从英雄的诞生讲述起,按自然时序、生命过程讲述英雄一生的事迹。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亚美尼亚史诗《沙逊的大卫》在叙事方式上也与我国三大史诗基本相同。如《罗摩衍那》从罗摩诞生人世间写起,接着叙述了他被驱赶出宫殿,流放森林的坎坷经历,直叙述他铲除邪恶,当上国王以及返回天界的一生经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史诗与西方史诗在传承方式与叙事方式上是迥然有别的。

二、我国三大史诗的共性

英雄史诗 第三篇_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 孙继先资料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京举行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刘云山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生动表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课堂。举办这个展览,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红军光辉业绩,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唱响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赵乐际、栗战书、郭金龙、沈跃跃、马飚出席开幕式。张阳主持开幕式。

老红军、老同志代表,中央党政军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有关负责同志,驻京部队官兵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等约600人参加开幕式。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共分“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浴血奋战勇向前”“革命理想高于天”“胜利会师开新局”“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等6个部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照片275张、文物252件。

孙继先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编辑词条 修改义项名

孙继先(1911-1990),山东省曹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基本信息 个人背景 职业:

【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

军人

中文名:

孙继先

国籍:

民族:

汉族

出生地:【英雄史诗】

山东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90年 个人概况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孙继先(1911—1990),山东省曹县人。中国

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土地革命时期

1932年8月,任红二十二军六十四师连长,之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11月,入红军学校学习,半年结业后,任江西模范师二团、三团三营营长。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调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先遣团)一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斗。在安顺场,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了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大渡河。1935年10月任陕甘支队一大队连长,11月,相继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作战,调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参谋长,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参谋长,1938年1月任一二九师挺进队队长,3月改为津浦支队,担任津浦支队支队长,后来担任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参加了常生口、黄底崖等战斗。1939年5月,日伪军5000余人分9路向一一五师驻地泰西陆房合围“扫荡”。1940年8月起,孙调任第二旅旅长,教导第一旅旅长,率部挺进鲁南,在沂蒙山区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合围”、“扫荡”。1943年7月,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山东抗大分校)副校长。次年5月任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9月,他指挥部队进行葛庄战斗,打死日军300余人、伪军500余人,生俘日军20人,伪军360余人,缴获两门炮及枪支弹药一宗。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这一胜利消息。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孙调任山东省野战军(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1947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副司令员,5月奉命率部从孟良崮东侧秘密插入敌纵深,割裂了敌74师与其友邻83师的联系,完成了对敌74师的包围。经激战2日,全歼敌74师32000余人。其后又相继参加了泰安、沙土集、洛阳、开封等战役。是年底,孙任第三纵队代司令员。1948年9月,第三纵队奉命北上,参加济南战役,毙伤敌2400多人,俘1200多人。10月下旬,孙继先统一指挥两广纵队和冀鲁豫独立一、三旅,担任佯攻任务。11月,淮海战役全面展开,孙率部向邱清泉兵团发起攻击,阻止其向东增援,保证了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当徐州之敌杜聿明集团30余万人向萧县、永城逃窜之际,他奉命参加追击围歼战斗,终将敌歼灭于陈官庄地区;此战,共歼灭和俘虏敌军3万余人。1949年1月,孙任第三野战军22军军长。4月,率军胜利完成渡江作战,并一举解放了舟山群岛。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11月,孙任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1951年1月,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兼任该系副主任。1953年留任高级系主任。军事学院战役系副主任,1955年9月,孙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1958年10月回国后,率部开赴大西北,1962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1970年5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

员。1975年8月改任济南军区顾问,1982年6月离休,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90年4月病逝。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孙继先,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梁堤头镇嘴尖刘庄。孙家境贫寒,自幼割草、放牛,到十八九岁时,便挑起家庭生产的重担。

1931年1月,孙继先到济宁参加冯部二十六路军新兵营,不久随部队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

在宁都,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1月,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宣布起义,孙继先被编入瑞金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任区队长。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红二十二军六十四师连长,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3年11月,入红军学校学习,半年结业后,任江西模范师三团三营营长。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调任先遣团一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战斗。

在安顺场,孙继先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了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大渡河。

1935年10月任陕甘支队连长,11月,相继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作战,调任团参谋长、师参谋长。

1938年1月任一二九师挺进队队长,3月改为津浦支队,他率部深入冀鲁边区,开辟了东光、盐山、南皮等根据地,参加了常生口、黄底崖等战斗。

1939年5月,日伪军5000余人分9路向一一五师驻地泰西陆房合围“扫荡”。

英雄史诗 第四篇_英雄史诗的现代复兴与挪用

库胡林是如今最广为人知的爱尔兰古代英雄之一,被视为爱尔兰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化身。他是爱尔兰中古时期的《阿尔斯特故事集》(the ulster cycle)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阿尔斯特最高王康纳乔手下的第一武士。库胡林的故事与形象在现代的复兴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对爱尔兰文学宝库的一大贡献。当然,作家们重新复兴古代英雄的目的与其说是忆古,倒不如说是喻今。现代重生的古代英雄“并不是对过去理想的一个精准重建,而是现代的雄心壮志的一个象征”。

古代爱尔兰神话史诗中的库胡林

今天存世的爱尔兰中古时期(11世纪―17世纪中叶)的文学作品主要包含三个系列的英雄传奇故事:《神话故事集》(mythological cycle)、《阿尔斯特故事集》(也称《红枝家族故事集》,the ulster or red branch cycle)和《芬尼亚故事集》(也称《奥西安故事集》,the fenian or ossianic cycle)。《阿尔斯特故事集》的核心人物便是我们这里要讲的库胡林。大部分故事讲述了库胡林的出生,年少时在康纳乔的王廷里受训的经历,以及成长为武士后的各种丰功伟业。库胡林是太阳神鲁与康纳乔的妹妹所生的儿子,原名瑟坦塔。他七岁时便能徒手杀死铁匠胡林的猛犬。为了弥补与胡林家族的关系,他自愿担当胡林家的守卫,直到后者找到新的猛犬,并因此改名为库胡林,意为“胡林家的狗”。之后,库胡林在康纳乔王的训练营里迅速成长。有一天,他听祭司说起在当天接受武器成为武士的人虽会短命但将名垂千古,于是他向康纳乔王要求在那一天接受武器,并在当天做出惊人壮举,连杀数位素有威猛之名的敌人。后来,库胡林与艾默儿相爱。为了与她结婚,库胡林前往影之国,学到了女王斯卡哈所传授的精湛武艺和兵法。回到故国后,库胡林与艾默儿结婚,成为阿尔斯特公认的第一勇士。后来,麦布女王为了夺取一头神牛而集结爱尔兰其他四国的兵力进攻阿尔斯特,偏偏此时阿尔斯特的所有其他成年男性因受到诅咒而丧失战斗力,库胡林独自一人阻拦四省联军,直到他的同伴在咒语失效后赶来加入战斗。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激烈战斗时还会发生外形上的改变,令敌人望而生畏。然而跟他在战场上的风光相比,他的一生非常不幸。他在夺牛战争期间被迫杀死情同手足的好友弗迪亚,后来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父子相残,杀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康拉,最后自己也被麦布女王设计杀死。

下面我们以库胡林的故事为例,来探讨一下五位作家――奥格雷迪、格雷戈里夫人、辛格、皮尔斯和叶芝――是如何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编辑和加工库胡林的故事,并用之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诉求。除了皮尔斯之外,其余四位均是英―爱(1922年之前,爱尔兰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称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作家。他们对库胡林形象的不同挪用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奥格雷迪的库胡林:贵族领袖与骑士英雄

库胡林的现代重生,影响最大的源头当属斯坦迪希?奥格雷迪。奥格雷迪是第一位将古代盖尔族英雄故事普及到大众读者的现代英语作家。他的两卷本《爱尔兰的历史》将已经几近湮没的库胡林和其他古代英雄的故事重新介绍给现代的读者,并提供了足够有趣的原材料来吸引一位又一位的作家投身到以古代英雄史诗为灵感的现代创作中去。

奥格雷迪出身于典型的英―爱优势阶层家庭,接受的也是正统的英式教育,毕业于以亲英和保守著称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在政治上,如同大多数的英―爱优势阶层人士一样,奥格雷迪是拥护英爱合并的联盟主义者。

奥格雷迪对爱尔兰本土文化的兴趣与他的联盟主义者的政治立场并不违背。相反,他从库胡林等古代英雄身上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赎日渐没落的英―爱优势阶层的急需品质。换言之,他对库胡林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旨在“给因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地改革而濒临灭绝的、没能尽到职责的地主阶级提供一个高贵的榜样”。深受托马斯?卡莱尔(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的英雄观影响,奥格雷迪相信“贵族,凭借其历史传统和荣誉观,尤其适合

统治”,他希冀通过英―爱地主的自身改革在爱尔兰的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有创造性的关系,这样既能维护英―爱优势阶层的贵族领导,又能解决爱尔兰实际存在的问题。 而库胡林的故事正好给奥格雷迪的改良派联盟主义理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库胡林最著名的一项英雄事迹就是独自对抗麦布女王的夺牛大军:当时阿尔斯特的其他男性全因为马夏女神的诅咒而陷入虚弱和昏睡中,库胡林一个人便牵制了前来进犯的麦布女王率领的四省联军,直至他的战友们从诅咒中恢复过来加入战斗。库胡林这种完全靠一己之力就能挽狂澜于即倒的英雄形象正是奥格雷迪理想的英雄形象和贵族领袖。在其主办的报纸《全爱尔兰评论》中,奥格雷迪多次提到上述库胡林神话,并认为时下的英―爱贵族也是遭受到类似的“整体魔法”的诅咒才会在阶级存亡的紧要关头不能自保。他认为英―爱地主阶级的衰败根源在于其自身的腐败与不负责任,而库胡林正提供了合适的榜样,教导他们如何靠勇气和能力担负起贵族的责任。奥格雷迪在1881―1882年间曾在都柏林组织英―爱地主的会议,鼓励他们积极应对土地改革带来的挑战。他还在基尔肯尼郡寻求当地贵族的支持,大力推动一些乌托邦式的改革,如建立毛纺厂、医院、剧院、烟草种植场等。

不论是贵族的榜样还是平民的英雄,库胡林都被奥格雷迪视为合适的“解药,来抵御卡莱尔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曾预见到的,无知人群的民主政治和不加约束的商业化所带来的危险”。 格雷戈里夫人的库胡林:自我辩护与自我修正

1902年格雷戈里夫人出版了《默河弗纳的库胡林》(cuchulain of muirthemne),用现代英语重写了库胡林的古代史诗故事。在格雷戈里夫人写作时,爱尔兰文化界刚刚经历马哈菲/阿特金森事件的大讨论,爱尔兰语及爱尔兰语文学作品的价值问题第一次被清晰地摆到前台进行讨论。《默河弗纳的库胡林》完全可以解读为格雷戈里夫人对马哈菲/阿特金森事件的一种委婉回应。阿特金森等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爱尔兰语文学作品的道德性上。他们抨击爱尔兰语文学作品道德败坏,不适合年轻人学习。

格雷戈里夫人用库胡林的故事不仅试图来证明爱尔兰古代文学中存在着高贵的道德感和理想主义,她还同时挑战了保守派男性在凯尔特研究中的垄断地位。正如她在前言里所说的:“事实上,假如生活在都柏林的大学(那里收藏有那么多的古代作品)里的那些学识渊博的男士们对爱尔兰的事情怀有更多的尊敬的话,这个工作就不会轮到我这个家庭妇女来做,我还得管理房子、倾听抱怨、分配食物。”当时以圣三一学院为代表的学术权威们已经把凯尔特研究窄化为对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所进行的历史语言学研究,是少数具有古爱尔兰语知识的男性学术权威才能参与的事情。格雷戈里夫人通过重写库胡林的故事,允许公众直观具体地接触到古代凯尔特史诗神话中的一部分材料。这种行为相当于将之前在学术精英们之间进行的有关爱尔兰语文学价值的争论扩大了范围,邀请了普通民众参与其中。 格雷戈里夫人 然而,在挑战的同时,格雷戈里夫人仍然受到了阿特金森等人的批评的影响。因为担忧所谓的“道德性”问题,格雷戈里夫人刻意在她的翻译中对一些可能会引起批评的地方做了“净化”。例如,在描写鸟王追求伊坦的故事时,略去了关于女主人公的裸体的描写,引发一些自由派凯尔特学者的遗憾。格雷戈里夫人说她整理库胡林故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借此创造出类似于英国的“亚瑟王”一样的故事经典,因而她只挑选库胡林故事中“最美的或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这种有意识的编辑暴露了她思想意识深处的“后殖民不安全感”,即担心殖民者对土著文化的指控是正确的。这种自我怀疑的焦虑导致她对阿特金森等人的批评格外在意,并暴露了她对本土文化自信心的不足。

除此之外,格雷戈里夫人在重写库胡林故事时还刻意减少了原文中大量存在的神?o对库胡林命运的干预,从而更加凸显库胡林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取得的成就。这种改动不仅反映了格雷戈里夫人具有的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得库胡林的英雄形象更易于接近和模仿。

格雷戈里夫人的《默河弗纳的库胡林》成功地吸引了世人对这一古代爱尔兰史诗故事的注意力,在事实上有力地反驳了马哈菲、阿特金森等人对爱尔兰语文学的指控。马克?吐温称

赞其中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约克?鲍威尔赞誉它是“一部优美的英语作品,也是一个优美的故事和主题”。叶芝甚至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盛赞“这本书是我这个时代爱尔兰出版的最好的书”。

辛格的库胡林:仿英雄与真英雄

虽然从格雷戈里夫人的《默河弗纳的库胡林》中受益良多,著名戏剧家约翰?辛格却对库胡林的故事进行了不同的挪用与改编。

但是仿英雄克里斯蒂最终成功完成“成人礼”,取得了真英雄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的崇拜,他们渴望英雄”,换言之,克里斯蒂自信心的激发、对自己潜能的挖掘以及各种丰功伟绩的实现都源自他意外地发现当地人崇拜他弑父的勇敢。这一发现将他从一个胆怯的男孩儿改造为一个勇敢的竞技者、完美的情人、出口成章的诗人和众望所归的领袖。即使在被揭穿了弑父的谎言,在重新被迫面对父亲时,克里斯蒂并没有被“打回原形”,回到原来的胆小懦弱状态,相反他真正理解了“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从而成功经历了英雄的成人礼,勇敢地面对并战胜了父亲和众人的挑战。

假如我们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克里斯蒂的弑父行为的话,或许可以认为辛格是在鼓励观众弑去以库胡林神话为代表的父辈历史的影响。只有抛开对古代爱尔兰的辉煌历史的迷恋,现代爱尔兰才能像克里斯蒂一样站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来重塑自己的文化精神、挖掘自己的文化潜力,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剧是辛格对当时盛行的虚无缥缈的凯尔特神话狂热的一种评论。辛格并不完全赞成叶芝等其他文艺复兴作家的完全摆脱现实生活的神话热情和非现实主义文风。他的其他剧目也都体现了其注重观察和描写爱尔兰农民的真实生活的倾向,以及他对时下流行的“虚无缥缈的、朦胧的、超自然的元素”的拒绝。 辛格【英雄史诗】

然而,辛格的一片苦心并未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同。阿贝剧院的观众多为略受过教育并小有经济基础的都柏林市民,他们不喜欢《西》剧,因为他们不愿意被提醒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的贫穷出身,不愿意回想起他们挣扎着离开的落后农村。而克里斯蒂的形象,在他们看来又是一个帝国主义丑化爱尔兰的形象:疯狂、不道德、夸夸其谈、具有暴力倾向。他们不满意这样的形象,认为它是对爱尔兰农村和农民形象的丑化。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他们只能接受正面的英雄形象。而辛格的英―爱优势阶层出身更增添了天主教中产阶级观众的怀疑与反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爱尔兰民族主义阵营内部的复杂分层以及他们各自对自身的理想文化形象(英雄人物)的不同诉求是《西》剧不被认同的根本原因。

皮尔斯的库胡林:少年英雄与血祭爱尔兰

相比于辛格的另类的声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62991/

推荐访问:长征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礼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