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生肖文化 >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时间:2015-12-24   来源:生肖文化   点击:

【www.gbppp.com--生肖文化】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一):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赵鑫 吴石磊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13日 15 版)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多个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频频爆发,加上成本优势、人口红利以及制度红利等经济增长优势逐渐减弱,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大国,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是刺激消费的有效动力。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处于较低消费层次和水平。以食品、衣着和居住衡量的基础型消费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但仍占最大比重,特别是农村地区。根据马斯诺需求的层次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基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精神、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成为主要需求。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从中国人均GDP来看,自2008年起达到3000美元,2011年达到5000美元。可见,文化消费是未来消费增加的热点,也是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

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人们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以其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等诸多优势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十二五”战略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由此,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理论,基于文化产业具有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属性双重属性特征,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影响居民消费总量、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

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总量的机制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产品供给效应为居民提供文化产品消费对象,它的发展能够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与其他产品相比,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为精神劳动,能够借助于书报杂志、文娱用品、音像制品等物的外壳,实现其物质化和价值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总产品和人们消费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效应,能够与文化产业内部企业、行业以及与其他产业在经济、技术、文化上进行渗透、融合,使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边界模糊化,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附加值,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满足人们对消费品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拉动居民消费。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提升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否则,较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如果增加的收入不能实现向消费的转化,就会形成更多的储蓄。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不受客观条件承载量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二是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指的是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的凝聚。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就是价

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判断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文化产业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就在于,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出过去没有的消费品和消费形式,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传播示范新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引导消费时尚,创造消费者、制造消费者。此外,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商品品牌塑造、消费观念引导,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消费观念,改变人们保守的消费观念,将人们的储蓄动机转化为消费动机,从而拓宽人们的消费选择范围和需求范围,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加上文化产业具有强关联性和强融合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广泛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广泛带动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具有知识性特征,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吸收了信息、获取了知识,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文化产品还能够作用于人的智力、观念、思想、能力,从整体、根本上引导和培育人的素质。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综上,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文化产业生产效率,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来促进居民消费总量的增加;以创造消费需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理念,通过文化产业舆论宣传功能提高消费意愿来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开发;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就业增长,引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发挥人力资本提升作用。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二):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主要以湖南省为例

中文摘要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文化强省战略的稳步实施,文化产业已成为目前湖南省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也为湖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本文从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着手,进而分析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SWOT分析,归纳和总结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指出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更好发展,进而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政策建议

引言

近年来,作为国家竞争力“软实力”之一的文化产业,以其高速增长性成为各地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日益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所以研究如何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各地区政府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以便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胜利。而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并且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适时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决策。而近1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决策,也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制定相关目标和扶持措施,凭借湖湘文化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艺术传统以及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文化湘军”成功突围,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湖南省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本文主要研究湖南省文化产业对湖南经济的影响,以及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和政策性问题,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并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湖南的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一、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三、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足;四、对发展湖南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以此为借鉴,以便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经济总量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要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尽快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然,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自2003年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5~7个百分点。2011年,文化产业总值已超过了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3.9亿万元,占GDP的比重超过了3%。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并且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产值增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占GDP的比重还很低,因此文化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

(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潜能释放动力,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发展文化产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较少,具有资源依赖程度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它充分利用了人的智慧和创意来发展经济,相比于其他产业在发展经济时带来的负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属于典型的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文化产业涵盖文化产品的制造、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其中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文化产品的流通和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28%,2005年为27.4%,2006年下降到24.2%;文化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比重为72%,2005年为72.6%,2006年上升到75.8%。文化产业的主体为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全国第三产业的规模,尤其是文化产业中有许多新兴服务业,其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内需不足,如何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大于或等于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而当人均GDP大于5000美元是,居民消费进入精神文化消费旺盛时期。[1]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已经大于了4000美元,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有专家测算,我国目前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为4万亿元,而供给仅有1万亿元,存在着3万亿元的供需缺口。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是极重要的。 (五)、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

相关数据显示,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就业岗位就相应地增加100万个。[2]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生力军,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并且就业形式灵活多变,十分适合个体、自由职业者和掌握传统技艺者各类不同群体就业。如在湖南省,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6.01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为 2.24 %,比2005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2006湖南省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1.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3.9%,超过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速2.8个百分点。[3]文化产业中的许多行业是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产业,如旅游业、娱乐服务业、健康休闲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吸纳了从业人员,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

(六)、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同世界的互动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国际文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网络、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和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管理和创作人才的培养,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积极打造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推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通过壮大和发展文化产业、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方式,占领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制高点”,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文化安全,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按照《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制定的目标,[4]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保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产品结构,稳定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培育形成一批进入全国同行前列的大型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自身规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根据这一目标,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努力,我省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据省统计部门估算,90年代初期,湖南文化产业规模较小。1990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34亿元,占全省GDP的1.4%;到199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35亿元,占全省GDP的1.5%;200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5.6亿元,占全省GDP的2.4%,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高于GDP增长速度5.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1.87亿元,占GDP的2.7%;2002年为128.69亿元,占GDP的3.1%;2003年为163.1亿元,占GDP的3.5%;2004年为212.67亿元,占GDP的3.8%;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1.08亿元,占全省GDP的4.2%。进入“十一五”时期,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37.89亿元,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46.22亿元,分别为2000年的5.2倍和1990年的43倍。随着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其占GDP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4%,提高到2000年的2.4%、2005年的4.2%、2006年的4.6%和2007年的4.9%。以下是湖南省1990-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趋势图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推进湖南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年4月等)

由产业经济原理可以知道,当某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超过5%时,该产业可被称为支柱产业。[5]因此,随着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不断提升,也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其次,湖南的文化产业结构在全省的整个产业结构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而其结构本身也呈现出在不断优化的趋势。以下是湖南主要文化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增加值相关数据:

表1 湖南主要文化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三):2016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春风起舞踏歌行

——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执笔:张攀峰

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当下最具人气的“快乐产业”、最富潜力的“内容产业”、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围绕我县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课题,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江山留胜迹:条件与优势

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应,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我县文化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具有深厚的潜力,对其独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产品,只要扎实求证、认真规划、努力实施,就可以开创一门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

1、实力优势。曲江新区与周至县联袂建设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截至目前已建成赵公明财神文化区、曲江农业博览园、道教文化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这些景区的相继开园,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周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源优势。周至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里是世界人文经典《道德经》的诞生地,老子讲经的地方;这里是华夏正财神赵公明的故乡;这里还是仓颉苍峪造字台,中华汉字的故乡;这里更是千古名刹仙游寺所在地,《长恨歌》的诞生地,董永、七仙女浪漫传说的诞生地……同时,周至又是全国生态县,山清水秀、民俗独特,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品牌优势。周至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秦腔、古乐、道情、山歌、剪纸、石雕、花灯、牛斗虎、古法造纸、豆村大蜡、渭旗锣鼓等众多民间技艺,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这些传统文化品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4、市场优势。周至人市场意识强,市场机制灵活,其优势已经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得到培育和体现。如能将它应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定能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有力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入画图:做法与成绩

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娱乐演艺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多种业态。近年来,我县着力做深昨天文化(文化遗存),做实今天文化(各类演艺),做活明天文化(网络服务),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升,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2016年为例,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和“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做文章。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1、抓大项目建设,强支撑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更高起点上进行文化表现形式、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市考指标和重点项目“路线图”、“时间表”及“任务书”,强力推进、重点突破,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势头。据县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34.1%,超市考指标7.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列全市13个区县首位。

我县始终把建设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重点抓好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据资料显示,总投资1744万元建成的县文体中心,现已投入使用;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周至剧院装饰改造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也即将启动;总投资2937万元、总建筑面积17000㎡的县电影院重建工程项目已顺利完成,其中五层楼的颖苑商城楼、11层的2号住宅楼、7层的3号住宅楼现已交付使用;县图书馆建起了200㎡的知识资源共享工程演播大厅;艺职校和中菲集团下属的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联合办学,由中菲集团投资近400万元,在原校址新建了练功房、教室等基础设施;财政总投入408万元的17个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128万元,实现了全县37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覆盖;全县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总投资1466万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农民健身广场120余处;投资220万元,为全县110个行政村配送了锣鼓、服装、乐器等文化活动器材。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场地基本满足了我县群众自娱自乐,强体健身的需求。

2、抓龙头带动,强牵引力。以2016年为例,全年文化体育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4万元,占县考指标4210万元的104 %;争取政策性资金2396.43万元,占县考指标500 万元的479%;招商引资3120万元,占县考指标3000万元的104%。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得到了加强,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在全县50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集贤鼓乐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豆村大腊、马召八家庄牛斗虎、楼观大玉木偶、周至皮影、渭旗锣鼓、周至道情、华夏财神、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等11个非遗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哑柏刺绣、二曲礼仪、西里和尚杜柳翠、熨斗村曲子、厚畛子山歌、周至竹马、周至剪纸、青山索圣母庙、周林海雕塑、周至翠峰马家饦饦等10个非遗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集贤镇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古乐之乡”。各类群众文艺、体育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近400个团体队伍且活动频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市场经过不断整治,逐步规范有序。

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发挥着特色作用。宗圣宫遗址、傥骆道遗址、赵瞻墓、财神庙、路德故居、王氏宗祠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完成了八云塔、玉皇楼、王氏宗祠的维修和二曲墓的修复,建成了佛坪厅故城遗址碑石保护长廊和周至历史陈列展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秦寺塔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之一;楼观台、仙游寺、大秦寺被列入道文化展示区规划进行综合开发提升。

3、抓品牌打造,强影响力。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力打造特色节庆文化产业品牌,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连续多年举办了春节文化活动、干部职工乒乓球赛、篮球赛、象棋擂台赛、书画展览、群众秦腔大赛、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同时还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翰墨缘?渭水情”四市八县区弘扬老子文化书画联展、喜迎十八大周至县书法美术作品展、庆华“兰亭杯”周至县第三届书法篆刻临作展等大型书画展览。

文化下乡不断深入,每年都开展了夏日社区文化天天剧场及体育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完成771场,占县考目标700场的1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193716/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