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

时间:2018-04-09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文化的概念 第一篇_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客体文化突飞猛进,主体文化却不能增进……外界事物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而人却越来越没有能力从客体的完善中获得主体生命的完善。"(转引自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版P.87) 卡西尔(EnstKassirer)作为西美尔的学生,将文化定义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文化的定义上,持有与卡西尔相同的观点,只是比他更激进。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功能性与主体性完全对立了起来,贬斥文化作为科技的作用,主张"文化"应该与"物化"相对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本能的冲动与爱欲,作为科技的文化的每一进步,都是对人本质的压抑,因此他提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的解放的尺度。

以上是对各种文化定义的粗略分类,此外从中西文字的对比上,也能看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英语"文化"一词为culture(拉丁语cultura),在初期主要是耕耘、栽培和种植的含义,后来逐步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中文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比二者,西方似乎更看重文化内在的生命生长价值,而中国的理解似乎强调其外在的教化功能。因此从语源学上说,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偏重于主体性,而中国则偏重于功能性定义。

种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不免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也许不同的定义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种属性、某个侧面,犹如盲人摸象,那么究竟

什么才是文化最准确、全面的定义呢?这就必须借用本质属性与从属属性的概念了。

本质属性,相当于形式逻辑中概念的内涵,从属属性相当于概念的外延。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呢?一事物为其自身并使之能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规定性,即为该事物之本质(属性)。譬如,A之为A而不为非A的规定性,就是A的本质。而从属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与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以水为例,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透明的液体?显然不对,因为有许多透明的液体不是水。水的本质属性是H20,"透明的液体"仅是水的从属属性,是H2O在与可见光、温度、重力等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果没有可见光,水的透明性就不会存在。

按此定义规则,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定义应体现出文化的广义性与主体性--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

对此定义,有人也许会问--有些人浑浑噩噩,没有文化、愚昧落后,难道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是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在上古时期,当猿人开始使用工具、并对死去的亲人在坟墓中摆上石子等纪念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就开始了。欧洲早期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虽然脑容量小于现代人,但他们已经创造了文化--一是有了石器工具,二是死者的墓葬有了一定的仪规。

【文化的概念】

为何对文化的定义如此繁复多样?就是因为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繁复多样,或说是文化概念的外延宽广。 什么是文化?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不过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例如刀剑是人的上肢的强化,汽车是人的下肢的强化,机器仪表则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与强化,等等。

有人认为这样的定义还是有问题--如果将人的存在方式定义为文化,那么动物的存在方式为何不能也定义为文化?我们为何不说有老虎文化、水牛文化、细菌文化?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对本能的不同态度。动物的存在方式之所以不能定义为文化,是因为动物受本能的控制,而人则以自己的创造物来满足本能、指导本能、抑制本能、超越本能。动物的行为都由基因预先编好程序,而人的基因中并无这种程序。人要靠后天的学习与创造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一个婴孩被野兽带去抚养,脱离了人的文化,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严格说来已不成其为人,只能说他是"狼孩"、"熊孩"。一句话,动物是被自然决定了的,在自然给定的本能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自由的;人不是被自然决定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有选择自由的。人类初期,人的自由度低一些,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由度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定义为自由,这个自由就是创造与超越--人以创造与超越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文化的概念 第二篇_文化的定义

一 文化的概念

多年以后,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和争论关于文化问题。“文化”一词的随意使用,常常引起思想和论述的混乱。文化是什么?中外学者感到茫然,而且难以一言蔽之。显然要了解文化,所需触及的方面极其广泛。从艺术,宗教,制度到科学和工业,无一不包含在文化之内。因此,要了解文化,不可不从了解文化的众多方面下手。下面我会给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文化的定义。

1泰勒Tylor:(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

文化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

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社会的一个分子。 2克罗孔Kluckhohn和凯利Kelly:(两位都是哈佛人类学家)

文化是一整个的丛结。这一整个的丛结包含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的一切产品。……….当我们把一般的文化看做一个叙述的概念时,意即人类创造所积累起来的宝藏,也即书籍、绘书、建筑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我们适应人事和自然环境的知识,即语言、风俗、成套的礼仪、伦理、宗教和道德,都在文化范围以外。【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乃是在历史里为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切设计。在这一切设计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含的;有些是合理智的,有些是反理智的,也有些是非理的的。这些设计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行为之潜在的指导。

3克鲁伯Kroeber:(20世纪前半期美国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一堆学得的和传承的自动反应,习惯、技术、观念和价值以及由之而导出的行为,乃是构成文化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别的动物没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宇宙间特有的性质。。。。。文化同时是社会人的全部产品,而且也是影响社会和个人的巨大力量。

4萨皮尔Sapir:( 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之任何 由社会传衍而来的要素。

5苏伯兰特Sutberland和乌德吾Woodwand:(学者)

文化包含着能够从这一代传给另一代的每一事物。一个民族的文化乃是其社会遗产。这种社会遗产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使用工具的技术以及交通工具。 6克罗孔Kluckhohn:(哈佛人类学家)

文化是由行动和反行动的那些抽象的要素所构成的。那些要素可追溯到一种或多种社会脉搏里去。

7吉琳与吉琳Gillin &Gillin:(人类学家)

各式各样支配社会行为的风俗、传统、态度、观念,便是文化。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有一套明显的或不明显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多多少少都是该一群体的分子所共有的。这些模式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而且 也常常会改变。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我们叫做文化。

8汤玛斯Thomas(博物学家)

文化是任何一群人之物质的和社会的价值。无论是野蛮人或文明人都有文化。 9史莫勒Small(经济历史学派)

文化是机械的、心灵的和道德的技术之全部准备。在某一时期,人用这些技术来达到他们的目标。文化系由人借以增进个人或社会目标的方法构成的。

10克茨Katz和施恩克Schanck(人类学家)

文化之于社会,正犹如人的性格之于人的机体。文化包括一个社会里特殊建构的内容。文化是个人在特殊社会里所遭遇的气氛。

11福尔特C.S.Ford(人类学家)

文化是由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构成的。文化也是由许多反应形式构成。在一个文化中,大家都曾接受这些反应形式。因为这些反应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曾经 行之有效。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的。

12克罗孔Kluckhohn和莱顿Leighton(19 世纪末英国最有声望的学院派画家): 在人类所遭遇的问题中,有许多问题是一再出现的,有些问题则是不可避免的。而人类应付这些问题的方法受人类禀赋得生物学的装备限制,而且也受外界某些事实限制。但是,对于最大多数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则千差万别。任何文化是由一组习惯的和传统的思想方式、情绪和反应方式构成。这些方式足以表现一个特殊社会在一个特殊的情境里应付问题时特别不同的地方。

13奥格本Ogbum和尼门可夫Nimkoff(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一种文化包含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整合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文化之器用的特征和非器用的特征是围绕着满足人的不同需要而组织

起来的。这些特征乃文化的核心。一种文化内部的各种各样的构建互相结联起来形成一个模型,而 这个模型是每个社会所独有的。

14温斯顿Winston(人类学家)

从一重要的意义来说,文化是社会互动的产品。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以内是文化行为。个人的习惯模型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模型形成的。在这个范围以内,人的 行为就是文化行为。这种既成的习惯模型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个人是生长在文化里的。 15太洛尔Taylor(人类学家)

如果我们把全体的文化看做一个记述的概念,那么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一个人一生下来由学习得到的或由创造得到的一切心灵构建据或观念。“观念”一词包含态度、意义、情操、情感、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关系、组合等范畴,而不是克罗孔与凯利所说的“设计”因子。

如果把全体的文化看做一个说明的概念,那么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人们的一切心灵构造,用这些心灵构造来了解并且反映经验世界里内起的和外来的刺激。文化本身是由观念构成的,而不是由程序构成的。

16奇森F.M.Keesing(人类学家)

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是由社会传递而来的行为或风俗。分开来说,一种文化意即有地域限制的,多少各不相同的和有独特性的行为系统,例如:爱斯基摩文化、卡奇印第安文化。

17富永健一(日本著名社会学家)

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举例:

就西方文化来说,基督教的教义,哥白尼的天文学以及牛顿力学固然是文化;妇女束细腰、火焚圣女贞德和虐待伽利略,也是文化。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做不出这些成绩。就中国文化而论,孔孟之道、西库全书、文言文、白话文以及仁、义、道、德、孝、悌、忠、信固然是文化;撒谎、走八字路、包小脚以及太监,还是文化。事实上,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地球表面,除了传说中的或极少数的狼人以外,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文化。完全没有文化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巴黎、纽约、东京、台北固然有文化;新几内亚、班克斯群岛banks islands、麦仑尼西亚岛melaresia同样有文化。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一、 中西文化的特质

1、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然分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史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可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这种经济形式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缺乏天役物的精神。它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这种文化追求所产生的结果则是关于如何“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及其治国安邦等现实社会中物化出来的经世致用之学。故而伦理道德及经世致用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中国古代所谓的“学问”,不是关于自然的纯知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道德信条和如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

2、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产生于欧洲。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西临大西洋,南频地中海,东南是黑河、里海、北临波罗的海、北冰洋,东部以乌拉尔山脉与亚洲相接。欧洲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海港,适于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欧洲土地面积狭小,平原小,山地、丘陵较多,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古希腊罗马就发展出了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互通有无,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欧洲文化也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西方文化自始走的就是向外部世界寻求的道路。古代欧洲人向外部世界寻求并对这种寻求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计算,产生了自然科学。而“商品经济又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经济又给欧洲文化带来了平等、民主观念。因而西方文化以科学和民主为重心,西方文化的两大CH成就是科学与民主。

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行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以前,

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线“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从而开始了近代中西文化论争与比较的历史。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儒教从根本上受到了批判,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反而出现了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呼声。这一呼声与出现在当时欧洲的西方行将没落的轮调正相对照。它反映了这样一种东方主义的思想:物质性的西方文化有局限性,而精神性的中国文化却比其优越。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重点放在了专门普及马克思主义这项工作,对中西文化问题似乎变得不那么关心了。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使文化欣欣向荣。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热“的大潮中,人们又把目光集中在中西文化问题上。下文对中西文化做一比较,以揭示它们的根本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1静止与运动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说,静止与运动属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两者各执一端,形成尖锐对立,这已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它主张通过“静坐”等方式修养心性,以实现心灵的宁静及与外界的平衡。中国古人都遵循“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的生活模式,故而它们的主静观念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好静的品质是处处可见的,人们常说”安土重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万物静观皆自得“、”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以及以”文静“赞誉女孩子,以”稳重“夸奖男孩子。中国人所喜爱的游戏诸如”下围棋“、”打麻将“、”打桥牌“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静的观念。西方文化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反起道而行之,偏重运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提出关于”火“和”逻各斯“的学说之后,又提出了”一切皆流,万物皆变“的主动观念。 赫拉克利特说,没有人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而克拉底鲁则说,连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都不能。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观察和数学计算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明确地否定了地球不动的地球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是沿着以太阳为中心的轨道运行的。马克思明确指出: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5世纪的冒险家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人经远洋航行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等。这些都是与西方文化崇尚运动的品质密切相关。

2和平与斗争

文化的概念 第三篇_艺术和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艺术

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通常认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互联网纾,表示对互联网纾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

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需要技术,但不是技术。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技术才是艺术?”古希腊人引入了“美”的概念,然而对技术的划分并没有因为这个概念的引入而变得简单,恰恰相反,她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因为解释“美”本身并不比解释艺术更简单。

“现代汉词典”说: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历来莫衷一是。“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

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它是从拉丁文中演化来的,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等意项。19世纪中叶,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在西方兴起,文化的概念从而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概括以上新兴学科的具有现代色彩的重要术语。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自此以后,不少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过定义,以致形成了上千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而在中国,“文化”一词的含义也十分广泛,读书写字、修养、文学、考古学、民俗、礼仪、民族、宗教等都可称做文化。如此说来,“文化”的含义似乎有些不可捉摸,但有趣的是,模糊语言往往同样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比如“文化”这一概念,我们与其试图精确地界定其内涵、外延,不如从集合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范围作一个限制。这样,我们将发现,文化虽然看似包罗万象,但正如很多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大致可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产品,此外,“文化”也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文化的各因子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我们学习和研究文化,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考察它内部的各构成因素,更要努力探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化核心的问题可以转换为文化定义的不同方式的问题。有两种定义文化的方式,一种是广义的,置于社会学视野下的。根据这样的理解,文化被视为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例如所谓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等;同时这一整体中的部分,因为能够体现该文化的特色,也可以冠之为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茶文化、武士文化等。这种社会学定义的文化,其核心即体现为“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价值”

(Malinowski)等。正如罗杰·基辛所言,“文化是用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社会地传播着的行为方式(mode)、生活方式(settlement patterns)、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

第二种定义方式是指狭义的,以民族精神和气质(ethos)为核心的属于价值形态的定义。之所以说是价值形态的,原因有三:一是有着明显区别性的,关涉本民族传统与自尊心内容;二是关涉本民族的心理的深层结构;三是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交流体系,可以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并显示其独特的思维与世界观(参见Geertz,p351)。Geertz有句名言:人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说某种语言如英语的能力则是文化的。因此,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被用英语框定交流手段的并从中体现思维特征、精神气质的,其内容就是盎格鲁·萨克逊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定义,都显示定义本身的问题。从逻辑学的角度,定义有三种方式,一是语词定义,二是本质定义,三是操作定义,文化含义的纷繁已使人对文化概念提出异议;由于波普严厉抨击了本质主义,所以现在人们更喜欢将文化比喻成什么,如Geertz就认为文化是解释的,文化是个框,什么都可以装,他还把文化比喻为民族的人格。新儒家牟宗三也说过文化是“生命人格之精神表现的形式。”

文化的概念 第四篇_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定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概念及学科背景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

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异。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些 国家的人际交往,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的多,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彼此之间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 这是显而易见的,假如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交际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既然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种语言,

那么用来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语”)。比如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交谈,他们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际,而不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间环节。这样界定的着眼点也是由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3.

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 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到呢个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可以是口语交际,也可以是书面交际,如信函、公文等的来往。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着

眼的主要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此外也包括伴随口语交际而可能发生的书面语交际,即文字传播方式的交际。 4.

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言语交际学。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的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这个核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了这么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通俗解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问题。许多人在语言交流当中有很多障碍,最早的时候沟通障碍在于你的英语表达不好而产生误解,这是传统的看法。之后,当双方的语言能力都很好的时候,好像就没有

障碍了,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误解。研究之中发现,并不是英语好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过去所说的沟通仅仅是会表达。所以搞外语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际”。交际,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因为前者更注重你的语言表达好与不好,而不注重沟通之中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跨文化沟通”。同时,沟通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intended message,即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说的话。I know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not what you are trying to tell me or what you mean.而沟通则是在理解what you are saying 的基础上同时理解what you mean to say.

研究必要性

(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交通高速发展,航班日益增加,油轮频繁出入,火车屡屡提速,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家用轿车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这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可视电话的广泛应用,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绝对畅通。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使人类的生活形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突破了以往生活功能空间的限制,办公无纸化、商务电子化、生活网络化、沟通互动化等无处不在人们眼前展现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些巨大变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

,人们可以像村民在小村子里一样,随时、随地地串门、聚会、交往、沟通。 与此同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命脉,围绕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可以表现为合作、援助,也可以表现为交涉、我选,乃至于冲突、战争,使得

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些所谓的“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让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

带来不必要的灾难。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需求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各族人民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改造能力及其改造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方式和成果的总和。

二、文化的三个层次:

1.物质(器物)文化 2.制度文化

3.观念(精神)文化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四、文化的固定模式

人们常用自己文化社团的观点来观察、概括不同文化的文化特点,并且认为该社团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这种假定的文化特点.用这种方法概括出来的文化类型叫做“文化的固定模式” 。

文化定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数人的特点,但也常常是主观片面的、根深蒂固的。

美国人:

幽默、随便、坦率、热情、懂得适时赞美、关心对方和家人。追求平等、对老师不盲从,喜欢物质享受、擅长社交、易交易散。话题多元,喜欢聊家庭、运动、旅游和东方文化,要融入美国社会要懂得参加Party的艺术。忌讳直接问薪金、年龄、婚姻状态等隐私。有相当多的人对其他国家的事情比较无知。

英国人:

有礼貌,守本分,节俭,最有名的公德是排队,有英国人的地方就有排队的现象,守规矩的训练是从小开始的。初相识显得“冷”,含蓄、不露声色,傲慢、要维持高贵的形象,熟悉之后也颇有幽默。喜欢喝红茶,尤其是下午茶。常聊天气、足球等。不要谈宗教及有关君主制的闲话,讨厌有公司标志的礼品。

法国人:

谈吐优雅、幽默热情,时尚而不失俭约,讲究礼节。认为法语是最优美的语言,对其他语言喜欢吹毛求疵。喜欢艺术、文化、文学、电影、展览、戏剧。巴黎人一生平均要去几十次卢浮宫。以自己的文化自豪,也充分尊重中国的文化,是欧洲国家中最懂中国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表示迷惘。保守、不团结,喜欢单干,不太守纪律,但不喜欢赴约迟到。很少上门做客。如遇盛情邀请,要带花或巧克力给女主人。忌讳用核桃待客,厌恶墨绿色,忌送黄花。不谈个人、钱、政治

德国人:

严谨、守法,遵守交通等一切规则,甚至家里茶杯、咖啡杯不能混用。注重环保,垃圾分类精细。对德国汽车工业很自豪,愿意谈论。打招呼互称头衔。接电话先报自己的姓。常聊音乐、科技、艺术、建筑、德国的乡村风光等话题,啤酒和足球是不可缺的。忌谈希特勒,

是最大的禁忌。不谈篮球、棒球和橄榄球。约会要准时,失约要电话取消。公共场合不能发出咀嚼和喝汤的声音。上门做客要送女主人花,忌送红玫瑰、郁金香。

俄罗斯人:

受教育程度较高,谈吐文雅,喜爱艺术。人们有失落感,同时有很强的自尊心。有特殊的交往规矩:让烟时,不能只给一支,要递上烟盒让其自取,不要一根火柴点三个人的烟。男人吸烟要征得身旁女人的同意。出门时帮同行女士穿大衣,拉大门。谈话时看着对方不插话,表示尊敬。上厕所要说委婉语。握手要脱手套,不摇对方的手,一般关系要轻握,关系好可用力。对年长妇女别先伸手。公共场所低声交谈。忌黑色,送鲜花要送单数。

意大利:

热情好客,如被邀请不能拒绝,否则是不礼貌。在路上见面一般是握手或简单打招呼,进行商业会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准时,互赠商务性礼品很常见。喜欢谈足球、家庭或公司事物、当地新闻等。避免谈橄榄球及政治。午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般要吃2~3小时。

文化的概念 第五篇_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义,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对由文化定义问题形成的文化定义现象绕道而行。

文化定义现象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化定义的众多观点上。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构成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成分、环境科学成分、心理学成分以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

(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隔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显示出规律性,它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文化的概念】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34881/

推荐访问: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的概念

热门文章